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一個民族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的發展。漢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舞蹈相對來說比較少,其中秧歌是它的代表之一。因此,通過對中國民俗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藝術發展中的變化。在藝術發展的條件下,現代審美意識是藝術本質的現代追求。藝術的本質是人的本質,人是藝術的中心,藝術是人類生命中最美麗的花朵。通過對漢民族風俗與漢族秧歌舞蹈的分析,我們可以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關鍵詞】風俗;漢族;秧歌;審美意識;發展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敏銳地反映了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識。道路的發展是曲折的,理解藝術的本質是需要過程的,所以人在回歸本身之前,先走向自然的懷抱。審美是超功利的,人們應該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欣賞,去獲得一種審美的快感,這是藝術欣賞的本質,也是舞蹈藝術欣賞的本質。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當地的風俗習慣也豐富多彩。漢族一直擁有勤勞、節儉和創造性的精神。經濟以農業為主,這種自然的經濟,男人耕作農場,婦女編織,在中國古代一直占絕對優勢。農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質基礎,在歷史上被稱為發展農業生產,尤其是在灌溉和發展精耕細作聞名于世。自古以來,漢族人都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到這一天,有的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了。其中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春節”,也被稱為農歷新年,是漢族人幾千年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舞龍、舞獅在民間廣泛流傳,還有舞蹈秧歌、絲燈等。經專家整理已進入課堂的有東北秧歌、云南之花燈,安徽花鼓燈、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在這里我簡單介紹東北秧歌。
東北秧歌是在中國東北流行的民間舞蹈形式,以其民眾的熱情和幽默而聞名。東北秧歌舞蹈有“高蹺秧歌”、“二人轉”和“地秧歌”三種形式。東北秧歌的審美價值,體現在舞曲風格,節奏,韻律,道具、音樂、秧歌舞蹈隊形等。東北秧歌的基本特征:始終保持前傾,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落地快而扎實,使膝部規律性的頓性和手絹花翻轉時的爽利結合起來,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殊的體態律動,東北秧歌的體態特征與原來秧歌表演中踩高蹺的動作技術亦有關。
新中國成立,舞蹈創作、舞蹈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突破發展的里程。流行的舞蹈藝術家收集整理后,民間秧歌舞蹈,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創作的同時,結合舞蹈課堂教學內容,努力形成規范的民間舞蹈教學體系。一些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舞蹈,一直被人們所喜愛,已成為中國民間舞蹈的傳統組合。事實上,他們代表著時代的審美追求,經受住了多年考驗,形成了鮮明特色。如《過街樓》,通過每一個眼神和動作,將戀愛中的女孩的心理表現也淋漓盡致。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舞蹈教學與審美意識的結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訓練價值。然而,這種“含而不露”的審美特征,卻又缺乏現代意識,必然會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所突破。
在80年代初,人們開始用舞蹈表現自然美,導演創造了一系列模仿動物動態的舞蹈作品。在90年代,中國整體的社會改革和經濟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一步解放思想、文化、人文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尋根熱”,漢族秧歌舞蹈藝術開始尋找文化的“根”,去創造自己的回歸舞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這個舞臺是以張繼鋼的一系列舞蹈作品所代表的。
在中國與西方文化的傳播中,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念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其影響已經在秧歌舞蹈中有顯著體現首先,中國引進西方芭蕾。它打破了中國傳統美學的追求,人們的審美呈現多元化。在形狀上不再是一個最美麗的圓線,更多的開始追求角度,開始喜歡長線。
秧歌舞蹈有其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不再是過去的秧歌,這種現代意識的追求藝術的效果,使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改變了一個單一的和重復的行動。增加活動范圍,是秧歌舞蹈的現代意識的另一獨特性能。現代秧歌還體現在節奏的變化。從外觀上,不規則的節奏經常出現,音樂是由不同的類型節奏組成。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有一種出于實用價值和追求純粹藝術的審美意境過程,舞蹈藝術也不例外。秧歌(包括民間舞蹈),往往與慶祝,崇拜,圖騰崇拜和宗教儀式有關,背后的神秘意味著無法擺脫的實用工具。雖然他們有著不可忽視的美學意義,但他們并不是單純的舞蹈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藝術的利用和利用價值不斷減少,其獨立的審美意義不斷增強。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再相信它的宗教迷信的含義,使它作為一種審美或娛樂的形式存在。這種超越功利主義的審美價值,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和理想訴求,并具有引導人們成為純潔和高尚的精神力量。
通過我們對漢民族風俗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漢族秧歌深受漢族風俗的影響,并在這影響下繼續發展著,不管是在形態方面,還是在審美意識上,都有著極富意義的變化,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理所當然地變成了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隔離和封閉,拒絕外來文化的影響,拒絕與世界文化的交融,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中國漢民族的秧歌舞蹈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下,在迎接挑戰和表現主體個性的過程中,向世人們呈現出自己的現代審美意識。這種現代審美意識,正是中國漢族秧歌舞蹈走向世界,與異域文化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前提。只有走向世界,擁有現代審美意識,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層文化底蘊的中華傳統,這是歷史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個舞者的使命。因此,作為一個舞者,更要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了解舞蹈的背景,發展舞蹈。
【參考文獻】
[1] 潘志濤.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2] 羅雄巖.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
王茜(1986—),女,吉林白山人,碩士學位,單位:吉林省通化師院分院海龍分校,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