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該文綜合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理論內涵、現存困境以及突破路徑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發現,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存在合作機制層面治理理念尚不明晰、責任機制層面治理職責邊界不清、保障機制層面治理資源保障不足、風險評估機制層面治理風險評估缺乏和監管機制層面治理主體監管不明等困境。鑒于此提出如下建議:未來仍需深化賽事協同治理理念,完善賽事治理合作機制;界定不同主體職責范疇,完善賽事治理責任機制;保證賽事多元資源供給,完善賽事治理保障機制;加強賽事風險防范,完善賽事治理風險評估機制;明晰賽事治理監管方式,完善賽事治理監管機制。
關鍵詞:多元主體治理;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資源依賴;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G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4)05-0001-06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Mass Sports Events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ZHANG Jiaxing1, ZHANG Enli2
(1.Graduate Dept., Xi '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 'an 710068, China; 2. School of Sport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 '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 'an 71006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existing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mass sports even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mass sports events have such dilemmas as unclear governance concept at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unclear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boundary, insufficient governance resources at the level of security mechanism, lack of governance risk assessment and unclear supervision governance. In view of thi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concept of even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event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event governance; ensure the supply of multiple resources for the event and improve the event governance guarante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event risk prevention, improve the event governance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clarify the way of event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event governan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Key words:multi-subject governance; mass sports events; governance mechanism; resource dependence; stakeholder
收稿日期:2023-09-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 (編號:20XTY005);陜西省體育局2023年常規課題(編號:2023170)。
作者簡介:張佳星(1999- ),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政策與法規。
通訊作者:張恩利(1981- ),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法學。
自《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提出“取消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以來,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蓬勃發展。隨著愈來愈多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舉辦,其種類形式更加復雜多樣化,同時也對賽事治理機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現如今,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難以滿足群眾性體育賽事職責落實、資源供給、監督監管、風險評估等多元化的治理需求,具體表現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多元治理主體治理理念不明、職責邊界不清、資源保障不足、監督監管不到位、風險評估缺乏等問題。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進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建設多元主體的治理共同體,這一要義為解決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現存問題提供了思路遵循。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成為重要議題。
通過歸納總結相關研究發現,目前相關學者主要從青少年體育賽事治理機制[1]、城市體育賽事治理機制[2]、職業體育賽事治理機制[3]、大型體育賽事治理機制[4]等方面研究體育賽事治理機制,亦有學者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5]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但基于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研究相對匱乏。鑒于此,該文立足于多元主體治理視角,對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進行系統深入研究,重點闡釋與分析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理論內涵、現存困境及突破路徑,以期為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優化提供理論參考,進而推動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
1 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理論分析
1.1 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理論基礎
(1)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協同論與治理理論的交叉理論,對于解釋社會系統協同發展有著較強的解釋力。協同治理理論誕生于西方社會,根植于西方國家以公民社會為主導的體制環境。協同學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 Haken)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赫爾曼·哈肯認為,協同是系統要素或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配合,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形成一定的自組織結構,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6]。雖然協同治理理論如今尚未擁有統一的概念界定,但基本上包括治理主體多元化、系統協同性以及共同規則制定等內涵。
協同治理理論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需要體育部門、地方政府、賽事承辦企業、單項運動協會、社會監督機構及參與者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從而彌補單一政府主體、市場主體或是社會主體治理的局限性。
(2)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屬于組織理論的重要理論流派。資源依賴理論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于1978年由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和杰拉爾德·薩蘭基科 (Gerald Salancik)正式提出并被廣泛應用到組織關系的研究。資源依賴理論強調組織體的生存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吸取資源,與周圍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達到目的[7]。資源依賴理論揭示了組織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其核心是組織需要通過獲取環境中的資源來維持生存。
資源依賴理論符合當前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研究的現實需求,充分體現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需要多方資源的供給。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依賴多元治理主體,與其相互依存,從中吸取人、財、物等資源,進而達到群眾性體育賽事良好的治理效果。
(3)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一種弱化物質所有者地位的理論體系,強調多元利益主體的地位。利益相關者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西方國家逐步發展起來,并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影響迅速擴大。目前學術界對利益相關者理論定義多樣化,其中弗里曼(Freeman)對利益相關者定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在《戰略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的方法》一書中提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8],Freeman的定義,大大豐富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內容,使理論體系更加的完善。
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群眾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研究相契合,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相關者構成體系。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利益相關者涉及政府層面、社會層面、市場層面以及個人層面。他們作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相關者,均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些訴求成為促使多元主體參與賽事治理的重要動力,進而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機制。
1.2 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理論框架
基于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對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概念證成之前,首先要系統地探析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理論體系以及了解多元主體治理、治理機制的基本含義:通過系統地梳理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相關理論體系,發現主要包含協同治理理論、資源依賴理論以及利益相關者理論;多元主體治理是指由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解決公共事務的一種治理方式,它強調的是協同視角與合作性治理,利用各方資源和力量,達到協同共治的目的[9-10];治理機制是指為保證治理主體順利實現治理目標和任務,依據所遵循的治理規則在理念導向、制度建設、資源配置、風險評估、監督監管等方面各盡職責、相互協作運行的功能系統[11],亦有學者指出治理機制具體包括激勵機制、合作機制、責任機制、保障機制、風險評估機制、監督機制等內容[12-13]。因此,該文在歸納梳理以上理論體系、概念內涵并結合群眾性體育賽事特殊性的基礎上,認為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是指政府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及個人主體等治理主體共同參與,依據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規則在理念導向、責任分工、資源配置、風險評估、監督監管等方面各盡職責、相互協作運行的功能系統,具體包括合作機制、責任機制、保障機制、風險評估機制、監管機制五個層面(見圖1)。
2 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現存困境
2.1 合作機制層面: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理念尚不明晰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理念從根本上決定著群眾性體育賽事合作機制治理的成效[14]。當前,無論是政府主體、市場主體還是社會主體均面臨著多元主體治理理念尚不明晰的問題。從政府主體看,存在單一的政府主體治理理念過強的現象。例如,對廈門市群眾體育賽事開展情況的調查發現,在《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出臺并實施之前90%以上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開展是直接由政府部門決定的,但是在“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提出后,政府部門減少了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實際管理工作,更多的承擔起監管與服務工作。之前群眾性體育賽事有行政批文作為“通行證”,政府相關部門已形成相互信任的聯絡機制,現今缺少了行政批文,僅僅依靠群眾性體育賽事承辦單位很難與公安、消防、醫療保障等相關部門建立合作機制,致使賽事處于協同無序狀態。
從市場、社會等治理主體看,未有統一的政策目標作為指引。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主體缺乏政策的指引,各方尚未擁有相對一致的政策目標,導致各個協同治理主體存在“本位主義”傾向嚴重、協同理念不足的現象[15]。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雖然將具有不同目標的協同治理主體聚合到一起,但是市場、社會等治理主體擁有各自目標,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活動中試圖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從而在不同治理主體之間形成張力[16]。換而言之,由于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主體之間協同理念不足,各方初始目標的偏離或異化,導致復雜的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成效并不明顯。
2.2 責任機制層面: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職責邊界不清
分工明確、各盡其職是提高責任機制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但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體育部門、地方政府、賽事承辦企業、單項運動協會、社會組織、參與者等主體之間職責邊界不清的問題。
(1)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各主體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實踐中,部分政府部門只是掛著名義上的主辦方、承辦方的頭銜,在賽事治理過程中具體任務未落實到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過程參與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例如,2021年白銀馬拉松事件中,白銀市委、市政府作為賽事主辦單位未充分履行主辦單位職責,以及景泰縣委、縣政府、白銀市體育局未充分盡到保障賽事順利承辦和實施的職責,倉促下發工作方案,導致相關部門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管理職責落實不到位。相關部門職責任務不清,對賽事各項工作檢查督導不夠,致使各責任單位未能有序有效落實賽事各項職責任務,導致賽事管理不規范。
(2)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過程中市場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市場主體參與賽事治理的自覺性并沒有充分展現,未將其具體責任落實到位。例如,南京市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產業發展,舉辦多層次、多樣化體育賽事,體育部門聯合財政局印發《南京市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資助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對組織舉辦體育賽事的企業將給予最高可達300萬元的資助金。此項舉措確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辦賽,但是并未完全激發市場主體的潛力,未達到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市場在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發揮,仍然過于依靠政府的支持,市場等主體參與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職責落實不到位。
2.3 保障機制層面: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資源保障不足
近年來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等資源,進而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過程中資源保障不足的問題得以凸顯。
(1)我國體育賽事復合型治理人才相對稀缺。當前體育人才工作距離體育強國建設目標任務仍有差距,包括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體育人才分布不均衡,欠發達地區和基層群眾體育賽事人才隊伍仍顯薄弱,體育人才開發投入不足,高水平、領軍型、復合型以及一些專業技能型體育人才短缺,體育人才隊伍數量、結構和素質尚不能滿足體育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據吉林日報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擁有270萬名左右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他們是構建群眾性體育賽事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相較2030年實現每千人配置2.3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復合型人才相對稀缺,導致當前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陷入了賽事專業水平不高、風險應對經驗不足等窘境[17]。
(2)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財力等方面資源保障不足。《臨沂市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及經費使用管理辦法》中雖然指出市體育局可以根據當年的賽事經費情況,綜合衡量賽事規模、等級、效果等情況,給予相應的賽事補助,但是政府用于群眾性賽事體育的資金十分有限,主要還是由承辦單位自行落實賽事經費保障。由于協會等承辦單位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又較難與企業取得緊密合作聯系,導致用于群眾性體育賽事經費不足,甚至諸多群眾性體育賽事采用收取參賽費用的方式來彌補經費不足。由于群眾性體育賽事經費不足導致體育糾紛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如孫某等43人與某傳播公司合同糾紛案。
2.4 風險評估機制層面: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風險評估缺乏
隨著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蓬勃發展,廣受大眾喜愛的馬拉松、越野跑等賽事活動呈“井噴”之勢。與此同時,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過程中各類風險隱患層出不窮。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風險主要來自運動員自身層面的內源性風險以及管理者、外部環境層面的外源性風險,現如今對以上多元層面風險的評估相對匱乏。
(1)運動員自身層面缺乏風險評估。運動員自身對賽事風險認知不清,據2022年有關數據顯示,馬拉松比賽中選手猝死的概率為平均每10萬人就有0.8人猝死[18]。通過統計結果綜合分析,19~35歲之間的馬拉松猝死人數達到全部猝死者的79%。在參與馬拉松等群眾性體育賽事過程中,運動員自身缺乏對身體健康狀況的評估,盲目跟風現象存在,進而導致此類風險的頻繁發生。
(2)管理層面缺乏風險評估。由于賽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良莠不齊,諸多承辦群眾性體育賽事的企業缺少辦賽業內經驗,管理者對賽事潛在風險認知不足,在賽前和賽中缺乏風險評估意識,導致運動安全事故、運動損傷的事件時有發生。在群眾性體育賽事中,管理主體缺乏對場地設施風險、極端天氣風險等外部環境風險的評估也會造成悲劇的發生。例如,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主辦方、承辦方等多元主體治理主體未對天氣、地形等外部環境作出明確的風險評估,參賽人員在比賽過程中的高海拔賽段突遇極端天氣,導致多名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失溫等情況,最終造成21人不幸遇難的悲劇。
2.5 監管機制層面: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監管不嚴
加強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監管是落實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但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在治理過程中存在治理主體監管不嚴的問題。
(1)政府層面監管不嚴。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并在放權的同時指出政府應當加強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監管與服務[19],但僅靠政府單一的主體結構難以應對賽事審批取消后大量的賽事監管任務,進而造成政府層面監管不嚴。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存在“放權”過度的現象,體育部門缺乏對體育賽事活動的全面梳理與風險排查,對一些新興的高危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管理保障不足,釀成甘肅省白銀市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參賽人員極端天氣遇難、張家界第十屆“天路”自行車挑戰賽參賽人員墜崖等安全事故。
(2)社會層面監管不嚴。目前,《體育法》既有法律規定單項體育協會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具有監管權,但監管能力不足成為制約單項體育協會發揮監管作用的重要因素,不同單項體育協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同樣是抑制單項體育協會對于賽事監管效能提升的主要瓶頸[20]。如,籃球、足球等單項體育協會改革進程較快,協會具備一定的監管效能,而射擊射箭等高危險性項目協會改革進程較慢,甚至無法徹底與政府脫鉤。可以看出,僅靠協會單一的監管手段無法與高危險性運動項目特征充分匹配,單項體育協會存在監管不嚴的問題。《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中雖然監管上對行業自律提出了要求,但是社會層面的監管大多是臨時性的,并沒有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
3 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突破路徑
3.1 深化賽事協同治理理念,完善賽事治理合作機制
“政府主導、協會牽頭、公司運營、社會參與”是當下倡導的群眾性體育賽事辦賽理念[21]。面向政府、市場、社會等主體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協同治理理念不強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加強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理念宣傳工作。首先,可以借助政府方針政策理念引導的方式加強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理念的宣傳,制定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方針,使得各個協同治理主體具有明確的方向指引。其次,可以通過媒體進一步加強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理念的宣傳,加強多元治理主體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的必要性的認知。
(2)群眾性體育賽事各治理主體自主樹立協同意識。不斷加強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升多元主體參與動力,促使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共治。同時,政府應當更加注重履行社會治理與提供公共服務職能,明確政府以及其他多元治理主體的職能與其履行職能的方式,樹立并不斷深化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念,完善長期有效的賽事治理合作機制。
3.2 界定不同主體職責范疇,完善賽事治理責任機制
群眾性體育賽事作為群眾體育事業的排頭兵,要求群眾性賽事多元主體治理主體明確責任分工是加強我國體育治理能力提升的正面回應。針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治理主體職責邊界不清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通過規章制度明確規定各職能部門的基本職責、工作范圍、擁有權限等內容。首先,應當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給基層松綁減負帶來的困境[22],明確界定不同治理主體職責范疇,并確保各個主體職責落實到位。根據《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民法典》《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等既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承擔侵權責任。其次,應當在以上既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責任的進一步細化,對不同主體職責制度化、法定化。通過賽前簽訂協議的方式明確主辦方、承辦方、協辦方的職責,與此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基礎上,建立健全體育賽事活動安全事故問責機制,厘清責任主體并明確責任主體的問責方式與處罰標準[23]。
(2)充分發揮市場在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過程中的靈活調適職責。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多重屬性和多樣形態,決定了市場必須在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應當依靠市場主體的資金、技術支持,搭建群眾性體育賽事體育服務平臺。通過構建完善的群眾性體育賽事市場服務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參與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積極性,實現群眾性體育賽事市場責任的充分調配。與此同時,運用經濟杠桿調適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利益成本分配的相關問題,通過市場主體增強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服務供給的實際效益,通過市場主體參與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進一步調和群眾賽事需求與供給適切性差的問題,實現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市場治理責任機制的充分下沉[24]。
3.3 保證賽事多元資源供給,完善賽事治理保障機制
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治理主體為了保證賽事健康發展,應當盡到資源保障義務。
(1)應當保障群眾性體育賽事人才資源。首先,應當通過鼓勵高校開設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人才相關專業, 以政府體育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等手段來保障群眾性體育賽事人才資源。其次,應當以企業為依托,為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實習崗位,保障相關人才的基本就業權利,提高體育人才使用效率,實現體育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健全化。再次,應當規范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證機制[25],社會體育指導員應納入人社部門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范圍,確保鼓勵高技能人才可享受相應人才政策,并按等級獲得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頒發的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體育部門兌現相應配套的職稱與收入補貼等待遇。總而言之,應當從多角度出發構建并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人才資源保障機制。
(2)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協會等組織的作用與功能,健全協會實體化運行規范。同時應當進一步強化市場的作用,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治理主體資源共建共享局面。推動自上而下的單向度資源整合模式轉變為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治理主體資源共建共享的“一體化”運用模式,充分發揮市場與體育非營利組織的作用。應當通過構建“互聯網+市場資源配置”的新型資源整合模式,將群眾性體育賽事市場資源進行數據整合,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數據整合與調度市場資源的作用。
3.4 加強群眾賽事風險防范,完善賽事治理風險評估機制
面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主體治理風險評估缺乏的問題,在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過程中應當不斷加強群眾性體育賽事風險防范,做到防患于未然。
(1)運動員自身應當加強安全風險防范意識。運動員應當對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周圍環境情況進行及時的監測,加強風險防范。運動員應當對賽事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切忌盲目跟風,運動員的裝備應當符合參加賽事的條件。例如馬拉松賽事強制裝備包括但不限于保暖毯、救生口哨、水具等,同時作為山地越野馬拉松的愛好者,在參加此類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戶外運動時,應按規定攜帶好相關的保暖和應急裝備,為了個人生命安全,一旦遇到突遇極端天氣應及時退賽返回,或尋找庇護處保暖等待救援[26]。
(2)群眾性體育賽事管理者應當針對不同類型的安全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預案。預案應該包括應急救援、疏散、安保等方面的內容,在制定風險預案時,同樣需要考慮到場館內外環境、人員密度、交通狀況等因素。同時,管理者應當對群眾性體育賽事風險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對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加強管理,充分做好賽前、賽中風險防范工作,制定完備的風險防范預案,全面地完善賽事治理風險評估機制。
3.5 明晰賽事治理監管方式,完善賽事治理監管機制
依據《體育法》及《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可知政府部門是體育賽事活動重要的監管主體 [27]。為了解決群眾性體育賽事多元治理主體監管不嚴的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體育賽事活動“熔斷”機制。政府作為公共管理部門,擔負著賽事活動監督的法定義務和職責,政府部門應當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作為賽事監管過程中突發事件應對的準繩,對賽事突發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強對賽事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事前監管。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當進一步完善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管理工作體系,提升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前及開展過程中的監管水平,各級體育部門在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前及開展過程中對賽事標準、規則、安全等加強監管并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2)監管工作應當堅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按照“誰審批(備案)、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28],加強對群眾性體育賽事全程監管,確保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安全有序開展。與此同時,承辦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單項體育協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依照職責做好安全監管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監管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社會主體對賽事的全面監管作用,系統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監管機制。
4 結 語
基于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可以有效地促使各治理主體之間形成合力,提高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的成效。面對多元主體治理視角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的現存困境,應當通過多元化手段、有針對性地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合作機制、責任機制、保障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及監管機制,從而全面系統地優化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治理機制,促進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呂萬剛.青少年體育賽事協同治理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2):35-43.
[2]張世超,吳小圓.城市體育治理模式:國際經驗及借鑒[J].體育文化導刊,2023(6):1-8,24.
[3]楊獻南,張少杰,彩俊仁,等.歐美職業體育環境責任的內容構成、治理經驗與中國鏡鑒[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3):287-295.
[4]王曉晨,胡玉澤.多元主體協同的大型體育賽事網絡輿情傳播與治理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2):123-129.
[5]馮加付.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治理機制研究——基于兩個賽事案例的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9):102-107.
[6]周春曉.“廣東推進數字化發展”專題(2)協同治理:廣東“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關鍵[J].廣東經濟,2021(4):12-17.
[7]伍宸.日本國立大學非政府辦學經費拓展行為研究——基于北海道大學的實證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13):25-29,39.
[8]肖龍華,張永,宋振,等.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醫療投訴管理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6):193-196.
[9]何有幸,黃森慰,陳世文,等.基于設計科學理論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建構[J].臺灣農業探索,2021(6):19-27.
[10]蒲畢文,鄧星華,景懷國.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多元主體治理結構、機制及路徑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4):428-435.
[11]白銀龍.美、德、中三國競技體育治理特征及其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2.
[12]焦長庚,戴健,史小強.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協同供給的驅動機制、結構張力與彈性治理[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4):46-53.
[13]孟云鵬.我國城市體育智能治理系統構建與改革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9):12-28,39.
[14]邵桂華,滿江虹,王晨曦.我國競技體育與社會體育協同演化的系統動力學仿真——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的測度[J].體育學刊,2018,25(5):46-57.
[15]康麗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協同短板”及其強化路徑[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3(2):72-76,86.
[16]呂鵬,畢斯鵬,管正青,等.智能社會協同治理: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55(1):19-35.
[17]楊苓,孫晉海,羅亮,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韌性治理機制與路徑研究[J].體育與科學,2023,44(3):113-120.
[18]李樹旺,劉圣文,劉瀟鍇.秩序與活力再平衡:構建完善的體育賽事監管體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9):20-29.
[19]任慧濤,易劍東.大型體育賽事碳中和管理:國際奧委會的倡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2):25-38.
[20]張恩儒,尹海立,李趙鵬.以價值位階論體育賽事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的桎梏與救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2,38(1):1-7.
[21]呂和武,王瑞.論緊湊城市理念下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J].體育文化導刊,2023(7):32-39.
[22]王曉晨,胡玉澤.多元主體協同的大型體育賽事網絡輿情傳播與治理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2):123-129.
[23]姚芳虹,錢俊偉,王東敏.大型體育賽事危機源頭治理——基于奧運公共衛生危機的經驗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23,44(1):78-86.
[24]李龍,肖志果.我國社區公共體育空間共建共治共享探賾[J].體育文化導刊,2023(6):61-67.
[25]錢思雯.新《體育法》視野下體育活動風險范疇與組織者責任承擔法律問題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4):475-481.
[26]郭子瑜,陳剛.體育產業助力共同富裕:價值意蘊、實踐經驗與推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3(5):70-77.
[27]袁鋼,孔維都.體育賽事行政備案制度:規范沖突、功能重構與實現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5):39-49.
[28]廣東省體育局等十一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東省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監管服務工作的通知[J].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3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