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蘇區歷來重視體育實踐,圍繞明確的體育根本任務,從制度上、技術上和管理上不斷創新體育實踐,為保衛蘇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央蘇區的體育管理實踐,對于我國當前的體育強國建設,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央蘇區;體育管理實踐;啟示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紅色研學旅行與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23KS16。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這為我國今后的體育建設指明了方向。建設體育強國離不開科學、合理、高效的制度,通過制度手段,既可以為體育運動提供基本保障,又可以消除體育運動中的各種不公正現象,最終實現依法治體。然而,當今學界鮮有學者專于蘇區體育治理研究,曾飆教授的《蘇區體育》一書中對蘇區體育管理制度情況的介紹可為此類研究的開拓之作。在此背景下,研究蘇區體育治理的立法概況,并論述其在當代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具有實際意義與理論意義。
二、中央蘇區的體育任務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后文簡稱《憲法大綱》)第12條明確規定“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蘇區人民的教育權利中包含其體育權利。為了實現蘇區人民受教育權中的體育權利,政府及其他相關部門制定了許多規范性文件,構建了以《憲法大綱》為基礎,包含條例、指示、決議、訓令、報告、綱要(大綱)、草案、計劃、機關報刊、技術規則等在內的體育制度,這些制度明確了中央蘇區體育的基本內涵。
毛澤東體育思想提煉為“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勝一切敵人”,由此,蘇區體育方針正式形成。體育運動的根本目的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培養未來建設者(接班人)。在蘇區體育運動方針及目的支配下,蘇區體育任務十分明確:
1.鍛煉強健體格
體育運動的直接結果是錘煉了身體,為此,體育運動首要任務便是野蠻體魄,對此規范性文件甚多,如《湘贛軍區政治部通知(第20號)》指出蘇區體育運動的任務是“鍛煉鐵的身體,都成為紅色健兒和紅色戰場的勇將”[1];《“五卅”舉行赤色運動會》指出蘇區體育運動要“養成工農群眾的集團精神與強健體格”[2]。
2.培養階級斗爭人才
階級斗爭是蘇維埃政權的根本任務之一,即戰勝國民黨政權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本家等階級,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憲法大綱》第12條規定,必須“要在階級戰爭許可范圍內來實施教育(體育教育)”;《本報發起赤色體育組織》一文明確指出蘇區體育任務之一是使廣大工農群眾“能在體格上適應階級斗爭需要”[3],為此,蘇區體育需要培養戰爭人才。
3.擴大政治影響
蘇區體育并非單純體育,其還承擔著政治宣傳任務,《紅軍中俱樂部列寧室的組織與工作》為此指出蘇區體育屬于“政治工作極重要的一部分”[4]。《團中央第6號通知》指出蘇區體育“要利用適于青年情緒的方式來加強我們的政治影響……努力奪取其窮苦青年體育運動員到我們的影響之下來”[5]。
4.培養健康后代
與培養未來接班人的目的相對應,蘇區體育的任務必然包含了培養未來接班人,鑒于蘇區體育工作涵蓋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對此任務的規定大都體現在有關教育法律法規中,如《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小學管理大綱》《小學課程與教則草案》《體育教學法》《目前蘇維埃區域少年先鋒隊工作大綱》等等,這些規范性文件基本上都要求學校體育要關注學生身體,“為工農階級培養健康活潑的后代”。
三、中央蘇區體育管理實踐探索
(一)對體育運動參與主體做出明確規定
中央蘇區在其體育實踐中首要經驗是明確體育運動參與的主體。根據中央蘇區的體育制度,蘇區體育參與主體包括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從事體育運動的組織。具體如下:
1.管理體育運動的組織
根據有關組織法,體育運動的管理組織具體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管理蘇區體育運動的組織機構是各級教育部,在中央層面是中央教育人民委員,下設省、縣、區(鄉)教育部,管理體育等有關事項。其次,管理蘇區體育的組織還有少共蘇區中央局,它是蘇維埃青年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下設蘇區青年團、少先隊、兒童團等機構。第三層次的管理機構是赤色體育委員會,其配置的委員是由中央機關各部門的負責人組成,下設省、縣赤色體育分會[6]。
2.從事運動的組織
一是俱樂部組織,包括了紅軍、社團、兒童等類型的俱樂部,各級教育部對此制定了較多規范性文件,如《俱樂部的組織和工作綱要》、《俱樂部綱要》、《俱樂部的組織與工作》、《兒童俱樂部的組織與工作》、《關于建立健全俱樂部的組織和工作》等。根據上述規范性文件,俱樂部是蘇維埃社會教育的重要組織之一,是廣大工農群眾的自我教育組織,由特定社團成員組成,專門從事文體活動。二是民間組織,如各種自發成立的拳術組、游泳組等。
(二)對體育技術性方面做出規范管理
1.競技體育方面的規定
競技體育是體育運動發展的高端形式,蘇區由于處于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的環境中,故其競技體育具有很強的軍事色彩,通過競技體育培養軍事素質,鍛煉隊伍,擴大宣傳。根據有關規范性文件,相關立法情況如下:
一是鼓勵和提倡競技體育,如《“五卅”運動會致全國工農群眾的電文》提倡,“今年‘五卅’節的全蘇區運動會中,發起比賽,歡迎蘇區及白區工農選派代表來參加競賽”[7]。
二是競技體育目的與任務,除了鍛煉人民身體以保衛蘇區政權之外,還承擔其他任務,如《赤色體育運動與青年》指出“體育競賽是使落后的達到前進的水平線來”。
三是競技體育的價值目標,如《“五卅”舉行赤色運動會》指出,“發展赤色體育運動,養成工農群眾的集團精神”;《赤色體育運動與青年》指出競技體育還可以“加強我們的政治影響”[8]。
四是競賽管理組織,專門管理競技體育的組織是赤色運動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青年實話》編委會在1933年4月9日發起成立的,《本報發起赤色體育組織》指出,“愿意加入赤色體育會的,請立刻向本報編輯委員會報名”[9],在赤色運動委員會正式成立之前,由《青年實話》編委會全權負責有關體育競賽事宜。
2.技術規則方面的規定
蘇區體育運動規范性文件另一特征是制定頒布了大量的技術性規則:如《各種赤色體育規則》、《田徑賽訓練法》、《柔軟體操》、《少先隊游戲(規則)》、《兒童游戲(規則)》、《競爭游戲(規則)》等。這些技術規范包括:一是球類運動規則,如籃球、乒乓球、網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運動規則;二是田徑運動規則,如短跑、中長跑、長跑、替換賽跑(接力賽跑)、跨欄跑等,跳高、跳遠、推鉛球、擲標槍、投鐵餅等運動規則;三是柔軟體操及其他體操規則;四是制定了許多游戲規則,這些游戲大多來源于民間,系就地取材的運動形式。這些技術性規則,不僅較為全面,基本涵蓋了各種通用的體育運動形式;而且規則較為先進,基本上與現今相關體育運動規則相一致。
(三)對體育保障制度做出明確規定
1.從保障內容來看
根據有關規定,主要包括場地和器材保障:
一是場地保障,如《整理各級列寧學校的指示》要求,“政府應積極提倡公共體育場及運動器具,在比較中心的地方,設立公共體育場……各文委須督促各校教員,將運動場一律迅速建筑完善”[10];《湘鄂贛省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文化問題決議案》要求,“在比較中心的地方,設立公共體育場”[11]。
二是器材保障,如《發展赤色體育運動》要求各區縣等單位可以采取聯合等方式“購買籃球、足球、乒乓球以及器具”[12];《文化問題決議案》要求,“已經建立了的列寧學校要盡可能的注意設置秋于架、跳高跳遠池、球類等運動器具及各種娛樂器具,以啟發兒童群眾讀書興趣,和爭取下季全省各學校運動會的飛揚勝利”[13]。
2.從保障的領域來看
主要有:一是社會體育的物質保障,如《閩西各縣區文委聯席會議決議案》要求,“每區建立一個模范俱樂部,區蘇(蘇維埃政府)盡力幫助”[14];《兒童俱樂部的組織與工作》要求,“(俱樂部運動組)負責購置運動器械,組織學生開運動場”[15];《俱樂部的組織和工作綱要》要求,“(體育活動)物質方面要利用社會,現有的各種設備及會員的會金,尤其要節省一切浪費”[16]。
二是學校體育的物質保障,如《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第16條指出,“教室和室外的運動場、學校園、俱樂部為校舍必不可缺少部分”[17];《列寧初級小學校組織大綱》提出的保障標準是,“最低限度,當有操場一所,……經費充足者,宜購備玩器、運動器”[18]。
四、中央蘇區體育管理實踐對當代體育管理的啟示
(一)體育管理必須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
中央蘇區的體育管理首先立足于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將馬列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由此而展開的體育管理實踐。在馬列主義指導下。蘇區體育管理必然服務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此,中央蘇區體育的政治色彩極為鮮明,其重要任務便是捍衛蘇維埃政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未來建設者。在馬列主義指導下的蘇區體育精神經過了近百年的時間檢驗,被證明為符合我國實際。在新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此經驗依然發揮作用,并集中體現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建設好體育強國。
(二)體育管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
中央蘇區體育管理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基本方法。中央蘇區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各種體育設施不齊,盡管如此,蘇區政府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如軍事體育的訓練手段都是利用現有條件,開展各項與軍事相關的體育活動,社會體育等其他領域的體育運動也是如此。中央蘇區的體育管理將蘇區體育元素內化為群眾體育發展的常態內容,并與群眾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結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蘇區體育運動。
(三)體育管理必須堅持立德樹人
中央蘇區體育管理實踐將立德樹人貫穿于管理全過程,在“社會體育、群眾體育”等理念的指導下,積極發揮體育改造社會的價值。其重點突出兩個方面:一是立德,即將共產主義主義道德貫穿在體育管理過程中,通過體育運動大力培養共產主義精神、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情懷,從精神上全面改造廣大人民。二是樹人,即通過體育運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改善其體質、野蠻其體魄,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培養了大批合格戰士,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培育大量優秀人才。此兩者相結合,為我國革命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體育管理必須堅持人民中心
我黨早期領導人歷來主張人民體育觀,反對精英體育與錦標體育,強調每個人具有平等的參與體育的權利,此種觀念全面貫徹在蘇區體育管理實踐中,中央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1932年就明確指出體育運動應在工農群眾中開展,發動群眾去做各種運動。因此,蘇區體育精神指導下的體育是全民的、大眾的,體育必須服務于增強群眾的健康和身心全面發展。在當今時代,“錦標體育”“金牌體育”基本上主導了體育管理的方向,這不符合體育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為此,可以借鑒蘇區體育管理的經驗,堅持人民中心的宗旨,大力發展民眾體育,促進我國體育早日實現體育強國。
(五)體育管理必須堅持依規治體
中央蘇區對于體育運動基本實現了依法依規管理:一是從靜態層面看,基本構建起了以憲法大綱、條例、決議、指示、訓令等不同層次規范性文件所組成的體育運動法律法規體系,其規制領域基本涵蓋了蘇區體育運動各領域,確保其有法可依。二是從動態的法律規范運行層面看,蘇區體育法律規范運行狀況良好,不管是學校體育,還是社會體育或者競技體育,都是在這些規范性文件規范和指引下有序進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建設體育強國,而建設體育強國必須依靠法律來推進,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規范治理秩序,為此,中央蘇區的體育管理實踐為“依法治體”提供了經驗,能夠助力實現體育強國的愿景。
參考文獻:
[1]曾飆.蘇區體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五卅”舉行赤色運動會[N].青年實話.1933-05-08.
[3]本報發起赤色體育組織[N].青年實話.1933-04-09.
[4]紅軍中俱樂部列寧室的組織與工作[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27.
[5]孔繁敏等.中央蘇區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6]孔繁敏等.中央蘇區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7]“五卅”運動會致全國工農群眾的電文[N].紅色中華.1933-05-08.
[8]赤色體育運動與青年[N].青年實話.1933-12-17.
[9]本報發起赤色體育組織[N].青年實話.1933-04-09.
[10]曾飆.蘇區體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1]文化工作決議案[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24.
[12]孔繁敏等.中央蘇區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13]文化問題決議案[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26.
[14]閩西各縣、區文委聯席會決議案[G]//福建省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編.華安印刷廠:閩西蘇區體育.1986,18.
[15]兒童俱樂部的組織與工作[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12-13.
[16]曾飆.蘇區體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7]小學校制度暫行條例[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67.
[18]列寧初級小學校組織大綱[G]//曾飆.蘇區體育資料選編.合肥:安徽省體育文史辦公室編印,19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