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4-22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批判能力培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C2021085); 2023年度復旦大學共青團項目“政治儀式:新時代背景下提升青年國家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023TWKTYB04)。
[作者簡介]任娟(1997-),女,四川廣安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主要緣于“局外人”思想觀念的隱匿性、心理觀念的漠然性、價值觀念的逃遁性,相應形成形式在場、邊緣在場、外圍出場3種不同現(xiàn)實表征。這一現(xiàn)象與“局外人”受困于自身思想現(xiàn)實、社會思潮的隱性浸染,以及高校思政工作的遲滯呈現(xiàn)等密切相關,對個體身份認同、高校思政建設、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有效達成均造成一定阻隔。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主動向“局內人”轉變的重要舉措為:提振受教者學習能力,重塑身份認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優(yōu)化思政工作機制,增強育人實效。
[關鍵詞]局外人;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人才培養(yǎng);主流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4-0065-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具有內在關聯(lián)性,后者是前者的目標,前者是后者的保障。”[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是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但考察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未能在高校的自由場域中汲取充足的養(yǎng)分,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得正確的價值指引,反而將自身背離主流價值的思想觀念隱藏起來,主動將自己隔離于“他者”大學生角色之外,逃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的“局外人”。本文試圖從描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的現(xiàn)實生活圖景入手,勾勒其現(xiàn)實表征,考察其原因和危害,并探討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和引導“局外人”轉化為“局內人”的紓解策略。
一、何為“局外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表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是指在高等教育發(fā)展轉型的背景下,因為個人經(jīng)歷、心理觀念、思想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自愿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走向邊緣生存狀態(tài),并主動隔絕甚至背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大學生。他們淡化甚至逃避價值觀教育,放棄自身學習主體身份,或將自身真實意愿隱藏起來,表現(xiàn)出同主流價值觀一致的思想和行為。質言之,“局外人”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隱匿性、對抗性、逃遁性的特點,并因此轉化為形式在場、邊緣在場、外圍出場3種存在樣態(tài)。
(一)形式在場:“局外人”思想觀念的隱匿性
“形式在場”的“局外人”表現(xiàn)出思想觀念的隱匿性。這類大學生有意將自身背離主流價值觀念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向外表現(xiàn)出接受和認同價值觀教育的表象,以蒙蔽教育者和管理者。他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雖保持身體在場的學習思考和參與狀態(tài),但其內心是不認可甚至反對主流價值觀念的,這類學生在渴望認同和掙扎學習中逐漸成為“形式在場”的參與人。對于教育者而言,這類學生的思想觀念是具有隱匿性的,非重要時期不易被察覺,其帶來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如近年來數(shù)名名校學子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不當言論,事實曝光之后無不令人憤慨,震驚之余發(fā)現(xiàn)此類大學生日常表現(xiàn)積極向上,是他人眼中的好學生、親人眼中的好孩子,殊不知其只是將自身真實思想和情感釋放于“他場域”。這類大學生之所以隱藏自身真實想法,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學習的功利化傾向。21世紀后世界各國大學教育市場化和知識商品化潮流加速發(fā)展[2],人們對就業(yè)處境、發(fā)展空間和未來社會的關注更甚于對學習本體性價值的關注,學習被異化為追求外在商品化社會經(jīng)濟價值,“追求知識等同于追求文憑”[3]。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形式在場”的大學生為了獲得較高的評價,需要外顯出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表現(xiàn),來取得外界的認可和外在商品化經(jīng)濟價值。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場域形成的“主流意見氣候”占據(jù)了絕大部分話語權,而與之相悖的觀念會承受周遭輿論壓力,因此持有“不同意見”的大學生會害怕成為高校中的“少數(shù)”而選擇沉默附和。這是由于“主流意見”權威而引發(fā)的個體強制,屬于個體應激式的“形式在場”。
(二)邊緣在場:“局外人”心理觀念的漠然性
“邊緣在場”的“局外人”表現(xiàn)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漠然性,雖持有同主流價值相左的思想觀念,但其外在突出表現(xiàn)為“不遮掩,不對抗”,對高校價值觀教育“不接受,也不拒絕,不感興趣”是其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類大學生往往以事不關己的心態(tài),以沉默的方式來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個人精神世界和外在對立,最終自我放逐成為場域邊緣的受教育者。此外,“邊緣在場”的“局外人”是介于場域內外中間地帶的人群,他們的思想觀念具有轉化性,其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形態(tài)以及質量”[4]都會發(fā)生變化。在一定條件下,受個人內在因素的影響,他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態(tài)度一方面可能會向內轉化至“形式在場”,也可能向外轉化至“場域外圍”,呈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對抗的不同形態(tài);另一方面可能會取得漸進式的發(fā)展,通過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運動上升為對價值觀教育的認可,并經(jīng)過反思內化為長期穩(wěn)定的思想意識。事實上,“邊緣在場”的“局外人”之所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心理漠然的態(tài)度,主要是受外部錯綜復雜的思想信息影響,以及對教育者擔任“意見領袖”權威的無可奈何,選擇以語言沉默和身體不作為來拒斥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培育,以此來解構教育者的主導性和權威性。
(三)外圍出場:“局外人”價值觀念的逃遁性
“外圍出場”的“局外人”表現(xiàn)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逃遁性和對抗性。這類大學生往往主動回避自身受教育主體的身份意識,淡化學習觀念,逃避高校價值觀教育,并保持“我只認可自己的觀點”“我不接受與我相悖的價值觀念”等強制性思維模式。他們對外界價值觀教育持有對抗心態(tài),“追捧社會負面現(xiàn)象、抵制思政理論課教學、否定懷疑社會先進人物和事跡”[5]等是其否定性價值觀念的外在表現(xiàn)。“外圍出場”的“局外人”之所以表現(xiàn)出價值觀教育的逃遁行為,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對生存性、交往性社會學習的認可,使之表現(xiàn)出對高校空間式學習的忽視乃至逃遁,認為“社會學習”能夠帶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與更加多元、更加契合自身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則是高校“‘主體間性’教學思想逐漸取代傳統(tǒng)主客體式的教學理念”[6],思政課教學逐漸由“滿堂灌”轉向“交流互動”,更多的選擇自主權給予了學生,也給其價值觀念的回避性提供了生長土壤。此外,“局外人”價值觀念的逃遁性還具有感染的特性,“感染在有壓力的團體情境中產(chǎn)生,并具有無意識和不由自主的從眾特征”[7]。即部分“外圍出場”的大學生通過反饋、釋放等機制,自動無意識地傳遞自身價值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這種傳遞在學生群體之間形成循環(huán)交互作用,持續(xù)放大價值觀念的影響,形成群體共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一定難度。
二、緣何成為“局外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原因透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思想隱匿、心理漠然、價值逃遁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和行為樣態(tài),同“局外人”自身思想繭房、社會思潮的隱性浸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制約密切相關。
(一)心理動力:“局外人”受困于自身思想現(xiàn)實
高校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關鍵,而部分大學生已有的思想現(xiàn)實同價值觀教育形成沖突和對抗,二者之間此消彼長的張力決定了受教育者“形式在場”“邊緣在場”“外圍出場”的存在樣態(tài),而受教育者的思想現(xiàn)實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心理動因。
一方面,“局外人”受自身心理基礎的影響。“接受者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思想教育的效果。”[8]首先,認知是“局外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即人腦的信息加工活動,包括感覺、直覺、記憶、想象、思維等。對外界價值觀念的認知程度是“局外人”態(tài)度的基礎,對其隱匿和對抗觀念起導向作用,是其外在行為的準備狀態(tài)。其次,情感是“局外人”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對待價值觀教育的情緒體驗,情感的喜悅或反感程度在“局外人”心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極大程度地影響其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態(tài)度。情感具有動力性,其產(chǎn)生同需求密切相關,即凡所需之物契合需要,就會產(chǎn)生積極情感,反之則會產(chǎn)生消極情感。再次,受教育者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不僅認識事物,產(chǎn)生情感,還會采取行動,人們這種有意識地反作用于現(xiàn)實的活動,即為意志行動。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局外人”容易產(chǎn)生抵制教育管理內容和信息的行為,也就呈現(xiàn)出“外圍出場”的狀態(tài)。最后,“局外人”心理還受特定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如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好勝心,以及“主流價值回避”的定勢心理、對價值觀教育的“逆反心理”和“意義障礙”等。進言之,具體表現(xiàn)為越是與主流價值相一致的價值觀念,越容易引發(fā)“局外人”的揣度或者排斥,從而為了標新立異或拒斥教育者將自我同“他者”區(qū)別開來,形成對價值觀教育的逃遁和對立狀態(tài)。
另一方面,“局外人”受自身思維方式的制約。“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tài),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9]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其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見長,思維方式逐漸由單一面向多元,逐漸向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發(fā)散思維和抽象思維等方面轉變,這為“局外人”拒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維基礎。當前大學生“00后”居多,這部分群體被稱為“千禧一代”“數(shù)字青年”,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技術革新,使其面對海量信息資源擁有更多自主權,兼具社會現(xiàn)實身份和多重數(shù)字身份的生存狀態(tài),使“開放”“多維”“自主”成為“00后”群體看待處理問題的獨特行為范式。由于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強關系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自我中心式的碎片化思維模式,他們更執(zhí)著于觀念行為自主,且善于用多種信息證據(jù)證明自身觀念和行動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正當性[10],對于高校“灌輸”式的價值觀教育呈現(xiàn)出思維本能上的抗拒。
(二)價值基礎:社會思潮的隱性浸染
現(xiàn)實生活和網(wǎng)絡空間的無邊界性,讓各種社會思潮在虛擬與現(xiàn)實交錯中滋長傳播,作為“數(shù)字土著”的大學生則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在網(wǎng)絡“后真相”時代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價值觀的不成熟性往往使他們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發(fā)聲者、踐行者。
一方面,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思潮的彌散影響甚至主宰了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困囿其價值思考,干擾其價值判斷。首先,焦慮蔓延的社會氛圍使得大學生陷入現(xiàn)實失落和純粹虛無世界,呈現(xiàn)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不在乎”,從而產(chǎn)生對現(xiàn)實的無力感,執(zhí)著于自身觀念追求,主動沉溺于關注現(xiàn)世生存的“邊緣在場者”。其次,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潮加劇了“局外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不和諧因素。對高消費、高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崇拜使得部分大學生專注于個人經(jīng)濟價值的實現(xiàn),而對于社會價值教育呈現(xiàn)出心理拒斥,并由此質疑社會先進人物的事跡和心理取向。在這個層面上學習成為這部分大學生獲得文憑的手段和“好工作”的敲門磚,對價值觀教育“形式認同”是其在高校場域的表象投射。另外,國際上某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形象的肆意扭曲和污蔑,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身處國際語境中的大學生被無數(shù)虛實混合的信息包裹,受自身知識水平和判斷能力的限制容易走入西方話語陷阱,從而逃避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其視為“洗腦學”,呈現(xiàn)出“外圍出場”的意識和行為。最后,家庭教育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部分大學生逃避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個人受教育的首要場所,“封建家長式”教育觀念和方法使得孩子在隱形地帶培育出價值觀教育拒斥心理,極易在受教場域產(chǎn)生相對剝奪感,形成觀念和行為逆反。
另一方面,隨著網(wǎng)絡媒介滲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信息過載”和“后真相”語義邏輯在社會現(xiàn)實中生發(fā),并逐步呈現(xiàn)全域蔓延的態(tài)勢。首先,隨著知識社會的快速變革,網(wǎng)絡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知識的流動方向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社會教育者擁有更加廣博的學識和厚重的經(jīng)驗,向受教育者進行知識傳遞和觀念塑造是人們的共識。而現(xiàn)實情況是“‘后生’在網(wǎng)絡學習的知識比‘先生’知道得多……‘后生’與‘先生’之間的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平等,思想的多元化成為常態(tài),任何強調某種意識形態(tài)先進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做法,都會被視為缺乏包容性的不道義行為”[11]。因此充分獲得知識信息的大學生出現(xiàn)“文化反哺”現(xiàn)象,越發(fā)強化其定向思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質疑和否定的態(tài)度。其次,信息時代在帶來海量信息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拼貼化、碎片化的信息,信息的真實性存疑。對媒體流量的追求,往往伴隨著對事實和真相的忽視,“將個人情感和信念置于優(yōu)先位置,已成為新時代網(wǎng)絡輿論的普遍癥狀”[12]。虛假錯誤的信息以及消極腐朽的價值導向,以極易煽動人情緒的表達方式,以快餐化、娛樂化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生產(chǎn)傳播,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負面影響,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大學生由于缺乏對網(wǎng)絡“意見環(huán)境”的鑒別力,在網(wǎng)絡“信息繭房”效應的加持下,容易將網(wǎng)上的“少數(shù)意見”誤認為是“多數(shù)意見”。“校外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良信息傳播負面新聞……微博博客等自媒體‘意見領袖’的網(wǎng)絡權威凌駕于高校思政課教師”[13],在外部輿論環(huán)境的煽動蠱惑下,部分大學生選擇依附網(wǎng)絡“意見領袖”,在高校思政場域中以“局外人”的呈現(xiàn)方式來對價值觀教育進行“無聲對抗”,但其“產(chǎn)生的無法釋放的‘郁悶’情緒,就會轉而到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中發(fā)泄”[14]。
(三)教育環(huán)境:高校思政工作的遲滯呈現(xiàn)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為誰培養(yǎng)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15],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政工作、思政教學和教師工作隊伍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大學生對價值觀教育的接受。
“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和現(xiàn)實需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途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環(huán)境三者之間理應形成和諧運轉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而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則是鏈接三者之間的紐帶。然而,一是部分高校的思政工作呈現(xiàn)出明顯的滯后性,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實施和評估等工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思想政治教育預測是面向未來的認識活動”[16],部分思政工作者未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從而做出精準的思想預判,是“形式在場”的大學生觀念癥結被忽視的重要原因。此外,思政工作與學生實際脫軌、思政方法僵硬化、思政評估形式化等問題都容易激發(fā)大學生的對抗心理,降低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預期。二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權威成為課堂“主流意見領袖”。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針對性不強,如反復使用過時的PPT,不斷采用宏大敘事來進行理論闡釋,與學生實際嚴重脫離,教學情境單一,缺乏生命活力,逐漸消磨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和關注度。另一方面,為了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部分教師通過“集體氛圍、意見空間壓力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7]如借助教師的權威構建“課堂主流意見氣候”,培養(yǎng)態(tài)度積極、成績良好的學生作為“思政課堂意見領袖”,以此來化解網(wǎng)絡“意見領袖”的權威性,從而凝聚價值共識。這種將政治邏輯運用于思政課堂的行為,容易忽略思政課堂本身的學理性和育人性,以教育權力的主導性和強制性使得學生屈從于教師“意見領袖”的地位[18]。三是部分高校教師主觀上缺乏理論素養(yǎng),對教育內容的理解程度不夠,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不足。“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如果我們自己的知識水平、見識程度跟不上廣大青年,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官話、老話、套話,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19]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具備過硬的理論功底、成熟的思維方式、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和完善的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受教育者接受理論熏陶和價值觀教育。
三、“局外”之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危害
盡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并未完全脫離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但他們在心理層面已然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行為上顯示出價值觀教育的逃避狀態(tài),與“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求相距甚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存在與蔓延對大學生個體身份認同意識的養(yǎng)成、高校思政課建設和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達成產(chǎn)生深刻且持續(xù)的危害。
(一)背離主流價值觀念弱化個體身份認同
大學生作為高校場域中的不定因子,作為“社會性未成熟者而生活于一個多重社會之中”[20],在與高校制度化專業(yè)化教育相調和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沖突矛盾,但“學習者”應是大學生的首要身份。一方面,大學生背離價值觀教育接受者和學習者的身份,游離于思政場域邊緣或者外圍,主動放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和熏陶,導致自身深陷價值觀學習的困境和誤區(qū),進一步背離學習主體的身份。由于大學生處于同質化的“思政場域”中,大學生個人產(chǎn)生的學習主體身份認同危機會在群體內部擴散,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蔓延,對高校育人風氣和校園文化建設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其本質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漠視和排斥,這種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拒斥思想讓這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同“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區(qū)別開來,在行為上將自身與社會環(huán)境劃清界限,影響其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自我身份意識的確證,逐漸將自身弱化為社會“邊緣群體”,對個體社會化歷程造成阻礙。這對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凝聚,乃至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二)逃避價值觀教育影響高校思政建設
高校以育人為首要目的,把“培養(yǎng)什么人”作為根本問題。“如何培養(yǎng)人”作為永恒課題,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長期戰(zhàn)略任務”[21],即“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本真之道,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助力國家攻克科技發(fā)展卡脖子難題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文化建設的生力軍。然而,部分大學生受到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主動逃避高校價值觀教育,致使其學習身份和公民身份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失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背離“時代新人”的要求,將國家社會賦予的使命和責任視作束縛,罔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作為受教育者將自身責任放置于外,以偽裝、冷漠、對抗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待價值觀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予以放任和忽視,將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進而阻礙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推進。
(三)阻礙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有效達成
《關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人才發(fā)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yōu)勢”[22],強調要將人才發(fā)展置于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也確立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chuàng)新能力”[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無論是“形式在場”還是“身體離場”,其在心理上都是不愿意、不在乎地對待高校價值觀教育,這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量”到“質”的提升仍然需要進一步努力,當下高質量培養(yǎng)人才的戰(zhàn)略任務仍未完全實現(xiàn)。“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先導,是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24]教育強國的實現(xiàn),需要依賴于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而當下“局外人”逃避價值觀教育問題無疑是制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一大難題。
四、從“局外”到“局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紓解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對價值觀教育的逃避和對抗,使其弱化了自身學習和公民身份認同,影響了高校思政課建設,改善“局外人”對待高校價值觀教育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落實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任務的內在要求。引導大學生從逃避、對抗價值觀教育的“局外人”向接受、理解價值觀教育的“局內人”生存狀態(tài)的轉變,需要在提振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完善教師隊伍建設、優(yōu)化思政工作機制等方面積極行動。
(一)提振大學生學習能力,重塑身份認同
“大學要求學生具有無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認知才成為可能。”[25]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逃避價值觀教育的問題。
一方面,需要大學生激發(fā)作為受教者的主體意識,提振學習能力,實現(xiàn)從“場外”向“場內”的自覺身份回歸。一是在認知調節(jié)的維度上,大學生對待外在觀念的認知程度,是影響其態(tài)度行為的首發(fā)因素,因此在這個層面上需要大學生主動學習吸收各類價值觀念的形成與表征、內容和影響,形成自身初步判斷。二是在情感調節(jié)的維度上,這是大學生對待高校價值觀教育的情感基礎,直接影響大學生對于主流價值的內在認同。因此大學生需要主動尋找主流價值對于自身學習生活乃至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價值所在,重新明確自身在社會場域中的地位和作為國家建設者的使命擔當,從二者契合性的角度獲得內心愉悅的情感體驗。三是在行為調節(jié)的維度上,大學生應該排除“他者”觀念和行為上的影響,注重自身的學習狀態(tài),增強價值觀教育的參與力和接受力。
另一方面,大學生不僅要有意識地增強自身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還要鍛煉自身邏輯思維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身處價值多元、信息內爆時代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思維方式受到干擾。因此,為廓清多元的社會思潮,大學生應在既定知識吸收的基礎上增強自身判斷能力,警惕成為不良思潮的發(fā)言人和傳聲人,在經(jīng)歷多方比較和思考下再做出價值澄清和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26],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專業(yè)性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思政課教師素質已經(jīng)成為“局外人”拒斥價值觀教育的隱形推手。因此,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素質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逃遁現(xiàn)象的重要舉措。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要轉變。“我們在思想中把個別的東西從個別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從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們從有限中找出和確定無限,從暫時中找出確定永久。”[27]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將追求“同一律”和“個性化”結合起來,重視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同時也要關注受教者的個性品格和獨立精神,充分尊重受教者“個性化”元素,實現(xiàn)“主流”與“支流”匯合、“社會化”與“個性化”統(tǒng)一。二是教育者要增強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jīng)驗,堅定價值品格。一方面,教育者要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通過日積月累的科研探索和實踐積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講好思政課,為主流價值觀提供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原理學術滋養(yǎng),以及廣泛的實踐證明。另一方面,“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28]。思政課教師應當是情懷、價值的傳遞者,情感的溝通者。在教育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并投入積極情感,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原則,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說服力”[29]。三是教育方式方法要創(chuàng)新。教育者應當由單向灌輸型教育方式向雙向交流互動型方式轉變,給予受教者充分的意見闡發(fā)空間,避免由網(wǎng)絡空間“意見領袖”導致的沉默螺旋現(xiàn)象轉向教師“意見領袖”導致的沉默螺旋。此外,教育者還應當將顯性和隱性教育的方式結合起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施教的過程中,受教狀態(tài)具有自然性,受教心理具有非逆反性,受教過程具有愉悅性,受教效用具有可持續(xù)性。”[30]因此,面對具有價值觀教育逃遁特點的“局外人”,應該注重以春風化雨式的柔和教育方式,緩解其對抗性,達到施教與受教的和諧統(tǒng)一。再者,教育者應當從“防堵型”向“疏導型”育人方向轉變,注重在施教過程中講清理論和事件的來龍去脈,堅持疏通和引導相結合,開路廣言,而不是一味否認和禁止受教者的逆向觀點。四是教育環(huán)境要優(yōu)化。“當下社會條件下,環(huán)境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影響方式也日趨復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環(huán)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物質基礎,軟環(huán)境主要指校園文化、輿論導向和學習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31],改善教育環(huán)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宏觀層面需要完善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督糾察機制,警惕境外不法分子以各種形式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建立網(wǎng)絡事實追蹤制度,還原信息真相,為受教者營造清朗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微觀層面則需要教育者營造開放、多元、共享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重視校園輿論導向環(huán)境、學習教育環(huán)境對受教者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響,切實發(fā)揮教育環(huán)境的作用。
(三)優(yōu)化思政工作機制,增強育人實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的價值觀念往往具有隱匿性而難以察覺,因此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時發(fā)現(xiàn)、準確把握受教者的思想事實。“受教者思想信息的本質是一種精神信息,是其思想活動的表現(xiàn),但其內容來自客觀世界,是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環(huán)境的能動反映。其儲存、傳遞和表現(xiàn),都需要借助于語言、文字和人的行為。”[32]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者的思想信息是能夠精準獲取和測量的。
一方面要在正確原則的指導下,選擇恰當?shù)耐緩剑莆沼欣麜r機去獲取受教者的思想信息。思政工作者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tǒng)一,受教者的思想信息來源于社會實踐,應當從現(xiàn)實中尋找其發(fā)生根源。因此,可以從受教者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受教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受教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入手,考察受教者的實際行動,揭示其與現(xiàn)實社會以及他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來獲得準確豐富的思想信息。但是需要注意受教者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過程,因此需要把握獲取思想信息的關鍵時機,如階段轉折、事件交替、矛盾沖突和偶然事件發(fā)生的時候等。
另一方面要注意獲取思想信息方法的選擇,不同情況下不同方法可以結合使用。一是觀察體驗法。這是搜集思想信息、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方法。具體而言,觀察法是思政工作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發(fā)生的條件下對受教者的言行和活動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其能夠獲取一手直接材料,為抓住現(xiàn)象的實質提供可靠的事實根據(jù)。但是使用觀察法要堅持客觀性,真實還原現(xiàn)實事物,還要堅持全面性,“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和‘中介’”[33],從整體出發(fā)全面細致地觀察事物。體驗法即思政工作者設身處地地感知現(xiàn)象,并能對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采取正確推理方法,比觀察法更為深刻,強調思政工作者與受教者相互接觸的共情共感,有利于拉近二者的距離。二是社會調查法。這是社會研究的根本方法,即了解情況、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訪問調查、書面調查、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文獻調查等。社會調查法要求思政工作者在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的思想狀態(tài)時,要注意調查的藝術和技巧,多采用交友求同式的接觸方式,以自然的方式接近受教者,了解其思想實際。三是思想預測法。這是用于尚未產(chǎn)生而即將出現(xiàn)的思想信息,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的需要,也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思想預測法就是思政工作者通過事先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對未來某種不確定的東西或位置的情況做出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設想或結論,以指導思政工作者的方向和實際行動。這對于預判“局外人”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在重大時間節(jié)點作用下,有著重要意義,能夠幫助思政工作者及時跟進受教者的思想狀態(tài),做出行為預防。
此外,思政工作者在把握受教者的思想事實之后,進而可以借鑒黨的思政工作方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以系統(tǒng)觀念為原則增強社會、高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每一個同志喜歡的應該是群眾化的方式”[34],即“說服教育”的方式。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使得“說服教育”的內容更廣、難度更大、方式更多,受教者的思想多元復雜,因此思政工作者應以理解來觀照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政工作融入受教者的日常學習生活。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說服教育有利于“把握對象真實意圖和達成共識,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交心,就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次提高的過程”[35],這對于瓦解“局外人”的心理防線,推進價值觀念的互通共享有著積極意義。
思想政治工作關乎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升教育實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要精心培養(yǎng)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外人”是特定現(xiàn)實情境的產(chǎn)物,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求思政工作者帶著感情去做,而且還要尋求合適有效的方法,從而去接近受教者、了解受教者進而理解受教者,在理解過程中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盧黎歌.新時代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50.
[2]黃俊杰.《大學之理念: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自序[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6 (01): 33-36.
[3]亞當·R.尼爾遜,張怡真.學生、知識和大學的商品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高等教育資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01): 55-71,188-189.
[4]羅仲尤,鄒德萍.思想政治教育轉化屬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4):126-130.
[5]占江.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J].教育探索,2014(05): 114-116.
[6]呂焰.何種沉默?如何應對?——高校思政課“課堂沉默”的認識論轉向[J].江蘇高教,2022(03): 80-86.
[7]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4-245.
[8]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44.
[9][26][28]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12;25.
[10]王玉香.理解“00后”群體:思維模式、擇業(yè)觀念與發(fā)展訴求[J].人民論壇,2023(16):70-74.
[11]閻學通.數(shù)字時代的中美戰(zhàn)略競爭[J].世界政治研究,2019(02): 1-18,208-209.
[12]高歌,王建新.“后真相”現(xiàn)象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9 (10):70-75.
[13]皓默燁,孫偉.高校網(wǎng)絡思政亟待攻克“沉默的螺旋”頑疾[J].社科縱橫,2020(05):136-140.
[14]王敬紅.借鑒傳播學理論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3): 61-62.
[15][21]朱繼東.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2;111.
[16]董雅華,趙成林.思想政治教育預測的學理定位與可能性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1 (03):59-64.
[17]于穎,黃洪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沉默螺旋”現(xiàn)象[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4(05): 32-34.
[18]呂林海.中國大學生的課堂沉默及其演生機制——審思“猶豫說話者”的長成與適應[J].中國高教研究,2018(12):23-30.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3.
[20]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3.
[22]曹立.治國理政新理念:全面解讀新發(fā)展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0.
[23]國家體育總局編寫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55.
[24]人民日報記者.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23-09-16(01).
[2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1:158.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72-573.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7.
[30]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2):19-22.
[31]鄧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以構建和諧校園為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196.
[32]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66.
[33]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4.
[35]張桂華.“理解”視域下的談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導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9(10):106-111.
(責任編輯:王嵐)
“Outsiders”: A Perspective on the Escape Phenomen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Solution
REN Jua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Abstract: The escape phenomen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due to the hidden nature of “outsiders” thoughts and ideas, the indifference of psychological concepts, and the escape of value concepts, which correspondingly form three different reality representations: formal presence, marginal presence, and peripheral presence.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outsiders” are trapped in their own ideological reality, the implicit influence of social trends, and the sluggish pres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caused certain obstacles to individual identity recogn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ffective achievement of the national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tside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siders”are boost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learners and reshaping identity recogniti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echanism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outsid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cape phenomenon; personnel training; mainstream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