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高校教師是學術研究的中堅力量,其科研評價不僅指引教師個人的學術職業生涯,也深切影響高等教育發展和知識生產創新。在當前社會加速競爭、市場型治理和審計文化的合力促逼下,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已超越了純粹的學術活動范疇,演變成為由統一化裁決、倒計時裝置、獎懲設置架構組成的自我運轉與驅動的不良治理機制。這形塑出一種新型的權力空間,潛隱著對教師認知塑造、心靈規整與行為束限的治理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學術的自由探索。為優化這種不良治理機制,需持守科研本位和教師發展的治理理念,健全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完善質量導向的治理流程。
關鍵詞: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機制;加速競爭;學術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4-0058-09
高校教師是學術研究的中堅力量,其科研評價不僅影響教師的學術行為和職業發展,也在高等教育質量和知識生產創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為完善現行科研評價體系,護佑學術健康發展,教育部、科技部先后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明晰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意義和方向。由此,我國進入了評價改革新時代,教師科研評價也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教師科研評價是對教師科研過程及目標的價值判斷,其結果往往與教師個人的職稱晉升和工資待遇緊密聯系,并關乎高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排名。目前,學界除一般性的考察教師科研評價的現實樣態外[1],還針對科研評價中過度依賴指標量化、功利主義傾向等積弊,立足于符號學[2]、時間政治學[3]、新制度經濟學[4]等不同視角展開理論探索及對策研究[5]。這些研究極大深化了我們對教師科研評價問題的認識,但在反思性和本質論層面的探討尚顯不足,難以真正揭示其深層結構,也就無法更準確地探賾問題的內在要因,進而提出適切路徑。鑒于此,本研究以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實踐為透視棱鏡,理性審思其背后的結構性機理,深刻揭橥科研評價治理技術的系統性構造,以期為優化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治理帶來些許思考。
一、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現實圖景
現行的教師科研評價不單是一項學術活動,實質上也是一種治理術。它通過與學校場域內部各要素交織作用,架構出一套穩定的治理機制。其具體實施包括三個相互銜接的關鍵步驟:以統一化裁決定位評價標準,借由倒計時提升評價效率,倚靠獎懲確定評價結果。這套治理機制在實現對教師認知塑造、心靈規整與行為束限的同時,也損害了作為“智識活動”的科學研究。
(一)統一化裁決框定評價標準,壓制創新潛質
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制度確定并限制了個體的選擇集合”[6],即制度憑借外在明文規定和內在精神價值作用于制度對象,使其形成制度所鼓勵的行動方式和觀念意識。循此思路,教師科研評價制度包含詳細的規則內容和穩定的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教師科研發展的現實標準,會讓教師萌生出論文至上的傾向,并追求顯性指標的提升。
一是標準固化形塑“唯論文”的評價路向。教師科研評價明確將論文視為關鍵性指標并給予較高權重,隱含“論文至上”的導向?!兜谒拇稳珖萍脊ぷ髡郀顩r調查報告》顯示,論文依然是當前科研評價最主要的指標,62.1%的大學教師、44.9%的科研人員“最看重論文”[7]。進一步講,論文規定了教師發展的合宜行徑,內含“科研=論文”的價值觀念,甚至言說著“好教師=會寫論文”的職業信念。在職稱評審時,評審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的評委往往并不閱讀論文以評判教師的論文價值,而只看教師提交的論文篇數和發文的期刊等級[8]。換言之,高校評判“好學術”的準則從推動前人研究、提出前沿性思想變為有無論文、論文等級和引用率如何。然而,學科不同決定了評估標準的不可通約,人文社科并不像自然科學體系嚴謹縝密,文獻之間的相互引用并非時時必要。所以,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率有時并不足以證明教師的科研能力,“有論文”的真實性不僅并不等于“好論文”的卓越性,反而會引發標簽化趨同、低水平重復現象,破壞學術生態。總之,論文幾乎框定了教師科研質量的評判標準,奠定了科研評價“唯論文”的總體基調,致使教師出現“拼論文”的科研傾向。
二是方法量化造就“數量取勝”的評價導向。作為“透明的工具”的量化評估具有客觀、公正等特性,是當前教師科研評價的通行方法。量化測評本質上是科學主義與經濟思維結合的產物,主張無論科研還是教師均可被算法和數值計算度量、比較排位。于是,快速產出可量化展示的業績成為科研評價中隱而不彰但強效有力的要求。這不僅規避了風險,讓教師發展變得安全且可預測,更營造了數字依附式的科研文化,進而誘發注重產出的科研計策。遺憾的是,能夠測量的東西與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可能毫無關系,以標準化的指標量化代替基于經驗的個人判斷會帶來一系列非計劃的負面后果[9]。事實上,科研既非生產亦非制作,而是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精神性的實踐活動,這決定了科研評價不只是論文篇數的統計累加,更是評價主體交往互動的建構產物,涵蓋技術和社會雙重維度。量化方法及指標固戀既抽離了教師主體的生命活力與生活體驗,使其展露出“計件式”發展策略和“快餐式發表”行動,還去除了學術研究的情境維度與過程要素,鎖定了倚賴數字的科研評價。論文指標與量化方法共同支撐了教師科研評價的尺度,具有衡量科研質量與教師能力的治理效用。由于“和制度相比,個人沒有精神的權利,個人的發展和教養在于對現存制度的精神的恭順同化”[10],長期蟄居統一化裁決下的教師難免將之內化為“自我知識”的一部分,并投身于可量化、可比較和可驗證的短平快研究當中,最終淪為“單向度的人”并帶來“單向度的學術”。
(二)倒計時裝置掌控科研節奏,引發自我剝削
“我們對自身以及這個世界的所有認識,都是經由我們對時間的想象、解釋、利用和實踐來傳達的。”[11]在社會生活中,時間的精細化分割與生產的效率化追逐密切相關。高校中遍布的倒計時裝置作為時間的操作化產物控制了教師的科研節奏,也提高了教師科研評價活動的效率。此時,時間不再是中立客觀的物理存在,而是承載了治理意志與道德意涵。
首先,制造稀缺時間,改變“無時間性”科研,讓科研評價轉變為一種“嵌入性秩序”。在米歇爾·??驴磥恚瑫r間機制是掌管個體存在及生成個體的權力技術[12]181。在科研評價中,作為一種借由提示特殊事件到來的結構性裝置,倒計時以翻轉時間結構、采用倒敘方式和劃定邊界范圍等形式實現了教師科研工作和評價的聯結。細言之,科研評價結果極大依賴于教師在固定時間內的科研產出,而節點作為一種“信號”將向未來延展舒緩的無限可能窄化為不斷逼近目標的短時距離,呈現出規范性和索引性。倒計時圈畫了教師的學術環境,形塑了教師的時間感知,傳達出某一時間點內完成任務的科研期待,進而策勉教師加速奮進,自覺調整學術勞動的內容、時長和節奏,從而在“特殊日子”到來前積累足夠的學術資本。同時,倒計時將流變的自然時間建制化為所有評價活動依循的制度化時間,展現出整體性和公共性,強制性地將所有教師“無時間性”的科研活動嵌入特定時間段,消除了評價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在此意義上,倒計時裝置為教師開展科研實踐設定清晰節律,也為管理者監督科研進展提供穩定時序,進而反過來催逼教師提高科研效率。
其次,侵占私人時間,誘導“無邊界化”產出,致使科研評價形成一種“人造性秩序”。教師不僅在校科研工作受倒計時支配,校外時間規劃也逃不開倒計時框限,即學校制度時間蔓延到教師日常生活,帶來私人時間“科研化”。具體而言,倒計時只指定截止日期而不規定具體過程,看似為教師磨砥刻厲創生出空間,但在時空分離引發生活全面提速的背景下,決定性時刻的到來往往會加劇教師焦慮、恐慌等勞動情緒,使之在心理上產生緊迫感、不安全感。出于主動籌劃的反身性,教師會選擇“積極卷入式”科研策略,使有邊界的教師勞動被置換為無邊界的“恐懼忙碌”甚至“虛假忙碌”。與此同時,各類通信技術的加持進一步將教師的私人時間變換為隨時可利用的工作時間。換言之,流動性的工作模式與沒有閾限的科研時間導致教師不得不利用甚至擠壓生活時間,以超負荷的方式自我剝削,不斷延長工作時間,以期達到剛性的績效考核要求。倒計時裝置溢出學校圍墻,隱秘榨取教師的校外時間,提升了教師科研的產出效率?!拔覀兊男袨楹蛯嵺`的節奏、速度、期限和順序其實并不是由作為個體行動者的我們所決定的,而是幾乎完全由社會中的集體性的時間模式和同步化要求所預先確定的?!盵13]至此,教師的全部生活都被包裹在人造的“學校時間”中,而科研評價也成為超越學校界限、時刻追求高效運轉的機制。
(三)獎懲設置標識身份差異,形塑道德化思維
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強大勢能不單體現為以統一化裁決和倒計時裝置改變教師的行為傾向和心理慣習,更為深刻的機理在于憑借獎懲巧妙實現激勵、分類等治理功效——在教師間標識差異,劃定區隔,使其成為科研場域內擁有不同身份地位的“學術工人”。
其一,以獎懲確保激勵效果。制度往往通過懲罰來配置社會資源,引導人們采取理性的行為,從而形成秩序[14]。科研評價制度正是以獎懲規則實現對教師權益的再分配,達到教師發展可視化和行為一致化的雙重效果。一方面,通過獎懲規則實現教師學術成果與所得資源的強關聯,按照固定標準和程序實施賞罰,利用經濟利益導引特定行為。個體大多是懷賞畏罰的理性自利人,獎懲表征著行為的預期結果,指引教師“應當且必須如此”。另一方面,獎懲宣揚特定的職業理想,對何為好的科研實踐作出了價值裁決。于是,那些研究效率高、發表期刊影響因子高及成果引用率高的表現型教師更易獲得好處。在每次獎懲中,教師得以感受并體認到主導理念和主流價值——優績至上,進而形成穩定的價值判斷,凝結為非反思性價值選擇,最終以效率原則和計算邏輯開展科研工作??梢?,教師科研評價不僅以獎懲定義了什么科研最有價值,催生出工具理性的科研理念和發展路線,還憑借內在精神進一步固化、傳播和延續了特定的科研話語、學術框架,從而不斷發揮治理效用。
其二,以分類制造身份差異。作為一種制度化分類系統,獎懲將教師分為優秀者與平凡者兩大類型,規定雙方在績效、權益等方面的邊界及應遵守的道德承諾,進而確保權力施與。它是“一種追求規范化的目光,一種能夠導致定性、分類和懲罰的監視。它確立了個人的能見度,由此人們可以區分和判斷個人”[12]208。換言之,通過高度程式化的流程和極具榮譽性的儀式,教師科研評價為不同教師賦予特定化的獎賞和差異化的身份,標識他們在群體中的個體價值和相對位置。這不僅能表明教師間的橫向距離和等級差距,還可以影響教師的身份認同和行動選擇,最終形成一種有意識的、可持續的狀態,顯示出對作為被評價對象的教師的征服以及作為被征服者的教師的對象化。這種象征性的結構性文化網絡能夠釋放出非權力影響力,從而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其三,以道德化思維強化教育意蘊。獎懲依托榜樣教育和道德審查擴展教育價值,提升治理效力。個體不僅外顯行為來自模仿,其態度和價值觀念、好惡行為習慣乃至道德品質、性格特征都可能來源于模仿[15]。高校通過設置各類名譽頭銜、榮譽稱號等方式樹立榜樣,彰示著特定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激活教師內在審查機制及對標性行為分析,給予教師心理暗示和模仿趨同的精神動力,進而促使他們改變原有慣習,甚至習得嶄新的科研發展模式。如果自身行為與榜樣相反,教師會出現自卑、羞恥等負面情緒,將自身置于“不道德”的位置而自我矮化,并主動調整行為以靠近榜樣??梢哉f,教師科研評價正是通過有意識地樹立科研榜樣,利用教師趨向積極體驗的情感本能,使其形成細密的道德化思維,并在榮辱感支使下自覺調適行為、規訓自我,不斷鞏固治理結構。教師科研評價通過發揮獎懲的激勵、分類和道德化功能,成為高校科學管理的治理術,它讓教師的心性、認知、行為與監管調控、擴大效能的科研評價治理目標更加貼近,也使教師的科研實踐愈加規范化、效率化和生產化。
治理是由制度、程序以及使權力得以實施的盤算、反思等組成的總體架構,目的是影響主體的認知和實踐,并將其放置在合適位置以鞏固秩序。進一步講,當前的教師科研評價超出了學術活動范疇,借由標準裁決、時間管理和獎懲區隔三種技術,形成涵蓋評價標準、過程和結果的完整治理鏈條,演變為一套效力極強的治理機制。它鍛造出權力技術與自我技術聯結的全景式規訓網絡,實現外部規制與自我改善的有機整合。概言之,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借助“他治”與“自治”的雙向運作,既實現了對教師全方位的改造與塑形,也妨害了科研的質量和深度,偏移了評價的本真性價值。
二、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生成機理
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形成,既受到非理性加速邏輯和審計文化的影響,也呼應了國家競爭力提升和政府加強管控的現實需求,屬于市場邏輯與政治邏輯合謀的現實產物。
(一)社會動力:加速競爭的推動
加速社會在工程-技術取向下依循“需要加速-生產加速-治理加速”的理路,追求速度,提倡競爭。這不僅擴大了科研需求端并成為提升科研效率的現實動因,還重構了時間景觀和成就分配模式,使時間管理成為攫取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
其一,制造科研需要,提供治理動力。從需求-供給的關系來看,增長邏輯與競爭原則提升了科研產出的規模、質量和速度,而科研需要的加速作為動力推動了科研生產的加速,追求“在單位時間內增加科研產出量”。這為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提供了實際推動力。細言之,當加速社會不斷派生和制造科研需要時,教師只有不斷加快生產、增大供給、提升頻次才能滿足加速需求。這種需求反過來推動科研評價外部治理的加速,如大學治理的“過密化制度”,即投入大學治理的制度增長遠超實際制度需求[16];提高論文出刊速度的“網絡首發”設置。更關鍵的是“加速同構”效應,即加速力由外向內彌漫,引發高校內部科研評價治理的加速,表現為設計更嚴苛的評價體系,強化對學術人員的績效評估,激發他們提高產出效率,超前完成任務,從而節省更多時間以創造更大產出??梢哉f,教師科研評價治理不僅是權力實施策略的技術集合,也是秉持效率與理性、信奉整體劃一與優績主義的話語實踐;不僅是對社會加速動力的制度性回應,也是“速度文明”的實然象征。
其二,重構時間觀念,內嵌治理策略。加速競爭主宰了社會內在要素的系統性重構,尤其是更改了時間結構與時間生態,型構出嚴格的時間紀律和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案。在加速社會,時間與績效結合成為一種新型的時間規訓倫理,并作為一種精神被看作社會管治和職業道德的基底。這不僅使時間在本體論上兼具道德價值和貨幣意義,即高效利用的時間具有“生產性”,閑暇享樂等“非生產性時間”備受道德譴責,還推動了“對時間”的管控,即非生產性時間需要且應該被轉化利用。教師科研評價一方面通過切割細分、調度轉換等方式組織安排科研時間,規整教師學術研究的最佳速度,使其有秩序地向前推進;另一方面,逆向流動的倒計時直接作用于教師的肉身感知,成為督促鞭策他們更快、更多生產的最佳隱藏策略。不進則退的思維、落于人后的恐懼和時間饑荒的體驗在迫使教師加入科研競速大軍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再次鞏固了加速邏輯及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時間邏輯。正是通過制造需要與重構時間,教師科研評價治理契合了社會加速需要,而“加速”不僅是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直接依據,也成為其汲汲以求的實在目標。
(二)政策話語:市場型治理的輻射
隨著新管理主義政策的實施,國家將高校發展整合進國際科研評比運動中,厚植其服務國家發展的即時性和緊密度。換言之,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折射出新管理主義的政策訴求和國家需要本位的科研生產取向,這既呼應了國家提高競爭實力、擴大經濟效益的生存性需要,也契合了國家治理轉型的發展性需求。
一方面,新管理主義政策助推以高產出科研為目標的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模式。新管理主義倡導引入目標管理、績效評估、產出監控、質量審計等私營企業管理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重塑了公共服務部門的組織結構、制度環境,形成了市場導向型治理,并延伸到高校治理實踐中,催生出科研評價模式,用以保證科研活動有序高效開展。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的社會本位屬性日益凸顯,國家為提升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相繼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建設”等重大戰略,其中作為一流大學重要評價指標的學術生產力必然受到重視。為提高科研產出和質量,政府依照競爭性生產邏輯,引入各種表現指標并將它們與經費等資源分配直接掛鉤,繼而強化對學術研究的監督管控。同時,壓縮式現代化與社會加速動力共同加劇了科研生產服務于國家戰略的緊迫性,并憑借致力于效率提升的科研評價將資源集中于高質量研究。教師科研表現與國家整體發展密切聯系的信念以及警惕國家排名下滑的生存本能為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確證了合理性與正當性。
另一方面,國家治理角色轉變奠基他治與自治融通的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結構。在新管理主義范式下,國家利用表現指標、成果本位的績效責任制實現對高等教育機構的“遠程控制”,形成了科研評價的二元治理模式[17]。作為科研事業發展的指導者,現代國家基于企業管理原則和后福特主義理念將高校和教師推向競爭市場,并輔以資金與政策支持來監控授權的成效;同時,強化產出績效責任,激勵行動者自我改進、提升業績。進言之,國家將責任下放到各教育主體,在授予其自我決定權的同時又迫使其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國家對高校、教師的公共責任移交,意味著他們必須自證能力、展示成果??蒲谐晒c財政資助關聯、外部問責與質量評估疊加構成的激勵機制和任務導向,成為制約組織行動的制度環境。于是,高校組織也開始追尋并模仿國家市場化治理,加強對教師的科研監管,從而進一步阻滯了良好學術治理環境的生成??梢哉f,國家治理角色轉變是市場邏輯正當化的過程,引致高校躍升為“國家企業”,以學術治理服務國家興盛。當科研成為國家競爭要素,教師科研評價治理不僅有助于將教師及其科研融入國家發展范圍,實現學術生產與國家建設的強聯結,而且有益于建立一種關于市場、競爭和管理的科研新秩序,以契合國家治理變革的實際需要。
(三)思想意識:審計文化的浸潤
文化的變化決定民族國家、組織和個人如何構建、參與和解釋規則[18]。在當代社會,審計文化已崛起,并成為主導現代社會組織活動的一種核心意識形態,正以“無形之手”驅策科研生產朝著強績效導向演進,使整個科研系統都在鼓勵審計。
首先,審計文化奠定了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邏輯理路。審計是一種利用計算判斷、比較展示等方式衡量產出和檢查質量表現的活動,內核是監督和證明性質的管理控制[19]。審計文化是凝結在審計實踐中穩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檢查文化及新型倫理道德;它強調管理并推崇問責,為高校加強科研管理提供了具體思路。教師科研評價治理要求盡可能多地構建質量和性能指標以實施監督,這在某種意義上是科研管理程序化、體制化運作的結果,也是國家加強監管、組織增強操控的重要質量保障途徑。同時,審計文化的引入也重置了職業倫理和行為規范,為科研評價提供了治理要素。審計體現了一種新的理性和道德觀念,促進了學術人員新型職業行為的產生,最終使他們成為新的主觀性的代理人——通過自我管理使自己可審計的個人[20]。教師可被審計意味著可被治理,而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機制正是以可審計的教師為治理對象,才重構了教師的意義系統和身份認知,從而建立起新的道德監管模式,最終實現治理目的。
其次,審計文化提供了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基本方式。在審計活動中,對效率至上、直觀計量法的偏好使量化指標及數字測量成為科研評價的常規操作,激勵了教師表現并推動了科研質量的數據化定義。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實施者堅信,數據能夠鑒別教師科研素養、評斷學術價值效能、衡量科研GDP水平。因而,他們將評價標準逐層分解為便于觀察測量、加減運算、排名區分的指標體系,建構出涵蓋“指標分解-標準劃定-審查計算-獎懲區分”的治理機制。然而,這種宣稱通過科研實證化、操作化來精準識別和鑒定教師能力的評價,由于對數據的極致推崇而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不可測性,導致原本屬人的科研評價異化為機械的數字化運作,而且,審計文化將鉆研性的科研創造簡化為可視化的數據集合,將復雜性的科研評價置換為基于“理性假設-數據收集-成果判定”的工具性作用過程。由于個體的無限可能與數字技術的內在限度之間存在難以解決的矛盾,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數據化評估僅能在特定角度以特定方式測量能夠測量的部分,易陷入數據價值祛魅陷阱。可見,審計文化以科學之名推動評價可測、可控,是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形成的文化基因,而這種植根于審計的治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科研的創新精神和評價的人文深度造成嚴重侵害。
整體來看,加速競爭、市場型治理與審計文化共同推動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生成。隨著這套治理機制的常規化運行,三大因子相互作用、彼此勾連并持續聚合,最終結成了一個環環相扣、自我驅動的反饋系統,擁有龐大的集體性內在動能。事實上,來自內部的作用力會進一步筑牢固化、延續并加劇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全方位影響力和滲透性支配力(見圖1)。由此,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機制逐漸衍變為一個穩定運作的、具備“自發性質”的自我持續系統,體現出成因多維和自我維持的特征。
三、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優化路徑
“對現存制度來說,技術成了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21]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功利主義底色和科學管理取向使其在運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極具規訓性和誘惑力的制度性力量,這不僅弱化了高等教育的倫理性和高校組織的公共性,也導致了學術領地被過度入侵、教師生活世界被過度殖民。為此,我們亟須建構一種學術導向、發展旨趣、主體參與和質量優先的治理系統,實現對教師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的整體優化。
(一)持守科研本位和教師發展的治理理念
新的治理理念對轉變治理行動具有先導性、引領性作用。背負國際大學排名和內部指標評比雙重捆綁的高校往往會簡單移植市場邏輯,注重科研的商業效益和短期效果,這既損害了學術的內在品質,也異化了教師的“學術人”身份。因此,高校應以學術創新和教師發展為鵠的,確立科研評價治理的正確定位。
一方面,秉持科研本位的治理導向??茖W研究植根于學者的內在志向,是需要他們秉持信念和使命感的精神活動,旨在追求理智誠實與思想澄明。在當前高??蒲性u價不良治理機制的作用下,科研工作從原初的閑逸好奇淪落為利益創收,背離學術事業的自由品性。誠如勞倫斯所言,當前的科學研究不再是對科學問題與方法的持續探索,而是由論文撰寫、投稿與發表取而代之[22]。然而尷尬的是,盡管學界論文發表數量與日俱增,科研卻鮮有實質性進步與突破性進展。例如,人文社科領域教師的論文發表壓力變大,發表速度也在加快,但文章質量卻在下降[23]。就根本而言,教師科研評價旨在對教師的研究水平和創新成果作出研判,在認可并獎勵其研究成就的同時推動學術研究的繁榮發展,提升學術研究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度與影響力[24]。因此,一切科研評價治理都應以促進知識創新、思想發現、學術卓越為前提性基點,激發教師對知識的探索尊崇和對科研的價值認同。
另一方面,堅守教師發展的治理方向。作為學術創新的主力軍,教師主體的發展是科研評價治理的落腳點,故應為教師構筑高容錯、低競爭的支持型科研環境,給予他們可置信承諾,使之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并在內心學術律令驅動下釋放學術生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獲致高峰體驗和自我實現。一是以多元激勵促進差異化發展。比如,鼓勵資深教授投身國家重大戰略問題的長期性、持續性探索,支持其緊跟世界發展態勢的鉆研性、深挖式研究,重點關注科研的實質貢獻度和持久影響力;提供平臺、資金、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等加大對青年學者的幫扶力度,使其順利度過科研適應期,并通過增加彈性時間、延長評價周期、減少名額限制激發青年教師的學術潛力,促進其縱深發展。二是以合作型科研文化助力共同體研究。當前,科學研究越來越依賴于不同院校、機構及學科間的協同攻關。因此,高校應淡化“部落領地”意識,摒棄“唯第一署名”“唯第一單位”的陳舊觀念,通過校際科研團隊、新型學術交往關系推動有組織科研,并探索相應的評價體系,以跨??缬虻墓餐w研究帶動教師發展。當然,這并不是要取消傳統的常態科研、獨立科研,而是鼓勵教師根據所屬學科和研究興趣選擇適己的科研形式??傊?,教師科研評價治理需要回歸學術發展原點,激發教師的學術追求,提升教師的科研獲得感。
(二)健全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
當前,“國家-學校-學院-教師”的層級節制催生“中心-邊緣”型治理模式,凸顯單一主體、工具理性和結果主義。優化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整體環境及其運作需依循多中心理念,完善高校內外治理結構,形成涵蓋政府、高校、教師、學術共同體等的網狀治理新格局,既支撐高校有組織科研,又保證科研評價共治共商,學術成果共建共享。
其一,調整高校外部治理結構。立足于行政性而非法律性授權的高校治理權難以穩固高校的治理主體地位,需在法律上明確高校作為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地位,明晰政府與高校是平等關系而非上下級關系[25]。對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制度性承認將變革以往“強政府-弱高?!钡目刂脐P系,為高校踐行自主科研、自主治理預留必要空間。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強調“實現大學功能、內涵發展及特色發展成效的多元多維評價”[26],要求高校打破“千校一面”的組織形態、“論文至上”的錯誤觀念和“達爾文式”激勵體系,尋找科研生態位,實現錯位發展。如,研究型高??芍铝τ诠タ岁P鍵技術難題,走“科研興校”路線;教學類高校應以教學經驗為理論生成沃土,凝練“教學興校”優勢,這些因校制宜的發展方略革新有助于弱化對政府的資源依賴,增強組織韌性。此外,高校間可搭建校際聯合體,并與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等形成治理合力,依托科研評價改革尋找集體表達,聚合發散思維,統整理性共識,打造教育契約,推動科研評價治理話語和形式的變革。
其二,平衡高校內部權力配置。行政權力支配下的科研評價治理凸顯績效問責,具有強制性和工具性,而學術權力主導的科研評價治理注重專業問責,彰顯學術性和發展性。作為專業科層制組織,高校應冀求治理的多中心性、開放性,尤其是強化學術共同體的學術權力及其主導的學術治理。學術權力作為共享性公權力,是學術共同體實施學術治理的來源,由每位學者無差別地享有。在此意義上,教師科研評價首先是學術共同體開展的內部評價和學術共治,因為“學術的評價、學術的標準、學術上的分歧,所有學術上的問題只有依靠學術共同體才有可能得到解決”[27]。此時,教師將不再是科研評價治理的直接承受者。這要求高校改變金字塔式組織架構,下放學術治理權,構建同行評議制度,培育作為“中間組織”的專家委員會、學科協會、學會,將學術發展事務交由專業人員、學術委員會來決策,創造相對獨立的學術自治空間[28]。同時,高校要將數智化轉型浪潮和新時代評價改革作為打破威權規制的路徑依賴和提升科研評價治理能力的關鍵節點,以網絡專欄、座談會等方式暢通學術自治渠道,承認教師制度性“在場”權利,支持他們“出于責任”的自發性表達與行動;健全專家遴選與回避規則、參評資格條例和失范懲處規范,利用大數據為不同學科、專業、方向的教師精準“畫像”,建立專家庫及專家信譽、征信制度,以發揮同行評議維護科學自治的價值??傊?,高校要通過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變革,培育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充分釋放科研活力。
(三)完善質量導向的治理流程
科研評價既是高校發展的“風向標”,也是教師發展的“指揮棒”。為扭轉加速競爭、市場型治理和審計文化帶來的指標化管理,擺脫科研評價治理的技術性依賴,高校需要通過完善標準、健全方法、擴大成果形式來強化科研評價的質量導向。
一是科研評價標準的類型化與立體化。不同學科的研究屬性和研究范式各不相同,這意味著我們要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英國的卓越研究框架將34個子學科按照學科特點分為4大類,實行分類評價,其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從學科大類觀之,硬科學(物理、數學等)在研究問題上較為固定,在研究思維上注重基于事實判斷的論證推理,有明確的正誤標準,宜以量化評價為主,但也要關注教師的突破性成果和原創性貢獻。軟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在研究問題上較為寬泛,難以回避價值判斷和感性思維,知識生成具有重復性和不確定性,應側重定性方法[29],在評價時要從單純注重成果數量和等級轉變為注重教師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標志性成果。基礎性研究關注理論完善和知識創新,評價時要關照教師對基本原理的闡釋和再延展、“從0到1”的探索和突破性發現。應用性研究側重知識效用和成果轉化,評價時要考量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增強高??蒲袑ι鐣枨蟆⒔洕鲩L的貢獻率和匹配度。此外,要構建立體化評價指標,通過對學術發展史的縱向評價、對學術研究現狀的橫向評價、對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關系的現實性評價來避免重復性、低水平和空洞性研究[30]??傊嘣Ⅲw的評價標準能夠提高科研評價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二是科研評價方法的綜合化。學術治理與企業治理有質的差別,它不應也不能被新管理主義、優績主義、表現主義所牽制,而要考慮科研成果的原創力、影響力、傳播力,兼顧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實際上,科研績效涵蓋學術績效和經濟績效——前者在倫理學意義上觸及科研的本質屬性,后者在經濟學意義上關注科研的外部屬性,但學術性是經濟性的前提和基礎。這需要我們遵循學術規律,采用以代表作為主導、其他學術成果為補充的綜合評價方法。代表作評價是以質性評價為主的綜合性評鑒,即在特定時間段內學術共同體對被評價者提交的自認為最優的學術成果進行的評價,依據的是該成果是否發現新問題、挖掘新材料、采用新方法、獲得新數據,進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代表作評價的權重應占整體評價結果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由其他科研成果填補,由此體現表現性評價和實質性評價、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良性互補,紓解時下科研評價不良治理機制引發的“績效崇拜”與“數字依附”。同時,我們要探索針對科研聯盟的團隊評價法和針對個別學術英才的專門評價法,保障大項目與小科研齊頭并進。
三是科研成果認定的多元化。由于不同學術研究特點不同,產出形式和產出周期也不同,這要求高校轉變“唯論文”的價值導向,豐富科研評價內容,擴大成果認定范圍。比如,可囊括學術論文、出版專著、政策建議、咨政報告、媒體作品等多種成果形式,引入共第一作者、共通訊作者等署名方式,從而對教師的科研能力作出公正性判斷。相應地,高校要改變對期刊級別、論文引用率、影響因子的過度強調,建構“求真”“有用”的二維影響力模型。這不僅考慮了以引文為主要指標的學術影響力,也強調了科研勞動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影響力,還有利于跳出“數字計量”沼澤,突出質量貢獻和成果轉化——“科學不是一個‘獨立變量’,它是嵌在社會中的開放系統……許多科學的假說、理論、隱喻和模型,其形式都由來自實驗室外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力量決定的”[31]。換言之,任何一項科研都無法完全擺脫外部力量的影響,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治理的關鍵是在專業理性與技術理性之間、在學術發展與社會效益之間、在求真與求利之間保持張力。當然,為提升科研評價的實效性,高校可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輔助實現對學術成果真實性、原創性的判斷??傊?,高校要通過革新標準、改善方法、拓展內容優化教師科研評價治理機制,推動不同類型學術研究的高水平發展和科研評價的本體價值歸依。
參考文獻
[1] 陳小滿,樊小冬.“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師學術社會化的困境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22(2):104-111.
[2] 昌成明.符號與公平:學校等級評估制度的符號學審視[J].教育科學研究,2020(3):27-33.
[3] 操太圣.為何“案牘勞形”:時間政治視角下的大學教師學術規訓[J].教育研究,2020(6):106-114.
[4] 武向榮.教師科研績效激勵機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09(6):58-61,76.
[5] 孔令帥,王超.教師表現性評價的困境與超越[J].教育研究,2022(7):140-151.
[6] 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劉守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4.
[7] 操秀英,劉垠.人才評價:打破“四唯”怪圈[N].科技日報,2018-10-25(1).
[8] 葉賦桂.教育評價的浮華與貧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1):18-21.
[9] 杰瑞·穆勒.指標陷阱:過度量化如何威脅當今的商業、社會和生活[M].閭佳,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0:3-4.
[10]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64.
[11] 羅伯特·列文.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的不同解釋[M].范東生,許俊農,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107.
[12] 米歇爾·???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13] 哈爾特穆特·羅薩.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3.
[14] 楊俊一.制度哲學導論:制度變遷與社會發展[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125.
[15] 戴銳.榜樣教育的有效性與科學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16] 蔣達勇.“制度過密化”:大學治理的實踐誤區及轉型[J].高教探索,2021(6):5-10.
[17] 談毅.新管理主義視域中日本高等教育治理政策的改革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15(6):83-90,112.
[18] 帕特里夏·H.桑頓,威廉·奧卡西奧,龍思博.制度邏輯:制度如何塑造人和組織[M].汪少卿,杜運州,翟慎霄,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45.
[19] 石愛中.尋繹審計文化[J].審計研究,2005(1):6-9.
[20] Marilyn Strathern.Audit Cultures: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ccountability,Ethics and the Academy[M].London:Routledge,2000:57.
[21]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導言6.
[22] Peter A. Lawrence,李志忠.科學的不當評價[J].科學觀察,2008(2):1-4.
[23] 林小英,薛穎.大學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觀邏輯和教師學術工作的微觀行動:審計文化與學術文化的較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4):40-61.
[24] 陳斌.從“表現主義”到“本質主義”:大學學術評價指標化的支配及其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21(5):44-54.
[25] 張應強,唐宇聰.大學治理的特殊性與我國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3):6-13.
[26]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2021-03-23) [2023-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2103/t20210323_521951.html.
[27] 韓啟德.學術共同體當承擔學術評價重任[N].光明日報,2009-10-12(10).
[28] 王務均,王洪才.學術邏輯與行政激勵:中國大學的雙軌治理機制[J].大學教育科學,2022(2):28-36.
[29] 郭柏林,楊連生.高校交叉學科發展困境及破解蠡測——基于“學術部落化”的考察[J].高教探索,2022(1):37-44,79.
[30] 社會科學文摘編輯部.學術評價究竟應評價什么?[J].社會科學文摘,2021(7):2.
[31] 普里戈金,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前言3.
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Adverse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Teachers’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LIU Zhifang" SUN Yinguang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the backbone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not only guides their personal academic career, but also deep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Under the combined force of accelerated competition, market-oriented governance, and audit cultur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university teachers’ research evaluation has gone beyond the scope of pure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evolved into a self operated and driven adverse governance mechanism consisting of unified ruling, countdown devices,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settings. This has created a new type of power space, which implies governance forces that shape teachers’ cognition, regulate their minds, and constrain their behavior, and to some extent, hinders the free exploration of academia. To optimize this adverse governance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governance philosophy of"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mprove a multi-center governance mode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riented governance proces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research evaluation; governance mechanism; accelerated competition; academic community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24-04-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項目“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過程制度育德研究”(CEA230292)。
作者簡介:劉志芳,山西晉城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師教育、德育研究;孫銀光,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武漢,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