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東
散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文體之一,是對文章的一種高度凝練和概括,能夠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作者獨特的審美價值。本文以《朝花夕拾》為例,通過對整本書閱讀中散文閱讀策略的介紹,以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目的,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一、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
整體感知就是要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整體了解,對文章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魯迅先生寫了很多篇散文,可以說篇篇都是精品。所以要想了解《朝花夕拾》這本書,首先就要對其整體結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分別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其中,前七篇是回憶性散文,描寫了他童年時代的生活情境,后三篇則是魯迅先生在不同地方求學、留學和教書的經歷。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之后,就需要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魯迅先生是一位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作家,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也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文章中。如《狗·貓·鼠》這篇文章,作者以“仇貓”的原因開始,回憶敘述了兒時祖母講述的故事:貓給老虎教本領,但是因為貓知道老虎的本性也留了一手,讓讀者知道了貓其實是很狡猾的動物,當知道自己的隱鼠被“貓吃去了”以后,自己也是心生憤怒,從此以后決定“與貓為敵”,即便后來知道隱鼠“并非貓所害”,但是心里依舊沒辦法釋懷,這也說明作者的仇貓從來都是不需要掩飾的,這其中摻雜的是作者對如同“隱鼠”一樣弱小者的同情以及對同“貓”一樣暴虐者的憎惡,看似是在寫動物,實則是托物喻人,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偉大斗志,誓死與軍閥斗爭到底。
在《五猖會》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繪“我”在看迎神賽會時的心理變化過程來體現作者對兒時節日熱鬧場面的回憶和向往之情。因為迎神賽會是一種民間慶典活動,所以作者通過心理變化過程寫出在節日中對“我”那種迫切想要去看迎神賽會活動的心理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整篇文章中運用了對比描寫,還有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句、排比句來寫出當時社會上人們對孩子們節日活動的態度,雖然很期待,但是作者用很多的筆墨描寫父親要求自己背書的篇章,卻將甚少的筆墨放在了五猖會盛況的描寫上,文章名雖為《五猖會》,但實則在抨擊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們天性的扼殺。
通過對文章整體結構的分析和理解,學生能夠對文章中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和人們對生活現狀、社會上種種現象進行思考和探索,同時也能夠在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時更加準確和全面地把握文章內容。如在《瑣記》這篇文章中就能很好地體現出這一特點。文章主要以記事為主,但其中也不乏對當時社會上各種現象、思想以及人物的深刻思考和探討。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不僅是簡單地對“我”去南京求學前后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進行描述和敘述,還對當時社會上存在某些現象(如教育制度)的深刻思考和批判。雖然文章名為《瑣記》,但是文章卻能瑣而不碎,零而不亂,作者善于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細節,描述當時人物的本質特征,目的就是為文章的主體思想來服務的。
通過對這些散文整體的把握,學生可以大致了解魯迅的生平,“朝花”正是作者青少年時期的事情,這是作者對自己生平的追憶,也是對往事的溫暖回憶,文字中既有濃烈的抒情意味,還夾雜著議論,作者將對過往的懷念躍然紙上,在心中開出“花”來,這些“花”在他一路向陽中盛開,因為他幽默生動的語言和諷喻,可以讓無數還在沉睡的人們都醒過來,這就是文字的感染力。
二、細讀品味,抓住語言特點
文章要想精彩,必須要有語言的支撐。語言文字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文章語言的賞析。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培養語文綜合素養。
《朝花夕拾》中,作者對景物、人物等的描寫很少,但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使讀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言特點,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一)形象鮮明,語言精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作者在描寫私塾先生時,只用了簡單的幾句話,便將一位嚴格、慈祥、質樸的私塾先生躍然紙上,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孩子們頑皮的時候,他會瞪幾眼,然后叫到“讀書”,孩子們的讀書聲響起來的時候,他也會全神貫注地讀起書來,“將頭揚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將私塾先生讀書時的姿態和動作躍然紙上,雖然魯迅先生的文字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他描述的私塾先生的形象,卻在人們的心中扎了根,特別是他讀書的這一句話,更是將我們帶到了他所在的私塾中,也讓我們見到了當時的私塾先生,不僅如此,我們還知道如果學生問他書上沒有的問題,他還會“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語言精練的魅力所在,私塾先生已經形象地存在于我們每一位讀者的心中。
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散文,帶領他們學會品味散文中的語言,并讓學生學會分析,讓讀者回味無窮。
(二)語言簡潔,表現力強
《五猖會》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己小時候看迎神賽會時被父親逼著背誦《鑒略》的情形。這對于一個對五猖會滿懷期待的七歲的孩子而言,無疑是“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毋庸置疑,作者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那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父親的嚴令,自己沒有辦法違背,作者“發著抖”,發出了“急急誦讀的聲音”,寥寥數語,卻將一個在五猖會來臨之際不愿意背書卻又不敢違抗父親命令的孩子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讓我們今天讀來,也為當時七歲的小孩捏了一把汗,同時也在慨嘆封建社會的教育體制對兒童天性的扼殺。
結尾處作者用“何以”一詞,含蓄雋永,令人深思。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用的語言簡潔明了,但是卻富有表現力,第一節的結尾處用了“于是,完了”四個字,看似簡單,卻語義雙關,一方面交代了賽會就在冷落中結束,另一方面也寫出了觀看者特別是像作者一般大的孩子們心理未能得到滿足的失落和惋惜。
作者在《五猖會》一文中開在心里的“花”是對五猖會的期待,但是卻因為父親要求背書而興味索然,也正因為此,作者心中難以忘懷,他要走出封建家庭給他設計的人生之路,于是他開始呼吁更多的人“救救孩子”,并且主張“解放孩子”,語言的表現力體現在文章的每個字中,讓人讀來掩卷深思。
(三)富有特色,內蘊情感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作者對藤野先生這樣一個教學認真、關愛學生、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表達了由衷的感激和愛戴。看似很平常的語言表述,每一個字卻都蘊含著對文章情感的總結和提煉。第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個“也”字,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在《朝花夕拾》散文集中,本文緊接著的前一篇是《瑣記》,這兩篇文章中間只隔了四天,在《瑣記》中,作者在南京求學時“烏煙瘴氣”,致使作者“爽然若失”,“所余的還有一條路:到國外去”,《藤野先生》中作者開始緊隨自己的求學路,到達了國外:東京,一個“也”字,讓作者感受到了同南京一樣的求學氛圍,也是“烏煙瘴氣”,我們也能看到魯迅先生的失望,從《瑣記》中的寄希望于國外的求學之路到“也無非是這樣”,從滿懷希望到失望無比的情感,在這一個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個“也”字也為后文中國求學者的姿態的描寫埋下了伏筆。
在《瑣記》中,作者種心中的“花”是開啟在國外的求學之路,但是一個“也”字表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后續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作者是否是失望到底呢?為我們制造了懸念,藤野先生無疑就是照射這希望之花的陽光,字里行間透露著也浸透著作者對他的感激之情,也對“也”開頭給出了答案,作者在心中的花,依然一路向陽,藤野先生溫暖了魯迅先生的心靈。
三、聯系時代背景,體會文章情感
《朝花夕拾》這篇文章沒有特別明顯的線索,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時代背景來推斷出作者在這篇散文中表達的情感,以此來體會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思想感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聯系時代背景體會文章情感。魯迅在文中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同時也通過這些細節描寫來揭示當時的社會現實。
初讀《狗·貓·鼠》這篇散文,可能大家會覺得魯迅先生是真的在寫這些動物,但是作者寫這篇散文是在1926年2月,當時正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國內矛盾尖銳,在那一背景下寫的這篇散文卻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作者以動物喻人,借著這三種動物實則在刻畫中國當時反動派丑陋的嘴臉,用以抒發作者對這些奴才嘴臉的憎惡之情,是作者對社會上諸如此類的人的批判,同時,作者也借隱鼠表達了對弱小的憐憫之情。作者運用動物喻人的手法,表明了心中的愛與憎,將這種愛憎具象化,且對心中強烈情感的抒發超出了具體的事象且富有象征意味,讓文章的感情更加深刻,情感的表達更加含蓄,更耐人尋味。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看到了很多中國人被當時所謂的教育制度所迫害,而且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人所表現出的殘忍與不尊重。這篇文章寫于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那時候的中國國際地位很低,與其他日本人形成鮮明對比的藤野先生卻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在教中國留學生的時候很認真負責,甚至還格外關心,而且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和幫助,在魯迅看來不僅是“不倦的教誨”,還是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在魯迅眼里,藤野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樸素、嚴謹、正直,對中國人民充滿愛戴的日本學者,他超越民族偏見,對異國少年的熱忱關懷是魯迅永遠難忘和感激的,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便對藤野先生與其他日本人不同的認識,在當時中國人普遍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日本,藤野先生如同一束光不僅照亮了魯迅,也照亮了同魯迅一樣在外求學的中國青年,藤野先生的偉大也堅定了魯迅的斗志。
四、梳理情節,促進情感升華
散文的閱讀還可以通過梳理情節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散文閱讀時,要適當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這樣能夠為學生帶來情感上的共鳴。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這篇散文主要抒發了魯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魯迅的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有很多小伙伴,可以在一起玩游戲、講故事,也可以在百草園里盡情玩耍,但這些都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與家人分開后的孤獨與思念,于是作者創作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來懷念自己的童年生活。
在這篇散文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魯迅描述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景色、生活以及自己與小伙伴們玩耍、嬉戲的場景。在這里,作者回憶起兒時與小伙伴們一起捉蟲、摘花、掏鳥蛋、捕鳥、摘果子等有趣的事情。作者還回憶了自己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在書桌上刻下“早”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上課時,用竹簽刺自己的手指以提醒自己認真聽講;在先生不在時,偷偷溜到后園玩“捉迷藏”;也會因為偷吃了幾個覆盆子而被父親責打……通過梳理散文中的這些情節,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字里行間流露著的是孩提時期的天真爛漫、純真無瑕,讀者似乎也看到了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嬉戲玩鬧的情景,將讀者也帶進了童趣的天地,作者在描繪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時,以熾熱飽滿的深情描繪著那一段芳香的歲月,怎么能不令人戀戀不舍、流連忘返呢?
散文是文學作品中一種獨特的文體,它有著豐富、深刻、細膩、優美等特點。但是散文閱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廣大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對散文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品味“朝花”,一路向陽,《朝花夕拾》的魅力與溫暖足以我們用一生去思考和探索。
(作者單位:甘肅省榆中縣第六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