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會計信息化;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決策支持信息化;評價標準體系
DOI: 10.19840/j.cnki.FA.2024.04.008
(一) 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理論基礎
楊周南、劉梅玲從會計基礎標準、會計信息系統的生命更迭、信息化環境下的運動、會計信息化綜合支持和會計信息化評價5 個方面構建會計信息化框架結構模型,并對5 個對象及對象關系進行分析,系統闡述了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1]。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是會計信息化評價標準體系的基礎,通過對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的梳理和分析,能夠挖掘和設計會計信息化評價的具體標準和指標。劉梅玲等從智能財務會計共享平臺、智能管理會計共享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三個方面詳細設計智能財務的框架和內核,進而通過系統闡述云南煙草具體應用智能財務建設思路[2]、智能財務的框架、智能財務的應用場景和“大智移云物區”技術手段,為高階段的會計信息化評價提供依據。
(二) 會計信息化分階段理論基礎
《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財會[2013]20 號文) 指出,對于企業會計信息化處于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資金管理、資產管理、預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財務管理信息化;對于企業會計信息化處于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的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實現財務分析、全面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等決策支持信息化。《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明確將會計信息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劉勤、楊寅從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狹義) 和會計智能化三個階段回顧改革開放40 年的中國會計信息化的變遷和發展,并從時間維度、政策維度、知識維度和實踐維度闡述各階段的具體政策、階段事件、證據和階段產品[3]。
(三) 會計信息化評價標準體系理論基礎
田利軍等建立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情況、人力資源和效益指標5 個一級指標和15 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航空公司的會計信息化進行評價[4]。董緒章、張春橫應用平衡計分卡從會計信息系統業務、會計信息系統服務、應用效果和學習及成長四個維度設計評價指標對企業會計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推動企業健康運營和發展[5]。
(四) 會計信息化分階段評價標準體系實踐意義
會計信息化分階段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基礎和事件研究,但會計信息化分階段評價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因此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對會計信息化分階段評價標準體系進行研究,旨在明確會計信息化不同階段所要達到的狀態,為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三個階段的會計信息化評價提供依據,明確企業不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會計信息化標準,推動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實現業財一體化發展,以會計信息化發展牽引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實現“管理智能化”的目標。
基于會計信息化分階段劃分標準和會計信息化的相關標準體系,結合公司發展階段和業務類型,按照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三個階段分別從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評價會計信息化工作,構建各階段評價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業務流程全景及評價標準如圖1 所示,主要聚焦于會計核算系統的單系統應用,主要業務流程信息化體現在會計核算系統的信息化,包括總賬、出納、固定資產和財務報表模板,目的是開展會計賬務處理和報表編制,提供基礎財務數據。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主要評價基礎標準的應用環境搭建和應用標準的會計核算管理,會計制度體系和主數據管理與該階段信息化要求相適應,對資金管理等其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不做要求。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業務流程全景及評價標準如圖2 所示,在會計核算系統基礎上增加資源管理信息系統(ERP 系統),主要業務流程信息化涉及會計核算、資金管理、資產管理、生產管理和采購管理等,會計核算和業務管理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企業財務管理嵌入到業務管理流程中,有效促進業財融合。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要評價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中所有二級標準,主要關注二級標準是否實現信息化,對信息化程度不做過高要求。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業務流程全景及評價標準如圖3 所示,在會計核算系統和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基礎上增加共享系統、智能機器人等系統,主要業務流程信息化除了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還要支持管理會計、智能決策和全面預算管控的信息化流程。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不僅要評價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中的所有二級標準,還要重點關注信息系統的智能化和決策支持應用。



(一) 評價標準定義
1. 基礎標準(基礎建設)
會計信息化基礎建設是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基礎,基礎標準主要包括會計制度體系、應用環境搭建和主數據管理。
2. 應用標準
會計信息化體現在企業內部業務環節中的應用,應用標準主要包括會計核算管理、資金管理、費控管理、稅務管理、成本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檔案管理。
3. 綜合集成標準
會計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內部跨部門、跨業務環節的業務綜合和集成,綜合集成標準主要包括信息互聯互通、數字決策支持。
(二) 評價標準體系的詳細設計
根據前面的會計信息化評價標準框架和評價標準定義,結合實際,從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3 個一級指標和應用環境搭建等12個二級指標來設計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三個階段所需具備的具體評價標準,構建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的評價標準體系。
1. 基礎標準
(1) 會計制度體系
會計制度體系是指導和約束會計核算的規范性文件,也是會計信息化的基礎,主要包括會計基本政策、會計基本制度和財務系統操作管理制度。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應具備會計核算信息化管理制度,指導和維護會計核算信息化系統日常工作;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應具備會計核算信息化系統和企業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ERP 系統)管理制度;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除了具備會計核算和ERP 系統管理制度,還應根據上線的智能會計信息化平臺制定相應規范性文件,指導和維護智能會計信息化工作。
(2) 應用環境搭建
企業會計信息化基礎應用環境搭建主要是指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所應用的信息化系統,具體包括會計核算信息化系統;企業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ERP 系統) 和智能會計信息化平臺。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應具備會計核算信息化系統;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應具備會計核算信息化系統和企業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ERP 系統);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除了具備會計核算和ERP 系統,還應具備智能會計信息化平臺。
(3) 主數據管理
主數據管理是指一整套的用于生成和維護企業主數據的規范、技術和方案,以保證主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準確性。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通過手工方式維護一個邏輯或物理的數據列表,數據變更決定以及操作由人工完成,以被動式驅動為主;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通過接口的方式,各個系統與主數據主機之間直接互聯,主數據管理轉為主動式驅動;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通過開展主數據管理實踐,明確主數據管理的組織、制度、流程和工具,支持企業大數據管理。
2. 應用標準
(1) 會計核算管理
會計核算管理主要是指會計核算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統及與其他信息化系統聯系。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會計核算通過電腦端單一核算軟件錄入會計憑證,自動生產賬簿和會計報表;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會計核算根據ERP系統相關業務板塊自動生產核算憑證,特殊會計處理通過核算模塊錄入,自動生產賬簿和會計報表;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不同組織、系統間的規則、標準、流程和數據等方面實現統計,支持多系統、多組織會計核算的一鍵生成,實現會計信息和業務信息互聯、共享。
(2) 資金管理
資金管理主要是指資金管理所使用的方式和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主要通過銀行網銀收付款,以使用銀行網頁開展支付為主;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支持銀企互聯或銀行流水自動生產憑證,實時掌握資金變動情況;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納入或者建立司庫系統,實現資金集中管理、資金結算管理、資金預算管理等資金管理職能。
(3) 費控管理
費控管理主要是指費控管理(業務報銷) 所使用的方式和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手工填單等傳統報銷方式;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線上用網報系統填單、審批,與會計核算系統集成;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支持移動端/財務機器人進行網報處理,費控管理、預算管理和核算管理集成應用。
(4) 稅務管理
稅務管理主要是指稅務申報、發票管理等稅務業務管理所使用的信息化手段或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發票管理依托稅務系統開展管理,納稅申報以手動填報申報為主;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稅務發票與業務系統和會計核算系統集成,支持發票驗真、查重、報銷,稅務申報與會計報表系統集成;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發票動態關聯支持查詢、分析,納稅申報一鍵生成,稅收籌劃、稅務智能決策分析和稅務風險監測實現應用落地。
(5)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成本管理所使用的信息化手段或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通過電子表格或單一軟件開展成本管理;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建立成本管理系統,與成本核算等系統集成,支持成本統計和分析;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建立成本價格數據庫,成本管理與預算管理、銷售管理等其他系統集成,支持項目/產品銷售、預算管控和動態成本分析。
(6) 預算管理
預算管理主要是指預算管理所使用信息化手段或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通過電子表格或單一預算軟件開展預算編制、控制和分析;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上線預算管理系統,并與會計核算系統集成,支持預決算對照分析和預算管控;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預算管理系統與會計核算系統、業務系統高度集成,構建覆蓋企業內部價值鏈的預算信息系統,支持全價值鏈預算過程管控、自動化預警和動態分析。
(7) 會計檔案管理
預算管理主要是指會計檔案管理所使用信息化手段或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對會計憑證、賬表等紙質會計檔案進行存檔、保管和使用;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通過掃描儀等影像采集設備對大多數紙質原始憑證進行電子化采集、存儲,實現憑證、賬表等電子會計資料的匯總、查詢和導入導出功能;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通過影像采集設備對紙質原始憑證電子化采集、存儲和流轉,利用智能抓取手段獲取電子會計檔案核心源數據,支持通過信息技術對會計檔案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應用。
3. 綜合集成標準
(1) 信息互聯互通
信息互聯互通是指通過建立與供應商、用戶互聯互通的財務信息系統,實現研制、供應、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場景下各類信息的動態交互和無障礙傳遞,打通財務與業務的高效數據通道。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不做要求;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財務與業務信息化協同,實現研制、供應、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場景下信息的動態交互,實現單個企業信息互聯互通;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將分布在各業務單元的財務共性業務進行流程規范后集中處理,實現集團企業信息互聯互通。
(2) 數據決策支持
數據決策支持主要是指企業管理決策過程中數據處理所使用信息化手段或信息化系統。具體評價標準:
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手工加總、計算或查詢會計核算系統的賬表,輔助Excel 處理分析;
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使用財務管理軟件系統自動生成報表,進行分析;
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使用智能會計信息化平臺等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實時、可視化分析。
12個二級標準逐一細化會計核算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三個階段的評價標準或要求,對達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有較高要求,具體應用該評價標準體系的單位或主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滿足多少項即可達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和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
隨著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變革及廣泛應用,企業會計信息化越發重要,會計信息化將促進企業發展,會計信息化評價也處于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本文基于當前會計信息化發展狀態下探討了會計信息化分階段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圍繞會計信息化三個階段,從基礎標準、應用標準和綜合集成標準三大標準,細化12 個二級標準,搭建一套多維度、有層級和體系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判斷和評價不同階段要具備的基本信息化條件。
初級階段(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 主要圍繞會計核算系統開展相關工作,資金管理等財務管理工作主要依賴于傳統管理方式,符合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現狀;中級階段(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 通過資源管理信息系統(ERP 系統) 和會計核算系統實現會計核算、資金管理和預算管理等財務管理領域信息化,打通與業務信息化系統連接,基本實現業財融合;高級階段(決策支持信息化階段) 主要聚焦于“智能化”管理,相關應用實現高度集成和互通互聯,通過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應用,實現智能決策支持。
通過對不同階段信息化評價標準進行對標將有效指引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開展,現階段可以為大型企業集團開展信息化評價工作提供參考,從而推動企業會計信息化不斷發展,目標是實現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智能化,支持管理層決策,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增強企業實力和競爭力。
[1] 楊周南,劉梅玲. 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 會計研究,2011(6):8-16.
[2] 劉梅玲,黃虎,佟成生,等. 智能財務的基本框架與建設思路研究[J]. 會計研究,2020(3):179-192.
[3] 劉勤,楊寅. 改革開放40 年的中國會計信息化回顧與展望 [J]. 會計研究,2019(2):26-34.
[4] 田利軍,梁丁玲,朱瑞.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航空公司會計信息化評價[J]. 會計之友,2014(22):57-61.
[5] 董緒章,張春橫. 企業會計信息化評價指標的設計和應用[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1):61-65.
(編輯:馮金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