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格局下,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現狀分析,運用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以及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并通過鉆石模型分析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最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75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4)03-0019-07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我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農產品貿易額持續增長。202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3343.2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301.5億美元,同比增長9.9%。隨著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的不斷增長,也呈現出貿易逆差持續增大的趨勢。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有效遏制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對于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相關數據,運用國際市場占有率(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以及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等指標對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1],并通過鉆石模型分析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對策建議。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規模
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貿易逆差日益凸顯。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由2013年的1850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3343.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1.9%[2]。如圖1所示,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呈現整體直線上升趨勢,由2013年的1179.1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2360.6億美元,實現了翻倍增長;出口額呈現整體穩步增長趨勢,相較于進口額變化幅度不大;貿易收支差額呈現負數,并于近年來持續擴大,2022年凈進口額達1378億美元,表明我國農產品貿易自2013年至今便持續處于貿易逆差狀態,外貿條件相對不利。
(二)農產品貿易結構
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進出口產品集中。本文采用商務部對國際貿易農產品的分類編碼標準,按照商品類章進行界定。農產品所屬范圍HS01-HS24,總計4類24章。第一類HS01-HS05,活動物,動物產品;第二類HS06-HS14,植物產品;第三類HS15,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第四類HS16-HS24,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3]。如表1所示,我國農產品出口以第二類、第四類為主,2022年二者合計出口占比達79%;從發展趨勢來看,2013—2022年間第一類產品呈現整體下降趨勢,第三類產品雖處于逐年上升趨勢但依舊為最低水平。如表2所示,我國農產品進口以第一類、第二類為主,2022年二者合計進口占比達78.2%;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口整體呈現波動趨勢。這表明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種類較為集中,對外貿易多元化程度受限。
(三)農產品貿易市場
我國農產品貿易范圍擴大,進出口市場集中度高。202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達到982.6億美元。其中,超過15億美元的貿易伙伴達到16個,對其總出口貿易額達到757.9億美元,占我國全部農產品貿易出口額的77.13%。僅對中國香港、日本、美國、韓國以及越南排在前五位的農產品出口國貿易總額達到440.3億美元,約占我國全部農產品貿易出口額的44.8%(圖2)。進口市場方面,2022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2360.6億美元。其中,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國、泰國、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排在前五位的農產品進口國貿易總額達到1303億美元,約占我國全部農產品進口總額的55.2%(圖3)。說明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市場集中度高,抵御風險能力相對較弱。
綜上分析,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市場不斷擴大。但相比世界農業發展大國,我國存在一定差距。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逆差日益凸顯、出口產品技術程度低、貿易市場集中度高的問題,以上種種使得我國農產品發展具有貿易失衡、貿易潛力不足、抵御風險性差的風險。因此,運用相關指標對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情況進行測算,深入探究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評價
2022年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顯示,農產品出口貿易大國前10位依次為美國、巴西、荷蘭、德國、中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亞。因此,測算我國農產品MS、TC以及RCA指數初步分析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地位,隨后測算其它9個國家的農產品MS指數、我國分類農產品TC指數以及RCA指數三個指標,進一步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MS)
農產品MS指數是指一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通過這一指數的變化可以有效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地位的發展趨勢,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能夠充分反映出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地位[4]。MS指數可以用公示(1)來表示。
MSij=XijXwj(1)
基于2013—2022年間的美國、巴西、荷蘭等十國農產品MS指數數據,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地位進行分析。結果(表3)顯示,2022年世界農產品出口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荷蘭、德國以及中國,累計市場份額占到33.05%。其中,美國農產品MS指數最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最強。農產品MS指數變動趨勢方面,意大利呈現整體直線上升趨勢,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巴西、中國、加拿大以及西班牙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印度尼西亞2013—2022年間增長率達3.45%,增長變化幅度最大;荷蘭、德國以及法國呈現下降趨勢,年均增長率呈現負值。從農產品MS指數來看,我國綜合排名世界第五,表明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地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TC)
農產品TC指數是指一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可以用公式(2)來表示。該指標能夠有效測算出我國農產品的凈出口競爭能力。其指標范圍在-1到1之間[2]。TC=-1,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1lt;TClt;0,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較弱,數值越接近于-1說明競爭力越弱;TC=0,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處于中間水平;0lt;TClt;1,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較強,數值越接近于1說明競爭力越強;TC=1,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
TC=Xij-MijXij+Mij(2)
2013—2016年間,我國農產品TC值呈現回升趨勢,由2013年的-0.215增長至-0.182,2017年之后呈現快速下降趨勢,2021年TC值降到最低-0.435,2022年我國農產品TC值呈現上升趨勢。2013—2022年間,我國農產品TC值始終處于零以下(圖4)。由此可見,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總體趨弱。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農產品RCA指數是指一個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農產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5],可以用公式(3)來表示,旨在定量描述一個國家內農產品相對出口的表現。通過這一指數可以對我國農產品的貿易比較優勢進行測算,從而判定我國農產品是否具備出口競爭力。一般而言,RCA 指數接近1,表示無相對優勢或劣勢可言;RCAgt;1,表示該國的此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RCAlt;1,則表示該國此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6]。
RCAij=Xij/XtjXiW/XtW(3)
2013—2022年,我國農產品RCA平均值為0.347。整體看來,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不具有比較優勢。2013—2015年間,我國農產品RCA值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有所回升并達到峰值0.383。2016—2018年間,我國農產品RCA值呈現波動變化趨勢。2018年之后我國農產品RCA值呈現直線下降趨勢(圖5)。
通過表4數據分析可知,其它類動物產品(HS05)、蟲膠樹膠樹脂及其它植物液汁(HS13)、軟體動物及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制品(HS16)RCA值都大于 1,代表著這三類農產品出口量較多,具有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具有一定競爭力。而谷物(HS10)值最低,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其次受到出口貿易壁壘的限制等,使得市場競爭力下降,不具有比較優勢。從我國分類農產品RCA指數來看,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平衡,部分農產品出口在世界上處于劣勢地位,競爭力不足。
綜上分析,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地位。但是相比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不穩定,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等都遠小于這些國家。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呈現出口競爭能力下降、農產品進出口結構不平衡的現象。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明顯不足。因此,明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因素,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格外重要。
三、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鉆石模型分析
1990年,邁克爾·波特構建鉆石模型,用于全面分析影響國家產業競爭力的因素。波特認為,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以及發展機遇和政府行為。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構成“鉆石體系”。根據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特點,結合波特鉆石模型的核心觀點,構建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框架(圖6)。根據圖6所示的鉆石模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主要受到農產品生產要素、農產品市場需求、相關及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和同業競爭的影響[4]。其中,政府行為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機遇包括國家方針、市場變化等。
(一)農產品生產要素
要素條件優勢可以在市場上轉化為競爭優勢。農產品初級要素包括土地、氣候等自然要素以及非技術工人等;高級要素包括現代化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以及科研機構等。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工費用低于農業發達國家水平,因此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優勢,但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使得我國在發展此類產業時不會實現較大突破。實際上,僅依賴于初級生產要素無法獲得全球競爭優勢。根據波特理論,一個國家唯有依靠發展高級生產要素才能夠建立起強大而又持久的產業優勢。
我國當前主要依靠初級要素進行農產品貿易。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產品資源豐富,對外貿易應該具備較強的比較優勢。但是縱觀我國農產品貿易市場,擁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不強,優勢不足。究其原因:首先,對于初級要素的生產加工環節,我國農產品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其次,對于勞動力要素而言,我國勞動力素質水平不高,缺乏生產專業性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再者,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涉及的科技研發、技術設備遠低于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技術水平有限。
(二)農場品市場需求
消費者需求是競爭優勢也是產業發展的動力。農產品市場需求來自國內市場需求和國際市場需求兩方面。國內市場需求主要是滿足國內居民對于農產品的生活所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呈現上升趨勢,對于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國際市場需求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農產品從具有產品相對優勢的國家流入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國家,進口國家為保護國內市場發展出臺關稅或非關稅措施,應用更為嚴格的質量檢測標準。根據波特理論,需求量增加會刺激企業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催化企業創新能力,從而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我國當前主要依靠國際市場需求刺激產品創新。由于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的影響作用不強,涉農企業疏于產品質量的提升,但國際市場要求標準不斷升高。這無疑對于我國涉農企業在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我國主要通過進口國外產品來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高質量需求。涉農企業管控不嚴、農產品質量問題、國內消費者不夠挑剔等都會使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受限,阻礙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相關及支持產業
國內農業相關產業同樣是競爭優勢重要來源。農產品貿易涉及一系列流程,需要完整的產業鏈作為基礎支撐。相關產業發展情況主要從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兩方面進行分析。通常,產業發展會以地域為基礎,形成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集群。支持產業為上游企業提供投入,其發達程度與上游企業發展的成本、質量等密切相關,發展情況會直接影響上游企業的競爭力。農產品產業集群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農業發展水平的推進,需要國家、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共同體努力。根據波特理論,優勢產業一定是同國內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并非單獨存在,對形成國家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息息相關。
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化程度較低。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設備水平不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個體以及中小型農產品企業是我國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主體,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我國涉農企業正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產品發展向產業化規模化邁進。但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仍存在企業思想認識不到位、行業集中度不高、農業資金不足等問題,阻礙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提升。
(四)企業戰略及同業競爭
企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農產品企業發展水平包括涉農企業戰略、組織結構和同業競爭水平。主要從農產品企業的發展模式和同業競爭兩方面來進行分析。農產品企業的發展模式對競爭力水平產生重要影響,農產品同業競爭主要表現在農業企業同行業的競爭方面。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推動行業發展,市場無序競爭則會使得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根據波特理論,激烈的國內自由競爭能夠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能夠迫使企業開拓國外市場,有效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推進企業走向國際化競爭的動力。
當前我國正面臨農產品產業轉型升級的狀況。我國擁有諸多質量好、價格低的農產品,但是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在包裝、宣傳、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不足,且沒有突出品牌,導致我國農業品牌影響力不足,附加值低,難以充分占有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一直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取勝,無法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國際市場需求,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方面不具備較強的比較優勢。
(五)發展機遇和政府行為
社會發展機遇能夠推動我國農產品提質升級。一般情況下,可能的機會包括:重大科技發明、石油價格暴漲、全球股市或匯市重大變化、區域市場需求劇增、國家產業政策重大調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網絡戰爭、核危機等。例如,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達成生效[5],成員國之間達成制度性協議,我國出口到成員國市場的農產品立即可以實現零關稅或者通過一定時間的過渡期實現零關稅,這對于我國農產品開拓出口市場、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非常有利。根據波特理論,企業應該切實把握住機會,從容應對社會挑戰。
政府在發揮產品優勢中起到催化和激發作用。政府行為主要表現在出臺相關條例、落實補貼政策、政府扶持采購等方面。其中,政府落實補貼政策是政府行為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國為了促進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份額,采取一系列經濟手段和政策措施。政府支持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政策包括糧食收購價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等。政府通過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提高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通過對土地、種子、農機設備等進行補助,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根據波特理論,政府能夠為產業和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公平競爭,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推動本國產業轉型升級。
四、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要素投入類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我國應積極轉變要素投入類型,依靠高級要素發展農產品貿易。一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當前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能夠減少相對昂貴的成本投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6]。二是增加教育資本投入,培育專業型人才。我國應加大農民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對從事農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技能和素質。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農業產業就業。三是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種子研發技術、加工技術是我國農產品生產領域的重要性工作,研發技術薄弱、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體系不完善是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研究能夠對我國農產品發展產生很大益處。自主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農產品的質量檢測、加工包裝、運輸流通是實現產品增值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產品附加值極其重要的環節。
(二)引導消費方式升級,提升國內需求質量
政府應積極引導消費方式升級,依靠國內市場需求發展農產品。一是加強涉農企業監管,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政府對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加強監督管理,對農產品安全質量問題達到零容忍,有效培育國內農產品消費市場較為挑剔的交易環境。二是政府出臺農產品銷售標準,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相關部門組織聯合執法、不定期巡查、電話舉報等全方位、多渠道的監管方式,加強常態化監督檢查力度。充分利用農村墻報、電視等多媒體對農產品安全意識進行宣傳,對于種植生產過程使用違禁藥物進行違法生產的企業農戶,實施法律制裁,從而切實保障群眾健康安全。三是提升國內消費者需求,完善我國市場服務水平。擴大消費需求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動力,提高居民收入是促進消費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過加大就業力度、提高工資水平、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來增加居民收入,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市場服務水平也可以激發消費需求。
(三)企業轉變生產模式,構建農業產業集群
企業應積極轉變生產發展模式,形成產業集群推動農產品發展。一是加強宣傳現代化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企業發展意識,真正轉變企業生產發展模式,推動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現代化。二是引導領頭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形成農產品產業集群。充分調動龍頭企業發揮引導作用,形成以區域化為特征,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核心,聚集上游農產品種植生產源頭企業、下游農產品流通服務企業以及農業金融、科研等支持機構的產業集群。通過資源要素的集中,延長產業鏈,進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三是構建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由于農產品種植生產所需資金具有長期性、季節性的特點,且易受到天氣條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使得貸款風險系數較高,從而滯后了農產品發展。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合理的農業信貸,為農產品企業生產發展提供購買大件設備或技術服務的資金支持。
(四)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拓展多元化新市場
企業應積極調整市場發展戰略,利用多元化銷售渠道開拓市場。一是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打造高附加值農產品。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出口一直停留在初級生產為主,品牌意識淡薄,精加工、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偏少。制定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可通過建立品牌形象、互聯網平臺營銷等方式來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實施精細化經營,引領高效發展。著力培育農產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在農產品生產領域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針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從而實現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推動我國企業擺脫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傳統貿易模式。三是著眼全球市場發展,提升市場信息敏感度。深入了解國際市場需求,掌握農產品市場發展趨勢,對于建立敏銳的市場敏感度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應在保證原有市場的情況下,不斷推陳出新,利用差異化農產品、多元化銷售渠道的方式積極開拓新市場。
(五)把握社會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達成生效,加快了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的發展,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迎來了新一輪機會。國家之間合作戰略的達成,有助于充分發揮各國產品的比較優勢,通過降低關稅甚至是零關稅措施有效實現農產品領域農產品互補,擴大各國之間農產品貿易市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RCEP協定趨于成熟,我國高水平開放、融入世界經濟水平隨之提升。我國農產品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積極把握發展機遇,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容應對社會挑戰。
在現有制度下,政府應積極發揮作用,充分利用各種關稅或非關稅手段加強對本國農產品的有效保護,通過擴大農業財政補貼等形式助力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實現對外貿易發展,縮小與農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面對不可抗拒的風險,通過增加農業直接補貼、間接補貼的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確保對農民、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提供最大的支持,以保證其收入穩定增長。政府落實對于農業財政補貼的監督和管理,促進農業補貼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強法制監督,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
參考文獻:
[1]魏格坤.關于中國蔬菜出口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中國商貿,2011(31):242-243.
[2]陳志恒,孫彤彤.美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交流,2019(10):99-113+192.
[3]王巖,高鶴.FTA框架下中國—新西蘭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世界農業,2013(03):22-30.
[4]肖黎,周镕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評價——基于灰色關聯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01):132-136.
[5]林偉敏,盧熙明,李中斌.福建省現代農業競爭力評價探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6(02):62-66.
[6]梁丹輝,孫東升.中國與巴西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及增長空間分析[J].世界農業,2014(11):83-87+203-204.
[4]紀良綱,米新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基于農產品供應鏈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38(06):49-54.
[5]韋夏怡.航運港口板塊持續活躍港口生產節后穩步恢復[N].經濟參考報,2022-03-01(003).
[6]唐瑩,陳夢涵.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韌性的作用機制與效應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22(03):292-300.
(責任編輯:楚 霞)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XU Yu-mei,LIU Shu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ower,China’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urther expanding high-level opening up and accelerat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and display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The diamond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Finally,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Diamond model;Influence factordfactors
收稿日期:2024-01-1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準入視域下中俄數學貿易便利化法律規制研究”(23FXB019)。
作者簡介:徐玉梅,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法;劉爽,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產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