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唐兆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我們通過校外研學基地進行學生的勞動實踐,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強調勞動的自我內化過程,全面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第一部分:“我是小小姜農”勞動案例
活動背景:
生姜,是安徽省銅陵市“八寶”之首。銅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質上乘,有“中華白姜”之美譽,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獨特的種植系統是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三年級開展“我是小小姜農”生產勞動,旨在讓學生從春天種植到秋天收獲,和白姜一起成長,親身體驗種植的過程,收獲屬于自己的成果,并學會傳統制作工藝——腌制生姜,真正參與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從小培養家國情懷。
活動目標:
1.學習姜文化,觀看姜農勞動過程,感受銅陵白姜獨特的種植系統,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懂得尊重勞動和勞動者。
2.通過全程參與生姜的種植、生長養護、收獲以及生姜加工制作勞動,了解農產品生長和制作的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階段性勞動活動,進一步感受農業生產勞動的艱辛與愉悅,培養持續勞動的習慣。
4.通過分享活動,傳承銅陵白姜這一寶貴的農業文化瑰寶,培養勞動精神,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教師設計制作“我是小小姜農”勞動實踐手冊;學生自備相關勞動工具——小鍬、小鋤頭、手套等。
活動安排:
活動過程:
一、啟動活動
走進金豐元農業發展基地——天門鎮中華白姜園,品嘗白姜,傾聽工作人員介紹——學習姜文化,了解生姜的種植過程。
二、任務規劃
第一階段:播種姜芽(4月)
1.觀看有經驗的姜農給姜種切芽,了解切芽的目的和方法。
2.領取認領姜田的證書。之前基地的姜農已復墾田地,人工挖溝踩出姜壟。
3.在姜農指導下,正確地把姜芽種植在插有自己姓名的姜田中。注意姜芽的間隔距離均勻、合理以及插入土壤的深淺。
4.根據姜農講述的養護步驟做好記錄,返校后分小組制訂生姜養護計劃。
此環節全班學生在姜田體驗播種姜芽的勞動過程,了解土壤對于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感受姜農大面積種植勞作的辛苦。由教師、同伴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做出文字評價。
第二階段:參與養護(5~8月)
因為養護工作比較精細,不便于全班學生集體參與,所以可以根據生姜種植時間表分小組參與姜田的生長養護,以此激發學生主動照料植物的熱情和責任感以養成持續勞動的習慣。澆水、除草、除蟲、施肥等是5~8月持續進行的勞動活動,受時間限制,學生只能分組參與養護環節,確保每人參加一次。在分組的系列活動中,培養學生遵規守約、與他人合作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由姜農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活動表現做出綜合評價。
第一小組:(5月)搭棚遮陽。小組隊員分工協作,在姜農的指導下在姜田樹起竹竿,蓋上遮陽網,為白姜生長喜陰創造環境,體悟養護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記錄。
第二小組:(6月)澆水除草。生姜生長期間要經常保持畦面濕潤,小組隊員戴上手套,在姜農的指導下拔除生姜周圍雜草,并適當澆水,體悟養護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記錄。
第三小組:(7月)壘土平溝。隨著姜苗生長,將姜溝兩邊的壟上土壤覆蓋到溝里,土壘的高度決定姜指在土里生長的長度,土壘得好,姜指會長得飽滿。小組隊員在姜農的指導下,鏟土壘土平溝,體悟養護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記錄。
第四小組:(8月)除蟲施肥。小組隊員分工協作,在姜農的指導下除蟲,施有機蚯蚓肥,體悟養護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記錄。
第三階段:收獲、腌制(9月)
1.全班學生觀看姜農現場示范拔姜的動作要領,學習拔生姜的方法,正確使用鍬、鏟等工具刨土,按要求收獲生姜,體驗出力流汗的勞動過程及收獲勞動成果的快樂。完成勞動實踐手冊上的“生姜大迷宮”,進行自我評價。
2.在基地觀看姜農腌制生姜的視頻,學習生姜腌制這一傳統工藝,記錄重點流程。
3.回家自己動手腌制收獲的生姜,比如糖醋姜腌制:泡水刮皮清洗—手撕或切片—十斤姜四兩鹽—均勻分布—攤開曬4個小時左右—收回裝瓶—加入白醋和白糖—蓋蓋腌制。學生也可以自由發揮,制作自己喜歡的生姜產品。
第四階段:交流分享推廣(10月)
1.班級召開生姜品嘗會,展示、分享、評價勞動成果,交流“我是小小姜農”活動感想。感受勞動成果的多樣性,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品質。
2.展示活動期間同步完成的《勞動實踐手冊》,交流評價。
3.通過學校公眾號、做客銅陵廣播電視臺節目等各種形式,推廣家鄉特產和文化。
第二部分:案例活動評價
一、增強評價的趣味性,讓學生“悅”勞動
勞動素養是衡量勞動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以勞動素養為核心,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的培養,依托校外研學基地,在挖掘整理本土資源的基礎上,以省級課題為引領,初步構建了系列勞動實踐特色課程體系,設計出與課程相應的《勞動實踐手冊》。通過“一冊、一圖”記錄整個勞動的活動過程、學生感受和過程性評價。“一冊”即勞動實踐手冊。“一圖”是以勞動對象為主體,根據勞動內容,對應活動目標,遞進式設計每個環節評價的主體、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方式,實現不同勞動階段學生的自我評價,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以多元評價推動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以“我是小小姜農”為例,我們把《勞動實踐手冊》中的主評價表由生硬的表格變成了生姜迷宮圖,這樣既切合本次活動的主題,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通過“評價”促進“體驗”,讓孩子們大顯身手,播種希望,收獲成長,讓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觀念在他們心中扎根。
二、增強評價過程性,讓學生“會”勞動
為了讓學生走出校園,學會并親歷常見農作物的科學種植與管理,體驗勞動的艱辛,形成愛惜糧食、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學校與當地多家愛心企業聯手,共建校外研學基地。
依托研學基地常態有效地開展項目式勞動實踐活動。《勞動實踐手冊》里的表現性寫實評價,貫穿項目勞動全過程,記錄學生的成長,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反饋作用。學生勞動表現性評價包括考察探究活動記錄、設計活動記錄、實踐活動過程記錄以及實踐心得體會等,推動學生“做中學”“學中做”。他們走進田間地頭,從“雞手鴨腳”到“內外兼收”,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粒粒皆辛苦”。
三、增強評價主體性,讓學生“愛”勞動
勞動實踐中的評價是調動學生勞動積極性、養成良好勞動習慣的重要動力。什么樣的評價是有效的,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我們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我是小小姜農”的主評價表是生姜迷宮圖,外形就是一塊蜿蜒的生姜,中間串聯了本次勞動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學會切芽、成功種芽、辛苦護理、收獲生姜、腌制生姜、品嘗分享,還加入了兩個過程性評價:學會合作和大家評價全面涵蓋整個勞動過程。
每個環節根據學生完成情況設計了兩條路徑,一條是完成,一條是未完成,未完成的迷宮路徑盡頭是對學生實踐失敗的分析和指導:多看善問,再學一次;吃苦耐勞,戰勝自己;技能重要,再試一次……用這些話引起學生重視,并鼓勵其再試一次。這樣的評價給了學生嘗試的機會,允許犯錯,不怕失敗,這在學生的評價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任務完成后,學生都可以收獲一顆能力豆。教師根據勞動活動每個階段的不同內容設有善學豆、實踐豆、堅持豆、智慧豆、技能豆、分享豆、合作豆、贊許豆八種獎勵能力豆。這些品質正是勞動教育中比勞動技能更為可貴的勞動精神,需要教師用正面鼓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強化培養。
四、增強評價多元化,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全面發展
多元評價體現在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在我們的《勞動實踐手冊》中,評價主體包括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社會評,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通過交流互動,建立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關系,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是針對勞動項目每個階段的不同內容和特點分別設計評價量規,做到每個項目及時評價,每個階段具體評價,實現過程性、表現性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方法,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運用分享式、競賽式、展示式等多種評價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展示性評價是在主題實施完畢后進行的勞動主題成果展示,用成果匯報、作品展示等方式進行。“我是小小姜農”活動中,我們通過交流匯報《勞動實踐手冊》、品嘗評價腌制的生姜、競爭參加電視臺展播節目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掌握勞動技能,提升實踐本領,還將優秀作品通過公眾號、小視頻等方式進行宣傳推介,讓更多的學生愛上勞動。
在多元評價的驅動下,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勞動,在勞動中創造,促進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有效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在勞動中有效發揮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體驗勞動過程,感悟勞動精神,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與美好。這種多元評價模式注重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深受師生喜歡。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田家炳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