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中國獲得更大的外部空間,企業也有更多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不但增加了中國對其他國家的了解,也增加了東道國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了對中國的信任度。這在非洲有明顯的表現,當美西方說中國在非洲制造債務陷阱的時候,非洲國家的人會出面反駁美國。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話語權不夠,在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與產品的持續服務上存在改進空間,在東道國官員培訓、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也可以加大力度。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國企;基礎設施;非洲東道國
中圖分類號:F125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6.09
訪談對象:廖軍(時任中鐵建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訪談人員: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訪談時間:2023年7月25日
訪談地點:北京華潤大廈17樓
錄音稿整理:張靖昆(中國社會科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
錄音稿校對:薛力
本文經訪談對象審定
一、在您看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為中國獲得更大的外部空間和發展縱深。如果周邊國家穩定住了,中國就會更加穩定。中國的制度跟人家不一樣,我們在外面處處受圍追堵截,斗爭無時不在。
其次,從微觀角度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讓中國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空間和投資機會。
二、您對共建“一帶一路”十年的整體評價
影響還是很深遠的。負面效應也有,但正面效應更多一些,尤其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人們對中國的硬實力、軟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有了更加客觀、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一些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帶動效應和示范效應很明顯。例如,中國—老撾鐵路修成后帶動了中、老、泰的共同發展。正是基于此,已研究十多年的中—吉—烏鐵路的建設現已提上議事日程。
三、依據您的體會,非洲東道國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評價如何
東道國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評價整體偏向正面,這在非洲最明顯。1997-2008年,我在尼日利亞待了11年,見證了尼日利亞鐵路的大發展,他們(原先由歐洲人修建)的窄軌鐵路,現在都是中國人幫助修復和改造的,他們的標準軌鐵路全都是中國人修建的。通過修建標準軌鐵路,尼日利亞人基本掌握了現代化鐵路的修建和運營技術,培養了一批現代化鐵路相關人才。尼日利亞人也深刻領會到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含義。
從“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合作中,非洲朋友看到了中國“真實親誠”的態度,感謝中方對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因此,當美西方說中國在非洲制造債務陷阱的時候,非洲國家的人自己出來反駁美國。
四、“一帶一路”推出后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過去中國的外交服務以政治外交為主,現在的外交服務于經濟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變得更加積極有為?,F在我們去一個國家考察投資項目,首先都會去中國駐該國大使館報到,大使和參贊都會非常詳細地向我們介紹并分析該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提示風險點;反過來,如果中國企業在某國投資多、實施的重大項目多,中國駐該國大使的影響力也必然更大。所以,現在的中國外交真的是為民外交,外交為民。
五、“一帶一路”倡議推出后,中國的國家形象在東道國有什么變化
他們對中國看得更全面了。過去,非洲很多人沒來過中國,不了解中國?!耙粠б宦贰背h提出后,我們開展很多針對非洲不同層級政府官員的培訓。過去,他們覺得中國經濟很好,其他方面不行;現在,他們知道中國不僅經濟發展很快,文化也很豐富。
另外,中國人跟非洲人交往多了以后,對非洲人的了解也更充分了。如果沒有“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人與非洲人的接觸面可能沒那么多。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來中國的非洲人明顯增多,到非洲的中國人也大大增多,這樣雙方彼此間的了解就更多、更深入、更全面了。
六、“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主要遇到哪些挑戰
首先,話語權是最大的問題,中國人話語權還是太少,對外宣傳也不夠。中國人喜歡老老實實干活,干了很多實在的活,但做得多,說得少,甚至只做不說,這是我們的哲學。這一點屬于短板,有必要對癥下藥,盡可能改進。
其次,話語權問題與中國企業在東道國存在的時間(與美西方國家相比)不夠長有關。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中國企業開始做了,但總體上還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中國企業通常是給當地村莊建個學校,給學生送送書包、課本、足球,等等。修村莊里的路也是一次性的,不關注道路的后期養護。最好能長期、持續性地展示存在感。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企業剛剛發展起來,還不知道怎么做此類事情,也可能與我們企業的發展思路還未調整好有關。
再次,我們在項目的本地化上做得還不夠好,導致產品的口碑受到影響。比如,火車頭的性能受氣候、地理的影響較大(西方國家公司比較重視這一點),但中國出口到非洲的火車頭并未依據非洲的地理、氣候條件,來進行相應的改造與強化。這導致火車頭如不及時地保養和維護,容易出故障,讓當地人對于中國鐵路設備頗有微詞,認為中國產品質量不行。另外,沒有在當地培訓足夠多的維修工人,沒有考慮后續的零部件出口,導致有的火車頭出現問題后,當地不是從中國進口相應配件,而是從別的火車頭上拆卸零部件來用,直到沒有可用的零部件為止。這也影響了中國產品的聲譽。
七、NGO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從國家層面,應該對如何發展NGO有一個大的思考,一個戰略布局,構建中國式的和平隊(Peace Corps)。目前,我們在整體思路和重要環節上需要再清晰。國家和企業對于NGO的發展規劃、相關規則等還不太清楚。對于中國如何與東道國的NGO合作、如何資助它們進行相關研究,以提高中國的影響力,思路、經驗和意識等方面相對欠缺。
企業出錢做社會責任項目,政府資金也可以配套出一部分,效果可能優于政府自己做。
(薛:魯班工坊這幾年做得不錯。)
是的,這是天津市政府搞的一個項目,確實做得有特色。
八、國企與民企如何在“一帶一路”共建中更好發揮互補作用呢?
應該抱團。比如說,一個大型項目,國企資金投入比較大,可以作為一個頭牽引其他國企和民企參與。我們(中鐵建)的投資項目都會帶動國內民營企業參與。國內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我們特別愿意與他們合作。他們的國際業務做得很好,機制上也比較靈活。只要是好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合作,民企、國企完全可以實現互補。
海外工業園也是實現互補的不可忽視的途徑。龍頭企業進入園區后,會帶動整個產業鏈進去。我們當時幫埃塞俄比亞建了一個工業園區,把國內的龍頭企業帶進去后,它就把整個生產鏈帶過去了。一家制衣廠,上游是紡紗、織布等,還有一些配套的企業,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國內有很多優秀的民營企業,資金雄厚、有技術,也可以與國企共同投資。
九、高校與智庫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考慮到非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性,我希望能成立一個基金,專門支持針對非洲的相關研究,可以由中國人來做,也可以由非洲人或者其他洲的人來做。中國只要把住成果的質量審核,而不必介入具體的資金使用過程。這樣就會有很多高校與智庫參與進來,從中會產生一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中老鐵路是中鐵工做的,但沿線的站房是中鐵建修建的。我去過瑯勃拉邦與萬象。我知道上海社科院的一位研究人員對中老鐵路沿線的宗教問題進行了比較研究,很有意思。這有助于我們了解不同宗教對當地的影響,對于我們做好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也有幫助。對于此類研究,企業就可以給予適當的資助,其成果可以為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提供參考。
(薛:這個有意思。我也在做文明比較研究,并且認識一些精通老撾語的人。也許可以向她請教一下相關的研究成果(后經查,是石麗博士),最終研究報告還沒有出來。)
派醫療隊、農業專家也是一個方式。這方面中國已經做了幾十年,特別是在非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該總結提高。
政府官員培訓也是,包括司局級的官員培訓。我們可以對目標區域國家干部制定長久的、專業化的培訓計劃,以增強我們在目標區域的持久存在。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商務部研究院都在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人員,也做得很好。
另外,陳元當行長時,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做了很多針對不同國家的基礎研究。他做這個事情是出于情懷,不賺錢,但很重要,很多研究成果后來派上了用場。
十、對下一步共建“一帶一路”有什么建議
金融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現在很多拉美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不小。本幣兌換也是一個方面。東道國的人民幣多了以后,我們去投資就可以使用人民幣來結算,這也規避了匯率的風險。而中國金融機構對他們的支持也會更大一些。
金融來源和組織需要多元化,這需要結合目標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很多國家有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但沒有錢搞基建,希望中國去投資。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回本慢,甚至難以收回投資,怎么辦?一種辦法是,當地政府擔保,利用資源換中國的貸款,這就需要政府出面協調。還有一種是,與其他金融機構組成銀團聯合貸款。比如,我們在拉美地區收購企業,就與西班牙的金融機構合作,有的項目股東有七八家,這樣可以實現投資和融資多元。另外,運作項目的團隊也可以多元化,以增加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