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間接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文本解讀而忽視情感生成和閱讀教學環節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并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教師將體驗式教學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能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情感生成,優化閱讀教學環節。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06-0031-03
體驗式教學是指從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層次和心理認知特征出發,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并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在逐層深入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認知情感,最終實現對知識的建構。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間接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將體驗式教學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能夠有效規避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課堂是學生閱讀學習的主要場所,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當關注的重要課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深度參與閱讀教學的各個活動環節。但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被放大,教學中以自己的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互動,無法實現思維碰撞。這種方式不僅會導致學生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還難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閱讀情感體驗,從而導致學生失去閱讀興趣。
(二)注重文本解讀而忽視情感生成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載體,對文本的解讀是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1]教師要讓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入理解,就必須通過文本解讀幫助學生實現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逐漸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實現情感生成。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多是采用自己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沒有深入思考,對問題的回答多僅停留在表面,無法形成知識與情感、態度的交互,導致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從學生角度而言,沒有將自身經歷、情感體驗與文本閱讀融合起來,就很難形成情感遷移能力,難以實現情感的有效培養。
(三)閱讀教學環節設置不合理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與生字詞教學、寫作教學等共同組成完整的教學結構。要充分發揮閱讀教學在學生知識體系建構和思維培養中的作用,教師就必須遵從語文課程的導向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環節。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缺乏閱讀情境導入,多是直接要求學生完成文本閱讀,在閱讀后直接回答問題。[2]這樣的閱讀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思維與教學活動相脫節,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師信息,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得不到培養。
二、體驗式教學:破解當前閱讀教學問題的有效方式
(一)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解決當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方法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閱讀教學的各個階段都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將體驗式教學運用到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體驗情境,能激發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既可以利用微課、多媒體等創設文本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又可以利用小組游戲、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體驗,減少枯燥閱讀帶來的疲憊感,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二)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閱讀情感生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文本的深度閱讀,將個人思維認知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形成獨特的閱讀情感,豐富情感世界,從而提升學生情感認知,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深刻認識。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本文閱讀內容與個人生活經驗、情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以情境體驗或體驗表述為支架開展閱讀教學,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能夠改變枯燥的閱讀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實現當前所學內容與其他教學內容的前后銜接,推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
(三)體驗式教學優化課堂閱讀教學環節
傳統的閱讀教學多注重閱讀的內容,對于閱讀的一般過程和環節設計有所忽視,導致閱讀成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以文本閱讀目標為導向,適當穿插合適的體驗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和表達機會,能夠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新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標注出來,然后引導學生說一說在已有的閱讀經驗中,是否見到過這些生字詞,猜測生字詞的含義。在閱讀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合適主題完成100—200字的“微寫作”,從而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有機結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字、詞、句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三、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實施方式
(一)以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參與體驗積極性
1.情境創設策略實施要求
情境創設策略就是在體驗式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創設真實體驗情境,提升學生直觀感受,關聯原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獨特體會和深刻認知。情境創設策略的實施要求包括如下幾點: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建符合學生身心特征和生活實際的閱讀情境;二是情境設計要以再現文本內容為基本要求,為閱讀目標的達成服務,并反映人對真善美等高尚情操的追求;三是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生活,推動閱讀活動回歸生活,便于學生借助生活中的介質加深理解。
2.情境創設策略實施方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導入環節的情境創設,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利用語言描繪情境,從學生的形象思維特征出發,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展開現象,并融入自身情感。[3]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語言描繪圣誕節前夕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文本閱讀之外的世界。(2)利用表演創設情境,讓學生基于文本內容設計活動并進行表演,成為閱讀活動的主角。以《花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文本中不同種類的花,用動作表現出花朵的開放狀態。(3)利用實物創設情境,營造與真實生活相一致的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豐富精神世界,提升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影子》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手電筒和白紙等教具,通過手指操展示影子現象,便于學生在深入觀察中主動生成體驗。(4)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即將圖片、視頻、聲音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多種感官體驗下進入最佳情緒狀態,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圓明園被毀前后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痛心和憤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以深入品味提升學生體驗感知水平
1.深入品味策略實施要求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品味,必須注重如下策略的實施:一是從文本內容出發,引導學生注重對關鍵字、詞、句的品味,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并形成自身獨特的情感體驗。[4]二是注重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容內化為自身情感體驗,在有感情的朗讀過程中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三是注重差異。不同學生的情感認知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內容時,應當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基礎,開展多樣、分層的教學活動,避免統一要求給學生帶來認知困惑。
2.深入品味策略實施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品味:(1)加強對學生誦讀技巧的指導,激活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促進學生感悟文本語言,在增強學生語感的同時逐漸形成對文本的獨特體驗。(2)注重通過變換比較幫助學生品味文本語言,也就是通過增加、刪除、更換和改變關鍵字詞等方式,引導學生將修改后的文本與原文進行比較,尋找情感共鳴之處,實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有效滲透。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有“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一句話,教師可以將“抽出”更換為“長出”,引導學生感悟“抽出”更能表達出小興安嶺生機勃勃的氣息。(3)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想象感受文本內容,是學生實現情感體驗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品味語言。進一步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出發,圍繞文本內容進行自由想象,深刻感知文本語言的含義,提升語言應用能力。例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看過的新聞與文本內容結合,想象父親的神態、表情動作及心理活動,給學生創造更為充分的情感體驗空間。(4)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仿寫教材中優美的句子和段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豐富對文本的理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閱讀《秋天的雨》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仿寫,學會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表達,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對不同季節美的感知。
(三)實踐融合豐富體驗感知形式
1.融合實踐策略實施要求
將實踐活動融入體驗式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如下實施策略:一是以閱讀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突破文本的束縛,加深對生活的體驗。二是實踐活動設計要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豐富活動形式,改變傳統教學一潭死水現象,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三是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小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望,但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應當充分發揮組織和調控作用,避免學生出現盲目活動現象,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獲得體驗。
2.融合實踐策略實施方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融入實踐活動,實現學生深度參與,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知。(1)組織游戲型活動。參與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師開展學生能夠接受、樂于接受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形成良好體驗。例如,在《田忌賽馬》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紙牌設計三局兩勝游戲,讓學生找出合適的出牌順序以獲得勝利,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闡述道理的理解。(2)組織探究式活動。教師結合文本閱讀內容設計具有逐層探究式的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并在實踐和反思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體驗,培養發散思維。以《撈鐵?!芬徽n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玻璃水缸、水、沙子等教具,設計動手實踐場景,讓學生上臺演示并敘述撈鐵牛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3)組織合作交流式活動。教師圍繞特定主題設計合作交流活動,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學生的主動合作意識。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借助他人經驗豐富自身體驗,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文本內容。例如,《長相思》一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形式,讓不同小組學生分別討論上闋和下闋蘊含的情感,再將自己的體悟分享給其他組員,從而實現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深刻感悟詩人的家國情懷。
(游明英,遵義市新蒲新區第十三小學,貴州 遵義 563000)
參考文獻:
[1] 李潔.美育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漢字文化,2024(4):162-164.
[2] 李登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J].現代教育,2023(8):23-26.
[3] 董菊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4(3):53-55.
[4] 王秋月.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3(17):50-53.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