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教師教育的百年發展有其鮮明的歷史脈絡:堅守傳統文化本色并融通外來經驗是近現代我國師范教育的“基因”,探索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與培養模式是師范教育發展的主線,創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師范教育是新中國師范教育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師教育,注重舶來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注重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觀念相結合,構成了中國教師教育現代化有別于西方的顯著歷史特征。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在兩個“相結合”的歷史經驗上形成新的時代內涵,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是做好“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怎么培養教師、為誰培養教師”答卷的現代化,是追求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
關鍵詞:教師教育;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513
收稿日期:2023-11-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研究”(BGA23025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光明,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 bd690310@163.com;
張永健,男,山東莒南人,教育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
吳立寶,男,山東莒縣人,教育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方向、政府舉措和工作要求
王定華《新時代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形勢與任務》,《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4-11頁。,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是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教育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對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進行歷史溯源并明晰其時代內涵是推進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必要前提。
一" 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歷史溯源
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經了長期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堅守傳統文化本色并融通外來經驗,追求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師范教育理論與培養模式,創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師范教育成為鮮明的歷史印跡。
(一)堅守傳統文化本色并融通外來經驗:近現代師范教育的“基因”
雖然我國近現代意義上的師范教育始于借鑒國外經驗,但從源頭上始終堅持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根本,以舶來品的科學技術等內容為輔助,這種中國化的追求貫穿于舊中國從西方引進師范教育的過程。1896年,梁啟超在《論師范》一文中著重介紹了日本的師范教育內容,提出借鑒日本師范課程設置,但同時強調日本的做法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主張以修身為第一科目、輔以諸國言語等內容,在全國推廣師范學堂建設,培育熟悉中華文化精髓又兼通西學的師范人才
梁啟超《論學校四(變法通議三之四):師范學校》,《時務報》1896年第15冊,第2頁。此文后收錄于《飲冰室文集》,更名《論師范》。參見: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冊2,中華書局1926年版,第12頁。。同年,孫家鼐在《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強調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傳承,政教昌明,不能完全參考日本的做法,舍棄中華文化而擁抱西學;并主張開辦京師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376頁。,強調師范教育的根基在于研習傳統文化,以其為根本,兼采西學。這些主張從理論上明確了我國師范教育應堅守傳統文化本色,融通外來經驗。
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南洋公學設置師范院,將中體西用的思想應用于實踐,由中文總教習指導學生自主研修“經史子集”等傳統文化典籍,砥礪學生成長為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立身根本,又熟悉西學科學技術的經世致用之才。同一時期的張之洞、張謇也在各自建立的師范學校實踐“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辦學思想。張之洞在武昌師范學堂(1902年成立)中設置修身、讀經、中文等科目,兼用外語、教育、體育等新課程。張謇在通州師范學校(1902年成立)中設置國文、修身等科目,配以數學、教育等課程。盡管這一時期的師范教育主張和實踐不乏保守和改良的濃厚色彩,但堅守傳統文化本色并融通外來經驗的思想,已經滲透進師范教育的血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孕育與發展不可忽視的“基因”。
(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師范教育理論與培養模式:師范教育發展的主線
在開展師范教育過程中,盡管學習借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是我國師范教育的內容之一,但有識之士從未放棄對本土化師范教育的追求,并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理論。1917年,陶行知學成歸國,任教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他先后發表《教學合一》和《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闡發具有中國色彩的教育理論主張。1926年,在中華教育改進社鄉村教育聯合研究會上,他正式提出“生活教育”主張,隨后創建南京市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師范),實踐其“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培育扎根中國鄉土、服務鄉村教育的師資隊伍,成為倡導并實踐本土化師范教育理論的先行者。1940年,陳鶴琴籌建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提出并實踐“活教育”思想,培養適應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人才。在蘇區、邊區、解放區,以徐特立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中國國情開展師范教育,努力建設面向人民群眾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培育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的人民教師隊伍。
創設適用于中國本土發展的教師培養模式,也是我國師范教育變革的重要內容。20世紀20年代,面對中國大而貧窮、地區差異巨大、鄉村教師短缺的現實問題,陶行知就師范人才培養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他提出“藝友制師范教育”,將實習與理論學習有機統一起來,讓師范生與好老師做朋友,在與有經驗老師的交流、觀摩體驗和實踐中提升育人能力,加快培養適應農村教育需求的師資隊伍。蘇區時期,為短時間內培育紅色教師隊伍,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建立了短期師范班,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教育方式,培育附屬小學和成人補習學校所需師資,進而服務蘇區人民的教育基本需求。邊區時期,創建了集體學習、政治學習和學校教育相統一的師范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校內校外相結合,有效促進了邊區教師隊伍建設,滿足了邊區人民提高文化素養的基本需求。蘇區、邊區的師范教育實踐彰顯了為人民大眾開展師范教育,服務人民群眾的師資需求,是共產黨人開展師范教育的初心使命。
(三)創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師范教育:新中國師范教育中國化的追求
以人民為中心、培育人民教師、辦人民滿意的師范教育是共產黨人建設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的追求,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師范教育發展特征,成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不斷邁向現代化的有益探索。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滿足人民大眾對于教育的需求,黨和國家建立了大量師范學校。1951年,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確定了每個大行政區設立至少一所師范院校,培育高中教師;每個省和大城市設立師范專科學校,培養初中教師;恢復和重建中等師范學校等,培養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從1949年至1957年的短短8年,高等師范院校就從12所增至58所,增長了3.8倍,而到1960年更是銳增到227所,增幅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近17.9倍;中等師范院校則從1949年的610所增長至1960年的1964所,增長2.2倍;同時大部分省市順利建成完整的三級師范教育體系《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965、981頁。。各類師范院校的迅速發展為培養大量人民教師、滿足人民群眾對師資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有效地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需求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式師范教育三級體系。同時對于在職教師采用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院或者進修學校開展職后培訓,形成職前教師、職后教師分軌培養培訓的模式,這為教師的終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充分吸收蘇區、邊區、解放區師范人才培養經驗,進一步明確師范人才為人民服務的培養目標,以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師范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1952年院系調整后,師范院校全部改為獨立設置,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教育引導。1960年后,為克服蘇聯教育模式弊端,師范院校增加毛澤東思想、黨的教育方針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課程,服務人民大眾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步入建設“好師范”教育階段。1978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師范教育的重要性,同時為破解“文革”動亂造成的師資質量參差不齊難題,快速補充大量優秀教師,滿足人民對好教師的訴求。1980年,教育部召開全國師范教育會議,再次強調師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發展任務,鼓勵優先發展中等師范院校,選拔最優秀初中學生進入中等師范院校學習,以優秀生源確保培養優秀教師,努力滿足人民對“好教育”、“好師范”的要求。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至1988年,全國中等師范院校達到1065所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9》,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年版,第793頁。,培育了一批優秀教師隊伍,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對“好師范”的需求。隨著師資隊伍的有效補充,進一步提高教師學歷水平成為人民對“好師范”的高期待。為應對這一需求,一批中等師范院校、教育學院通過多種形式升格或重組為師范院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采用保送生制度,保證了一大批優秀學生進入師范院校深造,造就了優秀人才從教的“好師范”局面。同時,黨和國家充分發揮主導師范教育變革的作用,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強化思政教育和師德養成,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師范人才,更好滿足人民對“好師范”的需要。
進入20世紀90年代,形成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職前本科以下師資培養與職后教師培訓的雙軌模式,已不能滿足人民對優秀教師隊伍的需求。為此,從1997年起,我國開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拉開了面向在職教師提升學歷的序幕;2010年,開始面向本科生招收教育碩士,并從2009年開始設置教育博士,進一步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層次。這些舉措打破了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分割的局面,塑造了以教師教育一體化培養為特征的師范教育新形式。2001年,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以“教師教育”命名了這一新形式,自此“教師教育”一詞在實踐領域和理論研究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邁進教師教育發展新階段,并形成了專門化的師范教育模式與專業化教師教育并存的模式王鑒《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邏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7期,第34頁。。在育人模式轉變的同時,開放性的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地方教育學院并入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3+1”、“2+2”等教師教育模式層出不窮
梅兵、唐玉光、荀淵《世界教師教育發展模式的演變及我國的選擇》,《教師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第5頁。。與此同時,關注教師個體專業發展與教師群體進步的有機統一,成為黨和國家教師教育政策關注的重心。加強薄弱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公費師范生培養,注重對連片貧困地區教師的培訓提升,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成為我國教師教育鮮明的時代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教師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需求,建強教師教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在黨的強力領導下,《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免費教育師范生招生工作的通知》、《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得以有效貫徹落實,解決了一些區域或部分學科師資匱乏的問題,為我國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過渡到“優質均衡”奠定了師資基礎。強國必先強師,為了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促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2018年以來,黨和國家又密集頒布實施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這些政策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正在且將持續發揮重要基礎作用。此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在教師隊伍培養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較早在國際上開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頒布教師數字素養國家標準,推進教師教育彎道超車。2018年、2021年教育部先后頒布實施《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2022年頒布實施《教師數字素養》標準,人工智能應用于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以及頒布教師數字素養,意味著我國數字技術和教師教育的融合,已經走在世界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前列。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筑夢人,塑造教育強國之師,將辦強教師教育作為基礎工程,滿足辦好人民群眾身邊每一所好學校以及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需求,高質量踐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成為新時代教師教育中國化的使命擔當。概言之,從建立數量先導的師范教育到建好師范教育,再到建強教師教育,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是新中國師范教育一以貫之的追求。
我國教師教育一直以來都強調將舶來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傳統為我國教師教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賦予了其獨特的可能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師教育更是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念融入其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望。這正是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與西方注重物質特征式現代化的根本區別。隨著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育“兩個相結合”的經驗和理念,即舶來經驗與中國實際的結合,舶來經驗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觀念的結合,為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揭示提供了獨特的歷史視角。一方面,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應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基礎上,不斷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要求我們深入研究國內外教育改革發展的歷程,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另一方面,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需注重與廣大人民群眾價值觀的結合。教育是民生之本,教師教育更是關乎國家未來的重要領域。因此,在推進教師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應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關注人民群眾需求,滿足他們對優質教育的期待。同時,將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融入教師教育,使之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總之,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兩個相結合”,既是對我國教師教育歷史傳統的傳承與發展,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二" 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時代內涵
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學者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學者從目標-手段的視角將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確定為理念、內容、制度、手段和治理體系相統一的現代化李森《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價值及舉措》,《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第14-24頁;龍寶新、李莎莎《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邏輯、特征與路徑》,《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5期,第1-10頁。,有學者從理論演繹視角將其分解為教師隊伍、理論體系和實踐自洽的現代化孫杰遠《論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社會科學戰線》2023年第7期,第226-233頁。,這為學界深入理解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參考。而中國教師教育百年溯源的“兩個相結合”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提供了歷史視角。
(一)根本保證: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
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史表明,注重舶來經驗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尊重中國國情實際、充分發揮共產黨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追求符合中國國情的師范教育構成了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模仿借鑒國外師范教育經驗,加速現代化發展是我國教師教育的特點之一,但這種教師教育現代化不是單純模仿學習西方的現代化經驗,而是基于中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國情,培育解決中國教育需求的人民教師隊伍,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師范人才培養模式。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陳寶泉的“師范獨立”思想、徐特立的新民主主義師范教育理論充分體現了中國學者立足國情的教育探索。在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政治引領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培育大批的人民教師成為當時教育發展主要任務之一,中國共產黨在蘇區、邊區、解放區通過領導建立列寧師范學校、列寧暑期學校、魯迅師范學校等不同師范學校,將培養師范人才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滿足了紅色根據地教育發展的師資要求,同時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師范教育發展積累了經驗、培育了人才。毛澤東強調“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他們必須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事艱苦的工作”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82頁。,將培養人民教師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教育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改變落后的經濟與科學文化局面,并在短時間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加速實現現代化,教育、科技、教師被黨和國家賦予了更為重大的目標和期望,“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
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黨領導人民在師范教育領域開展了系列改造、改革,完成了師范教育的社會主義改造,推進師范院校建設和調整工作,先后成立了一批初等師范學校、中等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調整組建了華東師范大學,逐步建立起獨立的師范教育體系和在職教師培訓機構,為教育普及奠定了人才基礎
侯懷銀、李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師范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師教育學報》2021年第4期,第1-9頁。。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對師范教育的領導,注重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提高教師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業務工作能力以及改進作風等”
鄧小平《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55頁。,這進一步促進了師范教育的轉型升級。黨和國家將師范教育視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文件,先后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旨在保障師范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優先地位,師范教育質量和數量得到長足發展
曲鐵華、于萍《改革開放40年教師教育改革與未來展望》,《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第36-44頁。。2001年,隨著《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頒布,“教師教育”一詞取代師范教育,教師教育走向開放、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管培俊《我國教師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成就與基本經驗》,《中國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第3-11頁。。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編寫組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216頁。,更加重視教師教育的“工作母機”作用,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推動教師教育在堅守人民教育本色的同時,也為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并由此開啟了教師教育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師范教育和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一再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教師教育事業的根本保證,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式教師教育事業才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加速實現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進而實現教育強國的偉大目標。
(二)根本問題: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是做好“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怎么培養教師、為誰培養教師”答卷的現代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師教育,注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相結合、培育優秀教師隊伍,這是歷史留給當代的重要財富。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史揭示出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優秀教師是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不能脫離我國師范教育的優秀傳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堅持開放包容、不斷追求創新是我國師范教育發展的“基因”,這也構成了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基因”。文化傳承、發展創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傳,離不開一批又一批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擁抱創新發展的教師隊伍。換言之,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必須回答怎樣建設教師隊伍的歷史之問、時代之問。
“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關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黨的教育方針百年薪火相傳,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教育聚焦“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34頁。,努力培養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胸懷世界、不斷創新的教師隊伍。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更需要深刻回答“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怎么培養教師、為誰培養教師”的時代之問。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是我國教師教育現代化需要建設什么樣的教師隊伍的應然回答,其中師德師風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底線標準,師德師風在我國是建設高素質教師的首要標準,也是教師能夠以德施教、行為世范并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保障。從教師職業視角看,習近平關于“四有好老師”、“新時代大先生”的重要論述,為教師教育塑造什么素質的教師指明了具體方向,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目標擬定提供了思想引領。從師生關系視角看,習近平關于“四個引路人”、“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的重要論述,為教師教育培養什么樣的師生關系的教師提供了根本遵循,為中國式教師教育師生關系內容注入了深刻內涵。從教師專業化視角看,習近平關于“四個引路人”的重要論述,為我國新時代解鎖教師教育塑造什么樣的專業化教師提供了密鑰,使得跳出教師教育,塑造能夠成為“四個引路人”專業化教師,成為中國式教師教育新的使命擔當。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要求視角來看,習近平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特別將求是創新作為教師教育家精神的內核之一,為教師怎樣躬耕教壇,為中國式教師教育塑造什么樣的創新型教師注入了時代內涵,也成為落實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戰略的基礎保障。培養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初心,立志躬耕教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強國有我”偉大抱負的新時代教師,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是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
(三)根本主線: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是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注重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觀念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推進人的現代化,是歷史留給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啟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歷史彰顯推進人的現代化、教師現代化是主線任務。創建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培育人民教育家是師范教育發展的主線,也是教師教育不斷邁向現代化的主線。盡管在1933年《申報月刊》曾組織過中國現代化的探討
《申報月刊》1933年第7號為“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但此時的探討仍局限于工業化等物質層面,對于人的現代化的探討尚未涉及。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國民性改造”,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明確指出,“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前進”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6頁。,這里的人民已經被賦予了現代人的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進一步強調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師資已成為黨和國家的共識。從世界范圍看,德國、美國等國家教師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只有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才有可能促進國家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提質,提升國家教育競爭力乃至全球競爭力。從現實需要看,新時代迫切需要建設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培育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這成為我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同時也是落實黨的二十大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成教育強國,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立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教師管理和發展政策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人民日報》2021年3月13日,第1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是鮮明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第33-34頁。,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強化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的必要內容。
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離不開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育技術等系統要素的高質量發展。課程體系需要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跨學科課程以及前沿課程,夯實教師成長發展的課程基礎。教學方式需要進一步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典型經驗,融合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方式,培育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群體。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著眼世界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革新教師教育內容、技術、方法、體系,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需的“大先生”和教育家,成為貫穿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根本主線。
歷史長河為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脈和“本來”依據,賦予其獨特的底色,并昭示了其前進的方向。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發展不僅是歷史的延續,更是時代的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通過持續推進督導、督政,深化落實教師教育政策,將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高素質師資基礎。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堅定領導,更是實現教育強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繼續堅守正道、勇于創新,不斷推動教師教育的現代化進程,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羅銀科]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eacher Education: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ang Guangming, Zhang Yongjian, Wu Libao" 116-121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y has a distinct historical context: adhering t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ntegrating external influences has been the “gene” of modern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Explor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training models ha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a people-centered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en the relentless pursuit in new China. Teacher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foreign experience with Chinese rea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ommon values with the general populace has shaped significant historical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eacher education" from that of the West. In the new era,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eacher education carries new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ombining “two elements”. It is a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cusing on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what kind of teachers to cultivate, how to educate them, and for whom they are being cultivated, and aiming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work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