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動法是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建構主義和杜威“從做中學”作為理論基礎。任務驅動法認為教學活動必須以多種任務為核心,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對相關知識進行主動建構與探索。將該方法應用到高中語文課堂上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因此,作者在搜集、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從“創設任務情境,呈現學習任務”和“開展探究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兩方面論述了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任務驅動法;古詩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8-0076-03
任務驅動法可以避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讓學生從以往被動接受的角色向主動建構者角色轉變,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究和學習[1]。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該教學方法的學習和應用,遵循“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來組織古詩文教學活動,針對所教文本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難度適當、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古詩文的內容。
一、任務驅動法的相關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皮亞杰是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該理論認為學生是一切學習活動的主體,強調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2]。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倡導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自己的能力對文本展開深層次的建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獲得思維品質的發展。
任務驅動法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為依據,倡導讓學生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知識體系,而教師需要根據學情創設合適的任務情境,給學生提供自由思考、獨立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二)“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是“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必須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可能達到的水平,即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要堅信學生即使目前沒有掌握某種能力,但是通過他人的引導或者自己的努力可以逐步達到較高層次的認知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圍繞學生身心、認知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組織教學活動[3]。
發展性原則也是任務驅動法應用的原則之一。每名學生都是發展中的人,在課上教師要給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使他們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相關知識,掌握相應能力,從而獲得綜合性發展。所以說任務驅動法以“最近發展區”為依據,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
(三)“從做中學”
杜威是“從做中學”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該理論強調實踐性教學和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不應該被束縛在課堂和課本中,而是要讓學生在活動和體驗中學習,使他們能在開放、輕松的氛圍中實現對知識的建構,為學生提供寬廣的思維發展空間[4]。
“從做中學”為任務驅動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使他們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梢哉f,任務驅動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
二、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任務情境,呈現學習任務
1.設置活動情境,增強學習樂趣
在任務驅動法的視野下,教師必須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注重對各種任務情境的有效創設,調動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熱情。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充滿趣味的活動情境,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開展辯論賽、進行脫口秀表演等,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古詩文的樂趣,從而全身心地投入接下來的任務活動中,提高其建構知識的主動性。
例如,在組織學習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聲聲慢》這首詞時,教師創設了以“李清照人生小劇場”為主題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詞作創作背景中涉及的人物,以此來了解詞作創作的時代背景,以下是幾位學生的發言:
生1:大家好,我是李清照的父親,我叫李格非,來自齊州章丘明水鎮……我擅長寫文章,有人這樣評價我寫的作品:“自太史公后,一人而已?!?/p>
生2:你們好,我是李清照的母親王氏,我的爺爺是狀元王拱辰,我從小知書善文,出身于書香門第……
教師旁白:由此可見,李清照的父母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文學環境,這也為她今后極高的文學造詣奠定了基礎。
創設任務情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詞人的身世背景。
2.設置問題情境,精讀詩文意境
將問題貫穿于古詩文教學中,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驅動學生帶著問題對所學文本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分析和建構,從而逐步完成任務[5]。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情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創設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作品中描述的意境展開分析和探究,使他們利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在完成相關任務的過程中達到更高層次的知識理解水平和能力發展水平。
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為例,不少學生在初讀此詩時被其中夸張的修辭、綺麗的描寫所“震驚”,難以理解其中的內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中營造的意境,教師設置了“填表格”的問題情境(見表1):
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需要帶著“夢境的畫面是怎樣的?夢境內容有什么?”“作者在夢中看到的景物包括什么?”“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夢中氛圍?”
等問題,對詩作進行精讀,并從中找到與這四個方面有關的語句,在品讀、分析語句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這首詩的意境。
3.設置對比情境,解讀詩人情感
為了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現行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把多文本對比閱讀的理念貫穿在古詩文教學中,拓寬學生古詩文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在對比、分析、聯結的過程中進一步把握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抓住時機創設對比學習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對比、鑒賞的過程中深入解讀作者的內在情感。
例如,在講解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古詩詞誦讀”模塊時,教師可以重點關注《靜女》《涉江采芙蓉》和《鵲橋仙》這三首詩詞,創設對比學習的任務情境,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對三篇詩詞文本展開對比閱讀。這三首詩詞體現了男女情感發展的不同階段,讓學生把它們放在一起閱讀、分析,能更容易體會到詩詞中的情感。因此,教師圍繞詩詞情感設計了相關的學習任務——通過對比、賞析,你個人更喜歡哪首詩詞所傳遞的情感呢?理由是什么?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對三篇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展開對比與剖析,鍛煉了對比閱讀、詩詞鑒賞的能力。
(二)開展探究活動,完成學習任務
1.設計獨立思考型任務,了解古詩文背景
由于古詩文的創作年代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久遠,要想充分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就必須了解其創作背景,掌握作者的相關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對古詩文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等資料進行搜集,并探究這些資料和古詩文之間的關系,從而為課堂上的學習作好準備。
例如,在教學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赤壁賦》一文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背景的了解,教師在課前給學生設計了一份導學清單,布置了如下獨立思考型任務:
任務1——“知背景、拓知識”。在課前自主搜集與《赤壁賦》寫作背景有關的資料,并查閱作者的相關情況,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拓展背景知識,初步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概況。
任務2——“明文體”。對“賦”這種文體的相關介紹進行搜集,并查閱其他以“賦”命名的文章,如《阿房宮賦》《二京賦》等,并用自己的話歸納“賦”這種文體的具體特點。
課前,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以上兩個任務,通過自己的搜集、思考來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和能力。
2.設計探究合作型任務,促進情感碰撞
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必須使學生成為古詩文學習的主體,提高每個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合作型任務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信息交流、思維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詩文的分析中,更有利于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要設計探究合作型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和同學進行探討、交流,在此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逐步構建開放、和諧的古詩文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學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孔雀東南飛(并序)》一文時,教師就設計了探究合作型的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對本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探究。在任務的驅動下,各個小組需要對劉蘭芝、焦仲卿及焦仲卿母親這三個人物的形象進行交流和分析,學生通過組內的合作探究逐步加深對每個人物的印象。這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還能調動他們繼續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
3.設計開放討論型任務,實現多元理解
以任務為核心的古詩文教學不應該限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也不能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唯一答案上,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因此,教師要注意設計開放討論型的任務,這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探究和思考,使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對古詩文的多元理解。
例如,在教學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給學生設計了如下開放討論型的學習任務:
師:同學們,有很多人覺得這首詞中的“憑誰問……尚能飯否”這一句充滿了豪情壯志。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句充滿了悲傷的情緒。對此你有什么想法?說一說你的理由。
學生在探究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看法,如:
生1:我認為這一句體現了滿腔豪情,因為作者借用廉頗的典故來表達自己仍能殺敵報效國家的英雄氣概。
生2:我覺得這句充滿了悲情怨語,因為作者空有抱負卻得不到朝廷重用……
這些看法沒有對錯,在學生自由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對詞作的個性化理解,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任務驅動法應用到古詩文教學中有利于避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可以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熱情。教師要針對學情和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任務,并以恰當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任務,同時在教學中創設適當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任務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最終助推古詩文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張大鵬.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9):22-23.
許新.任務驅動法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張春穎.基于任務驅動的統編高中語文古詩文學習提示研究[D].重慶:重慶三峽學院,2023.
賴慧.序列式教學在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考,2021(3):49-50.
溫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的運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海(1983.11-),男,貴州畢節人,
任教于畢節市實驗高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