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靜 張宇晨 劉 莉 李紅偉
(1 國有信陽市南灣林場 河南 信陽 464031; 2 許昌市林業和花木園藝展中心 河南 許昌 461000)
林木病害對林木的生長影響重大,輕度的病害可降低林木的使用質量和生態防護效果,重度的病害會直接導致大片樹木、苗木枯死。在林業生產上,必須注重林木病害防治工作,通過對林木進行科學的管理,培育健壯樹木,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通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措施,減輕病害危害。
引發林木病害的原因主要分為非生物性病原和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通常是指不適于林木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例如氣溫過高或過低、光照過強或過弱、水分過多或不足、土壤營養成分不足、環境污染等。生物性病原主要是指侵入林木體內并引起病害的寄生生物,有真菌、細菌、病毒、類菌原體等。在這些生物性病原中,以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多,造成的危害最大。
1.1 非生物性病原。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是不能相互傳染的,也叫生理病害,主要是受氣候和土壤不利因素影響,如:日灼、凍害、爛根、黃化、萎蔫等。一般來說,這種非侵染性病害在林間的分布是成片的,與一定的特殊環境(如地勢低洼易積水的地區,林木密植、透風透光不良的林地,空氣污染嚴重的工礦區等)相關,發病范圍比較穩定,擴展趨勢不明顯,植株與植株之間差異不大。
1.2 生物性病原。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是可以相互傳染的,感病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如:榆樹枯萎病,楊樹腐爛病,泡桐叢枝病、白粉病、煤污病、流膠病等。這種侵染性病害在林間的分布初期往往是點發性的,有明顯的發病中心和擴散趨勢。林木病害的發生,不僅取決于這些病原的致病作用,而且還與林木本身的抗病能力以及不利的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有的病原物只危害某一種林木,有的可以侵染多種林木,病原物與易感此病的林木相結合,該病害才能發生與擴散。另外,外部的環境條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林木時,病害易發生與擴散;反之,可能終止或延緩。如:松苗猝倒病在夏季高溫多雨的天氣情況下易發生。
植物病害的發生和擴散與病原、寄主和環境條件密不可分。因此,在病害的防治上,通過適當的營林管理措施,增強林木的抗病性,創造有利于林木生長而不適合病原物繁殖的環境條件,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害;通過營林、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方法,減少病原物的數量,減輕病害。
2.1 營林措施。①在育苗過程中,要選擇適當的苗圃地(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同時,圃地要遠離同種林木的林地,以免病原物從林木傳到苗木。實行輪作(如針、闊葉樹輪作),有利于控制病害的滋生和蔓延。及時清除苗圃中的病死株和枯枝落葉,以減少侵染來源。②在造林過程中,要做到“適地適樹”,樹木栽植后要做好除草、澆水、施肥、修枝等管護工作,確保林木健壯生長,提高林木抗病能力。盡量營造混交林,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2.2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病害,可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但作用慢,易受環境影響,效果不穩定。如利用白粉寄生菌控制白粉病、銹菌寄生菌控制銹病的發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樹銀白腐病等。
2.3 物理防治。指應用熱力、輻射、外科手術等物理措施來防治林木病害,該法無公害、無污染、成本低。如刮除各種枝干病害的病斑,剪除林木根腐病的病根,對林木進行橋接,摘病葉、病果,地面鋪草、地膜覆蓋,土壤熱處理等。
2.4 化學防治。用化學藥劑防治林木病害。其適用范圍廣、見效快、方法簡便,特別適用于病害發生嚴重時。在進行化學防治時,要結合當地環境條件,充分了解所用化學藥劑的特性,掌握病害的發生規律,做到“對癥施藥”。另外,絕大多數的化學藥劑都有毒性,施用時注意不要產生藥害;交替用藥,避免病原物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