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積極應用開始被音樂界廣泛關注。美聲唱法相關技巧的應用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民族聲樂的不足,既能提高民族聲樂的藝術表現力,也能讓音樂欣賞者進一步融入音樂作品的意境之中。但是,美聲唱法用于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問題,極大地制約著兩種唱法的交融。為了進一步促進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需要相關研究者基于現狀,積極探索兩種唱法的融合發展,由此才能使美聲唱法合理地應用于民族聲樂之中。
二、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中的作用
(一)優化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
美聲唱法的特征是音質飽滿、發聲自然、音域寬廣,在演唱過程中特別注重聲音的共鳴,同時強調音域的擴展和統一,因此適合多種類型音樂作品的演唱。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實現對民族唱法的優化,有助于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更好地展現作品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情感,讓聽眾進一步提升對民族聲樂文化底蘊的感知。[1]例如,在蒙古族長調歌曲《草原之夜》中,借助美聲唱法的應用,需要演唱者發“草”音時將舌尖卷起,并明確區分“夜”字與普通話中“ye”的發音差異,以展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盡管民族唱法發聲原理和要求與美聲唱法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后者聲音位置比較靠后,強調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對于一些旋律節奏高亢激昂的民族歌曲,如壯族山歌的演唱中通過正確運用美聲唱法的技巧,能夠使歌曲中高亢激昂的部分更加飽滿、有力,讓聽眾感受到強烈的民族氣息。
(二)促進民族聲樂教學事業的發展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民族聲樂教學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聲樂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聲樂演唱經驗與技能,也要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民族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要善于利用美聲唱法的優勢,不斷創新傳統的民族聲樂教學方法,以積極開放的態度來吸收和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實現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美聲唱法注重呼吸和發音技巧的訓練,這對于民族聲樂教學而言至關重要。通過正確的呼吸方法和準確的發音技巧,學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聲音,并且能夠更加輕松地實現高難度音域跨越和音色變化。尤其是美聲唱法中的共鳴技巧,將其運用于民族唱法中可極大地提高民族聲樂的感染力。因此,這種美聲唱法不僅適用于西方古典音樂,同樣也適用于我國民族聲樂。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引入美聲唱法,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獨特魅力和情感內涵的展現,有利地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三、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
(一)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同點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是聲樂演唱中常見的演唱方法,兩者在發聲原理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特征。
以呼吸的處理為例,兩者都需要借助對氣息的控制來支撐整個演唱活動。民族唱法對氣息控制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做到以氣催聲。[2]美聲唱法則注重呼吸處理與腔體共鳴,以此使聲音的流暢度和靈活性能夠得以穩步提升,在具體演唱的過程中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用氣息來沖擊閉合的聲帶從而形成一種共振效應。盡管兩種演唱方法在具體演唱的過程中使用的呼吸處理技巧各不相同,但是都特別注重對氣息的控制,最終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演唱的藝術表現力。
咬字方面,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強調清晰的咬字,注重頭腔共鳴的使用。所以,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有很多共同點,這為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不同點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兩種不同的演唱藝術形式,它們在起源、共鳴和吐字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
美聲唱法以其高度規范性和嚴整性而聞名,而民族唱法則更注重自由和傳統。美聲唱法源于歐洲古典音樂,起初主要用于歌劇演唱,特別強調技巧,追求高亢激昂的音域和華麗的詠嘆調。[3]民族唱法是我國各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承載著民族文化和歷史記憶。
在共鳴方面,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也有明顯差異。美聲唱法注重發聲技巧和共鳴控制,在演唱時追求莊重、雄厚、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借助呼吸控制和共鳴技巧使聲音得到最大限度的擴散和延伸。而民族唱法注重情感表達和自然發聲,也更加注重共鳴的自然狀態,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
在吐字方面,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也存在差異。美聲唱法適用國際通用的發音規范,需要通過長期練習來掌握不同語種的發音技巧,以便能夠演唱多語種的作品。而民族唱法則更注重地域特色和方言風格,演唱者會根據不同地域或者民族的特點來處理吐字,以保持原汁原味。
另外,在發聲的位置方面,民族唱法特別注重聲音的自然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多會采取聲音走向靠前的策略,美聲唱法的發聲位置要比民族唱法靠后。
四、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語言和發音的不同
西方各語種使用連讀較多,而漢語注重每個字或詞的獨立發音。美聲唱法作為一種在西方語言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唱法,其發音方式與我國民族聲樂有所不同。在發音方面,美聲唱法強調頭腔共鳴、呼吸控制和發音準確等,注重體現清晰明亮的音色、流暢而富有表現力的演唱風格。因此,在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演唱者要對發音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可見,由于語言差異,美聲唱法在應用于民族聲樂過程中面臨著挑戰。因此,在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時,要解決語言和發音上的適應性問題,以確保正確表達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二)聲音特質的丟失
借助美聲唱法訓練促進演唱技法的不斷完善,可以使演唱者的音域更加廣闊,發音靈活度更高。但是,將美聲唱法融入民族聲樂中,會面臨著聲音特質丟失的問題。美聲唱法追求莊重、雄厚、富有穿透力的聲音,而民族聲樂注重情感的內斂和細膩,這種風格強調的是音色的變化和情感的抒發。由此可見,將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相結合時,要注意保留柔美、含蓄的特點。如果失去了這一聲音特質,則失去了民族聲樂的特色,造成本末倒置。因此,在融合兩種唱法時,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體現美聲唱法的技巧優勢,又能保留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4]同時,編曲人員在創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的融合問題,結合兩者的特點創作出體現民族特色又兼具兩種唱法優點的作品,并通過合理安排樂器和聲部的使用,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呼應。
(三)創新與傳承的困境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作為歌唱領域里的兩種主要演唱形式,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矛盾與爭論,是否在保留共性的基礎上追求個性突破成為普遍討論的問題。民族唱法如何借鑒美聲唱法來豐富自己,實現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是當前民族聲樂演唱中面臨的一大挑戰。如果對民族唱法的優勢認知不足,不假思索地照搬美聲唱法,則會失去民族聲樂的特色。美聲唱法是一種高度技巧化的演唱方式,其獨特而精湛的技巧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將其應用于民族聲樂時,要考慮如何保留并發揚民族聲樂獨有的特色。中國傳統音樂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音韻體系聞名于世,在融入美聲唱法時,必須注重保留我國民族音樂的傳統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才能使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完美融合。對于美聲唱法,我們要進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正確地學習、合理地借鑒美聲技法。
五、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方法
(一)重視氣息控制
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要重視氣息的控制。在氣息控制方面,美聲唱法注重呼吸的穩定與深度,演唱者應通過胸腹式聯合呼吸來獲取足夠的空氣,并且保持肌肉的放松狀態,這樣可以在演唱過程中有足夠的氣息儲備,從而保證音質飽滿、穩定。在長音或高音部分,演唱者要合理地控制呼吸節奏和力度,避免破音,以確保歌曲情感表現力的呈現。[5]相比之下,胸式呼吸吸入的氣體量較少,對發音所提供的呼吸支持力量減弱,繼而出現喉部過于緊張的情況。胸式呼吸會限制聲帶的振動范圍,并導致聲音顯得緊張和不自然。
相比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注重腹部的擴張,演唱者在吸入氣息時,橫膈膜會因為氣息的作用而下降,而在演唱時,腹部會一直保持吸氣的狀態,確保喉腔能夠正常發聲,而橫膈膜的位置則會逐漸升高。橫膈膜因氣息變化而升降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演唱當中的呼吸過程,所以,橫膈膜運動其實也就是演唱者進行呼吸的動力源泉。因此,運用腹部擴張進行呼吸的方法,主要通過呼吸肌的擴張來完成。演唱者的氣息會因此變得豐盈,聲音也會更加自然。
(二)運用混聲發聲技巧
混聲發聲法是指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的角度和收縮的比例調節恰到好處,即無論唱哪個聲部、無論節奏的變化快慢,音色始終統一,并且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結合密切。美聲唱法中的混聲發聲法兼容真聲、假聲兩種,不僅有著更為明亮圓潤、飽滿柔和的聲音效果,且不會損傷人的發聲器官,通過合理調整喉部肌肉和共鳴腔位,使演唱者能夠在高音區保持較為穩定和舒適的音質。相比于傳統的真聲和假聲分開使用的方法,混聲發聲法可以充分發揮兩者各自的優點,達到更加出色的演唱效果,這在民族聲樂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通過這一發聲技巧的應用能夠表現出更為明亮圓潤、飽滿柔和的音色,營造出歌曲的意境,使聽眾更容易被音樂所打動。同時,通過科學調整喉部肌肉和共鳴位置,可以減少對喉嚨的壓力和負擔,降低演唱時的不適感。因此,將美聲唱法中的混聲發聲法應用于民族聲樂中,可使聲樂演唱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藝術表現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因而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靈活運用共鳴技巧
美聲唱法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共鳴技巧的應用。不同于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則更加強調整體共鳴的運用,強調要充分發揮共鳴腔體的作用,注重整個共鳴腔體的統一。
為了有效地運用共鳴技巧,演唱者要進行系統而有針對性的訓練。共鳴技巧的運用需要良好的呼吸控制和喉部的協調配合,同時需要借助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提高技巧水平。例如,演唱者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呼吸和發聲的基本功,培養一定的氣息支撐能力,模仿優秀歌手的演唱方式來學習運用共鳴技巧的經驗。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每個人的音色不同,只有將共鳴技巧與個人音色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演唱效果。[6]例如,在低沉渾厚的音色中,可以適當加強胸腔共鳴的運用,以突出其獨特的音色。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可靈活地運用共鳴技巧來表達情感。借助共鳴技巧的合理運用,能使美聲唱法有效應用于民族聲樂表演中,提升民族聲樂的藝術表現力,帶給人們更加完美的感官體驗。[7]
六、結語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是聲樂界一直以來探討的重要課題,通過學習美聲唱法的經驗和技巧,民族聲樂可以更好地借鑒外來藝術的精髓并保留本土文化的特色,提高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力和表現力。在美聲唱法具體應用于民族聲樂的過程中,要立足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異同點,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兩種唱法的完美融合。同時,要深入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借助美聲唱法的應用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平麗華,王芷茹.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路徑探討[J].大觀:論壇, 2022(06):30-32.
[2]孫婧怡.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關系探討[J].花溪, 2023(01):128-130.
[3]常丹丹.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表演中的應用策略[J].花溪, 2022(30):31-33.
[4]王濤.民族聲樂中美聲唱法的表現技巧[J].當代音樂, 2022(09):122-124.
[5]慕淵淵.美聲唱法中氣息與演唱技巧的研究[J].參花(上),2023(08):52-54.
[6]郭雲喆.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研究[J].大觀:論壇, 2023(09):45-47.
[7]張舒紅.美聲唱法的發聲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 2023(34):77-79.
(作者簡介:龔宸,男,碩士研究生,成都文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