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香菇栽培過程中常出現產量低、菌棒菌皮過厚、菌棒退菌、畸形菇大量發生、菌棒補水不當等異常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不同程度影響香菇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效益,從而制約香菇產業的發展。對香菇栽培過程中常見問題進行總結,提出了應對措施,以期促進香菇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 "香菇;常見問題;畸形菇;防治措施
近年來,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香菇生產面積及生產量不斷增加,逐漸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但在栽培過程中常出現很多問題,極大地影響香菇產量和品質,給種植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影響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制約香菇產業的發展。對香菇栽培過程中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為種植戶提供一定幫助,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1" "香菇產量低
1.1" "場地選擇不當" "香菇對于種植場地要求比較嚴苛,要求光照條件充足、通風良好、周邊無污染源的干凈衛生環境。種植前要對栽培場所進行全面消毒處理;接種環節,必須在無菌環境中操作,否則會造成菌種和菌棒污染,導致接種失敗;香菇在發菌期和出菇期會進行有氧呼吸,產生熱的同時也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菇棚通風條件較差,棚內二氧化碳濃度高,會造成小菇蕾出菇困難或長成畸形菇。
1.2" "培養料的選擇與配制不當" "培養料時一定要選擇純凈無雜質、疏松干燥無霉變的原料,一般無油性、無芳香性氣味的闊葉樹木屑都能用。在配制時要注意木屑、麩皮、石膏、水充分攪拌均勻,拌好的培養料含水率50%~55%為宜,水分過多或過少均不利于發菌。另外,菌袋裝好后,盡快進入滅菌環節,且滅菌須徹底。
1.3" "菌種選擇不當" "要選擇適合本地栽培的品種,要求菌種菌絲白而密、長勢健壯,菌齡適宜,性狀穩定,不帶雜菌。不能選擇已經老化、退化或污染的菌種,否則易造成發菌緩慢或不發菌、出菇遲緩或不出菇。
1.4" "栽培管理不當" "栽培管理主要是對菇棚內溫度、光照、濕度以及通風等方面的管理。在發菌期需避光培養,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4~26 ℃,低于5 ℃或高于32 ℃菌絲生長受到抑制。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50%~55%為宜,要定時通風。出菇期如果棚內溫度較高,菇體生長較快,容易長成“高腳菇”(菇柄細,菌蓋薄),香菇品質較差;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低,菇蕾易萎蔫干死,濕度大,菇蕾會腐爛,因此要嚴格控制棚內濕度,最好使用噴灌噴霧式增加濕度;通風不佳,棚內溫度高,二氧化碳濃度也高,會出現大量畸形菇。另外采收不及時也會影響產量。
2" "菌棒菌皮過厚
2.1" nbsp;形成原因" "香菇菌棒菌皮過厚,俗稱“鐵皮棒”,是指菌棒表皮發硬,顏色較深,用手指彈發出“梆梆”響聲,折斷后菌棒斷層面邊緣有1圈明顯的白圈,此時菌棒透氣和吸水能力均較差,會造成出菇量少,甚至不出菇。主要原因是菌絲總是向著水分和氧氣相對充足的方向生長,當菌棒內部嚴重缺氧時,菌絲則會向外生長,致使大量菌絲在外圈聚集,形成白圈,菌棒表面的菌絲死亡后形成褐色的菌皮,菌棒內部菌絲繼續向外聚集并死亡,菌皮逐漸變厚變硬。
2.2" "防治措施" "造成“鐵皮棒”后要及時給菌棒刺孔增氧,同時增加發菌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軟化菌皮,發菌室溫度較低時可在菌棒上面覆膜,定期通風養菌,拉大溫差刺激出菇。
3" "菌棒退菌
3.1" "退菌原因" "退菌現象一般出現在香菇發菌期或菌棒注水后,菌絲由白變黃,菌袋內菌絲生長部位變為木屑原色。原因是發菌期室內溫度持續高于" 32 ℃(袋內溫度34~35 ℃),7 d以上即會造成燒菌退菌;菌棒注水過多,超過原菌棒重很多,造成菌絲呼吸困難缺氧窒息而退菌。
3.2" "防治措施" "發菌期較長的菌棒,刺孔增氧后,一定要增加翻垛次數,以利于散熱;出菇后根據需求酌情補水,要控制注水量。
4" "畸形菇
4.1" "發生原因
4.1.1" "品種選擇不當" "菌種選用不當易發生畸形菇。比如北方高海拔地區,秋栽時誤選用高溫型菌種,冬季出菇時遇到低溫便萎縮,停止生長,就會形成“松果菇”。
4.1.2" "發菌管理不當" "在菌絲培養期間,放置在外圍的菌棒受到光線刺激,或翻垛頻繁振動刺激提早出菇,此時菌棒還未脫袋,小菇蕾受外袋擠壓長成畸形菇,脫袋后頭茬菇極易出現畸形菇。
4.1.3" "脫袋轉色不合標準" "如菌種的菌齡過短,菌棒還未達到生理成熟就提前轉色,造成菌絲生長過快,菌棒邊皮形成菌皮,若再遇上長時間高溫,使菌絲老化,出菇時極易出現畸形菇。
4.1.4" "菌棒注水不適宜" "出菇2~3茬后,菌棒下降至原菌棒1/3重時,需注水補液,但有的菇農注水經驗不足,注水過多,養菌期間造成菌絲缺氧窒息,導致延長出菇或不出菇,即使出菇也多數是“蠟燭菇”。
4.1.5" "控濕保溫不合理" "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嚴寒,菇棚內溫濕度都比較低,此時長出的菇蕾容易萎縮干枯或變異畸形;或在七八月高溫季節,棚內溫度較高,菇農為了降溫增加噴水,菌菇生長迅速,極易形成“高腳菇”。
4.2" "防治措施
4.2.1" "熟悉菌種特性,正確引種" "引種前必須先了解清楚菌種特性,選用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根據本地氣候條件合理安排茬口。
4.2.2" "掌握菌絲成熟特征,適時脫袋" "當菌絲還未達到生理成熟時就脫袋,畸形菇就相對較多。脫袋標準:菌棒內凸起的瘤狀物占整個菌棒的70%左右、局部出現棕褐色、手握菌棒有彈性,此時是脫袋的最佳時間。
4.2.3" "掌握轉色規律,防止溫度失控" "當菌棒完全長滿菌絲,且白而密,基本看不到培養料時,調整發菌室內溫度至22~25 ℃,轉色中期增加光線,加大發菌室通風換氣,促進菌絲生長和倒伏。中間還需翻垛1次,使菌棒均勻受光,刺激瘤狀物突起,晝夜加大通風量拉大溫差,做好出菇準備。
4.2.4" "掌握變溫原理,防止溫差刺激不夠" "菌棒轉色后,菌絲體完全成熟,并積累了豐富的營養,此時變溫刺激出菇。變溫方法:白天揭起保溫被增溫,晚上通風降溫,拉大晝夜溫差(10 ℃以上),促使菇蕾大量發生。變溫刺激一般連續3~5 d。
4.2.5" "及時補水,防止菌棒水分過低或過高" "菌棒的含水量低于40%出菇難,小型菇多。一般以菌棒的重量低于原菌棒的30%時,即可進行補水,選擇注水針注水,注完水棒重不超過原棒重的90%~95%。
4.2.6" "適時采收,防止過熟" "采收香菇時應熟練掌握子實體的成熟度,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采摘。鮮菇銷售在香菇六七成熟、菌膜還未開裂時采摘,干菇銷售七八成熟,菌蓋尚未完全展開、邊緣內卷呈“銅鑼邊”時采摘。
5" "注水與浸水注意事項
經過幾茬出菇后,菌棒水分明顯降低,需要給菌棒補水,補水之前需先養菌(養菌管理:停止正常噴水,降低菌棒內培養基水分,揭被增加光照,加大通風量,持續7~10 d,當采菇后凹陷處長出潔白菌絲即達到養菌目的)。菌棒比原來減輕1/3后給菌棒補水,要控制注水量,注水至原菌棒重量的90%~95%為宜。分為注水針注水和浸泡補水兩種。
5.1" "注水" "注水時將注水針直接安裝在水龍頭上,利用自來水的壓力進行補水,水質要清潔,水溫在10 ℃以上最好。第2次注水時要改變注水孔的位置,第1次注水后孔內菌絲恢復生長,外層形成致密的菌皮,水分不易滲入。用注水器注水操作簡便,省工省力,生產上多用此法。
5.2" "浸泡" "在菌棒表面均勻打幾個孔(注意不能打對穿),菌棒輕時打深些,重時打淺些。泡水時將較輕的菌棒放入泡水袋底層,較重的放在上面,綁好泡水袋,灌入干凈的水,使水面沒過菌袋,泡2~4 h,重量達標即可停止浸泡。浸水后的菌棒,撈起置于層架上通風瀝水。這種補水方法對進入菌袋水分的多少不易掌控,生產上不建議此法補水。
參考文獻
[1] 張夢納.香菇種植技術[J].河南農業,2023(34):21.
[2] 何樹財.大棚香菇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08):162-163.
[3] 楊森,吳勇,劉洪明.香菇的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問題與對策[J].食用菌,2023,45(04):60-62.
[4] 陳濤,何福文.香菇栽培中常見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食用菌,2012,34(04):30-31.
武惠桃,霍冬霞,陜西省榆林市蔬菜產業發展中心,郵編719000;白雪婷,榆林市農業宣傳信息中心。
收稿日期: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