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教育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近年來,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優化:“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文件我們看到,高校所有課程的育人內涵和責任必須做到每門課程有思政,每位教師講育人。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學經典就是課程思政最好的元素之一。
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國學經典課程是高校通識選修課程之一(有些高校將國學經典類課程定位為通識必修課程),同時也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教育陣地之一。然而,當代大學生缺乏國學意識,在塑形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都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戰。針對當下面臨的挑戰,進一步探討國學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以期充分發揮國學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善學生的塑形問題,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開辟更寬廣的視域。
一、當代大學生“塑形”問題的出現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文化層次較高的一個群體。近年來,被稱為千禧一代的大批“00后”步入高校課堂,且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及生存壓力的增大,大學生進入了一個“負重”時代,并在塑形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以下三種心理現象凸顯:19%的大學生存在著逆反心理,16.2%的學生存在著挫折心理,18.2%的人存在著抑郁心理。一方面,當大學生存有心理積郁時,大部分,尤其是男生往往以酗酒、沉湎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方式予以發泄,而忽略了正確方式的選擇;另一方面,近年來新聞媒體頻頻報道,高校大學生因一點點生活、學習上的挫折打擊或者矛盾、困惑等而自殘甚至傷害他人,走向自殺道路。同時,我們也看到當今大學生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急躁、情緒化傾向,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采取更加理性或者合適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狂熱浮夸,隱形逃課之風盛行,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進步意識等等,不一而論。我們能夠看到,當今高校大學生“塑形”現狀不容樂觀,如何針對高校大學生“塑形”問題及其路徑進行對策性研究就顯得尤其突出和重要了。而高校國學經典課程的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塑形”問題解決的首選路徑。大學生作為即將邁入社會的群體,在面對諸多壓力的同時,必然會在人生觀、價值觀及心理方面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以致高校犯罪率和自殺率急劇上升。調查中問及當大學生受到挫折,是否會從中國古代經典中得到心理調節、尋求心理慰藉時,58.3%的人會選擇“是”,而在這58.3%中又分別有49.3%、20.8%、30%的人選擇從儒、釋、道三家經典中尋找慰藉。這一現象足以證明,國學經典在大學生心中占有相當重的分量。這也可以說明,加大國學經典教育的比重及其路徑改革勢在必行。
同時,在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研究方面,多以國學經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等層面進行學理表象上的論述,而深入國學經典的儒、釋、道文本層面,通過國學經典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效實現國學經典課程的教學模式轉化為適應于“00后”的新教學體系,以及如何使國學經典課程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轉化為“00后”的文化價值信仰追求,這樣的改革研究成果并不多,如張晉蘭的《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李世軍的《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江勝堯的《基于發展觀的大學國學教育與德育》、甘陽的《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王同樂的《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一環》、張詩雨的《在國學經典中探索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張興旺的《國學教育與大學生德育之耦合》,以及陳娟等的《國學視野下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索》等。這些研究成果多數已經意識到了國學經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方面的重要引導作用,然而系統地從國學經典儒、釋、道三個方面的文本思想對大學生“塑形”問題及其路徑所進行的對策性研究并不多見,而從國學經典課程的改革視域對大學生“塑形”問題(所謂“塑形”,即大學生的形象塑造,它包括內外兼修兩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指培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全、精神境界高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擔當感以及富于創新精神的積極向上的大學生)及其路徑進行的對策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總體而言,關于國學經典教育與大學生素養提升的研究近年來盡管并未中斷,然而成果多以國學經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等層面進行學理表象上的論述,而深入國學經典文獻資料,從儒釋道三個方面全面人手來對大學生“塑形”問題及其路徑所進行的對策性研究卻少有論及。當前,我們必須正視高校國學經典課程的教育改革對大學生“塑形”問題解決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將國學經典理論思想教育轉換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夠躬行踐履的修養行為,從而成長為被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健全、身體健康、道德情操高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富于創新精神的積極向上的人才。
二、將溫度融入國學經典教育的現實路徑
要解決大學生“塑形”問題,就必須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著手探尋更有效的路徑。以《國學經典導論》課程為例,國學經典課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務之急,首先要了解該課程本身所面對受教育對象的群體特性。近年來,被稱為千禧一代的大批“00后”步入高校課堂,他們必然具有不同于“80后”“90后”的需求特征。因此,國學經典教育首先要對“00后”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行為習慣、語言習慣乃至內心深處的心理訴求等進行調研了解,進而使國學教育具有更鮮明的針對性;同時,在課程思政視閾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針對以往國學經典教育的痛點及問題(教學內容和理念不能全面反映并適應于“00后”、大班授課導致學生的素質教育目標難以達成及傳統教學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面缺乏有機融合等)以及受教對象的實際情況,基于“1+N”教育模式的“D+2T”轉化方案,將溫度融入國學經典教育中,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教學評價的改革等方面進行創新,拓展“教”與“學”的維度,形成全新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便尋找更合適、高效的路徑解決大學生“塑形”問題。
(一)設計有溫度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與模式
在國學經典教育中,設計顯性與隱性知識相融合的、有溫度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即課內理論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時事教學都以溫度為中心,以顯性理論知識與隱性教學實踐知識相融合的模式,融溫度于其中,并圍繞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塑造來開展教學。因為面對的是大批的“00后”,所以國學經典教育必須推行有助于提升“00后”文化價值信仰追求的“1+N”教育模式。這里的“1”即為,國學經典課程的任課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明確確定與“00后”的文化價值信仰追求有直接關系的思想理論重點,那就是文化自信這一大方向不能走偏。從而以此為基本理論依據,在國學經典教育中加強多媒體教學+“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設計出“N”種供“00后”大學生自主選擇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從而促使學生能積極參與的多種文化實踐方式,如課堂探討、微情景劇參演、微文化新聞播報,并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如美拍、抖音等軟件進行網絡微文化電影制作、國學經典校園誦讀活動、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演示活動以及與教學內容相關專題相對應的片段,如中華國學經典視頻剪輯、校園漢服社文化活動、校園詩社文化活動以及網絡文化熱點事件跟帖分析等形式??傊?,“1+N”教學模式是依據“00后”的群體思維以及價值信仰追求等方面的特征,進行的新的教學實踐改革模式,以推動我校國學經典課程教育改革能夠真正有效地轉化為“00后”的價值信仰追求,從而推動大學生“塑形”現狀的改變,提升大學生人格魅力和文化修養,真正做到內外兼修。
(二)設計有溫度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積極轉換以往的傳統課堂教授法,設置從沉默課堂到對話交流課堂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課堂互動,調整國學經典教育內容: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推行適應于“00后”的“D+2T”轉化方案。所謂的“D”,即為Discipline(意指“紀律性”“原則性”)的縮寫。由于國學經典課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即對國學經典進行的解讀和講解,其特點在于通過挖掘國學經典中所滲透的智慧思想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進行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時,不能隨心所欲地予以轉化,而須在理論要點、重要原則等問題上恪守“文化自信”弘揚的基本課堂講授原則;而“T”則是“Transformation”(意指“轉化”)的縮寫,“2T”即指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方式改革時,要把握二個方面的轉化:其一,要實現國學經典思想話語體系的轉化。什么思想話語該講,什么思想話語不該講,要拿捏好分寸以汲取國學經典中之精華并剔除糟粕;其二,實現國學經典教學課堂多樣態的轉化。也就是說,國學教育應圍繞中國經典核心思想理論,設置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設計與課程專業知識相關的諸多中國故事,以進一步傳遞溫度,幫助學生塑造良善人格、提升人文素養、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厚植家國情懷意識等。
(三)設計以過程性評價為核心的多元評價體系
基于“1+N”教育模式的“D+2T”轉化方案,國學經典教育可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構建以過程性評價為考評核心、以成績評價和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為主線的多元評價體系。
在成績評價方面,增加對學生線上學習、超星平臺電子作業、團隊小組協作、翻轉課堂、隨堂測試、課堂筆記、課堂討論等內容的考核,考核權重由以往傳統占總成績比重的20-30%提升到改革后的30-40%。通過上述做法,激發學生參與國學經典教育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引導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知識目標的同時,更關注學生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達成。此外,在評價主體上,改變以往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單一評價模式,增加師生互評、生生互評以及督導專家互評、嘉賓互評(用人單位的點評)的多元評價主體,促使課程進一步走向知識性、能力性和素質性三方互融、啟發的層面上來。
在學生素質能力提升方面,以堅定學生的職業信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創新意識及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基準,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暨國學經典誦讀”有獎征文比賽、“優秀調研報告”獎及“申報大創項目”積極獎、立項獎以及業余教學實踐等非基于成績考核的獎勵機制,獎勵權重為10-20%左右,以提高學生積極學習國學經典課程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其參與性,進一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四)設立基于學科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框架
國學經典教育課程構建以宏觀、微觀為視角的課程思政框架和體系,并將其融入國學經典教學實踐環節中,不僅從宏觀層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主旨精神,同時從微觀層面建設課程思政視閾下的教學案例庫,力求將思政知識點和主旨精神滲透于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實現思政教學的全面覆蓋和滲透,改變以往傳統教學“以西釋中”的詮釋法。立足于對國學原典的詮釋,用中國故事、中國情懷、中國視角進行解構和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外,在課程思政要素的滲透基礎上,還應促進課程思政的踐行,以創業創新等項目的開展引領學生踐行思政理念。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核心,與全國著名的文化名勝古跡建立互促互進的合作基地,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建構。以陜西為例,可與陜西省眉縣橫渠書院、周至縣人民政府、黃陵縣人民政府等合作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學實踐基地,便于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的有利開展;鼓勵學生積極以所學知識為基準申報創業創新項目,如以北宋關學大儒張載,南宋大儒朱熹等的教育理念、家國情懷、家風家訓等思想為基礎,結合社會現實申報創新項目等。這些踐行活動都將為課程思政的實際踐行提供有利的路徑。
結語
可以說,國學經典是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每一個中國人立身處世之本,也是華夏子孫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青年學生在國學經典課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原典材料,了解中國古圣先賢的精髓思想及智慧,而這些經典素材也同時涵蓋了思政教育的各個方面。通過國學經典教育的拓展性深化和改革,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充分利用其育人功能,發掘和發揮國學經典的思政教育力量,逐步培養大學生的良善價值觀,幫助當代大學生把自己青春的正能量凝聚和滲透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以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創造中國價值、發揮中國力量,從而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