[摘" " 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并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農村發展。其中,農村治理逐漸受到重視,農村治理現代化成為主要方向。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文章將圍繞問題提出改進策略,以期能夠提升農村治理現代化水平,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治理;現代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07. 055
[中圖分類號] C912.82"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3)07- 0199- 04
0" " " 引" " 言
不斷強化農村現代化治理力度,對農村社會治理不平衡的問題進行改變,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機制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強農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并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基于此,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治理現代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 "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治理存在的問題
1.1" "理念比較落后
我國農村地區由于長期受到民眾服從、政府包辦等治理模式的影響,其核心管控權主要還是在基層政府手中,農民群眾對基層政府有比較重的依賴心,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不足,難以實現民主自治,也就無法朝著農村治理現代化目標發展。首先,農村基層政府主要采用的是全權管控模式,涉及農民日常生活的村級事務,基本由基層政府全部拍板定調,“一言堂”的情況依然存在。其次,部分基層政府依照經驗辦事,未從科學角度進行分析,很少結合農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導致措施與實際情況不符。同時,與農村發展的相關政策是否落實,農村基層政府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部分農村干部為了自身利益,未公開選舉渠道,甚至在村里培育個人勢力,這些都將阻礙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最后,基層黨組織思想比較固化,還未形成現代化、先進的治理理念,也就無法引領農村治理工作朝著現代化方向轉型。[1]
1.2" "治理主體單一
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組織、基層政府、農民群眾等對農村治理現代化的理解程度不同,這是導致治理主體單一的根本原因。首先,基層自治主體應該是農民群眾,但是其參與的主動性不足,對村集體的認同感不強,主觀認為村級事務與自身沒有太大關系,通常涉及自身利益才會參與,反之,通常不會參與。同時,部分農民群眾法律意識薄弱,不僅未能行使監督權力,而且參與村級事務也不懂得走合法途徑。其次,農村基層政府是農村治理現代化的引導者、組織者,由于權力過于集中,導致農村治理行政色彩比較濃郁,這就會阻礙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治理。同時,部分基層黨組織整體比較渙散,干部工作能力不強,不僅缺乏現代治理理念,而且年齡普遍偏大,難以通過有效措施讓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治理,進而阻礙了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最后,雖然部分農村地區開始推行自治,但是發育程度不足,難以應對農村治理實際問題,從而影響到治理成效。
1.3" "治理環境復雜
首先,城鎮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對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重視程度并沒有預想中那么高,特別是部分偏遠農村地區,其社保、教育、醫療等各方面工作都存在發展滯后的問題。農村公共服務需要上級財政撥款予以支持,但是撥款是按照預算標準執行,因為農村治理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與之有關的預算相對較少,這是導致農村公共服務與產品供給水平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部分農村基層政府更看重的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卻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等工業企業開始向農村轉移,對農民群眾的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其次,部分農村土地產權歸屬、農村承包土地制度等還不夠明確,也就無法充分保障農民承包土地基本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阻礙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最后,治理人才不足。由于城鄉經濟發展失衡,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才開始流向城市,例如,部分農民為了獲得更多收入選擇進城務工,從農村走出去的精英、大學生大都會選擇留在大城市。整體來講,農村難以留住人才,由于治理人才不足,所以農村治理現代化必將受到影響。[2]
1.4" "治理方式固化
當前大部分農村未能充分融合法治、德治、自治等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固化成為嚴重的問題。首先,德治開展缺乏堅實的基礎。過去,傳統人倫道德、鄉規民俗等是維持農村社會秩序的主要內力。城鎮化速度加快,市場經濟開始不斷沖擊基本道德規范,導致農村德治基礎逐漸減弱。其次,未能形成常態化法治治理體系,農村治安情況有待改善,甚至鄰里發生利益沖突都會通過暴力方式解決。同時,農村基層行政能力還無法有效解決復雜的村務事件,而且基層干部與農民群眾法治意識淡薄,導致法治治理停步不前。最后,農民群眾未形成自治理念,對于民主權利不善于使用,同時,基層政府過度干涉自治事務,導致農村自治流于形式。
2" " "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治理現代化策略
2.1" "創新農村治理理念
為了能夠全面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農村基層政府相關人員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對治理理念進行創新。一方面,農村基層政府相關人員需要樹立治理現代化意識。傳統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主要由基層政府構成,并以垂直管理模式為主,由上級政府到村委會、再到農民群眾,有比較濃郁的行政色彩。如今,農村基層治理結構已經發生改變,農民群眾的角色從被管理者朝著被服務者轉變。基于此,農村基層政府相關人員需要對治理模式進行改變,從管制型政府朝著服務型政府改變。基于合理歸位,將職權適當下放,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農村治理范圍擴大;同時,讓農民群眾、社會組織等參與到農村治理之中,將農民的基本利益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另外一方面,對維穩與維權的關系進行平衡,讓治理能夠圍繞農民群眾而開展,確保為民服務思想能夠充分落實。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社會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些矛盾,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必須要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引起高度重視,實現維權與維穩的動態平衡,堅持通過法治思維對農村社會問題進行解決。[3]
2.2" "培育多元治理主體
首先,基層政府需要加快自身職能的轉變,全力推進黨建引領,實現多元協同,確保農村基層政府能夠朝著服務型政府不斷轉型,為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有利于吸引更多資源進入農村治理體系之中,進而推進協同治理。同時,農村基層政府需要制定落實相關激勵機制以及惠民政策,對農村社會優質人才進行挖掘,對社會人才體系以及農村社會資本體系進行重構,盡可能為農民提供更好的就業創業環境,這樣才能調動更多精英人才回到農村的主觀能動性,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空心化”問題進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做到擴大增量,最大限度為農村社會吸引人才,例如,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優秀人才,可以將農村現有人才資源逐步盤活。同時,建議對已經退休的社會名流進行調查,通過有效的措施,鼓勵他們參與農村治理。
其次,農村基層政府應該通過有效的政策與措施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治理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應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管理,結合農村基層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適當鼓勵、支持、引導社會組織有序發展,探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村委會指導、群眾自治的農村治理現代化體系,對社會各類組織加快培育,從而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合法權益維護、民俗傳承、生產生活咨詢等服務。同時,基層政府應該給予大力支持,覆蓋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并制定與出臺資金減免政策以及惠農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社會組織建設。此外,進行監督與指導,但是不能過度干預,確保農村社會組織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最后,農民群眾才是農村治理現代化的主體,應該發揮其實際作用。考慮到大部分農民群眾法治意識比較薄弱,這就需要加強法治教育。對于農村基層政府而言,應該對農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引起重視,因為他們反映的是問題往往就是治理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且與其生活、生產等各方面有密切關系,所以基層政府應該尊重群眾反饋的意見,堅持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善治。關于法治教育,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宣傳欄、宣傳單等各種載體與渠道進行宣傳,引導農民群眾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強化其法治意識以及權利意識,為其在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中發揮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可以在基層開辦公益課堂,為廣大農民群眾普及法律知識、科學知識、農業技術等,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養。此外,考慮到部分農村地區的社會情況比較復雜,而且存在著一定的利益糾紛,這類問題應該引起基層政府的重視。政府需要深入基層去了解民情,例如,開設社情民意反饋渠道,可以定期召開村委座談會議等,鼓勵農民群眾自由發言,這樣才能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關注點以及實際需求;同時,可以組建專門的民情收集與調解隊伍,配置專業人才,例如,律師、志愿者、技術人才等,對于解決農村社會糾紛、化解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2.3" "優化基層治理環境
對基層治理環境進行不斷優化,需要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與產品,讓農村治理外部保障機制更加完善。首先,堅持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為農村社會提供公平性、可持續性、制度性等公共服務,營造人人參與農村治理的良好氛圍。同時,堅持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入手,構建并完善公共服務與產品供給體系,最大程度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其次,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與產品使用率比較低,為了解決無效供給等問題,應該從單一服務朝著多元服務轉型,需要構建能夠精準反映農民群眾訴求的表達機制,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與產品,從而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
最后,對財政預算與審計制度進行完善,確保專款真正用于農村公共產品與服務。
2.4" "引入綜合治理方式
為了保障農村治理現代化有序推進,讓基層治理充滿活力,則需要將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匯聚人心,營造共享共治的良好環境。
首先,落實自治。基層政府需要做好組織、引導以及教育工作,讓農民群眾認識到自治的內涵與價值,特別是自身在自治中的職責與作用;同時,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對基層自治管理機制進行完善,為自治實施提供有利條件。
其次,讓法治成為治理現代化的保障。針對農民群眾做好法治素養培育工作,使其逐漸形成法治思維,樹立法治觀念,可以通過正確的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及表達利益訴求,特別是當民眾發生糾紛時,可以有效避免暴力解決村民糾紛等情況的發生。同時,農村基層政府可以建立法治機構,發揮其引領作用,讓法治現代化在基層社會合理歸位。
最后,以德治為基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基層政府可以對農村社會中的道德規范進行挖掘與整合,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對農民群眾的言行進行規范。同時,發揮農村社會道德模范、鄉賢、基層好人等群體帶頭作用,特別是鄉賢,因為鄉賢具有新思想,并且有一定的作為與能力,在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通過鄉賢發揮示范作用,在農村社會形成軟約束力,特別是在道德引領、文明教化等方面,可以發揮一定的指引作用,讓農村社會形成崇尚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良好風尚。此外,需要對家庭教育的作用引起重視,加強農村網格化管理,以良好的家風為切入點,在農村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讓每一個家庭都成為傳承良好社會風氣的單元,這樣便能夠將家庭與農村治理現代化、農村社會建設等方面充分連接起來。因為家庭教育會對孩子的三觀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農村家庭父母應該以良好家風為目標,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出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的榜樣,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踐行,讓孩子們能夠明辨是非以及健康成長,最后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棟梁之材。[5]
3" " " 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治理現代化是必然趨勢,不僅能夠體現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提升其參與感、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文章主要是從理論角度研究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治理現代化的問題與對策,但是考慮到不同農村地區情況不同,要發揮策略的價值,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優化,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有序前進。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迎.基于鄉村振興視閾下基層農村治理的現實困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6):114-116.
[2]李娜.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農家參謀,2022(7):16-18.
[3]張曉晨.基于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村治理優化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1(20):45-46.
[4]黃振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治理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1,12(29):12-14.
[5]徐曉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治理能力體系構建研究[J].鄉村科技,2021,12(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