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2023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將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擺在了重要位置[1]。多年來,產業振興一直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只有各村各產業蓬勃發展,才能帶來鄉村發展的新活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2]。近年來,廣西玉林市博白縣引以為傲的特色產業楊梅,隨著電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種植面積也有所增長。當地政府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機遇發展楊梅產業,然而,發展楊梅產業進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如產業規模大而不強、產品單一化、銷售渠道固定化、宣傳形式陳舊化、種植戶老齡化以及管理粗放化等問題。盡管當地的村委、農戶和技術人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楊梅產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因此,積極應對并解決楊梅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以及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二、發展現狀
楊梅屬常綠喬木植物,喜溫耐寒,成熟的楊梅果味道酸而甜,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纖維素、礦質元素、維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果膠及8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有“果中瑪瑙”之美譽[3]。廣西玉林市博白縣位于壯族自治區的東南部,其氣候條件優越,靠近北回歸線,擁有充沛的降水和充足的光照,這為楊梅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4]。楊梅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博白縣的氣候條件完美地滿足了這一要求,因此,博白縣成為廣西玉林市楊梅的主要產地和核心產區,博白縣鳳山鎮更是被譽為“楊梅之鄉”。
(一)楊梅產業種植面積大,突出地域特點
博白縣楊梅栽培的總面積超過4000hm2,年產量超過70000t,產值5億多元,是當前廣西各縣楊梅產區中最大年產量的地區。博白縣下設28個鄉鎮,有超20個以上鄉鎮栽培有楊梅。以博白縣鳳山鎮為例,鳳山鎮地處山區,由于春季雨量偏少,而夏季雨量較多的自然條件,更加適應楊梅的生長和結果,具體表現為成熟期提早、品質更優[5]。鳳山鎮是博白縣最大的楊梅產地,楊梅種植面積超過667hm2。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鳳山鎮楊梅的豐收季,小小楊梅,在短短一個月內,為當地群眾創造了數千萬元的收入,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領導下,大力引進耐旱耐寒的“黑碳”和“東魁”等新特優楊梅品種和種植技術,博白縣楊梅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呈現楊梅產業復蘇新形態。可見,當前楊梅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部分鄉村收入的頂梁柱,實現了楊梅果變為致富果。
(二)高新種植技術逐步融合楊梅產業發展
楊梅的種植需要高度的專業性和精細化管理,一旦管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枯枝落葉、果實稀少等問題,進而影響收成。當前,博白縣大部分楊梅種植區仍通過全流程人工育苗、移植、施肥、修枝、壓條、病蟲害防治、采摘等方式進行楊梅種植,同時也有一些合作社將楊梅種植轉向了科學、高效、低成本、高收成的種植方式,引入了更多的機械化、智能化和無人管理技術。如無人機在楊梅種植中的應用、“AI+楊梅種植”、AI采摘機器人等舉措,通過運用高新的種植技術,博白縣楊梅產業取得顯著的進步,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楊梅的優良品質,并為其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三)楊梅產業銷售渠道持續多元化
傳統的銷售渠道是一種集采集銷的形式,通過楊梅經銷商下鄉收購,統一售賣給經銷商,再由經銷商轉賣分銷給消費者,經銷商就作為一個中介和平臺,連接產地和消費者。博白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商,進入到農戶的楊梅園中進行收購,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銷售問題,農戶足不出戶即可將楊梅銷往全國各地。除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外,當前博白縣各楊梅產地,為提高楊梅知名度、打開銷路,使出“文化+產品”的組合拳,各地都熱衷于辦楊梅文化節,博白縣鳳山鎮在2023年4月15—16日舉辦了首屆村級特色農副產品展銷會暨楊梅美食節,兩天時間,上萬人涌向“廣西楊梅之鄉”,在這次楊梅節上,隨著媒體報道和朋友圈宣傳,鳳山鎮楊梅曝光量爆發式增長,讓更多人了解到楊梅產業,同時也打開了楊梅的銷路。除了上述兩種途徑外,互聯網電商直播為楊梅種植帶來了更多機會,更多的農戶化身為“主播”,為自己的農產品代言,讓消費者了解和知道產品的細節,帶動消費者消費,從而提高了楊梅銷售的轉化率。開通了楊梅電商直播間,邀請電商達人站臺直播帶貨,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把當地楊梅推向全國,流量達百萬人次。
(四)楊梅再加工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
傳統的楊梅銷售以楊梅鮮果銷售為主,但其附加值低、不耐保存等一直影響著楊梅的銷路和銷量。隨著大眾口味和市場需求,帶來了楊梅酸奶、楊梅酒、楊梅奶茶、楊梅醬、楊梅風味小吃、楊梅炒肉等新產品,這些產品憑借著其獨特的風味和新興的產品形式廣受消費者歡迎。以博白縣某奶茶店推出的多肉楊梅奶茶為例,將博白縣新鮮采摘的楊梅加入奶茶當中,再配上奶蓋等,制成風味獨特的楊梅奶茶,成功吸引消費者打卡,成為夏季奶茶飲品的“好評王”。
(五)當地政府引領楊梅產業發展
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近年來博白縣楊梅產業發展持續向好,通過鼓勵和支持農戶種植楊梅,加大楊梅產業扶持力度,同時通過舉辦楊梅節,邀請游客采摘,吸引外來收購商等,為農戶解決銷路問題,切實做好了山上文章,提升了農戶的收入。以鳳山鎮某村民為例,在村委的支持下,村民得到了楊梅種苗以及信用社貸款,解決了前期資金不足問題,在楊梅成熟后,村委又幫其搭建楊梅直播間,指導其通過直播銷售,打開楊梅銷路,在楊梅采摘結束后又請專家來進行楊梅堆肥等技術指導。在2023年,該農戶楊梅種植年收入超過5萬元,實現了增產增收。
三、發展困境
當前楊梅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銷售渠道單一化
從事楊梅種植的農戶面臨著年齡結構老化、文化水平有限、觀念陳舊等問題,這使得農戶對于網絡電商直播的新興銷售模式持有保守態度。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如何發貨、上架產品以及圖片美化等技術手段感到困惑和不安,難以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以及因為語言不通,對銷出去的楊梅產品售后困難,使得大部分農戶更愿意相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外來收購商,即使收購商一再壓價,農戶也會將楊梅銷售給收購商。但是,由于收購商是流動商販,當不來本地收購時,農戶的楊梅銷售就陷入困境,楊梅只能爛在果園里,痛在心里。
(二)種植技術落后
農戶的楊梅種植遍布在大山當中,比較零散,當遇到特殊的種植地,大型機械難以應用,反而成為累贅。
(三)產品開發滯后
楊梅種植戶觀念比較陳舊,無法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觀,主打的產品仍舊是楊梅鮮果銷售,但是楊梅鮮果銷售中的問題較多,如楊梅不便保存,新鮮楊梅銷售和食用期僅在二到四天,如果在此期間內不能銷售出去,楊梅就會變質。同時由于楊梅的不耐運輸特性,也導致其銷售距離有限,知名度低。這就要求加速新產品的開發和轉化。
四、創新路徑
(一)落實精細化管理
抓好技術關,加強楊梅種植精細化管理,加大政策補貼,降低楊梅生產機械價格,讓農戶買得起、用得起。可以采取“合作社+政府+農戶+電商”的形式,農戶通過加入合作社獲得合作社機械免費使用權,合作社免費幫農戶進行機械維修、更新換代等,農戶生產出的楊梅,銷售給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加工基地,生產出楊梅酒,楊梅罐頭,風味獨特的楊梅酸奶等楊梅制品,再通過物流銷售,將產品送往全國各地。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社幫助農戶銷售楊梅獲得了差價,農戶也解決了種植技術不過關,機械昂貴,銷售渠道單一且不穩定的問題,物流公司通過和合作社的合作,也獲得了穩定的訂單量。
(二)創新升級銷售途徑
加大對農戶的培訓,提高其文化水平和電子產品的使用能力。同時,為農民配備專業銷售指導人員,通過策劃文化旅游節、電商直播節等,為農戶進行電商直播打通最后1公里。也可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等形式,吸引更多流量,為楊梅產品銷售和產品知名度打開新的渠道,同時結合電視和短視頻的宣傳,利用“朋友圈效應”進行“病毒式”傳播。
(三)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在產品文化上,要敢為人先,創造出更多的楊梅產品IP形象,將當地文化特色融入產品銷售當中,打造區域品牌,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采用“產品+文化+品牌”的形式,加大楊梅品牌宣傳,運用“雙品牌”發展戰略,形成區域楊梅品牌宣傳合力,通過品牌效應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四)改良升級楊梅種植技術
一是建立楊梅種植大數據平臺,收集并分析土壤、氣候、病蟲害等信息,為種植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病蟲害預測和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減少農藥使用,保障食品安全。二是利用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拍攝園區全景,為數據分析提供基礎圖像資料。無人機通過在楊梅園中巡檢,也可以實時監測樹勢、病蟲害等情況,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建立種苗培育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種苗生長狀況,確保種苗健康生長,以及研發和應用適合楊梅采收的機械化設備,提高采收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采用機械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楊梅及時采收。
參考文獻:
[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J].新西部,2023,(02):174.
[2]青平,王敬斌,蔡煒煒.對農業強國建設中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J].經濟縱橫,2023,(09):21-28.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309021.
[3]何新華,陳力耕,陳怡等.中國楊梅資源及利用研究評述[J].果樹學報,2004,(05):467-471.
[4]蘇恒,吳益平.博白縣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8,(03):18-20+38.
[5]何新華,潘介春,潘鴻等.廣西楊梅經濟栽培區劃研究[J].中國果業信息,2006,(10):12-13.
[作者單位:盧海寶 廣西警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通訊作者)趙華,廣西警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