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陶瓷作為中國歷史上文人表達情感與思想的重要媒介,在美學上的價值廣泛而深邃。對瓷畫與題畫詩進行設計是陶瓷作品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陶瓷上的詩文與畫作,能夠挖掘出這些作品的人文價值,通過理解陶瓷藝術作品詩畫之間的互動與和諧,可以探索出一條構建多元文化和審美體系的藝術路徑。這種探討陶瓷藝術與詩畫關系理論的實踐與創新,是一種跨藝術門類的交叉研究,不僅打破了學科界限,也為全面理解中國特有的審美表達方式和文化底蘊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陶瓷藝術;詩畫關系;瓷畫;審美意識
在中國歷史上,陶瓷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人墨客陳情達意的媒介。陶瓷作品上的詩文細膩、風格多變,表現了作者的情感體驗與人生態度,富含深厚的文化內容與生命哲學;畫作則以精致線條和豐富色彩著稱,展現藝術家繪畫技巧的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社會風俗與文化趣味。詩文與畫作相互呼應,如潘天壽所言:“畫上所畫的意趣,系清疏秀麗者,題款的書法,亦須清疏秀麗;畫上所畫的意趣,系大氣磅礴者,題款的書法,亦須大氣磅礴;畫上所畫的意趣,系質樸古拙者,題款的書法,亦須質樸古拙;方能互相調和配合。”[1]在陶瓷上呈現詩畫藝術,不僅是對物質形態的裝飾,更是一種文明與精神的傳達,在審美表達基礎上承繼文化,體現了藝術家深厚的藝術與文學修養。將陶瓷藝術與詩畫關系理論進行交叉研究,實現藝術領域探索的同時,可突破學科界限,全面理解獨具中國韻味的審美表達方式和文化底蘊。
1 陶瓷作品的藝術研究角度
中國陶瓷藝術的獨特性源于其對多元藝術形式的吸收與整合。中國陶瓷藝術在美學上的價值深邃而廣泛。在陶瓷藝術的領域內,陶瓷的材質、造型和裝飾各自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內涵,分別審視各具意義,而綜合考量則呈現出一種互補與和諧,共同塑造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其中,陶瓷的材質是作品的基礎框架,形態賦予了作品以靈魂,而裝飾則是作品美感的關鍵。這三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歷來是人們欣賞陶瓷藝術時關注的重點。
1.1 陶瓷材質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如果用一件器物來象征的話,無疑就是陶瓷。這泥土與烈火的精靈,胎質與釉色的迷夢,成就了祖先杰出的創造,包孕著無與倫比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2]陶瓷的質地表現了一種物質美感,這種美感源于陶瓷細膩、光滑或粗獷的觸感,以及透光性、光澤等特性。這些特質直接影響了觀者的視覺和觸覺體驗,產生審美上的愉悅。瓷器的通透感通常給人一種純凈高雅的美感,而粗陶則透出一種原始、質樸的韻味。從精致的瓷器到樸素的陶器,不同質地的陶瓷藝術品呈現了豐富多變的風格和內涵。這種多樣性不僅展示了材料的物理屬性,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審美偏好。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通過運用不同的陶瓷質地,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他們的選擇和處理方式,使得陶瓷不僅僅是實用物品,更是承載著美學意義的藝術品。
1.2 陶瓷造型
陶瓷造型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是其美學表現的顯著特征。從簡約典雅的宋瓷到華麗精致的明清瓷器,每一種造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表現手法。這些形態上的差異不僅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也展現了陶瓷藝術家對于美的追求和創新。
無論是小巧玲瓏的鼻煙壺,還是宏偉壯麗的大型瓷器,它們都在體現著尺寸與形態之間的協調和對比,展現了美學上的和諧與平衡。這種協調與對比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藝術家對于形態美學的深刻理解。陶瓷造型在細節處理上的精致,更是其美學價值的重要體現。細微之處往往能展現出藝術家的匠心獨運,如線條的流暢、裝飾的巧妙,這些都能夠增強作品的美感和藝術氣息。不同的造型和風格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往往能喚起人們對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域文化的記憶和情感。如青花瓷的清新雅致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文人墨客,而彩瓷的繁復華麗則讓人想象到宮廷中的奢華生活。
1.3 陶瓷裝飾
陶瓷裝飾不僅增添了作品的視覺美感,更融合了文化和詩意,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尤其是瓷畫和題畫詩的呈現與結合展現了陶瓷藝術的多層次和深度。
瓷畫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大部分陶瓷作品豐富的藝術觀感都是通過瓷畫來體現的。從簡約的線條到復雜的山水、花鳥,藝術家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在瓷器上勾勒出美麗的畫面。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繪畫技巧,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理念。例如,宋代的青花瓷上細膩的山水畫,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贊頌,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對于自然和諧的向往。題畫詩也是如此,不僅賦予了物品以文學的內涵,也使得每件作品都具有了獨特的故事和情感。這些詩句往往富有哲理,傳遞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與瓷器的物質形態形成了一種美妙的對話。如明清時期,題畫詩在官窯瓷器上的廣泛運用,使得這些瓷器不僅是日常使用的器皿,更成為了傳遞歷史文化和個人情感的媒介。
2 “詩畫同體”的藝術方法在陶瓷裝飾中廣為應用[HJ3.457mm]
2.1 “詩畫同體”的美學基礎
歐洲藝術家向來強調詩與畫的界限,19世紀法國后印象派著名畫家保爾·塞尚為現代派繪畫設置了一條戒律:“藝術家應當防衛自己傾向于‘文學的東西’,這個傾向常常使畫家離開真正道路的根源。”[3]這種觀點鮮明地把繪畫與文學劃定界限,這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繪畫與文學觀是截然相反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詩畫結合是常用藝術形式,它不僅是一種創作手法,而且深刻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哲學思維和審美情趣。詩與畫的結合不僅是視覺與文字的混合,更是情感與哲思的交融。
隨著中國藝術的發展,尤其在文人畫興起之后,詩畫結合的創作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例如王維,他不僅在繪畫上有深厚的造詣,同時也很擅長文學創作,他在作品中將詩文與畫作相結合,掀起一番此類創作的熱潮。進入宋代,詩畫藝術進一步發展。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為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翰林圖院等機構的支持,使得繪畫不僅在數量上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藝術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顯著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題畫詩的創作變得更加成熟和多樣化。北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圖1)等作品,不僅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更在詩畫結合上呈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
題畫詩之所以獨具魅力,在于它能夠將畫面無法表達的深層情感和思想通過詩文來補充,而詩文中難以描繪的細膩感受又可以通過畫面來展現。這種藝術形式的美,在于詩與畫的相互映襯和融合,創造出一種超越語言和圖像的美學體驗。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藝術的表現手法,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邃內涵。
2.2 “詩畫同體”的美學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語境中,詩畫同體的藝術形式呈現了一種非凡的創作哲學。此藝術形式中,詩文與繪畫的結合并非僅僅局限于形式層面的融合,而是一種深層的文化與情感的交融與互動。此種藝術表現主要分為兩種路徑:一為詩賦于畫,即將已有的詩作的內涵與情感轉化為繪畫的視覺語言;另一為畫中題詩,通過在畫作中嵌入詩句增強畫面的深層意境。這兩種手法均映射出藝術家對于個人主觀情感的深度挖掘,彰顯了對“詩畫同體”這一觀念的深刻洞見與高度自覺。
2.2.1 緣情應物的藝術使命
“緣情應物之意,或入詩,或入畫,或詩畫兼用。作者心中的詩情或畫意,可訴諸詩,也可訴諸畫。”[4]歷史長河中,無數詩畫家憑借其非凡才華與深沉情感,成為此藝術門類的杰出代表。以北宋時期的文豪與畫家蘇軾為例,他的詩詞與繪畫皆達到了高峰。蘇軾的諸多杰作展現了其將詩意巧妙融入畫中的非凡技藝,他的畫作不僅是視覺之宴,更是情感與哲學思考的傳達者。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徽宗趙佶,他不僅是皇帝,更是杰出的詩人與畫家。趙佶的創作中,詩文與畫面的完美結合充分展示了詩畫結合的獨特魅力,其作品中的畫面與詩句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一個深邃而富有內涵的藝術世界。
2.2.2 “尚意性”的情感表達
中國傳統詩畫藝術具有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審美特色。詩文與畫作都注重情感表達,強調含蓄、內斂,講究意境的營造,不直接表露情感,而是通過景物、色彩、線條等來隱喻和暗示,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詩詞的吟詠,傳達出超越具體形象的情感和哲理。在創作過程中,書法與繪畫并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書法的線條和結構、繪畫的色彩和著墨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狀態和氣質。內容常以自然景物為題材,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將自己的情感與所描繪的景物融為一體,情與景相生,情景交融。藝術家通過山水、花鳥等元素,表達他們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追求高遠、空靈的意境也成為了中國詩畫的核心。
在藝術家眼中,詩與畫并無本質區別,二者均作為情感與志趣表達的有效媒介,可以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緣情應物的藝術目的。創作過程中,詩法與畫法的互相滲透與影響,造就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整體美學。藝術家們依據作品的主旨與情感氛圍,靈活運用詩畫的融合,或展現為純粹的詩作,或將詩意巧妙地融入繪畫之中。因此,詩畫同體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獨特現象,更是對于人類情感、思想及藝術表達方式的深刻探究,具有極強的“尚意”特征。它突破了單一藝術形式的局限,通過詩與畫的結合,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境界。此領域的藝術家們,不僅展現了他們對藝術深邃的理解,同時也通過作品傳遞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豐富的情感表達。
2.3 “詩畫同體”的藝術實踐
每一件陶瓷作品,從形狀、色彩到紋飾,都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外化。每個時代的陶瓷藝術實踐都有其特征。“一個國家和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構建、碰撞、消解、重構無不在器物的演變過程中得到反映,可以說器物是社會文化時空上變遷的物質表現形態。”[5]無論時間演變對陶瓷藝術風格產生多大影響,書法和繪畫依然是陶瓷裝飾的主要藝術形式,藝術家們在陶瓷上講述故事、表達情感、抒發思想。陶瓷作品上繪制的詩文和畫面,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
縱觀中國陶瓷史,重要的藝術發展高峰在唐、宋時期,詩文、繪畫作為裝飾藝術與陶瓷作品相結合的情況,也能在這段時期覺察出明顯變化。
唐代文人在陶瓷上呈現詩畫藝術的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是長沙窯瓷器。長沙窯瓷器以彩瓷和詩文題記裝飾為特色。這些詩文題記既有描繪自然風光的山水詩,也有抒發個人情感的抒情詩,還有表達人生哲理的哲理詩。廣為傳頌的千古情詩《君生我未生》即是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圖2)。陶瓷上的詩文或清新自然,或意境深遠,或寓意深刻,與瓷器上的繪畫圖案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畫面。
宋瓷深受唐代長沙窯的影響,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尤其在造型裝飾方面,宋瓷的瓷畫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瓷畫圖案往往根據器物的類型和用途進行設計,使得繪畫與器型相得益彰。宋人好詩文,陶瓷繪制文人畫時常搭配宋詞,二者相映增強了觀賞性,給人以清新雋永的藝術風貌。宋瓷的詩畫結合常見于瓷枕之上,瓷枕作為一個實用器物,不僅具有實用性,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北宋磁州窯剔花詞曲長方枕(圖3),枕面花紋遍布,中間寫有詩文,字數不多,但表達了年輕女子思念心上人的無盡愁緒。除瓷枕之外,花瓶、水器、食盤等器物都可見詩畫同體的藝術印記。
3 陶瓷藝術中瓷畫與題畫詩的相互關系
3.1 以畫言詩
陶瓷藝術中,瓷畫與題畫詩最常見的藝術表現是“以畫言詩”,[HJ3.42mm]將繪畫與詩歌相結合,通過畫面傳達詩的意境和情感,重畫輕詩,甚至無須體現詩,就能實現傳情達意的藝術效果。單純只有瓷畫的作品以陶瓷為載體,通過繪畫形式進行藝術表達,其特點在于利用陶瓷材料的特性,結合繪畫技巧,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作品。在獨立的瓷畫中,繪畫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也可以是對內心感受的表達。如若在瓷畫基礎上附以詩句,這是一個將繪畫與詩歌兩種藝術形式融合的過程。題畫詩對畫面內涵進行闡釋,通過文字將畫中的意境和情感傳遞給觀賞者,能夠讓觀賞者深入認識作品。
以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五彩十二花卉杯(圖4)為例,12件為一套,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繪畫,另一面題詩,詩句出自唐詩。每只杯上繪一種應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題上相應的詩句。器型精巧絕倫、規整優美,胎質乳白,器薄如紙、晶瑩剔透。杯上花卉妙絕生動,給人以極強美感,而畫面上題寫的詩句,則將畫面中的意境進一步升華。這種“以畫言詩”,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繪畫技巧和審美理念,更傳遞了畫面背后的情感和意境。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為陶瓷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2 言出畫意
除以瓷畫為重外,中國陶瓷藝術中詩畫結合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注重題畫詩,即強調通過詩句來引導、補充或強化畫面的意境與主題。在這種藝術形式中,詩文和圖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種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藝術表達。在傳統中國陶瓷藝術中,這種“言出畫意”的結合體現了文人畫的理念。文人畫強調的是意境與情感的表達,追求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相似,更注重于通過藝術作品傳達畫家的情感和思想。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詩文成為了加深畫面意境的重要手段。“陶瓷藝術作品題畫詩內容極其豐富,題材廣闊,內容可以隨畫而作,已不受空間時間制約,也可以‘敘其事、詠其美’。”[6]在一件描繪山水的瓷器上,畫家可能只用幾筆勾勒出山水的輪廓,留下大量的空白。這時,一首描繪山川之美、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的詩句,就能夠補充這些空白,使觀者在閱讀詩句的同時,心中自然補全了畫面的細節,從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境。
康熙年間青花《赤壁賦》碗(圖5),青花繪綿地梅花紋,碗內底繪山水、樹木、亭臺,外腹繪赤壁夜游圖,并書蘇軾《赤壁賦》全文。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筆法工整流暢,色彩柔和,構圖嚴謹,集書、畫為一體,一首《赤壁賦》將青花山水圖映襯得別具韻味。這種詩文與繪畫互為表里、互相滲透的結合,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更使得整個作品在視覺與文學上都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3.3 詩畫寄情
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書、畫被視為文人士大夫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延伸至陶瓷藝術,藝術家通過詩畫結合的方式表情達意,這一藝術表達手法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韓清玉在其《文學圖像學視域下的宗白華詩畫關系論》一文中曾提道:“就中國而言,書畫同源、書畫同律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基于媒介同質與技法相近的書與畫,其境界也就趨于一致,也就是宗白華所言的‘靈的空間’。”[7]藝術家們在陶瓷上繪畫和書寫詩句,不僅僅是為了裝飾,更是為了通過詩文和圖畫來呈現個人的情感和心境,進而借此來表達對于生活、自然、社會乃至哲理的感悟和情感。在這種關系中,詩畫不單是表達美的工具,更成為了傳遞情感和寄托哲思的媒介。
宋代茶文化盛行,茶碗上常繪山水、花鳥圖案,旁邊伴有詩句,借以描繪茶之清雅,抑或贊美自然之美,不僅增添了茶碗的藝術魅力,更反映了使用者的內心世界。到明清時期,瓷器上常見梅蘭竹菊四君子,配以詠贊君子品德的詩句,寄托藝術家和使用者對于高潔品格的追求和崇敬。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圖6),該瓶題有五言詩“竹有擎天勢,茗松耐歲寒,梅花魁萬卉,三支四時歡。”詩隱藏于畫面中,這樣既造成了畫面的奇特迷離之勢,又突出了整個飾面的主題,意蘊使得松竹梅凝人化的象征品格,更加鮮明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也以松竹梅的高風亮節自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陶瓷藝術與詩畫藝術的交融溯源已久,文人在創作中尋求詩意與畫意的結合,使陶瓷作品在日常器物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與藝術的傳承。陶瓷藝術家通過借鑒繪畫的構圖、色彩以及線條的表現技巧,使得作品不僅在視覺上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效果,還在藝術表達上達到了更深的情感層次。同時,詩文的融入不僅增添了陶瓷作品的文學價值,也使其承載了更多的歷史、哲學和文化內涵,使一個器物真正成為了情感、哲思與審美的交匯點。陶瓷藝術與詩畫關系理論的系統研究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使我們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140.
[2]王海珺,姚皎娣.中國文化符號:陶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2.
[3]瓦爾特·赫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M].宗白華,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16.
[4]程日同.論明中葉吳中詩畫同體的發展及影響[J].蘇州大學學報,2006(2):96-101.
[5]練崇潮.傳統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及其當代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21(9):170-175.
[6]王筱鳳,彭靜文.陶瓷藝術與詩詞文化[J].中國陶瓷,2006(5):75-76.
[7]韓清玉.文學圖像學視域下的宗白華詩畫關系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18,39(6):138-143.
(責任編輯:劉 麗)
[收稿日期]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