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承宇
[摘要]全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復合傳播媒體,具有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征。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呈現新特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面臨新挑戰。因此,高校要主動占領全媒體育人陣地,實現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表達、話語評價、話語保障“五位一體”協同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生態系統。
[關鍵詞]全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全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復合傳播媒體。高校全媒體育人平臺中的傳統媒體主要指宣傳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而高校全媒體育人平臺中的新興媒體主要指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平臺、校園智能服務系統等。全媒體時代,傳播主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方式更多、傳播內容更雜,全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具支撐,也帶來新的矛盾和挑戰,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新特質。
一、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新特質
(一)話語主客體關系呈現復雜性
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而言,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客體關系呈現復雜性,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客體話語交際的虛擬性。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線下以真實身份進行互動,全媒體則打破了這種真實交往關系,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可以基于虛擬形象在虛擬世界中互動。這種帶著面紗的互動交際模糊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真實世界的關系界限。二是主客體話語地位的平等性。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力,其可以基于此話語權力開展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全媒體時代,話語交際呈“去中心化”特點,話語主客體的真實身份以符號形式呈現,虛擬世界中的交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客體在話語身份和話語權力上呈現平等關系,教育者的話語主導權受到沖擊。三是主客體話語交際的群聚性與動態性。全媒體時代,話語主客體以“群”為單位形成話語關系網,在這種群關系網中,受教育者可以依據自己的目的或喜好自由選擇話語交際場域、交際對象和交往方式,也可以隨時選擇新的話語交際群。
(二)話語客體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
全媒體時代,受教育者對話語符號、話語內容和話語語義進行重構性解讀,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單向灌輸的固化地位。同時,新媒體技術的介入,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有話語場域和傳播方式,為話語客體獲取多元化的信息創造了條件,煩瑣的說教話語已不能滿足話語客體的新需求,“短、微、快、新、奇”的話語傳播方式占據有利地位。這就需要話語主體依據客體的多元化需求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讓話語語料和表達方式更加豐富多樣。
(三)話語傳播媒介更加豐富
全媒體既包括傳統媒體平臺,又包括現代新興媒體平臺,更加強調媒體的廣泛性和融合性,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媒介更加豐富。話語傳播媒介的豐富性和廣泛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從一元主導變為多元協同,從抽象晦澀變為通俗易懂。因此,高校要著力打造媒體融合一體化信息平臺,借助豐富的傳播媒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播力度和效度。
(四)話語場域向虛實交織轉變
全媒體時代是新舊媒體交織融合的時代,其話語場域是虛擬場域與現實場域有機結合的場域,既有真實交流的現實對話場域,又有網絡交流的虛擬話語場域。兩種場域相互影響和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種虛實結合的交際特征時刻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精度、準度和效度。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對全媒體的駕馭能力,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合,構建育人矩陣。
二、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現實困境
(一)話語權力移位與話語主導權的沖突
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基于自身的知識、信息和資源優勢,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和文本進行單向解讀,受教育者往往被動接受信息和知識,不會質疑和爭奪話語權。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一元輸出變成雙向互動。一是新媒體語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生產并傳播話語,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而不是被動的話語信息接收者。二是網絡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真實身份隱匿化,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話語監控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三是全媒體時代受教育者往往是網絡原住民,即伴隨互聯網成長和發展的一代,其對互聯網媒介尤為青睞,擁有多元化信息需求,開始借助新興媒體對教育者話語的真實性、權威性提出挑戰。這些都使教育者的知識權威、制度化權力和話語壟斷地位受到挑戰,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怎樣開展,教育者都必須始終牢牢掌握話語權,以確保教育實效,這就造成話語權力移位與話語主導權的沖突困境。
(二)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的話語權力爭奪
全媒體時代是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交織作用的時代,其特點是媒介眾多、信息復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既要借助傳統媒介,又要借助新興媒介,然而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在共同發揮作用時經常存在話語矛盾。一方面,在傳播形式上,傳統媒介強調話語信息正向灌輸,新興媒介更強調話語信息反向輸出,二者在同時作用時,存在信息傳遞沖突和話語權力爭奪。另一方面,在話語影響力上,新興媒介的沖擊使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吸引力降低。相較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伴隨互聯網成長的網絡原住民,更青睞應用新興媒介進行互動交流。新興媒介的即時性、信息海量化、吸引力強等話語特征對傳統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建構和傳播造成影響。新興媒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力在一定時間、范圍和條件下比傳統媒介更加強大,傳統媒介的核心傳播地位被撼動。
(三)話語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娛樂化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
一是話語信息海量化。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和資源得以通過多種媒介實現共享,然而部分低俗、庸俗、媚俗的價值觀念通過隱匿的方式在部分媒體平臺上傳播。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鞏固造成嚴重沖擊。二是話語信息碎片化。全媒體傳播內容呈現快速更迭和零散分散現象,傳播方式也呈現點眾結合的交互立體式傳播態勢。話語信息的碎片化特征使受教育者更多地追求表面信息和話語淺意,而忽略了對話語信息嚴謹、系統、科學的推敲,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系統性造成影響。三是話語信息娛樂化。新興媒體的不斷發展為全民話語戲謔、諷刺、調侃等提供了便捷條件,但這些娛樂性話語信息也打亂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系統鏈條,使一些受教育者過分追求信息的娛樂性而忽視對信息的理性思考,更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理性魅力。
三、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構的新機遇
(一)技術賦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提供技術支撐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話語由自上而下的單向性傳播轉變為立體式多維度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的變革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全媒體通過技術賦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得以無限延伸。在時間維度上,新媒體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存儲和記憶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在空間維度上,新媒體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搜索、復制與鏈接功能,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地域界限,使信息接收者遠在千里之外都可以瞬時獲取信息。這種快捷的傳播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
(二)媒介融合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達體系
全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各類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不再明顯,網絡報紙、電子雜志、網絡廣播等融合性信息傳播方式不斷涌現,媒介融合使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交織滲透。這些媒介時刻刺激著受教育者的視聽感官,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這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體系,使話語表達方式和表達形態從單向、平面、靜態走向多維、立體、動態,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多元話語場域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全媒體時代,信息的裂變式增長、媒介的多元化融合極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播范圍,教育者可以利用全媒體技術有效傳遞教育信息,創造豐富的話語語料,創新話語傳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全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提供了一個自由、平等、真實、無障礙的話語溝通平臺,雙方可以在互聯網虛擬空間中進行真誠的對話。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硬說教”的傳播缺陷。全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時空界域,形成線上線下齊發力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矩陣,這種多元話語傳播場域有效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四、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路徑
(一)聚焦主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素養
話語主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素。高校應建立一支素質硬、能力強、反應快、品行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包括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專職輔導員和黨政學工干部等。第一,高校要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政治素養,增強隊伍成員的政治敏銳性、洞察力和預見力,使他們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紛繁冗雜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加工,抵御低俗、庸俗、媚俗的價值觀念。第二,高校要著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全媒體技術能力。掌握和運用新媒體技術生產和傳播信息,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媒介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需要應用新媒體工具進行信息搜索、查詢、傳播,還要提高全媒體融合意識和融合水平。第三,高校要全方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和監管能力。全媒體話語場域具有群聚效應,加之話語傳播具有即時性特征,導致一些網絡謠言的傳播極易產生輿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必須全方位提升輿情研判能力、處置能力和監管能力,正確定位輿論導向,從而鞏固和提升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二)凝練內容: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內容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系建構應堅持以政治教育為基礎,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這三個方面有機統一,共同構成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系建構的主體框架。
在話語表達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實現表達范式的時代性轉換。一是推進宏大敘事與生活事件相結合。列寧曾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道理融入通俗性案例、問題和事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接地氣,有生氣。二是推進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話語客體的融媒參與意識、話語權訴求愈發強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文本話語轉化為符合學生交流、閱讀習慣的表述形式,讓學生能夠聽得懂、想得清、記得牢政治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契合網絡語境,通過挖掘豐富有益的網絡話語語料,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占領網絡輿論陣地。三是推進灌輸性話語向對話性話語轉變。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表達方式上要摒棄單向灌輸思維,注重平等對話,應用個性化話語交流方式,彰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魅力。
(三)精選媒介: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強調,要發揮傳媒的綜合效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全方位傳播的態勢。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體系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媒介系統,這種傳播媒介系統可分為線下和線上傳播系統兩部分,線下傳播系統主要依靠宣傳欄、公告欄、展板等進行話語傳播。對線上傳播系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著力健全和維護主題網站,提高網站話語傳播水平,精心打造主題社區論壇及“兩微一端一抖”等主流微媒體平臺,建設共享、共融、共生的網絡互助平臺,打造多元表達和一元引導相結合的“微”網絡文化,積極優化信息檢索引擎,利用信息采集器、索引數據庫等檢索軟件,全方位提升話語傳播的精度、力度和效度。
(四)科學評價: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評估體系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評估體系是依據話語傳播的目標、原則、方法和效果建構的測評體系,這種測評體系主要包括測評內容、評價指標等部分。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評估體系,高校能夠測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的育人意識、話語動機、話語能力、轉譯效果;獲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話語反饋;評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媒介的覆蓋程度、設計效果、瀏覽頻率。通過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評估體系,高校能夠詳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情況,并及時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策略。
(五)支持保障: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保障機制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需要建構科學完善的保障體系。一方面,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搭建全媒體育人平臺,充分挖掘豐富有益的網絡文化資源,從法律、制度、規章等層面全方位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實效。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全媒體監管機制,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做好信息數據預警監測和輿情監管,并建立一支政治鮮明、素質過硬、反應迅捷的網評員、監督員隊伍,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及時引領網絡輿論,有效防范異質思潮和負面信息的滲透,為學生創造陽光健康、積極文明的全媒體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劉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