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藝術潮流的形成與審美風尚的演進都與其所處時代的文化語境息息相關。在圖像化時代背景下,大眾視覺的認知與行為發生了改變,對藝術家的創作與高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富有時代性的新訴求,并持續發揮影響。立足時代語境,聚焦高校藝術類專業素描基礎教學,從時代背景的外部因素、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因及當前教學的情況與發展三個角度,深入研究高校素描基礎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辦法,探討精微素描在素描基礎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精微素描;基礎素描;教學
一、圖像化時代語境中傳統素描基礎課程
面臨的問題
伴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顛覆性變革。智能設備日益普及,人們迎來“圖像信息大爆炸”,導致當代大眾視覺行為出現新模式。正如海德格爾在《林中路》中探討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藝術將被歸結為體驗[1]。圖像信息激增必將改變大眾的直接視覺經驗,從而構建大眾對未知甚至已知世界的“虛擬認知”。視覺藝術的媒介、形式、傳播渠道不斷演變,必然帶來當下社會審美風尚的轉移。藝術的民主化進程日益推進,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拓寬并愈發模糊,導致藝術相關行業的結構發生變化。傳統專業結構則相對陳舊,并滯后于前沿發展。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高校思考與應對傳統藝術科目教學的觀念與方式,直接關系到學生創作思維意識和作品面貌能否符合當下藝術的社會功能性和審美怡悅功能的需求,進而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達到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一方面,高校藝術類專業框架不斷調整增容,與科技(藝術與科技)、視覺傳達(數字媒體)相關的新興專業蓬勃發展,為未來視覺藝術各領域培養擁有新視野、新思維、新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傳統視覺藝術專業的發展方向、生存狀態以及專業教學的目的與途徑也受到較強沖擊。視覺審美的改變和傳統經典解讀方式的多元,必然引起藝術創作的變革?!皞鹘y還是當代”的爭論在圖像化時代背景下悄然轉換成“制作與傳播”的議題。
在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中,素描是基礎專業課程之一,是培養未來藝術工作者造型能力、繪畫思維、審美情趣以及良好工作方法與習慣的重要課程。因此,基礎素描歷來是各大美術院校和綜合類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同時,高校作為社會科研進步的重要陣地和保障力量,應著力保護學生的思維和眼界的活躍性、超驗性并加以引導,保障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不難看出,傳統素描課程在其內容設置、開展形式以及課程目標等方面正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具體可以概括為四點。第一,即使技術發展可以改變大眾視覺行為和審美風尚,但是審美的本質和生發機制——人類的情感需求和視覺感受形成的審美直覺綜合,鮮有變化。因此,目前藝術類專業的手繪能力培養以及深層次美學理念養成仍然是藝術相關從業者重要的專業基石和考較標準。其中,作為造型基礎的素描對于各專業來講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課程。第二,基礎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日后各專業創作提供繪制技法、繪制材料和學科理論基礎的支持,因此課程內容的獨立性和延續性是考察課程價值和意義的重要依據。由此,傳統素描基礎課程的定位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就凸顯出來了。例如視覺傳達專業的素描基礎課程,是以強調繪畫性的靜物素描為要,還是以強調結構解構重組的設計素描為要?各專業給出的訴求必然各不相同。第三,隨著社會層面視覺審美的演進,傳統架上繪畫的創作風貌日益多元化,實踐創作中的觀念、材料、技法與形式不斷發展創新,傳統素描課程中對靜物、人物、風景等題材的寫實性寫生逐漸跟不上發展步伐。寫實繪畫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是寫實能力在創作中是否發揮作用或是如何發揮作用,應當成為課程的核心問題。因此單一的模特寫生顯然無法滿足當下架上繪畫多元發展方向的需求。第四,入學新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課程內容與形式能否構建學生對素描,乃至繪畫的專業性和學術性認知,對于開展后續的專業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不難看出,素描基礎課程面臨社會和藝術本體因素的共同影響,其課程內容與教學目的的設計相對陳舊并且滯后,改革勢在必行。
二、精微素描在基礎素描課程改革中的
價值與意義
精微素描能夠應對時代藝術風尚演變,解決傳統素描課程與各專業后期課程銜接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主動構建學生本科時期專業學習的基本框架,原因有三點。第一,精微素描是相對客觀的視覺呈現,在當下觀看方式和審美語境中,具有廣泛的親和力,與傳統寫實、表現主義素描形式相比,畫面信息更加直觀易懂。精微素描的表現題材是“以小觀大”的特寫式描繪,畫面聚焦日常隨處可見又往往被忽視的事物,放大比例以刻畫細節,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啟發讀者重新審視生活的精神動能。精微素描在整體的畫面創構中,同樣強調畫面整體構成關系,以及物體的結構、體量與空間塑造等素描要素,在完成素描基礎訓練的基礎上,強化質感表達。第二,精微素描是對物體內部結構和表面細節進行分析研究和表現,涉及質感表達時往往會運用綜合材料進行繪制,并且有一定的使用技巧和工序步驟。因此精微素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結構分析能力、邏輯思維、綜合材料使用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樹立科學、嚴謹的研究意識。另外,精微素描可以有效阻斷學生在考前培訓階段形成的不良的觀察、繪畫習慣,糾正學生觀察與繪畫中存在的諸多概念化方法,重新梳理體面概括與結構深入的表里關系,幫助學生重建繪畫研究意識、學術價值觀和工作方法論。第三,精微素描區別于人像、靜物素描寫生,具有較強的繪畫主題性。描繪對象的選擇、空間場景的營造、燈光照射角度等,完全由學生來布置和調整。這種創作式寫生與傳統素描的訓練不同,沒有停留在繪畫風格審美、語言形式層面,而是從畫面創構的根本問題入手,提升學生的作品意識、課題意識,是將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銜接的有效手段。
綜上可知,精微素描視覺語言相較傳統寫生訓練,更加符合圖像化時代語境,貼合藝術創作與解讀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活、蓬勃的生命力。精微素描嚴謹的結構分析、藝術的處理表現和邏輯性強的工作步驟共同構建新的學習系統,同時結合傳統素描基礎課程訓練目標,為學生后續專業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精微素描的教學實踐
以景德鎮陶瓷大學精微素描教學實踐為例,研究課程大綱、講義及教學計劃與實際完成情況,具體分析精微素描教學在各專業方向基礎素描課程中開展的成果經驗和不足,以期形成更為有效的、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課程模塊。精微素描教學區別于靜物、人像寫生、靜物重構等傳統素描基礎,課程的引入是較為重要的環節,通過縮短寫生時長,主導使用速寫手法,調整學生觀察和表現的重點,將注意力從細節轉移并集中到形體大塊面、大轉折和空間、體量的表現上。
課程設置的第一階段是確立繪畫主題,尋找表現對象并進行實物篩選,通過對取景角度、場景、燈光等的不斷調整,形成明確的初步主題、構圖方案,再進行分組討論,最終定稿。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變學生進行作品創構的既往節奏,將畫面的主題與立意前置,在尋找繪畫對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深入觀察生活細節的習慣和敏感度,調動學生的情感并使學生將情感融入作品,為素描作品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再通過對物體寫生角度、燈光等的不斷調整,培養學生繪畫的主觀能動性和課堂參與度,改變其在傳統素描課程中只會被動接受指定物體進行描繪的狀態。
第二階段是根據所選畫面主體物,選定能夠貼切表現物體質感的材料以及技法。這一階段是拓寬學生繪畫認知、增強其基礎技能的重要環節。例如繪制一把生銹的老虎鉗,鐵銹就需要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制作,將水性、碳性(柳碳、炭筆、碳晶棒)材料按照一定順序施用,并結合瀝粉等技法,在精微塑造的基礎上做出銹跡的肌理感覺。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要進行引導,而且要講解示范表現各類質感時所需的綜合材料及使用技巧,使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尤其是多種材料結合使用時的順序,例如水彩與炭筆結合時,先使用水彩做好底色再進行炭筆塑造,以避免炭筆粉末與水性材料混合污染顏色而達不到預想效果。學生則要根據自己的基礎優勢,明確作品描繪對象和作品表現形式。善于使用炭筆塑造的學生可以選擇鐵制品、不銹鋼制品創作黑白單色素描;善于使用色彩材料的學生則可以選擇石油化工制品或玻璃制品創作色彩素描。
第三階段進入繪制過程。在這一階段,初期強調結構深入與體面概括并重,在起形的階段運用線性手法梳理物體結構,結合少量光影初步標識物體體量,通過表面現象剖析物體內部結構,阻斷學生考前培訓養成的大光影、大體面這些概念化的、粗獷的觀察方式和習慣手法。緊接著,有針對性地幫助、引導學生構建畫面深入的思路和相應的繪畫步驟。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寫實能力,又可幫助其養成嚴謹執著的學術態度,是對學生心性的磨礪。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作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既定的構圖方案調整畫面黑白、虛實節奏,重視畫面的藝術性表達。
以上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精微素描課程教學計劃及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通過數年的教學實踐、課后教研及課程修正,景德鎮陶瓷大學在精微素描基礎課程中取得一定成果并涌現一批優秀學生作業。其中,作品《昂刺魚》(圖1)取得入選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展的優異成績。這也印證了精微素描在基礎素描教學改革中的良好成效。精微素描提供了從意識到技法全面的新方法,引導學生對繪畫主題與內容、形式與語言的思考創新。特別是具有主題性的繪畫研究,一方面啟發學生運用藝術視角挖掘生活;另一方面培養學生主題性繪畫的意識,使學生能夠主動選題立意進行創作,在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同時[2],從根本上解答了各專業創作課程“畫什么”和“怎么畫”的疑問。
四、結語
高校傳統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3]。這是時代視覺語境演進和藝術本體不斷發展的客觀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精微素描具備傳統素描訓練要素,同時具備更強的繪畫主題性,更加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使學生主動挖掘自身感受。精微素描教學通過結構分析和精微塑造的訓練,構建學生對素描,乃至專業課程的新認知、新方法和新態度,為其迅速進入本科階段專業學習做好鋪墊。同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類繪畫材料的性質和使用方法,將單一的訓練內容轉變為多維度、多角度的創作式寫生,極大地豐富了素描基礎課程的內容,提高了素描在多個學科專業課程中的延展性,為高校推動素描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視野、新思路,具有重要推廣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36-40.
[2]蘇海江.為素質而素描:記精微素描課教學[J].中國藝術,2016(1):88-91.
[3]呂祥勇.高校美術課素描教學必須轉變教學觀念[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