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市治理效能在整個國家治理效能中的權重會越來越高、影響會越來越大。城市住房是城市居民實現安居樂業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城市居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將城市保障性住房納入城市治理視域之內,有利于推進城市保障性住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由中共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陸昱副研究員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的《協同治理視域下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是城市住房治理研究的一部力作,這部著作的特色與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該著作指出,城市住房問題既是涉及城市消費市場的經濟問題,也是影響城市居民民生的政治問題。只從市場價格角度談城市住房問題,將住房問題由政府完全交給市場,或只從政府責任角度談住房治理,將住房問題完全交給政府,這些都不能有效解決城市住房問題尤其是城市困難群體的住房保障問題。政府與市場可以說是與城市住房關系最為緊密的兩大主體,將城市住房特別是保障性住房納入城市治理視域之內,推進城市保障性住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這是解決城市保障性住房問題最為現實也是最好的出路。基于上述思考,該著作提出了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各個主體之間相互關系和作用機制是什么?基于這一核心問題,該著作認為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基本問題:一是選擇什么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二是構建什么樣的理論框架對上述核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說,該著作有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并帶著問題意識謀篇布局,將問題意識貫穿研究全過程。
該著作強調,理論框架實質上是將研究中的關鍵要素關系進行理論化,這在提供標準、發現事實、評估價值、組織證據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缺乏理論框架,研究中的很多差異特征就會隱匿起來而難以被發現。該著作以協同治理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主體—維度”協同的理論框架,包括“政府—市場”主體分析視域和“過程—利益”維度分析視角。構建該理論框架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適用條件: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成熟的資源配置機制、理性的社會公眾心理。基于這一理論框架,該著作認為城市保障性住房協同治理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與市場各個主體之間的協同,二是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開發建設、分配入住、管理監督等過程與城市住房相關主體利益的協同。前者可稱為城市保障性住房治理的主體協同,后者可稱為城市保障性住房治理的維度協同。
該著作表示,案例研究屬于定性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是已經發生的可感知、可視聽、可描述、可分析的客觀事實。還沒有發生的假設情況、無法度量的心理動機等,都不屬于案例研究的目標。近年來,案例研究在公共治理、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企業管理等社會科學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該著作主要使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涉及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案例資料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包括城市政府)發布的《公報》、與城市保障性住房相關的政策文件、《人民日報》等重要報刊刊載的相關案例、中國政府網等重要網站報道的典型案例。二是著者在案例城市進行調研訪談和收集的資料。
該著作圍繞研究的核心問題,以協同治理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主體—維度”協同的理論框架,通過具體的政策案例,從“政府—市場”主體協同和“過程—利益”維度協同兩個層面對城市保障性住房治理這一政策過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該著作提出了優化城市住房保障合作機制、更新城市住房保障治理理念、健全城市住房保障法律法規、增強城市住房保障監督力度等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陸昱副研究員著《協同治理視域下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既具有探索城市住房治理理論的學術追求,又具有服務城市住房治理實踐的現實情懷,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當然,作為一部探索性和創新性著作,也存在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相信著者能夠繼續堅持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關注城市治理的現實需要,為包括城市住房治理在內的城市治理研究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系廣西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