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人口結構和各個年齡段人口疾病的漸漸顯現,我國醫療機制的壓力也不斷增加;伴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對健康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社區中的健康也成為人們迫切的需求,社區體醫融合也變成醫療和體育的共同關注話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突出解決社區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體育是通往健康的途徑,在健康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創新發展社區“體育和醫療一體化”健康促進服務體系,建設“體醫融合”健康服務平臺,為協同推進互聯網+醫療衛生與社區體育事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實踐與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醫融合,社區健康服務體系,互聯網+醫療衛生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健康中國視域下體醫融合的大學生運動健康管理系統構建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B2022294;武漢商學院2022年度校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健康社區“體醫融合”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202211654106。
一、引言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居民對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長。體醫融合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模式,通過整合體育與醫療資源,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然而,我國社區體醫融合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專業人才缺乏、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因此,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體醫融合服務框架顯得尤為迫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我國社區體醫融合服務的現狀與發展軌跡,提出針對性的構建策略,以期為我國社區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二、相關概念及發展軌跡
(一)體醫融合
“體醫融合”的概念在當前學術界也未做出統一標準,但是核心的觀念卻近乎一致。本研究認為:“體醫融合”是指經過專業醫師的診斷而結果為慢性病或需要康復的疾病通過專業運動康復治療師與體育指導員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和體育方法干預,以及最后能使居民恢復健康、回歸生活、增強體質、管理健康的作用。
(二)我國社區醫療健康管理發展
21世紀,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尤其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于健康問題越發重視,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2010年起,上海推出以家庭醫生責任制為主的社區醫療新醫改,為市民能夠全天進行醫療健康咨詢和轉診聯絡的醫療服務體系[1],這是中國社區醫療改革的一個奠基石。但在家庭醫生負責制在推行過程中,醫療資源不足,診療服務水平跟不上,政策執行不到位。新模式的實施還受到政策不完善和社區醫生習慣性思維的影響。
(三)我國社區體育管理者情況
通過對武漢市社區體育管理者的工作,得知86.7%的體育管理者是兼職參與體育工作,專業從事者僅占13.3%。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得知,武漢市大多數社區的體育管理職位由負責社區文體活動工作的居委會人員兼職,由此可見,武漢市社區中專業的體育管理者較少。雖然健康中國發展戰略讓社區體育管理者隊伍快速成型,各個社區基本都有體育管理者,但缺少專業社區體育管理者的現狀導致社區體育事業和體醫融合體系的發展嚴重受限。
而南京市以馬群街道為例,街道與社區是屬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因此街道所有的工作條口在社區均會成立,社區來完成街道各部門布置的任務。這也是南京絕大多數街道與社區的關系[2]。其中也缺乏了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指導,更多的是來自社區社群人員的管理,如果沒有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就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也可以聘請社會上的自發性的“兼職”社會體育指導員來進行定期公益性的講座學習提高相關管理者的專業水平。
再者到我國云南省昆明市的社區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在相關學者調查問卷中有對“您所在社區是否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中,14.1%的人表示有,69.16%的人表示沒有,而16.74%表示不清楚[3]。通過這一數據體現了我國西部地區社區的社會體育指導相較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多的是從“0”到“1”的階段,進一步反應了我國社區體育管理者也有著地域性發展不平衡的情況。
(四)我國社區體醫融合的發展軌跡
社區體醫融合是指依托社區平臺,聯合體育和衛生等多個部門共同工作,在社區內開展身體機能檢測、運動指導,以及對患有慢性疾病的居民進行健康管理等服務,目的是為了給社區居民帶來全面的健康保障。從各個時間段社區體醫融合的發展來看,我國體醫融合仍有著較大的可實現發展空間。在2019年,廈門市體育局攜手市衛健委,作為全省的先鋒,啟動了“體醫融合”的試點項目。他們以社區為依托,建立了一個涵蓋社區、政府、醫院和科研機構的廈門“體醫融合”綜合服務網絡,將體育活動與醫療保健緊密結合起來,對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實施了早期干預措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6年,上海市體育局試點“社區主動健康計劃”,組建由2名健康管理員、1名全科醫生和1名體育指導者組成的團隊,為老年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包括體質監測、健康講座、運動方案和慢性病干預在內的服務,有效滿足了社區內老年人的運動健康需求[4]。2013年,武漢市體育局作為項目主體提出以構建新型城市社區科學健身服務綜合體——“江城健身e家”為目標,以政府為主導,立足社區,市場化運營與多元需求導向為原則,建立融合居民體質監測、運動風險評估、科學健身指導、居民健康管理與科學健身知識宣教五位一體的科學健身服務體系[ ]。我國仍在繼續探索體醫服務模式,但結果和過程產生的變化并不匹配。想要找到實現符合我國國情的服務體系并能夠在廣大社區推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互聯網+體醫融合的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全球化的發展,信息變得容易獲得又清晰可見,但要使每個人碎片化的信息能夠采集成工整的數據融入對患者數據化的分析與管理,不僅能加速處理分清輕重緩急,還能保證信息傳遞結果的清晰明了。通過互聯網如抖音,小紅書,微博,微信等平臺來推動體醫融合發展的宣傳。戴霞等應用自主研發的“糖衛士”APP為住院糖尿病病人提供運動評估和指導,從而顯著提高了病人的運動依從性。郭賀等為探索“互聯網+醫學+體育+護理+營養”服務模式,研究開展體醫融合健康促進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6]。因此,通過互聯網來幫助體醫融合的發展無疑是當前我國體醫服務體系發展道路上的一大助力,通過對各種管理的數據化來促進體醫融合發展模式的新提升,拓展體醫融合功能發展及應用空間。
二、我國社區“體醫融合”服務框架的構建研究
針對我國不同發展地區的社區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社區的條件采取差異化發展,尋找出符合當地民情的現實有效的體醫融合服務模式。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下,針對市場經濟水平發展較快的地區,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對體醫融合服務發展進行有力的推動。針對西部地區或者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的體醫產業發展不完善的情況下,要以政府為主導探尋出符合當地市場,人民滿意的體醫融合發展模式,同時也要增強自身的不足,不斷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可用的模式,減少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到目前為止,這種差異化發展是我國社區體醫融合不同地區發展前進的最好途徑之一。
(一)提高社區體醫服務體系的合理資源調配
在社區體醫服務模式的發展過程中,理念與線下配套設施發展不均衡的情況經常出現,為此我們探尋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首先,在政府為主導的情況下,要加強對體醫產業的財政投入,并通過各級政府的財政情況合理分配資源調度,形成有序財政調控的機制。
其次,開放多種類投融資渠道方式。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投資合作、福利待遇、社會援助、減免稅收等方式加強各類社會力量對社區體醫融合產業發展的幫助。讓資本更容易參與發展社區體醫融合服務體系的建設。
最后,優化體醫服務設施的合理布局。在社區健康委員會的統籌下,統計所需的相關設施,做到有求必應,滴水不漏;此外,社區內的醫療設備和體育運動設施應相結合,做好群眾健康普及工作,用簡單易懂更多人能做到的方式,來促進社區體醫設施的實用性發展,不做浪費資源而又“假大空”的表面發展。
(二)優化社區體醫融合服務路徑
優化社區體醫融合的各個管理階層的服務路徑及服務質量的提高。是由政府為主導的垂直多層管理,發揮衛健委和體育管理部門的方向指導作用,社區健康委員會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委會及社區體育指導部門統籌發展的一主三副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社區健康管理委員會的資源調配、任務分配以及合理監督之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慢性病和亞健康居民提供診療服務,并將他們的健康信息錄入網絡平臺。對于需要醫療干預的患者,中心會制定運動處方并安排康復治療。同時,社區居委會和體育指導部門負責調查和更新其他居民的健康信息,并與衛生服務中心的數據整合,形成全面的居民健康檔案。這些部門還為癥狀較輕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運動干預、定期進行體質測試、運動技能培訓和科學健身指導[7]。這種模式雖然在政府分工上有明確的指導意義,但是缺乏實際試驗樣例,容易出現有關人員操作不規范,相同層級部門不配合的情況,對于我國目前的社區體醫服務模式運行路徑來看,從基層做起了解多方面的需求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難處可以適當增加社會專業志愿人員的參與來進一步優化路徑。

(三)加強社區體醫融合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
在2013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8],推動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設立健康促進相關學科專業。加快促進社會培育社會體育指導員、推拿師、營養師、康復治療師、健身教練等相關從業人員,根據社會需要由高等院校共同培育運動康復人才,復合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為我國運動康復的尖端領域發展添磚加瓦,為社區體醫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構建社區體醫融合健康管理的智慧服務平臺
我國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大國截止2020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9.89億,如此龐大的信息發展數量,使我國社區體醫融合健康服務機制的發展建設不能再依靠普通的方式,新的發展模式對信息數據的使用量也將是極為龐大的。因此,對于我國社區體醫融合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缺少相關智慧數據管理發展平臺,提出以下有代表性的對策。
首先,針對社區龐大復雜的數據進行整理,對居民的歷史病例做出健康檔案進行歸納與醫療系統互通。其次,建立社區體醫融合健康管理平臺。通過對每一個居民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和反饋,居民們可通過統一管理的APP應用或者小程序來查看自己的身體狀況,還可根據情況和個人的身體數據信息得到專業的健康服務報告(如身體狀況、健身指導、康復計劃、醫務監督、就醫預約和身體智能監測提醒等服務),大大加強了居民對健康追求的便捷性,實時性和明確性。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體醫融合發展大部分仍存在理論階段,這與我國各地不同發展政策和缺少實際試點樣本有關,本研究吸取了國外體醫融合發展的精華也結合了國內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考察體醫融合服務的現狀和進行相關調查,分析了我國體醫融合服務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探討了體醫融合服務體系發展的目標、重要性以及改進措施,最終得出了一些結論:
第一,目前我國社區體醫融合服務制度、政策、文件不夠完善;體醫融合線下宣傳缺乏多元變化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宣傳渠道單一;體醫產業多重復合型人才缺少,相關人才培養機構院校目標不夠明確;產業資金和資源調配不合理不到位,配套設施整合不完全,設施種類數量不完善;社區居民了解少,嘗試少,資源數據采集少,互聯網使用不到位的問題。
第二,體醫融合需要各種部門協同發展,需要政府為主導的宏觀治理;加大社會資本資源供養;完善體醫產業復合型相關人才培養模式。
第三,完善多方對互聯網平臺的管理機制,保證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安全與便捷,提高服務和質量,根據居民的意愿來進行體醫融合管理平臺的促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薛錦花.推行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模式存在的困難與對策[J].社區醫療,2011,18(11).
[2]趙鵬.南京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22.DOI:10.27441/d.cnki.gyzdu.2022.000276.
[3]潘彥憬.昆明市社區體育信息服務供給研究及平臺構建[D].云南師范大學,2020.
[4]陳佩杰.陳佩杰:加快社區老年人“體醫融合”中心建設[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20/0526/c202403-31724286.html.
[5]徐文琦,陳林祥.構建武漢市社區科學健身服務綜合體的實踐探索與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06):45-50. DOI:10.15930/j.cnki.wtxb.2015.06.007.
[6]王麗梅,李露,羅倩等.體醫融合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23,21(12):1641-1645.
[7]劉海平,汪洪波.“大健康”視域下中國城市社區“體醫融合”健康促進服務體系的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06):492-498.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0.06.003.
[8]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 OL].(2013-09-28)[2020-02-24].http://www.gov.cn/zwgk/2013-10/14/ content_250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