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國內較早一批創作科普電視節目的城市。早在1995年,武漢電視臺就推出了全國第一個大型科普電視欄目《科技之光》。近年來,武漢教育電視臺又相繼推出《江城院士巡禮》《江城科學講堂》等電視欄目,制作的節目在行業內屢獲大獎,生動踐行了媒體的科普責任和擔當,在武漢市民中產生強烈反響。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教育局主辦,武漢教育電視臺承辦的科普電視欄目《少年對話院士》正式啟動。該欄目找準小切口,講述小故事,刻畫小情節,堅持內容權威性、準確性、深刻性,采取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表述方式,使觀眾在理性思考中獲得精神指引,在情感共鳴中獲得主流價值,讓科學回歸大眾,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到點滴間、細微處。
《少年對話院士》欄目每期約60分鐘,設“走近院士”“院士開講”“對話院士”“致敬院士”四個環節。欄目先后邀請魚類遺傳育種學家桂建芳院士,回旋加速器專家、磁鐵理論與工程專家樊明武院士,肝膽外科學家陳孝平院士,橋梁工程專家秦順全院士、高宗余院士,機械設計領域專家陳學東院士走進武漢市武鋼三中、武漢市第六中學、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武漢中學、武漢西藏中學、武漢市第十一中學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與全市乃至全國四十多所學校數萬名學生交流。頂尖級的專家加上高水準的專業團隊全方位精良制作,促使廣大學生滿懷好奇心和求知欲跟隨著院士,去體味科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去感受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與以往的科普電視節目不同,新賽道上的《少年對話院士》一個顯著特點是“對話”。在新聞界,“對話”的首要前提是“平等”,但《少年對話院士》是以原本非平等的關系為背景來努力構筑平等對話關系的。院士和中小學生這兩個群體之間,年齡差距約半個世紀,知識落差為頂尖與起點之別,這樣的“對話”,在電視欄目中極為罕見。武漢現有兩院院士約80名,他們具備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更易抓住科學實質,講出精神內涵,唱響時代主旋律,是極其寶貴的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少年對話院士》節目中,院士以平視的角度,通過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故事,以創新的體驗和互動形式,與中小學生平等交流,給學生們可親、可感、可信的沉浸式體驗,讓學生感受中國科技發展,體悟中國科學家精神,激發科技報國夢想。
一、拉近距離,開展科學對話
院士們站在科學前沿,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科學知識本身是真實、準確、深刻、權威、專業的,若像進行學術報告一樣全盤托出,并不適合青少年觀眾。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欄目,要根據青少年觀眾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與接受方式來設計內容與表達。導演組需要與院士配合,將深奧的知識通過多樣的形式、通俗易懂又有趣的表達傳遞給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們,讓“對話”得以成立。
為拉近和青少年觀眾的距離,院士們向學生們展示了自己的“寶物”或“獨門秘籍”。例如,桂建芳院士安排團隊將自己潛心40年專注研究的“中科3號”和“中科5號”等4個魚類新品種帶到現場,活蹦亂跳的鯽魚立刻引來現場學生們一片驚呼,這樣的零距離接觸讓科研成果不再遠在天邊,更加可親可感;多才多藝的樊明武院士現場揮毫潑墨寫下武漢市第六中學百年校訓“修德尚智”,“文理雙全”的形象打破了科學家只會埋頭研究的刻板印象,而這幅書法作品本身也傳遞著院士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陳學東院士把親筆寫下的座右銘“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與參與研發的光刻機圖片相結合,制成精美的卡片贈予同學們,科學研究成果與科學家精神在同一張卡片上融為一體,并以藝術的美好形式呈現,讓孩子們如獲至寶。這些豐富多樣的形式在院士與學生之間營造了新奇、親近、友好、感人的對話氛圍,為后續的深入對話開了好頭。
在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之外,院士們也對講解的內容進行了精心設計,緊扣當前科技前沿的焦點和熱點來講述科技故事。桂建芳院士講述團隊原創育種技術路線,先后培育出生長速度快、體型好和出餌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強的新品種,取得數百億元的重大社會經濟效益;樊明武院士講述回國后帶領團隊研制3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在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時,建立了華中地區第一個PET中心,挽救眾多人的生命;陳孝平院士講述自己大膽提出新的肝癌分類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論,建立控制肝切除出血技術和肝移植術,并在全國推廣應用;高宗余院士講述團隊突破高原缺氧、風沙溫差等一系列難題,全球首次成功在高原地區建成連續梁鋼管混凝土拱組合體系橋——青藏鐵路拉薩河大橋,為西藏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院士們在介紹科技成果的時候,特別注重講述其中的意義,讓聽眾將前沿科技和國家命運、自身生活聯系到一起,高深的內容變得不再遙遠,更容易讓觀眾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科普快餐”變成了“精神大餐”,讓欄目真正達到吸引人、教育人、引導人的良好效果。
二、引導提問,啟迪科學思維
“對話”,是生活中太平常的事了,但與院士“對話”,對許多學生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學生自發的提問最能代表欄目受眾的需求,為此,“對話院士”的提問環節成為欄目的重頭戲。每場活動線上線下涉及的學校少則五六所,多則上十所,在有限的時長里,導演組設定每所學校只能有一次向院士提問對話機會。學生們需珍惜提問機會,學會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每場節目開始之前,導演組會特邀各領域專家為參與學校的領導老師授課,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等層面綜合講述“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武漢科學家科普團團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研究員、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武漢同濟醫院主任醫師等不同領域的多位專家成為這個特殊課程的主講者。這些高水平專家的“神助攻”,快速提升了教師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為后續對話的權威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礎。
圍繞“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各校調集最精銳的力量,全力以赴做好組織工作。武鋼三中校領導掛帥,組織團委、辦公室、科技組教師組成策劃團隊,廣泛收集學生提問,并對數千個問題逐一整理;武漢市第六中學組建由物理特級教師、科技組教師組成的討論組,與學生共商共議;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調動精銳教師團隊,設計提問表格,利用暑期組織學生學習院士相關背景資料……
“桂院士,您好!請問您喜歡吃魚嗎?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吃到您培育的無刺喜頭魚呢?”“陳院士,您說您是從赤腳醫生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請問,什么是赤腳醫生?”這些源自學生、滿含童趣、閃耀智慧的提問,對院士的若干點狀信息進行豐富和延展,很快調動起現場氣氛,形成故事化講述。在武漢市第六中學活動現場,學生提問:“樊院士,您有許多身份,如院士、校長、專家、教師等,哪一種身份您自己最認可也最自豪呢?”“我最喜歡做學生!因為學生可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希望同學們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好好學習!”樊明武院士出人意料的回答令現場驚奇、感動不已。在武漢中學,學生問:“秦院士,成為一名優秀橋梁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建橋報國!”秦順全院士擲地有聲,現場掌聲雷動。院士們的回答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杰出的專業素養,贏得學生的熱愛和崇敬,成為孩子們競相追逐“最閃亮的星”。學生從真實厚重的故事中讀懂院士的成長密碼,感悟烈火淬金的精神盛宴。而這些鼓勵引導學生勇于提問、善于提問的教育策略,更讓學校教育獲得了立體拓展、廣闊發展的新思路。
三、價值引領,彰顯科學家精神
在2020年9月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少年對話院士》創設之初,就以“聆聽思想的聲音,匯聚精神的力量”為節目定位,旨在引導學生加深對科學理性的認識和理解,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各個環節以看似平常、瑣碎的敘述展開,實則邏輯環環相扣,始終貫穿著理性的思考。節目要拉近與現場觀眾的距離,只憑“理”還不行,還要用真情大愛引起心靈共鳴。
桂建芳院士講述自己走遍祖國山川河流,尋覓優良性狀鯽魚品種,解決老百姓“吃魚難”問題,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體現的為民情懷;樊明武院士講述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毅然放棄申請到的2100萬美元科研項目,踏上回國路的愛國精神;高宗余院士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進行講解,并表現出對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堅定信心;陳學東院士自述回國20年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最終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7年三獲國家科技獎,背后反映的是敬業和奉獻;秦順全院士深情介紹中國橋梁事業開拓者茅以升先生含淚炸掉親手設計的錢塘江大橋以保家衛國的動人故事……院士們的這些講述展現出“科技自立自強”中無處不在、蕩氣回腸的中國力量,從多個維度揭示院士成長的“基因密碼”,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精神。
站在時代前列,院士們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信仰的力量將小我融入大我,擔起家國重任,以正能量匯聚大流量,打造了重大主題科學普及新范式,呈現鮮明特色。
四、雙向奔赴,傳遞科普溫度
院士領銜科普,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傳遞科學精神,搭建起公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為進一步實現欄目的社會效益,導演組更深一層思考,好的節目不僅能讓院士輸出自身能量,也應該給院士帶來溫情的正反饋,讓感動雙向奔赴,讓思想同頻共振。
為此,在欄目的“致敬院士”環節,導演組給到場分享的院士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驚喜。例如,活動現場,全場學生朗誦起由桂建芳院士創作的詩詞《水調歌頭·水經新注》;陳孝平院士主刀成功的感動中國人物“暴走媽媽”陳玉蓉突然現身;通過連線,孟加拉國友人講述秦順全院士團隊主持參與修建的帕克西大橋、帕德瑪大橋等橋梁,成為“一帶一路”造福世界人民的生動體現;武漢西藏中學校友、遠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的白瑪次巴為高宗余院士送上取自萬里長江水源地——那曲格拉丹冬雪山的一杯水;湖北省沙市中學、大賽巷小學師生線上講述樊明武院士設立“明武獎學金”捐資助學的故事,全場唱起《生日快樂歌》祝福樊院士80歲生日快樂……這些出其不意的“彩蛋”,溫暖著現場,也讓院士們感動不已。活動結束后,桂建芳院士深有感觸地說:“這樣的科普太不一樣了,很開心!”樊明武院士感慨:“我做過很多節目和科普,這次太感動了。這個節目最大的特點是創新,它讓我永生難忘!”高宗余院士說:“能有機會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我受益匪淺。”陳孝平院士對欄目進行了祝福:“愿《少年對話院士》一路傳承、立德樹人,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
情緒獲得感也讓院士們更有興趣、更有激情投身教育事業和科學普及,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心和行動。科普電視欄目唯有緊抓創新、做精優質產品,以真心真情創造內容生產新“燃”點,努力實現為科研助力、為院士賦能,才能放大優質內容的價值,提升節目生命力。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中,節目組通過5G連線,營造云觀看、云對話環境,近萬名學生未臨現場,卻如同在場,使觀眾的體驗感、在場感最大化。《少年對話院士》通過專題節目、中視頻、短視頻、語音、文字、圖文等融合報道,實現中央、省、市、區四級媒體矩陣傳播,第三方平臺傳播觸達數約1億。面向未來,《少年對話院士》將不負院士們的期待,聚焦發展使命,努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中開辟傳播新領域新賽道,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踐行媒體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