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已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活動不能再像小學、初中那樣進行講解。教師要巧妙借助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重視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師則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為他們提供指導、幫助,借助科學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實地考察、辨識地圖等方式,深入學習教材中的內容。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了解、熟練記憶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三種地貌的主要特征;能用語言文字描述不同地貌的分布規律,知道自然地貌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內在關聯;能借助地圖辨別地貌類型;利用課堂中掌握的地理知識,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小問題。
二、教學重點
能在小組學習中,用言簡意賅的語句描述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景觀特點;能憑借課堂中掌握的知識解答相關題目。
三、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中需指導學生分析各種地貌的外在特點;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能靈活解答相關題目。
四、學情分析
雖然在初中階段已系統學習過地理知識,但仍有部分學生的學法不夠靈活,在涉及概念、原理、公式、地形地勢等內容時,他們還是采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率。鑒于高中生已具備理解和識記能力,教師應巧妙設計課堂提問環節,通過恰到好處的“問”,引導學生靈活學習、記憶地理知識。
五、教學過程
(一)集體式提問,引導學生回顧概念,了解學習基礎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地貌嗎?請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認真回顧。
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后,再指名回答。
生1:以前我們學過以陡崖坡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地質受到流水的侵蝕、重力坍塌逐漸發生改變,經過時間的沉淀,這樣的區域便呈現出明顯的丹霞地貌特點。
生2:我們在課堂中了解過黃土地貌,當淡黃色的沙質土長期堆積的時候,就形成了這樣的地貌。在我們國家的昆侖山、秦嶺一帶就有黃土地貌。
生3:我們還學過海底地貌,這種地貌上有海山、海丘,還有海溝。大西洋中部就有這種地貌特征。
師:剛剛幾位同學所說的地貌有什么特點呢?大家可以結合初中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如果有困難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學相互討論。
學生獨立思考或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回顧舊知識中尋找答案。
學生代表回答:海底地貌跟陸地有著很大的相似性,這里的地勢、地形豐富多樣,該地貌上的生物具有多樣性。有著丹霞地貌特征的區域多有石峰、石山、石柱,這樣的地貌特征很有觀賞價值。黃土地貌的地面呈現破碎狀,放眼望去,整個地表溝谷多,如我國的黃土高原就是如此,在這里只有生命力頑強的動植物才能生存下去。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舊知識回顧可以看出,大家的學習基礎比較扎實,相信這對我們接下來的新課學習有著重要幫助,你們要再接再厲,爭取學好高中地理課程。
(設計意圖:借助回顧舊知喚醒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又能順其自然地引出新知識,此方法能促進新舊知識的銜接,從而有效提高地理課程教學質量。)
(二)小組式提問,啟發學生細致分析,認識地貌本質
教師出示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的圖片,學生賞析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分析三種地貌的特點,并將最終的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小組展開學習。
A組經過討論后,認為有冰川地貌的地區多有冰原,這里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不宜居,查找資料后可知,我國西藏、云南、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這些地方都有冰川地貌。
A組討論學習接近尾聲時,教師向小組成員提問:剛才你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冰川地貌,那么這種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可以就這個問題與你的同學展開新一輪的討論。
B組有成員提出,在學習本課時之前他借助資料書查過,廣西、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都有喀斯特地貌特征,這里的地表上林立著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峰、石墻。組內成員在認真講解的同時,拿出從網絡中搜集、下載的圖片資料供全組傳閱。
B組討論學習快到尾聲時,教師深入其中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能否借助初中地理的相關知識進行解釋說明?
C組成員經過討論、總結一致認為:海岸地貌是長期在海水的侵蝕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貌,生長在這里的植物耐鹽堿、耐水濕。海岸地貌多分布在世界上的沿海地區,我國的浙江、廣東、福建的一些地區有明顯的海岸地貌特征。
待C組學習接近尾聲時,教師面向C組全體成員提出問題: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請你們細致分析一下。
(設計意圖:面向學生小組提問,為若干成員設置共同的學習任務,可適度減輕學生個體的焦慮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相比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更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自問自答式提問,給予學生充足時間,激發主動思考
教師播放《人文地理》視頻,引領全班學生共同賞析三種地貌上的獨特景觀,欣賞完畢后請學生發言。
生1:有著冰川地貌特征的區域氣候寒冷,生物種類也比較單一。
生2:雖然海洋有著多種多樣的魚類、海底植物,但在海岸線附近的地方植物類型單一。
生3:我看過一本資料書,書中介紹:在碳酸鹽巖底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得最好,但是這里的土壤比較貧瘠,很不適合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所以在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地區有著“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諺語,足見這樣的地區是荒蕪、貧窮的。
師:經過剛才的討論學習,相信大家已經對本課時介紹的三種地貌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們是否想過,同樣是地殼運動為什么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地貌呢?
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先由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答案,再將自己的答案告訴給組內的小伙伴,大家共同分析該答案的正確性。
在主動思考、自主討論的過程中,有的人認真提筆記錄,從討論的言語中尋找正確的答案。有的人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則結合其問題進行啟發、指導,鼓勵學生繼續探索答案。教師巡視全班,了解大家的自學情況。
待自學活動結束時,教師進行總結。
師:多種不同的板塊組成了地殼,板塊的邊界構造、邊界轉換與邊界擴張存在差異,所以在地殼運動時會產生各不相同的地貌。
(設計意圖: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穿插問題,教師在總結之前啟發學生思考,并為他們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他們主動質疑、解答問題的動力,如此一來學生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最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思考、學習情況給出正確的答案,可印證學生的猜想。)
(四)單一式提問,檢驗學生學習成果
師:之前我們已經系統學習過三種地貌,那么每一種地貌有什么特點呢?各有哪些標志性的物體呢?
指名回答。
生1:喀斯特地貌又被稱作巖溶地貌,地貌中會有溶洞、天坑,溶洞里面有具有觀賞價值的石鐘乳、石鐘筍。比如,廣西桂林陽朔一帶、貴州的馬嶺河峽谷,這些地方還是旅游勝地呢!
生2:海岸地貌是在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貌,在海岸附近生長著耐鹽堿的紅樹、金絲柳、側柏。海底則生長著各種類型的海草、魚類。
生3:冰川地貌多冰山、雪山,在該地貌上生長著具有較強抗寒能力的植物,如玉龍蕨、高山草甸等,由于該種地貌的土層脆弱,在施工作業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土層。
生4:上述三種地貌我們國家都有,如西藏的珠穆朗瑪峰、新疆的阿尼瑪卿山、云南的梅里雪山等都有冰川地貌特征。
生5:像冀東沿海的秦皇島、山東半島的蓬萊和威海一帶,都有很明顯的海岸地貌特征,在這里有各種形態的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岸地貌有著獨特的美。
師:通過剛才的答問環節可以看出,大家對本課時的掌握情況比較理想,足見你們在課前已經認真預習,在新課學習時認真聽講、思考,希望接下來能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學好地理這門課。
(設計意圖:利用單一式提問指生回答,能隨機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課時中的知識點,便于教師在后期的復習教學中查漏補缺,從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五)同伴相互提問,促進知識遷移
師:提出問題并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之前的學習中,我發現很多同學認真預習,相信你們在預習時掌握了很多知識,現在你們互相考考同桌,看看他(她)是否也知道這個知識點。
學生拿出在預習環節中準備的資料,根據教師的要求相互提問,并在同學遇到困難時進行講解,雙方密切合作、共同成長。
生1出示自己搜集的習題提問同桌生2:
圖1中的地貌是受哪種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3提問同桌生4:
圖2是云南某地區地形圖,因為從外觀上看跟螺絲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螺絲田。請問“螺絲田”的形成是受哪種外力影響的?
(? )
A.風力侵蝕? B.流水侵蝕
C.海浪侵蝕? D.冰川侵蝕
(設計意圖: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對于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生內心深處不會有太多焦慮感,不會因為回答不出而感覺尷尬,因此他們更容易放松身心細致思考,竭盡全力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在恰當的時候組織學生互相提問,支持他們進行合作學習。)
六、教學反思
問題式教學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著雙向促進作用。有“問”才會有“思”,提問環節的設置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利用問題能夠檢驗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是否已經足夠理解。教師從學生的答案中能夠發現他們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他們進行耐心指導,使他們克服困難、掌握知識。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應以“問”為中心,基于學情融合教法,巧妙設置課堂提問,可顯著提升高中生的學科素養。因此,本堂課我貫穿多種形式的提問,始終讓學生有所思,使他們的學習熱情得到了充分激發。
編輯:張俐麗
注:本文系蘭州市2023年度教師個人課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的研究”(課題編號:LZ[2023]GR1469)成果。
作者簡介:霍玲(1985—),女,漢族,甘肅永登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