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70年代世界糧食危機對日本的沖擊

2024-01-01 00:00:00徐振偉
日本問題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摘 要:20世紀60年代末期,世界的糧食過剩局面已近尾聲,糧食的供給無法滿足日本國民對于糧食的巨大需求。進入7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大舉向美國購糧導致美國乃至國際糧食儲備下跌,美國開始限制大豆等農產品的出口,引發了全球糧價的高漲,世界糧食危機爆發。與此同時,日本不僅面臨國內谷物的歉收,而且漁業的經營情況也開始惡化。總結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糧食危機的原因以及之后的應對策略,發現日本的糧食危機主要與蘇聯對糧食的大量進口、美國對大豆的出口限制政策、極端異常天氣、日本人口膨脹與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矛盾以及日本消費結構的變化有關。為了應對日本國內的糧食危機,也為了緩解日本民眾對此次糧食危機的恐慌情緒,日本政府采取了穩定糧食進出口、培養農業專業人員、穩定漁業經營、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等措施。

關鍵詞:世界糧食危機;日本糧食危機;糧食供給;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F1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4)04-0047-12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4.04.004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國內外綜合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日本出現了糧食危機。這次糧食危機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影響甚至持續至今。為了應對糧食危機,日本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開展“綜合農政”,盡可能緩解糧食危機對日本的沖擊。

一、世界糧食危機:日本糧食危機的外部原因

20世紀70年代初期,全球范圍內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糧食危機,日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這次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蘇聯對谷物的大量進口

20世紀60-70年代,美蘇冷戰愈演愈烈,雖然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糧食生產過剩的情況,但是由于蘇聯在70年代大力發展工業,并在1972—1973年大量進口糧食,世界谷物的庫存率從1960年的25%縮減到這一時期的15%。而蘇聯這種只注重工業發展,不注重農業生產的模式,也為之后美國對其進行糧食打擊埋下了隱患,而正是由于美國的糧食政策,也造成了日本的糧食恐慌[1]4-5。

尤其是在1972年,伴隨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蘇聯作為石油輸出大國得到了巨額外匯。但是,蘇聯并沒有用這筆資金去發展農業,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而是把美國作為其主要的糧食進口國,同時則是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工業。據統計,蘇聯一年要從美國進口3 000噸~5 000噸谷物,也就是說,蘇聯的糧食命脈受到美國的影響。而不巧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推行“完全經濟核算制”,雖然表面上增加了農場利潤,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的經濟刺激和獎金激勵無法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969年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現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有20%的國營農場都在虧本經營,蘇聯的農業經濟此時并不樂觀。

不僅如此,由于蘇聯的糧食歉收,谷物產量從1966年的6.3萬噸斷崖式下降到1973年的1.1萬噸,見圖1。由于糧食產量嚴重下降,蘇聯國內糧食生產已無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所以,蘇聯不得不向世界各國進口糧食,甚至原本蘇聯在某些糧食產品上是出口國,但是在國內糧食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變為某些糧食的進口國。就玉米而言,1966年,蘇聯的玉米進口量是16.35萬噸,但是到了1973年時,進口量已經達到了540萬噸,而大豆的進口量則是從零增長到1973年的70.53萬噸,見表1。也就是說,在此時蘇聯的糧食命脈已經被某些西方大國所主導。蘇聯一方面與美國博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從美國進口糧食,而美國恰好看到了這一契機,于是在1971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講話,沒有任何預兆地公開表示要停止黃金和美元的兌換,同時要對進口商品課以10%的高額稅金[2]。這樣一來,美國不僅從糧食出口上控制了蘇聯,進口方面也對蘇聯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可以說,蘇聯的糧食極度短缺為美國出臺“糧食政策”,鞏固世界霸權地位做了鋪墊。

(二)生產過剩結束,美國限制大豆出口

20世紀60年代,由于生產過剩,美國不得不大量出口谷物以減少過度積壓的庫存,其中美國對世界各國谷物的出口量占到了世界各國總出口量的50%,其中小麥占40%、飼料作物占70%,大豆的出口量更甚,直接占到了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也就是說,美國通過“糧食戰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整個世界。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在1974年的秘密文件中指出,由于環境的變化,世界各地將會在未來越來越寒冷、土地荒漠化,世界范圍內的糧食不足問題將進一步擴大,而且由于有限的資源和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的矛盾,將會導致糧食問題越來越明顯,所以為了控制整個世界,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美國要建構其他國家對美國糧食的依賴性[3]10-25。

具體而言,美國實行糧食政策的要因是1973年世界貿易和農業生產形勢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國際價格的攀升,二是農產品貿易的擴大和庫存的縮小[3]88-105。

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單單是小麥的國際價格就已經從1970年的1.57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63美元,到了1972年9月,小麥的價格超過了2美元;而大豆的價格更是由1970年的2.75美元,上升到了1973年的3.16美元,到了1974年,甚至超過了4美元,當時世界的通貨膨脹可見一斑;就第二個方面而言,世界各國由20世紀60年代的生產過剩慢慢走向生產不足,世界各國的糧食產量由70年代初的5 000萬噸,增加到1971年的7 000萬噸,但是到了1972年、1973年,世界各國的糧食產量開始大幅下降,其中1972—1975年在糧食總生產中用于國際貿易的部分只占到了總產量的18%,美國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美國的庫存量依然遠超世界各國,這也構成了美國對外進行“糧食控制”的基礎。

而且,因為美國的糧食戰略,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國際通貨體制的崩潰以及美元的崩壞,美國的黃金儲備外流,美元匯率大幅下跌。尤其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美國為了削弱中東國家、保證自己的石油供給而發起了一系列外交攻勢。一方面,美國通過外交談判與某些中東國家達成協議,建立石油-美元體制,另一方面則對敵對國采取糧食禁運策略,對自己的同盟國采取糧食援助策略。雖然美國對一些國家實行大豆禁運策略,但是出于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量,美國仍實行國際糧食援助,以服務于本國的政治和外交目的。但是在此期間,為了應對美國內部的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美國也對同盟國日本進行了無差別的大豆出口管制,而根據美國政府的報告,美國的糧食政策直接把矛頭對準持有美元的日本和西歐各國,通過對進出口的限制,改善由于過剩農產品的輸出帶來的通貨膨脹的經濟狀況。雖然美國在之后承認了與日本的“友好關系”地位[3]41-64,但是這次“大豆震動”也對日本人的生活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

二、日本糧食危機的內部原因

日本出現糧食危機除了外部原因之外,還有其內部原因,諸如農作物歉收、人口增長迅速與農業勞動力不足、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資源稟賦的匱乏等。

(一)日本農作物歉收

日本出現“糧食危機”除了國際因素之外,也與國內的大環境有關。就日本的農業生產而言,受全球極端異常天氣的影響,日本的農業產量遭到重創。以東京都為例,東京都1966年的降水量是1 643.5毫米,其中最大降水量為225.5毫米,而到了1967年,東京都的年降水量卻下降到1 023.3毫米,最大降水量只有43.0毫米;到了70年代,東京都的降水量從1972年的1 627.5毫米下降到1973年的1 149.5毫米,見表2。其他的都道府縣也大同小異,如果說東京都的極端天氣為干旱的話,那么秋田縣的極端天氣則體現為暴雨,例如秋田縣的降雨量從1970年的1 327.0毫米直線上升到1972年的2 001.0毫米。這種極端天氣直接影響了日本農業的產量,尤其是本就依賴進口滿足國內需求的大豆,其產量從1966年的19.92萬噸下降到1973年的11.82萬噸,見表3。日本的農業在當時面臨著嚴峻挑戰。

而日本農業的崩潰其實早有伏筆,二戰后日本就已經開始面臨大大小小的食物短缺問題。第一次糧食不足是由二戰引發的,戰敗后的日本糧食產量大大下降;第二次日本糧食短缺是在1954年,是由日本稻米歉收引起的;第三次糧食短缺是在1960年,主要是因為日本農業勞動力大規模流出;而這一次,也就是第四次糧食不足,直接綜合了前幾次的隱患,因為前幾次糧食危機大部分都有美國的參與和援助,所以能安穩度過。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當時的農政基本法實行失敗,具體的農業生產體制無法發揮有效作用,加之美國“貿易自由化”的強制要求,于是在1972年,日本農業系統出現紊亂乃至正式崩壞。而在那個時候,世界糧食產量過剩的現象已接近尾聲,無法像之前三次糧食危機一樣迎合日本國內對糧食的高度需求,日本不得不面臨國內的糧食危機[4]388-389。

日本在農作物歉收時,也采取過一些有效的策略。如1971年日本政府為了應對稻米的歉收,決定多種植水果,大力發展畜牧業等設施性的農業,日本的農業構造也因此發生變化。然而隨著農產品自由貿易的推進,同年10月在美國的施壓下,日本將豬肉等農產品也納入了進出口貿易的范疇,農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于是日本的農業又陷入了低迷期[4]388-389。

(二)人口增長迅速與農業勞動力不足

日本爆發糧食危機不僅僅受生產側和其他一些國際因素的影響,也受消費側的影響,即人口的快速增長在催化糧食短缺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要多生產糧食,故在過去的較長時間內糧食一直呈算術級數式增長,但是在這期間人口的增加一直呈指數型上升[4]373-374。到了1970年,世界人口已經達到37.22億人。世界人口的急速增加,意味著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需求也呈指數型增長,但是,20世紀70年代正是人口急劇增長期與糧食極度短缺期強烈碰撞的時期,尤其是在美國對世界部分國家實行了大豆出口禁令后,這種矛盾愈發凸顯出來。對于日本而言這種現象格外明顯,日本的人口從1966年的0.99億人,直接增長到1974年的1.11億人,增長率也由7.7%增加到了13.5%,見表4。雖然人口的增長有利于增加日本國內的勞動力,尤其是農業勞動力,以促進農業發展,擺脫危機,但是情況與此相反,因為隨著日本人口的快速膨脹,農業勞動力不僅沒有呈等比例增加,反而減少了。農業人口比例的下降,意味著日本需要以更少的勞動力養活更多的城市人口,同時作為工業制品原材料的第一產業也有了更大的負擔。

日本勞動力從農業轉向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不僅是因為農業內部的因素,也是因為農業之外的產業對勞動力市場的吸引。而這恰恰與日本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有關。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規模的擴大,工業以及其他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發旺盛,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流出[4]291-294。

1958年日本農業勞動力流出51.5萬人,超過了二戰前日本平均每年的農業勞動力流出量(20萬~30萬人),到1974年,日本的農業勞動力流出量已經在一年內達到了70萬人。也就是說,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產業的小商品生產者被兩極化了,一部分從農業中脫離出來,變成了工人或者資本家,而另一部分則繼續為農業勞動者,而且隨著日本進入發達資本主義階段,生產技術有了顯著進步,使農業中的環境條件差距(土地富饒度等)變得不再那么大。但是,由于農業生產依舊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而資本的技術也在顯著發展,資本的回轉率大大提前,這直接導致了日本農業的年利潤率的低下,農業勞動力進一步流出,特別是優質和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日本的農業與糧食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糧食不得不依賴進口,于是日本糧食的命脈會受到外部的很大影響[4]318。

(三)日本糧食消費結構的變化

由于日本經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高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國民膳食進入了“歐美化”的時代[1]35-37。根據《日本統計年鑒》,日本各行各業的人均收入在此期間都有了顯著提高,大學教授的人均收入從1960年的5.4萬日元增長到1975年的26.9萬日元,公務員的人均工資從1960年的1.9萬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11.5萬日元,增長率高達505%,見圖2。人均收入增加,對商品的消費也隨之增多。據“日本國民收入統計”,1965—1974年國民伙食費年平均增長率為14.8%,而同期的歐美各國只有5%~7%,日本的伙食費增長率遠超世界各國。與此同時,日本的家庭消費支出從1966年的63萬日元增加到1973年的近135萬日元,見表5,說明日本國民的生活質量隨著收入的增加也在不斷提高。

根據日本食物統計局的“關于食物需要的基礎統計”,就日本國民每人每天平均食物供給熱量而言,從1955年的2 217卡增加到1963年的2 385卡,增長率為7.6%;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增長速度放緩,從1966年的2 429卡增加到1974年的2 502卡,增長率只有3%。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的糧食開始短缺,70年代初期食物的供給不足以滿足日本國民對于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國民糧食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因為大米含有熱量比較多,根據日本農林省的統計,日本國民對于大米的消費率大大減少,而對于畜產品的消費量不斷增加,這也是日本國民平均食物供給熱量增長放緩的原因之一。具體而言,日本國民對于糧食需求的結構變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隨著膳食的多樣化和高標準化而迅速減少了大米消費量,70年代初期大米消費量到了低谷;二是人們對畜產品以及奶制品的需求開始增長[1]35-37。就第一個方面而言,大米的每人平均年消費量從1963年的117.3千克下降到1973年的91.1千克,下降了2.2%,11年間對大米的每人平均年消費量減少了26.2千克;就第二個方面而言,日本國民每人每天平均熱量構成中,畜產品的占比從1934—1936年的平均占比3.8%上升到1974年的21.4%,1960—1974年,肉類消費增加了近4倍,雞蛋消費增加1.2倍,而對于牛奶的平均消費量,從1960年的22.3千克增長到了1974年的52.0千克。畜產品需求量的增長,意味著畜產品的互補品(牲畜的飼料、飼養牲畜所需的原料等)也應該隨之增長。如果日本在畜產品的高需求期發生糧食危機,將會給畜產品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

(四)日本的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日本的農業薄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比較優勢理論看,因為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日本作為面積較小的島國,在勞動力上更傾向于高價值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交換高價值的商品,節省自身的勞動力,很少有人一心去從事農業工作。另一方面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來看,日本作為雙向加工貿易的國家,他們主要是進口他國的農產品,出口自身加工的工業品。要素稟賦理論,主要是某種要素供給所占比例大于別國同種要素供給比例,從而導致價格較低。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雖然這種商品價值并不高,但是因為在本國比較稀有,而在其他國家非常普遍,那么這種商品的價格就會高于在其他國家的價格。這一理論是俄林早期師承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并深受啟發,故他的要素稟賦說也被稱為“赫-俄模式”。而日本作為雙向加工貿易國家,通過進口農產品,然后加工后再出口,并出口工業品。而且作為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因為其人口密度比較大,按照資源稟賦理論日本對于糧食的需求是遠遠大于其他國家的。因此,日本的糧食安全影響因素就不僅僅在自己國內的糧食產量,而是更容易受到世界糧食經濟的影響,因而在糧食安全上,也容易受制于其他國家。而糧食安全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糧食危機,會對日本的社會穩定造成較大影響。這也要求日本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才能夠保證糧食安全,避免糧食危機。歸根結底,日本農業薄弱的原因,是其自身資源不足、天然耕種環境落后造成的。因其國土面積較小,且更多的是不適合耕種的丘陵,平原較少,沒有合適的區域進行大面積種植,所以其經濟發展更多傾向于工業,在農業上難以有大規模的發展,難以生產大量的糧食。因此,日本作為“兩頭在外”的雙向貿易國,只能是以進口農產品、出口工業品的模式發展,因天然耕種環境落后,導致其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易受制于其他國家。

三、糧食危機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世界糧食危機與日本糧食危機的綜合作用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一)日本國民的恐慌

日本國內的大豆生產量從1961年的39萬噸下降到了1972年的12萬噸,而在此期間日本對于大豆的進口量達到了約340萬噸,大豆的自給率只有3%,且進口額的大部分都是美國貢獻的。而對于一些油脂性種子,日本國內的總產量不到100萬噸,相關業界人員因此而開始恐慌。所以,在日本還沒有發生糧食危機之前,日本民眾對于糧食供給的擔心就已經初見苗頭[5]。

在尼克松發表“大豆禁運”聲明后,美國與農業相關的政府官員認為不僅應該對玉米實行出口限制政策,對大豆也應該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因此日本國內對于糧食危機持悲觀態度的人急劇增加。因為在70年代的時候,日本每年要從美國進口600萬噸玉米和510萬噸小麥,加之日本人口的增加,美國的此種政策勢必會引起日本的糧食不足,尤其是豆腐在日本國內的價格飛速上漲,短時間內翻了近一倍,于是日本人發出了“連豆腐店的老板都開始悲鳴”(「とうふ屋さんも悲鳴」)的“哀嚎”。日本國民對于二戰后經歷的三次糧食危機的記憶又被1973年的糧食危機所喚醒,民眾不可避免地又開始恐慌起來。

對于20世紀70年代糧食危機的恐慌至今還殘留在日本人的記憶里,在“Yahoo!Japan 知恵袋”網站上,關于日本糧食危機的預測的問答就多達4" 214個。其中不乏對于未來糧食危機極度擔憂的人,比如一個日本人在2022年4月19日的一條提問中問道:“糧食危機到來時有人建議提前買糙米,我想買雜糧怎么樣?提前十年儲蓄這些糧食可以嗎?”除此之外,提問者們對于饑荒時代昆蟲的可食用性、饑荒時代自己栽培蔬菜需要做的準備等都做了問詢,甚至還有提問者詢問日本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糧食危機是否有可能重現。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對糧食危機的恐懼已經深深地刻到了他們的記憶里。

(二)日本對于農作物增產意識的加強

日本的農產品一直是依賴于從美國等國家的進口,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后果就是一旦出口國不向日本提供糧食,日本就會陷入大規模的糧食恐慌之中。而由于美國政府的大豆出口管制措施,日本的糧食供應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37.8萬平方公里,與日本的人口相比極為有限,而日本的食物自給率長期處于發達國家的最低水平,所以才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日本糧食危機的爆發。而且日本的飲食習慣也在多元化發展,尤其是上文中提及的牛奶和畜產品需求量增加,所以對于飼料谷物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如果進口依存度依舊居高不下,那么日本的自給率永遠不會提高。所以經此糧食危機之后,不管是日本政府還是民眾,都開始謀求日本國內的農業增產。比如1971年開始實行的稻米改種措施,把種植稻米改種其他農作物,同時要保證產量,這樣不僅迎合了日本民眾相對于大米更愿意消費其他糧食的偏好,又保證了日本國內糧食的生產量。

由于地理位置及國土面積的限制,決定了日本的糧食在其人口飛速增長期是不可能實現自給自足的,而日本的“盟友”美國并不能保證在必要時刻會支持日本,所以日本政府相關部門只能盡可能地擴大本國的糧食產量,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證本國的糧食儲備,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日本為了保證國內自給率,僅僅靠鼓勵農業增產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此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對進出口量的規制、參與世界會議制定糧食儲備協議、固定價格、與糧食出口國簽訂長期貿易協定等,這些均在下文中分析。

四、日本應對糧食危機的策略

20世紀70年代,由于日本當時的糧食進出口被美國所主導,再加上日本的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于是日本政府為了增加生產量,緩和日本的國際貿易環境,推出了以“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為中心的新農業政策,這種緩解日本勞動力不足的政策被稱作“綜合農政”[4]281。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穩定糧食進出口

從政府層面講,確保糧食安全是20世紀70年代的重要課題。日本通過會議形式,與一系列國家謀求在糧食方面的合作,以期從進出口層面保證日本糧食的安全供給。1975年8月日本農林大臣安倍晉太郎訪美時,與美國農業部長就關于谷物和大豆的長期貿易穩定問題達成協議,也就是日美農業部長協議。

因為日本和美國在谷物和大豆等農產品貿易上關系十分密切,是彼此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基于這一事實,農林大臣安倍晉太郎訪美時,就希望與美國進行更密切的合作,以保證兩國之間穩定的農產品交易。雙方洽談后,以聯合公報的形式公布了日美雙方的協議內容。在會談中,除了美國農業部長外,其他美國農業部官員也表示,“日本方面提出的需要數量,已納入通常的供求計劃內,供應上并無困難”,并認為“數量上是妥當且合理的”。“關于1973年限制大豆出口的規定,美國也進行了深刻檢討,應予以保障,絕不允許再次上演”,“即使壓低對蘇聯的出口也要履行與日本的協議”[1]194-195。由此可見,日本的糧食進出口供應在政府層面算是得到了較為順利的解決。

但是日本的大豆等農產品大多是通過民間自由商業活動來進行貿易的,雖然政府層面的供應得到了保障,但是鞏固民間進口量也是十分必要的。而穩定民間農產品進口的具體手段,主要是與各主要出口國簽訂中期、長期進口協定,比如日本精制糖廠與澳大利亞C.S.R公司簽訂的日澳粗糖長期協定、日本飼料進出口協議會與泰國貿易院簽訂的玉米協定、日本日中綜合貿易聯絡協議會與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簽訂的關于大豆的貿易協定等。但是這些協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為農作物產量受天氣影響很大,而且長期來看農作物的價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會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因素的出現等,所以長期協定有時候需要以出口國擁有過剩庫存量為背景。

通過對進出口的穩定保障,日本依靠海外供應的飼料、谷物、大豆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是,僅依靠海外供應是遠遠不夠的,考慮到日本自身國土面積狹小,盡管采取“綜合農政”來改善農業環境,但依舊不具備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穩固的儲備體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建立穩固的儲備體制,日本政府可以有效地從國家層面進行維護糧食安全的宏觀調控,并貫之以長期戰略;還可以從地方層面建立多元化的儲備糧倉,針對各地不同的狀況實行宏觀調控,以達到平抑市場價格、穩定市場供應和維護市場秩序的目的。穩固的糧食儲備體制,不僅能夠從容地應對全球性的經濟波動和產糧地的自然災害,而且有助于保持糧食充足供給、價格平穩、社會安定。

(二)培養專業人員,提升其農業專業技能

為提高日本國內的糧食自給能力,作為必不可少的措施,日本政府決定培養自愿從事農業并立志投入發展農業生產的農業專職人員[1]221-222。為了提高這些人的專業技能,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提供資金補貼。日本政府向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投入基金,并提高貸款額度、放寬貸款限制,鼓勵對農業后繼人的培養,改善農民的經濟狀況,減少勞動者向大城市的涌入。這一舉措可以起到“強本固基”的作用,穩固農村作為生產資料供給者的主體角色,使得日本農村經濟得以跟進發展,從而向因地制宜的特色農業轉型。由于勞動力水平的提高,日本農業的基層科技創新也擁有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分析和解決各種不同原因導致的糧食危機打好了“民智基礎”。

第二,進行農業實驗。為了改善農業結構,政府選取了一些舊市鎮情況相似的地方進行實驗,探究“綜合農政”是否能達到增加產量、保護環境等目標。通過不斷地調研與探索,農業專業化技能的普及有了長足進步,各農村地區的“綜合農政”指標也愈發完善,越來越多的農業從業者向專業人員邁進。

(三)穩定漁業經營

受國際漁場限制、石油危機等因素影響,作為石油制品的漁網價格升高但是漁產品的價格卻相對下降,日本的相關消費者雖然受益,但是這導致日本漁業生產者無利可圖,致使漁業形勢惡化,所以日本政府在綜合農政中對漁業也進行支持與改革。例如,日本政府推出了融通資金措施,加大了貸款力度;而為了保護環境,給予那些捕撈能力超過環境承載力的產業部門補貼;建造人造礁漁場和大規模養殖場;穩定水產品的價格;等等[1]221-222。

除了通過法律法規和漁業協會對漁民的獨立監管,對允許捕撈量、捕撈努力量、漁船數量和馬力、漁具和捕撈法、捕撈區域和禁漁期的限制之外,日本高度重視漁業資源的保護和增殖,不斷增加漁業資源的增殖和釋放,并大力投資人工礁的建設。這些舉措系統化地解決了日本漁業資源分布散、集中難的特點,使得各地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漁業的同時可以有比較統一的經營標準來進行漁業生產,合理地利用了日本“千島之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日本農產品市場提供了穩定而多樣的水產、海產供給,也為應對糧食危機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道路。

(四)農業產業側問題的調整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促使日本政府推出了“綜合農政”,但是提出此項政策的直接原因則與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政府關于米價的爭論有關。當時不僅是日本,國際的糧食產量問題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尖銳,所以日本政府召開會議討論是生產者層面優先還是消費者層面優先,以規定大米價格的高低。經過一系列討論,日本政府決定將生產者置于消費者之前,于是轉年米價上升了5.9%,又加之食品管理方面存在財政赤字和糧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日本政府提出了“綜合農政”。

而“綜合農政”的“綜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調整米、畜產品、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產量以滿足日本民眾的需求量,保證糧食作物的穩定供給;(2)生產、確定糧食結構、規定價格、流通等各個階段的政策要循序漸進綜合地實行;(3)不僅是生產側,流通、消費側也要拓寬以便于實施農政[1]221-222。對于日本農業方面的內容而言,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推進稻谷轉產和農村發展。以大米為例,“綜合農政”對于大米所采取的措施,一方面體現在力求對大米消費的擴大,另一方面是適應國民需要,有計劃地進行生產。同時以之后所需要增產的大豆、飼料作物、蔬菜等農產品為中心,采取生產振興獎勵措施等,從綜合利用水田的高度生產力的設想出發,開展一系列改革,并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帶來了以大米為首的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由于人們飲食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大米的消費量大大減少,所以實施輪作制度,主要用于田間維護。第二,農村社會轉型與農村人居環境領域的拓展。以千葉縣為例,在1973年以茂原市和銚子市為中心,政府制定了《新國家綜合發展規劃》,旨在通過改善道路交通網絡來緩解地區差距。此外,為促進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1974年開始建設農村綜合基礎設施開發試點項目和灘涂地區農村綜合開發示范項目,該項目的范圍逐漸擴大,除了現有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外,還包括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第三,對于土地流動化的促進。在“綜合農政”中,日本政府決定撤銷使用農業用地的上限面積、解除原有的對雇傭勞動力的限制措施以及撤銷對租地費的規制、承認棄農農民擁有耕地的權利等[6]。

總的來說,日本的“綜合農政”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農村的整合與再開發等項目,大米的供需調整,價格政策的更正,流通、加工的現代化和市場的開發,對于兼業農和棄農農民的援助。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日本20世紀70年代的糧食危機產生原因以及日本政府方面的應對策略進行梳理,發現導致日本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蘇糧食貿易、極端天氣,但是日本糧食嚴重不足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日本的自給率低下,這是由日本的資源稟賦以及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因此,日本想要避免糧食危機和糧食恐慌的發生,一方面可以提高機械化水平,以應對農村勞動人口的不足,并增加對農業的撥款,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福利待遇,減少其流失進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自由貿易的支持程度,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穩定與周邊糧食出口國之間的關系,確保日本的糧食儲備安全等。只有多種措施并舉,才能保障日本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安倍晉太郎.日本糧食政策的探討[M].東京:日本農林省,1983.

[2]細川隆雄.ソ連の崩壊と食糧問題[J].ソ連·東歐學會年報,1992(21):58-65.

[3]井野隆一.アメリカの食糧戦略と日本農業[M].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5.

[4]小林茂.農業問題論[M].東京:成文堂,1978.

[5]山田優.Key Note1973·6·13ニクソン 大豆禁輸ショックが日本を襲った(Special Issue海外農業投資と食料安全保障)[J].ARDEC:World Agriculture Now/海外情報誌編集委員會,2012(47):27-32.

[6]農林水産部耕地課事業計畫室.昭和40年代総合農政の転換と農業農村整備の新たな展開[R].東京:農林水産部,2020.

[責任編輯 孫 麗]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Food Crisis on Japan in the 1970s

XU Zhenwei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te 1960s, the world’s food surplus situation was coming to an end" and the world’s food supply could not meet the huge demand of the Japanese people for food. In the early 1970s, as the Soviet Union purchased grai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n a large sca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 the international grain reserves fell"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restrict the export of soybean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iggering a rise in global grain prices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food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Japan was not only facing a poor domestic cereal harvest" but the operation of the fishing industry was also beginning to deteriorate. Summarizing the reasons for Japan’s food crisis in the 1970s and its subsequent response strategies, it is found that Japan’s food crisis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oviet Union’s massive import of food,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 restriction policy on soybeans, extreme abnormal weath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Japan’s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Japan’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ood crisis in Japan and to alleviate the panic of the Japanese people about the food crisi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taken measures such as stabilizing food imports and exports,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stabilizing fishery operations, and promoting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world food crisis; Japanese food crisis; food supply; food security

收稿日期:2024-05-08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社會組織參與‘一帶一路’的行動意愿、行動能力和制度支持研究”(19BGJ012)

作者簡介:徐振偉,男,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關系史、非傳統安全研究。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41:25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40:53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0:40:31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人民論壇(2016年12期)2016-05-04 11:31:13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8:39: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 欧美精品导航| 免费不卡视频|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试看|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成人一二三|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日韩专区欧美|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靠逼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特一级毛片|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精品黄色片|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偷拍久久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91精品国产一区| 成人在线天堂| 精品国产91爱|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情侣一区|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色噜噜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