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必然結果。這一趨勢打破了傳統經驗式育人方法,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勞動為基礎,專業發展為藍本,“課程思政”為載體,是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良性導向。本文首先分析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價值意蘊,其次總結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的現實困境,最后提出針對性建議,提出能夠凸顯高職院校特色的融合機制和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專業教育;融合路徑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1]隨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勞動教育的政策,為我國勞動教育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也為勞動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驅動力。但在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勞動教育邊緣化、“紙上談兵”,以及與專業教育發展“兩張皮”、政策落地難等困境仍然存在。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技能人才,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而這都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共通,是現下亟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價值意蘊
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融合,是實現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在國家要求、社會需求、人才成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下面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展開分析。
(一)從宏觀層面看,加強勞動教育是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加強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形成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是高職院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在校園內營造“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良性育人導向氛圍,也有助于培養能夠明辨“何為勞動,為何勞動,為誰勞動”,主動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職責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從中觀層面看,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契合
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契合。勞動教育向學生傳授生產生活技能,促使其形成與新時代相契合的勞動觀和鮮明的價值取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手段。
(三)從微觀層面看,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形成“五育并舉”的育人氛圍
在實踐探索方面,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形成服務社會、擔當歷史責任的意識的重要手段。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呼之欲出。
從民生發展上說,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一方面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就業動力,提升學生專業勞動技能,增強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精準就業,有助于解決就業難等民生問題。從實踐上說,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發展,也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了科學、全面的人才培養理論基礎。從理論上說,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將“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形成“五育并舉”的育人氛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科學的擇業觀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二、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的現實困境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搖籃和基地,除了需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關于勞動教育的政策外,更需要積極主動地直面當前自身的短板與不足,自覺處理好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中,實現二者的融合。
(一)對勞動教育關注不夠全面
一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上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育人觀念上,其最終的目標都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社會培養出在真實勞動過程中兼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且飽含社會責任感的高級專業化人才。雖然,現有勞動教育的育人成績顯著,但勞動教育非“教育化”
、勞動課非“課程化”,勞動教育實踐非“專業化”傾向嚴重,導致勞動教育不能達到真正的育人效果。[3]
二是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不夠全面,主要體現在對勞動教育的職業化與專業性凸顯不足、學術性研究不夠深入、創新性表現不強等三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勞動教育的目的難以凸顯,學生的勞動品質得不到培養。在育人過程中,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之間的關系難以解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難以完成。
(二)對教育模式認識不足
就教育層面而言,高職教育的本質是依托于某一行業或專業的教育,其主體是專業教育。在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存在勞動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不足、勞動教育理念在專業教育中凸顯不夠、勞動品質在專業教育中張力不足,以及對融合教育認識不到位等問題。
就人才培養層面而言,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強調通過實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后者重在通過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來培養各級各類的專業人才。長期的定勢思維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專業教育更加重視,忽視了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內容的關聯性和方法的相通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也存在對勞動教育的定位模糊、特色彰顯不足等問題。
(三)對課程模式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已成為主流,相關課程模式的開發也在不斷地探索中,但在具體實施仍然存在主體較為單一、政策支持不足、思想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在具體的課程模式探索過程中,存在實踐活動安排科學性不足、課程內容新穎度不夠、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責任主體不夠明確等片面化的認知。[4]
現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將勞動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的效度不足,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精準度不夠;在課程定位上,沒有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對勞動課程的定位不明確;在課程實施上,以“理論+實踐”的雙向奔赴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力度不夠,如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實施與社會實踐的契合度不高,在促進學生提升勞動技能,積累職業經驗等方面存在不足。
(四)“雙師型”育人團隊配備不齊
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效果的質量。雖然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勞動教育理論課程,也鼓勵廣大教職工努力成長為“雙師型”教師,但目前申請勞動教育與專業的“雙師型”教師人員數量仍然少,師資匱乏。為了完成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學校大多聘任輔導員擔任勞動教育理論課程授課教師,未經過專業培訓學習的輔導員教師在勞動教育理論研究、勞動技能傳授、勞動素養培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教學中時難以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
三、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的破鏡之策
要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共通,高職院校需要在教育機制、師資力量、教學資源、人才培養、課程內容等方面,全面建設、優化和探索融合教育的破鏡之策。
(一)構建融合教育共通機制,發揮合力育人實效
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實現融合共通是一項整體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有相對完善的頂層設計
、反饋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高職院校應做好頂層設計,運用系統方法,從全局、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方針,為實現融合共通機制提供切實可行的方向、目標和重點。在政策方面,高職院校應為二者的融合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與保障,同時為政策落實暢通路徑;在發展方面,高職院校應指明發展方向與發展目標,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國家對勞動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校內發展重點。第二,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各職能部門、教學單位需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相關的政策,避免其成為口號。高職院校各部門應互通有無,實現信息溝通反饋“零障礙”,做到實施有方案,反饋有渠道,落地有成效。第三,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
互融共通,在二者的融合教育過程中,需要體現人才培養的梯度性、層次性與多面性,即根據不同的階段、內容制定相應的可操作的標準。大學一年級
設置理論必修課程,進行思想引領和意識形態教育;大學二年級在專業課程、實訓課程、技能課程中融入勞動理念、勞動規劃要素,將勞動教育與專業社會實踐進行充分融合,并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勞動周;大學三年級在專業實踐課程中,再次融入勞動理念、耕讀教育等要素,引領學生在勞動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完成未來職業發展藍圖設計。第四,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的評價考核機制,完善制度、組織建設,強化保障體系,以確保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揮育人實效,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標。高職院校應對實施方案及時進行“調研—試行—反饋—總結—優化”,不斷檢驗融合教育在育人目標中的成效和育人合力力度。
(二)打造融合教育精兵強將,展現合力育人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5]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教育,需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作為組織保障。因此,
高職院校
應將專職勞動教育教師崗位納入高職院校教師體系,以解決當前勞動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首先,高職院校應選拔、招聘專職勞動教育師資人員,組建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團隊,成立學校層面的勞動教育中心,設立勞動教育教研室,加強勞動教育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等。其次,高職院校應積極建設“勞動+專業”的融合性“雙師型”師資隊伍,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專業資源優勢。再次,高職院校應根據新時代勞動教育、專業教育的目標要求,強化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以及實踐創新,在完成
教學目標的同時,助力學生實現實踐能力提升,完成價值觀的培養。
(三)聚合融合實踐教學資源,彰顯合力育人保障
首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創新創業活動和校內外實訓活動等實踐教學形式,開展職業勞動培訓,引領學生理解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涵,提升勞動能力,樹立知行合一的行動力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弘揚勞動精神。其次,高職院校應整合勞動教育相關文件實質精髓,并將其融入專業實踐教育培養方案中,制定相應的
教學制度。再次,高職院校應不斷推進各種專業實踐深入開展,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勞動,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最后,高職院校可以聘請行業精英,勞動模范人物或團隊作為勞動教育指導教師,結合其豐富的實踐
經驗開設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共同搭建高職院校與企業、社會的融合教育資源平臺,發揮多方合力、協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優勢。
(四)豐富融合課程內容,挖掘合力育人共同屬性
高職院校應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學生的勞動品格、勞動意識培養作為首要的培養目標。在理論課程中,高職院校應以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為依托,開展與學生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直接相關聯的理論勞動教育課程。同時,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行業特征,充分挖掘其共同育人要素,并將其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中;在實踐教學課程中,從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生產實踐相結合,注重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種志愿服務、實踐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服務社會和奉獻社會的意識。
高職院校在已經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加強勞動教育理論研究,促使其形成相對完善、合理、科學的考核機制;另一方面要改變現有的勞動教育課程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的現狀,融入更加充分、豐富的專業要素和科技要素。在課程融合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將勞動教育的時代性特征融入其中,開拓勞動教育課程與行業前沿、新型產業相融合的渠道,避免片面化、簡單化、隨意化和形式化等誤區。
四、結語
本文在闡釋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價值意蘊的基礎上,總結出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困境,并提出兩者融合的破鏡之策,力圖實現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引導學生理解勞動教育的實質內涵,提升學生勞動技能,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促使學生成長為會勞動、愛勞動的新時代職業人。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03-3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0.
[3]劉向兵,柳友榮,周光禮,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1(4):9-13.
[4]徐靜.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銜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9):102-107.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