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在全國農業生產版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高位謀劃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但面臨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育種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應用不足、糧油生產現代化支撐滯后等一系列制約與挑戰。建議實施五方面重點突破:一是貫通產學研推用,打造新時代糧油種業高地;二是組建產業聯合體,強化糧油綠色智慧標準化生產;三是打造鏈主企業,做大做強糧油產品精深加工;四是強化共創共營共享,筑牢糧油品牌市場影響力;五是堅持共建共生共榮,高品質推進糧油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
關鍵詞:糧油產業 高質量發展 “天府糧倉” 突破策略
四川是我國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是全國油料播種第一、產量第二的大省,在全國農業生產版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高位謀劃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戰略要求,是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實現農業強省的重要戰略支點,更是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貢獻四川力量的政治使命。
一、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一)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題中之義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從全局著眼明確要求四川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推進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應有之義,更是實現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目標的關鍵路徑。
(二)是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現實需求
推動四川糧油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助于實現糧油產業振興,還有利于優化農業結構,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真正形成糧油興、產業旺、經濟強的良性互動,從而加速推動四川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三)是守好國家糧油安全戰略的政治使命
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構建國家安全新格局的關鍵支撐。四川作為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的戰略基地,推動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全省9000多萬人口生存的現實需求,也是保障我國戰略后院不可推卸的重大政治責任。
二、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制約
近年來,四川深入推進優質糧油工程,川糧油產業振興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要進展。2023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達60132.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056.6億元;糧食播種面積達640.4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5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4%;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為172.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4%,油料產量達438.6萬噸。①過去30年,全省糧油加工業也取得較好發展,入統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約10%左右。2022年,全省糧油產業總產值達2535億元,居全國第六、西部第一。②全省(糧油類)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有16家,(糧油類)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1家,打造了99個“四川好糧油”、14個“中國好糧油”產品。③然而,面對日趨嚴峻的糧食安全形勢,特別是從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戰略要求審視,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仍突出面臨下述制約與挑戰。
(一)資源環境對糧油生產的剛性約束
一是耕地資源剛性約束。四川人均耕地面積約為0.07公頃,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58%,特別是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區的部分縣(市、區)中低產田高達80%。④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約束還將不斷嚴峻,從而導致糧油增產、穩產難度加大。二是水資源剛性約束。雖然四川號稱“千河之省”,但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區域性缺水、季節性缺水現象較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近年的糧油增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生產資源高強度開發和生態環境過度超載為代價的。實踐中,占優補劣、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問題仍較嚴重,制約了糧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育種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應用不足
一是育種創新能力不強。雖然四川是全國種質資源大省、國家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近年育成的糧食作物新品種也大幅增長,特色糧油作物及農產品也日漸豐富,但是,四川糧油研發機構實力仍然不強。2021年,四川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59%。⑤高產優質的突破性新品種研發仍較滯后。二是糧油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真正從研發中試成功并轉化到種植的品種不多,許多科技成果仍以樣品、展品形態停留在科研領域。2023年,四川僅8個糧油品種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⑥總體而言,四川目前的種業水平難以支撐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建設需求。
(三)糧油生產的現代化支撐滯后
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較弱。2022年,四川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僅為56.8%⑦。而且,部分新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分布散亂、管護不到位、配套不完善,部分坑塘井壩設施廢棄、老化、失修等現象也較普遍,甚至存在滲漏、滑坡、淤積嚴重等問題。這些都嚴重約束著糧油生產能力提升。二是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仍然偏低。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為6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①尤其是丘陵、山區,由于適宜農機具嚴重缺乏,糧油農機化服務供給更是明顯不足。三是“五良”融合水平仍有待提升。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要素的耦合疊加仍顯不足。全程智能化管理水平亟需提升,糧油綠色種植方式推廣面積較為有限。總體來看,全省糧油生產標準化水平滯后、質量指標控制體系缺乏等導致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制約了糧油品牌做大做強。四是設施農業用地供給失衡。農機具存放、烘干倉儲、加工物流等設施農業用地供給點狀分布特征明顯,且面臨高比例基本農田剛性約束,導致設施用地供需不足與結構失衡現象較嚴重,制約了糧油產業提質增效。
(四)糧油加工全產業鏈發展不充分
一是糧油初加工水平仍需提升。四川糧油初加工“小、散、亂、低”情況仍然嚴重,原糧加工率在糧食主產省份中長期排位靠后。二是糧油精深加工企業研發能力整體仍偏弱。全省大型糧油精深加工企業仍然較少,糧油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投入不足。2020年,四川僅13家產值過億的“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糧油企業,過5億元的僅4家。②面對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糧油加工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仍普遍偏低。三是糧油加工產業的集群效應尚未有效發揮。各加工企業之間、加工企業與產業鏈前端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主體之間的聯動性不強,尚未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產業利益共同體。特別是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未能充分顯現。
(五)糧油品牌市場影響力有限
一是市場認知度高、影響力大的川糧品牌仍然較少。雖然近年來四川高度重視糧油品牌建設,打造了“天府菜油”等區域公共品牌,也發展了一系列糧油名品,但是與東北、齊魯、荊楚等知名糧油品牌相比,四川糧油品牌的知名度、市場認可度和影響力等仍明顯落后。二是品牌運營機制尚不健全。“公共品牌+企業特色品牌”的體系化品牌運營機制還未有效搭建起來,糧油公共品牌的內涵挖掘、文化植入、形象塑造與廣告宣傳等也有待加強。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經營主體由于規模有限、短期內不缺銷路,往往缺乏打造品牌的強烈動機,品牌打造的合力效應嚴重缺乏。
(六)“糧油+”業態融合水平較粗放
一是糧油產業與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之間的協同水平仍然較低。全省以糧油為基礎的復合產業體系初具雛形,但“景觀化、景區化”的高標準糧油示范基地、稻鄉旅游環線、大田創意農業、社區微田園等仍需深度拓展。豐富多樣的“稻田+”新業態所帶來的流量效應也未充分轉化為特色優質農產品和村莊品牌的營銷優勢。二是“糧油+”業態融合發展的獨特競爭性有待提升。與四川豐富的各類商文旅體資源相比,以糧油產業為依托的農事體驗、榨油工藝、稻米品鑒、伴手禮等特色項目的綜合開發水平亟待提升,獨特的農耕文化未能充分植入新產業新業態,以糧油產業為依托的鄉村旅游場景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同質化現象明顯。三是“糧油+”新業態發展的要素保障不充分。以糧油產業為基底的田園民宿、康養、研學等新業態發展不僅用地保障難矛盾突出,而且普遍面臨水電氣等約束,旅游路、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也不充足。
三、促進四川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實施重點突破
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戰略工程,任務重,難度大。四川必須把握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契機,遵循創新驅動、多元協同、綠色主導、開放融合、共享共富的高質量發展內涵,前瞻性謀劃全省糧油產業質效空間擴張和價值提升,重點從五個方面實施關鍵性突破。
(一)貫通產學研,打造新時代糧油種業高地
一是協同開展種業關鍵技術研發攻關。以四川種業發展集團等龍頭企業為核心,持續實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戰略,整合資源聯合開展育種研發關鍵技術攻關,特別是重點攻關適宜西南地區地形地貌的糧油品種。二是構建研產銷、育繁推一體化創新聯合體。加快創建“品種研發+中試基地+科技公司+大田應用”四位一體的糧油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切實推動產學研推用緊密聯動,打通糧油品種成果轉化邁出實驗室的“最初一公里”和走進大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創新建立主體深度融合的激勵和利益分享機制。加強科技公司與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職業經理人等糧油生產經營主體的合作聯系,探索建立有利于糧油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開創科技推廣服務新格局。
(二)組建產業聯合體,強化糧油綠色智慧標準化生產
一是高規格打造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實施農田改造提升行動,配套建設田網、水網、路網、觀光網、服務網、信息網、設施用地網“七網”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推廣應用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持續提升耕地基礎地力。二是推廣和完善“多元經濟主體+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的共營制組織形態。加強多元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建立健全更加開放多元的職業經理人培育和企業化管理制度。鼓勵現有社會化服務組織整合資源,合作共建糧油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為糧油產業發展提供長效穩定的社會化服務支撐。三是建立糧油生產經營聯合體強化供應鏈管理。加快建設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共營制為基礎的糧油產業聯合體。通過龍頭企業瞄準市場需求,制定糧油產品生產、服務和加工標準,示范引導生產主體優化和聚集糧油品種,實現統一品種、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品牌,從源頭提升糧油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質。四是集成推進糧油智慧管理。集成推廣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集農機檔案、農機調度、作業質量監控、技術指導、氣象信息、病蟲害情況、土壤墑情、環境數據等于一體的糧油產業地塊數據庫和信息化作業管理服務平臺,推進糧油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
(三)打造鏈主企業,做強糧油產品精深加工
一是加大力度實施糧油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行動。大力支持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加速整合品種、加工技術、品牌市場等產業鏈關鍵資源,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糧油高端“地標”企業。以“鏈長制”為抓手,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力度,力爭在糧油加工、預制加工、生物制造等領域培育和引進一批帶動力強的產業鏈領軍企業,切實加快推進糧油加工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二是聯合推動糧油精深加工技術突破。積極鼓勵推進糧油產業鏈主企業加強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核心加工技術攻關,大幅提高糧油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建立糧油產品精深加工創新聯盟,開展企業間、企業與科研單位間、科研單位相互間的糧油產品深加工聯合攻關,全面提升糧油精深加工能力。三是加快發展糧油加工產業集群。以鏈主企業為核心,組建“鏈主企業+園區+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糧油產業聯盟,推動糧油加工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增強糧油加工產業鏈韌性。
(四)強化共創共營共享,筑牢糧油品牌市場影響力
一是高點定位建構“公共品牌+區域品牌+產品品牌”體系。積極落實品牌戰略規劃,進一步挖掘四川農耕文明溯源地的文化底蘊,講好“天府糧倉”公共品牌故事。創新研究“天府糧倉”公共品牌的形象設計、廣告設計等,提升品牌市場辨識度。出臺特色品牌建設激勵政策和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或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等培育發展自主品牌。二是以公共品牌為核心強化糧油品牌共創共營共享機制。充分利用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經營主體、職業經理人、消費者等資源,構建“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品牌共創共營共享格局,著力提升四川糧油品牌競爭力。建設“糧油產品品牌大腦”(基地數字地圖)和建立品牌碼(一企一碼),做好品牌建設與質量認定、安全追溯、誠信管理、市場營銷等平臺對接。三是高水平搭建立體化、矩陣式營銷推介平臺。充分利用傳統紙媒和微信、微博、抖音等各類新媒體,深化與中央媒體以及省內黨報黨刊等權威媒體的合作,加強線上線下營銷渠道并重發力,全方位打造對外交流、合作、展示窗口,助推“天府糧倉”糧油品牌全面起勢。
(五)堅持共建共生共榮,高品質推進糧油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持續高品質打造天府鄉村田園形態。抓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戰略機遇,持續推進水稻、油菜大田圖案、景觀農田改造等美田工程,塑造田園景秀畫卷,高標準配套完善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后端保障水平,切實帶動產業增效。二是構建“項目+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共建共生共榮機制。以糧油為盟,積極引導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主體加入產業聯合體,共建“美田+觀光”“美田+體驗”“美田+會展”“美田+研學”“美田+康養”“美田+文創”“美田+體育”等多種融合新業態,深度發掘糧油產業的復合功能。構建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各個主體之間平等參與、合理分配、共生共榮。三是高價值顯化糧油產業生態文化功能。搭建稻田碳匯交易平臺,積極探索糧油生態文化價值顯化路徑。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以稻田等生態、文化資源參與項目經營、產業發展,最大限度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全域共享共富。完善集養殖、繁育、加工、流通、餐飲、節慶、旅游、電商于一體的“稻漁+”產業發展體系。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從0到1”項目(人文社科類)“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建設路徑與支持政策研究”(編號:2022CX06)。
作者簡介:董歡,管理學博士,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①數據來源:2023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王成棟.存續40年、退出市場流通30年 還記得當年的四川糧票嗎?從憑票供糧到“天府糧倉”[N].四川日報,2023-10-27.
③數據來源:https://lwj.sc.gov.cn/sclwj/cyfz/2022/6/14/437ae9d0b76640af9853d2fee7f0aa46.shtml.
④數據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730147908803819amp;wfr=spideramp;for=pc.
⑤數據來源: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⑥數據來源:https://www.moa.gov.cn/xw/qg/202310/t20231025_6439082.htm.
⑦ 數據來源:根據“2022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計算所得。
① 數據來源: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3/3/8/0b0cce5b9196419eb7d2892b44ac80d6.shtml.
②數據來源: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1/2/7/9bcbdc035588447f905ca5634fc4c86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