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概念在社會各領域中被廣泛運用,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人們的社交方式、信息獲取方式與生活方式,也為幼兒園中傳統文化教育與通識知識教育的融合帶來了一定的機遇。為推動幼兒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合理保護并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本文以“‘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策略”為題,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方法與路徑,以期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 傳統文化 幼兒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54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培養幼兒的文化意識,又能幫助幼兒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綜合發展。為此,隨著各種新興信息技術不斷出現與發展,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究“互聯網+”內涵,利用“互聯網+”優勢,有針對性地創新幼兒教育模式,豐富幼兒教育資源,推出特色幼兒教育園本課程,為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思路,探明方向。
一、“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融合的意義
嚴格來說,“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的目的是培養幼兒文化意識,開闊幼兒學習眼界,塑造幼兒積極品質。為此,教師要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融合路徑。筆者首先分析二者融合的作用與意義,為二者的實踐融合提供保障。
1.豐富幼兒學習資源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沉淀的寶貴財富,也是反映中華民族兒女精神追求的主要內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素質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的趨勢。“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與發展,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的融合拓寬了渠道與路徑。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幼兒教育能夠使幼兒教育不再受到教學時間、教學空間等教學條件的限制,能夠全方位整合優質的幼兒教育資源。同時,幼兒也會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方式與學習機會。即便部分幼兒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視聽學習方式引導下,也可以通過觀看動畫短片、文化紀錄片、電子圖書等,接觸多樣的教學資源,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此一來,幼兒教師在幼兒一日教育活動中,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為幼兒直觀呈現出一些抽象的教學資源,讓幼兒多元感受不同教學工具對同一教學內容的多種呈現。長此以往,幼兒教師通過互聯網技術縮短“說教”的時間,幼兒傳統文化教育跨越時間與空間限制而大范圍傳播,不同地區幼兒之間的學習資源差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深層融合奠定基礎。
2.助力幼兒心智發展
在幼兒教育階段播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通過幼兒喜歡的教學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不但可以開闊幼兒的學習眼界,讓幼兒有更多的途徑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讓幼兒“以學促思”,真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幼兒終身學習意識的形成打基礎,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提高幼兒的精神境界。
為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幼兒教師要順應時代要求,一方面合理教授幼兒文化知識,一方面運用互聯網中的教育元素,為幼兒的教育活動注入新活力。即幼兒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主動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禁錮,提升自身傳統文化素養,有效凝聚教育力量,為幼兒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同時,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拉近自身與幼兒間的距離,在具體的幼兒教育活動中,秉持“立德樹人”教育觀,以幼兒為本,設計啟蒙幼兒心智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好奇。如希沃白板在構建動態化教學課堂中的實際運用,一方面能夠為幼兒直觀呈現抽象的文化元素,讓幼兒“身臨其境”地感知傳統文化,一方面促使幼兒延展探究,讓幼兒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一定的文化營養反哺自身,使幼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發散思維。
3.滿足幼兒精神需要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想讓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教師除了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在“互聯網+”背景下,幼兒教師還要進一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深層融合,以此確保網絡教學資源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符合幼兒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畢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使幼兒自發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培養合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所以,在幼兒教育階段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以“互聯網+”教育為引導,必然要以滿足幼兒實際精神需要為本,既注重增強幼兒的文化知識儲備,又注重幼兒的文化素養培養,側重幼兒的個體能力發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融合。如幼兒教師開展古詩文教學時不要求幼兒死記硬背,而是要運用多媒體設備,將古詩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動態化解構、重構的形式呈現給幼兒。同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展現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放大民族文化色彩,使幼兒的學習需求與精神需求被合理滿足。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融合的策略
結合上文分析可知,“互聯網+”背景可以為幼兒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與學習資源,使幼兒教育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制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為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落在實處,不流于形式,幼兒教師要遵循“因勢利導,自然滲透、防止生硬刻板”等原則,通過以下方法與路徑,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深層融合的目標而努力。
1.優化傳統文化教育元素
3—6周歲是幼兒思維發展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階段。根據《幼兒園課程指導用書》的明確要求,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主題、數量以及形式,都應以滿足幼兒學習需求為本。基于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幼兒教師首先需正確審視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特點,對幼兒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探索幼兒喜歡的教學組織形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打好基礎。
幼兒教師要制定基本的幼兒教育目標,結合教師用書“主題一·甜蜜一家親”全面分析幼兒的真實思想狀態與情感表達能力,而后選擇適合幼兒思想情感發展情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幼兒教學活動進行融合,幼兒教師一方面注重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對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適當選擇《三字經》《千家詩》等書籍作為幼兒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學習優秀的思想道德內容,感受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
如幼兒教師從《三字經》中挖掘符合幼兒學習發展的名句。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將其所蘊含的主題思想通過動畫進行呈現。這樣,幼兒就能夠學會體諒父母,孝順父母,還能明白何為講信用,在日常生活中爭做守信用的人。當幼兒教師組織主題比賽“孝順父母小巧思”時,幼兒還能以游戲化的心態,將自己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的知識,生動地轉化為實踐行動。
2.設計并豐富幼兒的教育活動
毋庸置疑,“互聯網+”的發展使傳統幼兒教育形式與幼兒教育資源不再符合新時代幼兒教育發展的要求。為有效把握“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融合的關鍵,幼兒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解讀“教育信息化”內涵,以“創新實踐”為核心,基于幼兒主要從活動體驗中形成認知結構的特點,合理設計并豐富幼兒教育活動形式,從而引導幼兒自主探索體驗,實現開發幼兒智力的教學目標。換言之,幼兒教師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滲透,激發幼兒的學習潛能,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
以幼兒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優化班級美術教學活動為例,美術教學活動一開始,幼兒教師為幼兒播放剪輯好的動畫視頻,在動畫中依次展現卡通版《寒梅圖》《小梨園》《刀馬旦》等美術作品。幼兒在聲畫結合的形式下,一方面逐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在觀察中明確本次教學活動的內容與目標。幼兒教師無需“填鴨式”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便已主動向幼兒教師提問。如皮皮對《小梨園》中的衣服很好奇,一邊舉手一邊興奮地喊:“他們穿的是什么衣服呀?為什么袖子那么長?”而樂樂同樣對《刀馬旦》中的人物臉譜有探究欲,既問幼兒教師:“為什么她的頭上戴著那么大一個東西?”又問幼兒教師:“她這樣打扮是要做什么?”隨著幼兒的爭相提問,幼兒教師一邊簡要解答幼兒的疑問,一邊利用希沃白板導出本次美術教學活動所涉及的主要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幼兒注意力從觀察遷移至臨摹,大部分幼兒都躍躍欲試。這樣,不僅使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活動融合,幼兒教師的教學方式也不再固化,后續組織美術實踐教學活動與相關剪紙活動、變廢為寶活動就會水到渠成。
3.在環境創設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
傳統教育模式下,環境教育資源易于被忽視。對幼兒而言,環境教育資源與教材資源、主題教學活動同等重要,可以有效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建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幼兒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
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教師要注重“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還應重視為幼兒構建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營造豐富多樣的文化教育氛圍,發揮文化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使幼兒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以順應新時代人才培養標準要求,幼兒教師在園區內各個綜合辦公室、走廊、大廳以及主題活動區角張貼傳統文化標語、圖文故事漫畫等為例。在幼兒一日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既要及時抓住并利用好傳統文化教育的契機,讓幼兒能自行觀察周邊環境中有哪些新的變化,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概括;還要邀請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通過生活化教育方式完成對幼兒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如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幼兒教師在開展閱讀區繪本教學活動后提問幼兒:“小朋友們想不想和教師一起布置閱讀區呢?”大部分幼兒積極響應“想”。這時,幼兒教師邀請幼兒一起到走廊挑選提前準備好的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繪本、貼紙、卡片等,如《孔融讓梨》繪本、《孟母三遷》漫畫紙,用以裝飾閱讀區墻面。幼兒在篩選自己想要用來裝飾墻面的材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甚至在一些園區公共空間環境的創設過程中,幼兒也能自主考慮環境創設的層次性與文化性,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進一步融合。
4.傳統文化與節日體驗活動的融合
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繞不開的主要內容。在“互聯網+”背景進一步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融合,幼兒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在節慶活動中滲透傳統節日故事,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情感。因此,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融合,本就是促使幼兒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幫助幼兒自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一環。對此,在春節、重陽節、元宵節等代表性傳統節日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不妨積極滲透文化教育內容,豐富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幼兒教育進一步融合。
以幼兒教師組織“有關重陽節的傳說”的民俗文化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在正式開展主題體驗實踐活動前,通過“問卷星”平臺調查了解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喜愛,挖掘幼兒真正感興趣的文化故事,找到傳統文化教育與節慶活動的融合點。幼兒教師選擇幼兒的興趣點,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體而言,幼兒教師可以在重陽節帶領幼兒到當地敬老院開展“我為老人講節日故事”主題活動。在活動接近尾聲之時,幼兒教師試探性地詢問幼兒:“通過今天的活動體驗你們感受到了什么?”“關于重陽節的傳說,你們認為是自己更熟悉還是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更熟悉?”“誰講的重陽節故事最有趣呢?”引導幼兒大膽表達。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幼兒在后續接觸傳統節日教學內容時,就愿意主動搜集更多的節日故事,在參與主題體驗活動之時,也能進一步提煉傳統文化元素,感知文化氛圍,提升幼兒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深層融合,一方面利于從小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一方面利于深化幼兒的傳統文化傳承意識,整體提升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幼兒形成謙卑、友善、孝順等品質。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學習最新的幼兒教育理論,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強化幼兒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促使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朱婭婷《“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
[2] 杜佳《在幼兒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家長》2022年第28期。
[3] 田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標準化教學的滲透措施》,《中國標準化》2022年第18期。
[4] 郭娟《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幼兒教育相結合的策略》,《新課程》2022年第22期。
[5] 霍力巖、龍正渝、高宏鈺、杜寶杰《幼兒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成效、現實挑戰與對策建議》,《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