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嚴重傳染病。HIV主要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逐漸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最終因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而死亡。青少年作為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其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因此,引導青少年遠離艾滋病,珍愛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艾滋病的危害與現狀
1.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大、死亡率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患者需終身規律服藥,精神壓力增大,感染艾滋病會給學習、生活帶來巨大影響。艾滋病病毒會緩慢破壞人的免疫系統,若不堅持規范治療,發病后病情發展迅速。發病后的常見癥狀包括皮膚、黏膜感染,出現單純皰疹、帶狀皰疹、血皰、淤血斑、持續性發熱、肺炎、肺結核、呼吸困難、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并發惡性腫瘤等。
2. 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現狀
目前,我國青年學生中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男性同性性行為,其次為異性性行為。近年來,青年學生感染者人數占全部青年人群(15 ~ 24歲)感染者人數的比例逐年上升。由于青少年自控力不強、疾病預防知識匱乏,無法抵御異性或同性的引誘、哄騙,與自以為外表健康的人發生性行為,從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此外,一些青少年還存在吸毒等不良行為,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
二、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艾滋病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傳播:
1. 性接觸傳播
性接觸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方式,包括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性接觸摩擦所致的細微破損即可使病毒侵入機體致病。精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含量遠高于陰道分泌物,因此男傳女的概率高于女傳男。
2. 血液傳播
共用針具靜脈吸毒、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介入性醫療操作均可導致艾滋病傳播。此外,接受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也可傳播艾滋病病毒。
3. 母嬰傳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分娩過程中及哺乳期間均可將病毒傳播給胎兒或嬰兒。但青少年因母嬰傳播的概率相對較小。
三、青少年如何遠離艾滋病
1. 提高防范意識
青少年應充分認識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提高防范意識。要潔身自好,樹立正確的性道德和性觀念,保持唯一性伴侶,拒絕濫交、一夜情等不安全性行為。同時,要拒絕毒品,不共用針具,避免通過血液途徑感染艾滋病病毒。
2. 學習預防知識
青少年應主動學習并掌握預防艾滋病的知識。要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掌握科學的性健康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要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安全套等避孕工具,確保每次性行為都采取安全措施。此外,還要了解艾滋病的檢測方法和窗口期等相關知識,以便在發生高危行為后及時進行檢測和咨詢。
3. 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換洗衣物等。同時,要保持均衡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增強體質和免疫力。此外,還要避免過度飲酒和吸煙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抵抗力。
4. 積極參與預防活動
青少年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組織的預防艾滋病活動。通過參與活動,可以加深對艾滋病的認識和理解,掌握更多的預防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可以與同齡人交流經驗和心得,共同提高防范意識和能力。
5. 消除歧視與誤解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也是社會的成員之一,他們應得到理解和關心。青少年應消除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和誤解,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要認識到艾滋病是一種疾病而非罪惡,不應將感染者視為異類或罪犯。同時,還要積極傳播正確的艾滋病知識和態度,為消除社會歧視和誤解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艾滋病的治療與關懷
1. 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減少病毒傳播。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體內病毒復制就已經開始并逐漸損害全身多個器官。因此,盡早治療能夠抑制病毒復制,降低損害發生機會,使免疫功能恢復并保持正常水平。
2. 心理關懷與社會支持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需要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社會歧視。因此,心理關懷和社會支持對他們的康復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青少年應關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同時還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艾滋病患者爭取更多的權益和關懷。
3.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AART)是目前世界各地治療艾滋病最主要的方法。該療法通過聯合使用多種抗病毒藥物來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復制和擴散,從而控制病情發展并延長患者生命。青少年在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并堅持服藥。
但是,艾滋病治療藥物對肝臟功能也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肝酶升高、肝脂肪變性、藥物性肝炎、肝纖維化等肝功能損害,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
肝酶包括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等,這些酶在肝臟中含量較高。當肝細胞受損時,這些酶會釋放入血,導致其活性增高。艾滋病治療藥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損傷肝細胞,從而引發肝酶升高。肝酶持續升高可能導致肝功能受損,進一步發展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長期使用某些艾滋病治療藥物可能會導致血脂代謝紊亂,進而引起脂肪在肝細胞中積累,形成肝脂肪變性。肝脂肪變性若未及時治療,可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嚴重者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藥物性肝炎是由某些藥物引起的肝臟炎癥反應,是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艾滋病治療藥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患者可能會出現乏力、惡心嘔吐、發熱、皮疹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肝功能衰竭通常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如病毒感染、酗酒、藥物毒性等。艾滋病治療藥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加劇肝細胞損傷,導致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會導致體內毒素積累、凝血障礙等問題,需緊急處理以防止器官損傷及死亡的發生。
因此,艾滋病患者在服用艾滋病治療藥物期間,應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如肝酶水平)的變化,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肝部問題。避免飲酒和不良生活習慣,因為飲酒過量會加重肝臟負擔,增加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因為多種藥物同時服用時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肝臟代謝過程,導致肝損傷。因此,在服用艾滋病治療藥物時,應告知醫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以避免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
如果出現明顯的肝功能異常癥狀(如惡心、嘔吐、黃疸等),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或加用保肝藥物以減少對肝臟的損害。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引導他們遠離艾滋病、珍愛健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培養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積極參與預防活動等措施,我們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讓我們攜手努力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安全的環境!
(本文編輯 李永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