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
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落實語文課程的理念,也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所必需的教學環節。在備課時,教師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更要創造性地對教材作適當拓展,以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教法上,教師要立足生本,從情感上引導學生,從思辨上點撥思路,從總結與提煉上訓練能力,更要從實踐中教育學生。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 核心素養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12
初中時代是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瓶頸期,教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每個學生的一生。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項:一是培養學生對語言與文字的認知,讓他們能夠準確地認識、書寫、講說漢字、詞、句;二是能閱讀與理解文本內容,并能用語言進行文字表達與寫作;三是讓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產生認知與熱愛,熱愛民族文化,進而形成家國思想。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要從以第一項知識目標為主逐漸向能力與情感目標邁進。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更是培養下一代具備積極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必要環節。
“雙減”政策出臺以后,作為比較特殊的語文教育資源,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教育元素,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教師要結合新《課標》與時代的要求,充分利用與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挖掘:基于教材的文化元素
目前使用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響應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號召,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與新《課標》“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與博大”“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
1.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需要立足教材,精心設計學科相關的文化實踐活動,實現環環相扣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智取生辰綱》時,教師應該以《水滸傳》的背景介紹為基礎,讓學生意識到這一經典著作的藝術成就以及藝術價值。教師還可以拿出教材中比較典型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反復閱讀,深化學生對典型人物精神品質和形象特征的理解,這樣不但可以讓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中包含的精神產生鮮明的印象,還能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大膽想象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意義與樂趣。
在教學的總結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與一般所說的江湖義氣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主動反思,厘清思維方向,就能自主自覺地分析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增強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形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2.適時增補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新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組織單元,強化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盡管教材充分考慮了對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需求,但是整體上仍會有所不足。比如,在涉及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化信息內容時還是過于簡單,因此,對于作品相關的文化信息應該進行進一步豐富與增補,盡可能做到詳細與準確。
例如《木蘭詩》涉及“樂府詩”的概念,教師可以進行更詳細的介紹:“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此官署負責采集民間詩歌并整理配樂,供朝廷典禮、娛樂之用。教師還可以針對樂府詩的句法與格律等方面進行介紹,讓學生對樂府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產生更具體與深刻的理解。
再如,教材里可以增加《論語》中關于道德修養的名句,但并不局限于讓學生學習其中的語文知識,而是指導他們通過討論、實踐的方式,更為深刻地認識《論語》中關于道德修養的文化內涵與行為方式,并在實踐中進行嘗試,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例如,教學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時,教師便可舉例歷史上善于反省自己而最終成才的人物。這樣,教師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激勵他們學會主動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穿越:情境引導的文化內容
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時受時空的限制,往往從想象的角度切入,帶有極強的主觀性,甚至會對文化產生錯誤的理解。這時,我們要充分運用目前越來越豐富的電子媒介,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對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元素產生更直觀與具體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蘭亭集序》中“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是尋常無奇的一句,如果我們讓學生只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則往往顯得索然無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借此了解一下古代的風俗,每年的農歷三月三,人們為了紀念黃帝軒轅,會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除兇化吉。東晉時期,人們在河邊潑水的風俗被北方文人改為“曲水流觴”——用酒杯放于溪溝中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誰處,就讓他飲酒或作詩。隨即,教師可以通過自制“流觴曲水”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知東晉文人的情趣雅致。
另外,教師也可以出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相關視頻,讓學生體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意境,從孔子的“成于樂”“游于藝”的自由境界和禮治的最高境界中增強對流觴曲水的理解。
三、認同:情理交融的文化收益
初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期,更是情感與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期,教師有必要在此階段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創設情境的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描繪的文化意蘊,幫助學生產生探索文本與文化的積極性與熱情,促進學生產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一環,不僅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還要由此觸動他們的心靈,做到情理合一、情理交融。
在教學《春望》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以下問題情境:這首詩有哪些句子描寫了祖國河山的景象?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比較深刻?作者為什么會出現“渾欲不勝簪”的現象?然后教師通過PPT展示了相關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戰爭的殘酷、山河的破敗,體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最后,教師讓學生比較李白《望岳》所展現的壯志凌云與《春望》意境之間的區別,從而強化了對“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種詩風的理解。
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應該借助直觀手段,通過問題與情境引導形成認知、深化理解,并提升到情感層次,防止教學流于形式。
四、思辨:自主探究的文化追蹤
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僅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關的學習結果上,還應該貫穿于學習過程中,體現在探究精神上。探究精神離不開思維過程的引導。當前,落實思維過程的教學卻少之又少。
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為例,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學生要自覺關注教材文本與生活間的聯系,強調文本外信息與個體內在感受之間的碰撞與整合,在信息的獲取、假設的建立、推理的跟進、觀點的辨析等過程中,逐步規范自己的思維方式,形成可行的問題解決策略。在教學時,我們要不斷向學生展示這一過程下的訓練方式:我們要達到的思考目的是什么?現在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哪些信息是我們所具有的,還要收集哪些信息?如何進行推理?這樣能獲得怎么樣的結果?這一結果所代表的觀點是否科學合理?推理過程是否可靠。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錘煉與升華的。
寓言故事往往簡短而意味深長,是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良好素材。比如,教學《穿井得一人》這篇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注釋入手,分析出處——《呂氏春秋》:“慎行”意為行為謹慎,“察傳”的意思是明察傳聞。接著分析文本。學生可以先找出關鍵語——“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再結合上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由此可知,傳聞不實。綜合人物、情節信息,得出結論:不要輕信、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當分析信息、進行推理并得出結論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落實三步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在分析人物與情節信息時,學生應具備質疑、評價的精神,敢于分析是非或優劣,最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由此可見,通過分析思進行推理的思維模式既是傳統文化學習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核心素養的必備環節。
五、融會:自我賦能的文化整合
學習的過程與能力是新課程三維目標的第二個重要維度,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既體現在思維推演的過程中,更應該落實于后續的拓展、反思、總結與提高上。
在前述《春望》與《望岳》兩詩的比較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形成對不同詩風的理解,促進對傳統文化信息的整合性理解——風格不同。
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開設一場以“秋”為主題的專題討論:你知道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哪些關于“秋”的作品?這些作品中哪些體現了“悲秋”的傳統?為什么“秋”往往與哀愁、悲傷相聯系?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獲取傳統文化中與季節、節氣有關的知識,提升學生對相關文化的理解,借此學習觸景生情的表達手法,提升思維能力。
六、體驗:立足生活的文化拓展
在語文教學領域中,為了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拓展,我們必須將語文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確保學生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全面提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核心素養。
1.將民族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
地域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是密切聯系的,地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于紹興市而言,其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僅體現在以王羲之、陸游、魯迅等為代表的紹興文人上,更包括了越王勾踐、王陽明、徐渭以及近代蔡元培等為中國燦爛文化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在拓展環節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是促進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學生在學習了“臥薪嘗膽”這一成語后,筆者讓學生進行進一步拓展,要求學生在紹興市地圖上找到與以下成語相關的地名,講講主人公的相關故事,并表述成語的含義,以此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臥薪嘗膽、三過家門而不入、入木三分、見賢思齊、退筆成冢、東山再起、沉魚落雁、東施效顰、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等成語。
2.將傳統文化學習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更是深化與檢驗認識的途徑。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精髓的真正理解不應該只停留在語言與文字上,更應該落實于日常生活中,體現在日常起居與行為方式上。
教學《穿井得一人》這篇寓言時,筆者要求學生聯系生活思考:生活中有沒有輕信、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這樣的事?產生了什么不良后果?當事人受到什么處分?于是就有學生拿出了近年來紹興出現的幾則謠傳: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因疫情封校;城南建瀝青拌和站將長期嚴重危害紹興人的健康;本地居民的微信群中廣泛傳播紹興某公園發生兇殺案的視頻。這些鮮活的實例進一步證實了寓言的寓意,也教育學生不要輕信與傳播謠言。
3.在日常生活中回觀對語文傳統文化的學習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應該完全相同。”因此,對于語文學習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僅應該將之與生活緊密聯系,以強化體驗效果,更應從生活中洞察語文學習的真諦,使之與生活水乳交融,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聯系生活進行語文學習與從生活中進行語文學習是不同的,前者是以語文學習為目的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行動,而后者則是促進文化傳承的日常行動。
比如,在端午節前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上虞曹娥廟,這本身是一次沒有語文學習目的綜合實踐活動,但從中學生可以聯系平時學習的孝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端午文化,由此鏈接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如果讓學生把參觀學習的過程都記錄下來,并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語文學習就是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語文學習的生活化表達方式。
再如,在對教室進行美化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寫上“吾日三省吾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之類的標語,這本身也是為了教育學生,但又與語文學習聯系了起來。
在一次以《正確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挫折》為題的主題班會活動中, 不少學生聯系了“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中的辯證思想,羅列了諸多名言警句,準備了發言材料,最后用積極的態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與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兩個方面,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有助于落實新課程的理念,也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所必需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利用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更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創造性拓展,以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在教法上,教師要立足生本,從情感上引導學生,從總結與提煉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從實踐中教育與熏陶學生。唯有如此,我們對于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所付出的努力才能更加有效,從而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使其走上一條穩定而高速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課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
[2] 彭紅霞《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注釋之誤》,《教學與管理》2020年第16期。
[3] 黃厚江《有“文化”的語文和有“語文”的文化》,《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9年第Z1期。
[4] 趙超《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語文課內外》2020年第12期。
[5] 王岳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路徑》,《知識窗》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