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肩負著培養數以千萬計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使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和關鍵力量。在新質生產力發展元年,高校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精神,在理念上確立科學精神,在使命上擔負起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責任,在行動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跑作出貢獻,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新時代高等教育力量。
〔關鍵詞〕高等教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注:本文受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等教育服務東北振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2424012-04)資助。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4年1月,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強調“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一、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員令下的高等教育理念覺醒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或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論。生產力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新質生產力就勞動力而言,不單指人的勞動能力,更指人利用科技知識的創新創造力;就生產資料而言,除傳統資源外,主要指新材料和新能源;就生產工具而言,主要指智能化的高新科技裝備。新質生產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產力,與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肩負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使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和關鍵力量,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回望歷史,每一次大的生產力躍遷,都會推動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大規模現代教育,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大學制度化建設,第三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大學與產業深度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必將為教育變革帶來巨大影響。
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項,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過“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仍然與美國等世界先進水平有明顯差距。有15年歷史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披露的“2018世界一流學科排名”顯示,美國在各學科上仍然處于絕對優勢,309所大學在35個學科中拿到了“冠軍學科”,上榜總次數達到4661次。中國內地共有202所高校在各個學科的榜單中上榜,上榜總次數1700次,位列全球第二。若將排名全球前50的學科視作高校優勢學科,從前50的均值看,美國高校平均上榜8.72次,中國內地高校平均上榜4.25次,這表明中國內地高校的優勢學科數量相對較少,學科分布還相對狹窄。
更為緊迫的是,我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形成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還不能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許多重要領域關鍵技術“卡脖子”現象還未有實質性改變。與之相對應的是教育理念滯后高等教育發展階段,長期以來一直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科學精神的教育養成,根深蒂固的分科和標準化教育,像一副“枷鎖”桎梏著師生的大腦和雙手,對當前越發重要的學科交叉和科學應用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上世紀30年代的“李約瑟之問”,到本世紀初的“錢學森之問”,交匯于當下的一個新版本:為什么當代中國不能從0到1,只能從1做到無窮大?近百年來始終拷問著我國高等教育靈魂!發展新質生產力號令如驚蟄春雷,昭示著高等教育理念覺醒——確立科學精神。這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靈魂。有關學者認為,科學精神應該包括:以獨立判斷為代表的質疑精神,以謙遜包容為代表的開放精神,以想象創造為代表的探索精神。這些之于高等教育,如同“系好第一粒扣子”般至關重要,更要持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
二、新質生產力發展窗口期的高等教育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2024年可謂新質生產力發展元年,站在歷史的窗口上,高等教育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原始創新主戰場和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務彰顯“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縱觀世界科學中心格局演進,高等教育始終與國家崛起相休戚。16世紀以來,全球先后形成5個世界科學中心,分別是:16世紀的意大利、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其發展脈絡顯示,一個國家成為高等教育中心與科學中心的時間大致重疊。5個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從中不難看到,與各國興辦教育、辦好教育、辦一流的教育密切關聯,體現出教育、科技、人才對強國崛起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以這樣的視角,我們再把目光投放到世界公認的高等教育強國美國。有關資料顯示,從1636年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學府——新市民學院(現哈佛大學),到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莫里爾法案》孕育了“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美國高等教育逐步蛻變了脫胎于歐洲傳統辦學的基因,由面向精英階層逐漸具備了服務國家與社會的辦學理念,集教學育人、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于一體。進入20世紀90年代,應對知識經濟發展和急劇變化的國際局勢等挑戰,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開發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與以往相比,聚焦培養更具有全球視野以及在全球舞臺活躍的人才,著重培養批判性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成就了美國稱雄世界高科技強國的地位。
國際經驗表明,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有關研究預判,未來10—15年是教育發展中國式道路的“窗口期”、由大到強的“轉段期”,孕育著千載難逢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今世界各國圍繞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競爭日趨激烈,誰占領科技制高點,擁有大批的高端人才、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一流大學,誰就擁有話語權、主動權和支配權。因此,科技立則國家立,教育強則國家強。歸根到底,發展新質生產力,高等教育就要以教育強國為己任,要有敢于正視問題的氣魄、勇于“獨樹一幟”的氣質、肯于“海納百川”的氣度,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助力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
三、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跑的高等教育時代貢獻
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中心發生轉移的大背景下,世界教育中心正在發生戰略性調整。有關研究預計,到2035年,在北緯30°—45°之間,將形成以德國(柏林)、英國(倫敦)、美國(紐約—華盛頓)、日本(東京)和中國(北京)為主的21世紀世界教育中心帶。屆時,中國將回歸世界教育中心的地位。高等教育務必緊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命題,著眼構建與大國地位相應的開放教育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跑作出時代貢獻。
強化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在我國語境下,一般把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的A類看作優勢學科。從評估結果看,現在A類學科主要是以工程、化學、材料為代表的工程技術類學科,而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前沿學科數量偏少。因此迫切需要厚植數學、物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不斷增強基礎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取得核心技術突破和原始創新研究成果奠定基礎。
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著眼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重點任務,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加快謀劃優勢學科戰略布局,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充分發揮我國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等學科在國際競爭中的明顯優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匯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同時,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廣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最大程度增加學生之間以及與導師之間的合作機會,構建學習共同體,為不同領域或學科的學生提供學習公共交流平臺,培養全球勝任力和跨文化能力人才。優化評估方法,豐富評估要素,完善創新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