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教研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促進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奎文區聚焦教學研究中的關鍵問題、關鍵人物、關鍵事件和關鍵技術,構建“11347”教研機制,錘煉一個研究團隊,研發一套區本資源庫,構建三級教研體系,依托四項評價,實施教學“七好工程”,全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具力量和更具實效的“研在奎文”教研生態,建構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奎文范式”。
一、聚焦問題:區域教研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五項管理”“雙減”政策的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新方案、新標準的出臺,系列新課堂教學改革組合拳對區域教學改革、教師綜合素養、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與要求。
在此背景下,奎文區教科院積極行動,引領學校積極開展“三位一體·學程優化”新型教學范式探索研究。在研究實踐過程中遇到如下問題:一是多數教師樹立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意識,但是提取大概念、統攝整合單元教學的能力不夠,對新課標和教材的專業解讀能力不強,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路徑不清晰。二是區域教師隊伍發展呈現有群山無高峰的狀態,缺少在市級以上有影響力的名師群體。部分教師缺少研修內驅力,不能自覺投入到教學改革當中。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學校教學改革的力度不同,校本教研著力點不聚焦,素養導向的育人方式不高效。
奎文區教科院基于以上問題,統籌謀劃,科學設計,創新舉措,打造“11347”區域教研機制,形成基于教學實踐問題的深度區域教研范式,深化區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行動,促使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讓新課程理念落地。
二、以人為本:區域教研的創新機制
基于教學實踐問題的深度區域教研范式——“11347”教研機制,其內涵為以奎文教學“七好工程”為抓手,以專業化研究團隊為主體,依托三級五層教研體系,以區本資源庫為顯性成果,以評價促改進,立足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統領區域教研主題和形式,組建片區教研共同體聯盟,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提高教研的有效性,為深度校本研修提供范例和指導,共同促進育人方式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三、多維發力:區域教研的路徑探索
(一)區域引領聚合力

1. 頂層設計,明確目標。奎文區教科院每學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統籌年度重點工作,制定《奎文區深化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行動方案》《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進行動方案》《學生素養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實施奎文教學“七好工程”(好課程、好課堂、好質量、好學生、好老師、好校園、好聯盟)、課堂改進雙六項目、學生素養提升六大行動,引領學校達成共識,明晰目標路徑,形成價值認同。
2. 項目認領,科研助力。為促進頂層設計的落地實施,實行項目認領制。按照“學校項目申報—區域定期調度—強化過程指導—搭建展示平臺”的組織路徑,推進“需求調研+主題確定—方案制定+組織資源—實踐探索+效果分析—凝練成果+推廣應用”的操作模式,將項目轉化為課題開展研究,以科研思維助力項目推進。
3. 專人牽頭,分步推進。為確保項目的實施,由學科教研員分別擔當項目牽頭人,制定項目計劃書,形成“周工作提報—月工作調度—季度工作總結—學期工作匯報—學年工作展評”的工作調度機制,保障項目落地實施。
(二)構建體系抓實效
1. 架構三級協同教研體系。構建“區域—片區—學校”三級協同教研體系,不斷實現區域研修統籌指導、片區研修協同聯動、校本研修落實落地的優勢互補。區域研修面向全區所有教師,聚焦關鍵領域,統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共性問題。片區教研針對聯盟校存在問題展開研修,以優勢學校帶動弱勢學校。校本研修發揮學校自主性,根據校情解決學校真實教學問題。
2. 實行教研主題分層落實機制。區域核心統籌,以奎文課堂改進“雙六”行動和學生素養提升行動為核心,學科教研員確定教研月主題,學校細化教研周主題,以實現聚焦關鍵問題,集中發力共破難題。
3. 探索智慧教研新平臺新模式。出臺《奎文區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發展規劃(2023-2025)》《奎文區“云端學校”建設實施方案》,升級現有區域智慧教育云平臺和“三個課堂”系統,以“云端名師、云端名校、云端課程、云端資源”為主體,建成“一師帶多班”“一校帶多校”的在線開放課程新形態。聚焦教研流程再造、數據分析、精準服務,建構線上線下融合的協同教研網絡,以數字工具為支撐,切中集體備課、課例研討、課堂觀察、數據分析四大要素,打造數字賦能教與學的“奎文樣態”。
(三)重點行動促深度
1. 以學歷案為抓手,推進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改進行動。奎文教科院近年來以深化學歷案研究為依托,以奎文好課堂關鍵要素為標準,以“區級抓骨干、校級抓全員”為路徑,按照“成立研發團隊,研發統一模板—組建研發小組,分級同步推進—實踐修改完善,組織量化考核”的操作模式,全面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形成“以學歷案為載體的四位一體”單元整體教學模型,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以量化考核持續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改進行動。
2. 研訓賽一體化,助推教師育人能力梯級提升行動。構建區域教師梯次發展機制,制定出臺《奎文區“百名名師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奎文區名師(專家)工作室管理辦法》,建立健全“339”名師培養機制,在三年培養期內,抓住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關鍵,借助九種方式,搭建“技術+過程+淘汰”的管理機制、“目標+任務+評價”的培養路徑和“學術+特色+高端”的展示平臺,賦能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借助三級教研培養層級教師,重構片區教研共同體聯盟,依托各學科領軍人才、名師工作室,吸納片區成員校教師,構成由“教研員+核心成員+種子成員+新教師”組成的教研共同體聯盟,帶動全區教師參與教研的“互動場”,實現教研主體的多元化、活動組織的交互性、示范輻射的最大化,形成“合作、互動、共生”的研修狀態。通過市區校三級,組織教師通過課堂創新大賽、優質課、教學能手、三說(說學習目標、說評價任務、說學教活動)三課(片段課、達標課、示范課)三題(說題、解題、命題)等評選活動,聚焦“三個三”,切中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路徑,推動不同層級的教師逐步成長。
(四)建設機制嚴落實
1. 突出問題導向,細化督導檢查機制。為發揮科學評價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促進學校落實五育并舉,堅持問題導向,細化督導細則,遵循“布置什么查什么”的原則,構建“四主體九維度”全方位評價模型,通過強化督導,實現改進服務,推動輕負優質教育生態的優化。
2. 突出成果導向,完善成果培育機制。由項目牽頭人對項目認領校進行定期培訓和調度,遵循“把握前沿選準問題—申報課題科研助力—團結合作深度研究—專家指導把握方向—梳理概括凝練成果—搭建平臺成果展示”的成果培育機制,推出成果,凝練品牌。
3. 突出責任導向,完善工作落實機制。進一步凸顯校長責任,強調校長專業化,突出對校長教育改革思考及實踐的評價。以現場工作法指導全域學校細節落實,堅持“布置—檢查—反饋—評價—跟進”的工作閉環,堅持教體局主要領導每月一次區域層面“抓主責主業堅定不移”的調度會,堅持及時止損、進行提醒的工作約談,“一凸顯一做法三堅持”常態化運行,確保工作的扎實落實。
“11347”教研機制的落實,促進區域發展成效顯著。2023年,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單元整體教學成果在國家省市推介5場,20名教師在省優質課、基本功等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為全市各類活動提供觀摩課近50節。獲得省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12項,省市課題結題57項,5個項目成為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2個項目在市“四創”項目評選中位居前列,19個項目獲得市第二十一屆政府成果獎,1項獲濰坊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5所學校分別獲評市“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示范校、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優秀基地。建成濰坊市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實驗區,12所學校榮獲市智慧校園暨示范學校稱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