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介紹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稻種植業和漁業融合發展的情況及典型案例,指出了稻漁產業發展存在缺乏完整的總體規劃和有效管理、水稻種植機械化生產與水產養殖傳統發展模式的矛盾、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經營管理經驗等問題,提出了完善發展規劃、策劃高品位項目、制定優惠政策扶持產業發展、加強監督管理、加強從業者培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知名度、加強科技支撐等稻漁共作模式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可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新疆;稻漁共作;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964.2;F3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419(2024)06-0733-0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寒旱區,漁業資源豐富,發展現代漁業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又有顯著的地域特征,開發集成適應區域條件的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成為當前漁業綠色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擁有集中連片的稻田資源,適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也是拓展漁業空間,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為此,通過對全疆水稻種植及稻漁共作模式進行調研,了解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關對策建議,以供各方面參考。
1 全疆水稻種植面積及種養現狀、政策支持情況
1.1 全疆水稻種植面積及種養現狀
據統計[1],2023年全疆稻田種植面積為38.16萬畝(如表1),其中,以阿克蘇、伊犁、和田、烏魯木齊、喀什為主產區,總面積36.39萬畝,占比95.36%,是全疆水稻種植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從縣市面積看,米東區、喀什市、溫宿縣、阿克蘇市、于田縣、和田縣、墨玉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新源縣等縣市稻田種植面積均超過1萬畝,集中連片程度較高。
稻漁規模小,占比較低。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稻田養殖產量(水產品)644 t(包含兵團),占全區水產品產量的0.35%,養殖種類為蟹、蝦;稻漁面積4 096畝,占稻田種植面積的0.11%。無論從產量,還是從面積,稻漁發展的比例均較小。
1.2 政策支持情況
從政策層面看,稻漁種養業已被列入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等十二廳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新疆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2]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自治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自治區實施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相關的規劃、政策中,但與國內水產發達省區相比較,全疆還未有稻漁種養業發展的專項規劃。
在財政扶持層面,全疆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將稻漁種養業發展作為重要的規劃內容,提出了稻漁種養業發展的方向,資金支持的重點等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因稻漁種養面積占比小,實際的資金扶持有限。
從中央層面下達資金看,專門將稻漁種養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作為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技術推廣“五大行動”也將其納入行動內容。在漁業發展資金的支持下,結合生態健康養殖的內容,使全區現有稻漁種養面積保持穩定。
從各地的支持力度看,全疆所有地(州)和縣(市)未有專門的政策出臺,也僅僅依靠自治區下達的資金,但不足以支撐各地稻漁產業的發展。總體看,伊犁州察縣稻漁種養業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計劃發展面積8 000畝左右,縣人民政府關注到了該產業的前景,已列入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計劃。
1.3 區域稻漁產業融合發展情況及典型案例
從南北疆水稻產業發展看,以一產種植為主,零星發展“稻+漁”“稻+觀光旅游”的模式,產業融合發展的潛力大。
在溫宿縣依托托乎拉鄉,一企業流轉稻田500畝,設計套種彩稻,搭建游客觀光廊道,利用集水坑吸引游客垂釣小龍蝦,推動發展稻漁觀光產業。該企業將稻漁種養與觀光旅游相結合,吸引周邊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垂釣,增收增效明顯,平均畝增收3 254元。并輻射帶動了當地特色餐飲業的發展,推動發展餐飲廣場1處,成為游客的打卡處。
在伊犁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伊犁悅然生態農業公司擁有稻田2 000余畝,該公司從2016年開始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庫勒特克奇村進行河蟹的苗種培育和稻蟹共作技術示范,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具體操作模式為,公司向農民提供蟹苗和養殖技術服務指導,負責回收成蟹。已推廣稻漁共作養殖面積1 800余畝,帶動貧困戶166戶,農民畝年增收1 500元以上。“稻田蟹種養殖富民”項目也作為北疆地區唯一入選案例在全國信訪工作會議上予以展播。2017年引進蟹苗進行冬投越冬實驗,成活率80%,年均引進5 000萬只蟹苗進行培育;2018年被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授牌“長江一號、長江二號蟹苗定點培育單位”。公司憑借“蟹苗培育”“成蟹養殖”“稻漁共作”“技術推廣”等優勢獲由CCTV舉辦的2018“創業英雄匯”新疆賽區二等獎。通過河蟹養殖技術帶動作用,每畝純收入在原基礎上增收1 500元以上。2018年至2021年,先后申請注冊商標“雪脈”與“蘇伊合”品牌。從2020年被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授予“克氏原螯蝦種質資源與品種改良新疆實驗基地”、被江蘇省現代漁業產業技術體系授予“新疆克氏原螯蝦養殖試驗示范基地”、被江蘇省水產學會授予“江蘇省水產學會休閑漁業新疆工作站水產養殖技術幫扶基地”。
2 全疆稻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稻漁種養業尚處在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3]。
2.1 發展稻漁種養業缺乏完整的總體規劃和有效的管理
全疆稻漁種養業主體基本上以企業或個人自主發展為主,布局、模式未統一規劃。同時也缺乏相應的規范標準和法律保障,對稻漁種養業發展中,如何保障糧食穩產、增產的同時,實現漁業與水稻種植融合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支持政策出臺。
2.2 水稻種植機械化生產與水產養殖傳統發展模式的矛盾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全疆稻漁種養業發展規模較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稻田生產從插秧到收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相反,稻田養蟹、養蝦的模式,需要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從而影響了機械進入稻田作業,在當前人工成本較高的情況下,難以推廣。溫宿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新疆稻田種植最集中連片的區域,機械化生產程度高,從育苗、插秧、田間管理到收割均實現機械化,在開挖環溝后,機械操作還要考慮到養殖因素,相比較而言,會帶來人工成本的大幅增加,比較效益不足以帶動稻漁的推廣。
2.3 經營者對發展稻漁種養業缺乏相應的經營管理經驗
稻漁種養業需要經營者具有二、三產業經營、管理、營銷的技能和手段,這對于以往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經營者來說,一時難以適應。此外,許多稻漁種養基地配套設施不全,影響了產能。
3 對策與建議
發展稻漁種養業,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有利于提高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出發點,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保持特色、保護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優勢,建立起適應不同消費層次、不同類型的稻漁種養業項目,打造新疆稻漁種養業特色品牌。
3.1 完善發展規劃,策劃并實施高品位的稻漁種養業項目
制訂規劃是避免建設散亂的有效辦法。要結合農業建設規劃、鄉村發展規劃等,高標準、高起點地編制完善新疆稻漁種養業發展布局規劃,分期分批建成集生產、休閑、度假、觀光于一體的綜合配套型稻漁種養業基地。
3.2 制定優惠政策,扶持稻漁種養業發展壯大
稻漁種養業雖然屬于第一產業,但仍可以拓展到二三產業范疇中。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促進稻漁種養業不斷發展壯大。
1)在資金政策上,加強金融機構與開發項目的協調與聯系,爭取金融機構向稻漁種養業提供更多、更優惠的資金支持。同時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稻漁種養項目的投資補助和貸款貼息。
2)在稅收政策上,稻漁種養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形式,仍應享受農業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尤其在發展之初,有關的稅費要做到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能緩則緩,扶持稻漁種養業的發展。
3)在土地管理方面,建立并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有償轉讓。在政策許可范圍內,推動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體的稻漁種養業項目,應按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用地規定執行。
4)在水電價格收費方面,對稻漁種養業項目的水電供應,應嚴格按農業水電價格政策執行,并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既能使廣大生產者接受,又能使項目本身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3.3 加強監督管理,確保稻漁種養業健康發展
1)規范稻漁種養業的有關市場行為。如出臺相關規定,規范種養業發展行為,保護經營者的權益,處理可能發生的糾紛。其他在治安、食品衛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也應規范。為全疆稻漁種養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加強對從業者相關知識的培訓。由于稻漁種養業的從業者大多由從事傳統漁業生產的農民轉崗轉業而來,因此要加強轉崗轉業農民的培訓,提高稻漁種養業從業者的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
3)大力加強稻漁種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加強設施建設,做大規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多方面的需求。同時,漁業基地的生態環境也應本著和諧、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則,突出田園的特色,展現田園風光的魅力。
3.4 加強宣傳,提高稻漁種養業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
稻漁種養業知名度不高是導致產業規模小、效益占比不高的原因。因此,必須在擴大規模、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1)要通過各種媒介,運用各種方式,面向廣大城鎮居民,廣泛宣傳,提高稻漁種養業的知名度。2)要把稻漁種養業和旅游業有機地結合,擴大稻漁種養業的內涵。
3.5 加強科技支撐
需要加強有關稻漁種養業發展相關技術開發力度。圍繞“一水多用、一地多產、協同增收”的目標,需要解決寒旱區稻田種植便利性與水產養殖綠色生產的矛盾,全疆稻漁種養業面積占比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產養殖與稻田機械化生產的協同矛盾,以及人工成本較高的問題。目前,全疆稻漁種養業也僅僅局限在稻蟹、稻蝦,對于稻田養魚還存在著魚類越冬的問題,因此,需要轉變傳統的稻漁種養業發展模式,以“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發展設施化的稻漁種養業,不僅可以實現稻田種植機械化,也可以實現稻田養魚設施化,從而解決了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不協同的矛盾。
參考文獻:
[1]古麗娜爾·巴合提別克,薩吉代木·玉蘇甫,任磊.新疆水稻發展歷史與前景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3):34-36+57.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等十二廳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新疆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新農漁〔2020〕37號)[Z].新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20.
[3]姚慶,崔宏亮.伊犁河谷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疆農墾科技,2016,39(12):74-76+73.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rice-fish co-cropping model in Xinjiang region
JIN Xiaofe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Fishery Science, Urumqi 830000, Xinjia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and typical case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ice planting and fishery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fishery industry, such as lack of complete overall planning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mechanized rice planting an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aquaculture, and lack of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operator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ce-fishery co-operation mode, such as improving development planning, planning high-grade projects, formulat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uppo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practitioners’ training,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industry visibility, and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be referenc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words:Xinjiang; rice and fish co-cropping;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plan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CARS-45)。
作者簡介:金曉峰(1976-),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E-mail:10054823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