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1-13
基金項目: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研究基地2023年度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推進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閩委校科咨〔2023〕18號)。
作者簡介:徐燕紅(1987—),女,福建莆田人,講師,主要從事社會治理、生態治理研究。
摘 要: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推進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需要理清流域生態治理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充分認識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素、必要向度、重要推力。分析了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推進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4–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當前,莆田市正積極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建設,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統攬全域高質量發展。以木蘭溪流域為研究場域,理清流域生態治理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梳理在推進流域生態治理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探討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推進流域生態治理實踐路徑具有典型意義。
1 流域生態治理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1.1 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素
馬克思基于生產力發展的基礎,論述了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問題,提出了“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力”的科學命題。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自然力包含多個層面的含義,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含義就是“單純的自然力”,它既是勞動者的生命力、勞動力和創造力的最終源泉,也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1]。習近平同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生產力理論,提出了“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這些論述都闡明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高質量發展是提供更加優質、更具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以適應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產出的高質量,這就需要以提高要素質量為基礎,提升其適應性和滿足性[2]。因此,高質量發展需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和基礎。
木蘭溪是莆田的母親河,流經全市一縣三區18個鄉鎮,流域分布著莆田境內的主要平原,也是人口、資源的集中分布區域,還是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心和主引擎。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關系著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1.2 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向度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強調要正確處理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恩格斯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3]這就闡明了人類要通過尊重自然環境和善待自然環境才可以實現持續發展。習近平同志也曾強調:“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基本目標,從而真正實現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此外,高質量發展著力于克服綠色消退,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如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先生認為高質量發展就是關切“綠色環保”的發展[4]。高質量發展價值在于增進包括生態福祉在內的民生福利。因此,高質量發展也必然是以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更多優質的綠色產品供給為目標的。
歷史上,木蘭溪流域水患頻發。自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防洪工程建設、綜合治理及全流域系統治理,木蘭溪水患得以根治,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沿岸的水患洼地逐漸蛻變為經濟發展高地,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得到提升。如今,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仍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1.3 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
習近平同志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5]。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取舍,客觀上反映了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形成的約束條件。徐祥民等[6]認為,以生態保護為內涵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違逆行為主體“經濟人理性”的發展,因此要推動這種發展,必須借助外部力量進行規制。波特假說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有效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7]。環境規制在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但從長期來看,能通過技術創新、改進生產技術手段,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進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此外,政府可以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引進節能環保產業,提供環保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和環保政策支持,建立合適解決機制解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的實施可以推動制造業綠色創新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自1999年木蘭溪治理以來,木蘭溪流域關停取締傳統污染企業,不斷提高引進項目的門檻,并推動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沿岸企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轉型。而要持續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
2 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
2.1 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時有發生,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不夠扎實
由于流域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空間布局不夠合理,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時有發生,水安全、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等問題仍存在。在水污染方面,上游農業面源污染使水體存在富營養化風險,中游城鄉污染治理還不到位導致水質不能穩定達標,下游因新區建設、港口工業,單位面積排污強度大,且南北洋平原入河排污集中,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出水環境自凈能力。在水安全方面,防洪(潮)排澇體系還不完善,中下游因城市發展使得濱河水生態空間受到擠占,部分堤段與重要支流防洪體系未閉合,城區澇災風險仍存在。在水生態方面,因城市發展擴張、水利工程作用影響,原生生境萎縮,生態系統完整性降低,生態功能弱化。在水資源方面,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資源性缺水,同時由于配置體系不完善、聯合調控能力低,水資源保障能力弱造成工程性缺水,城鎮用水擠占灌區和生態環境用水嚴重。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需求,這些問題對穩定環境質量造成壓力,制約了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2 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內生動力不足
當前,木蘭溪流域仍在不斷探索完善多元化、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首先,由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認識不到位,生態產品及其價值的認識較模糊,實踐探索有限,加上生態產品本身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政府、市場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其次,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制度和政策工具還不完善,生態產品基礎數據掌握不充分,影響生態產品的估算、量化、核算,缺乏規范的生態價值評估與核算制度、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導致生態產品產權不清晰,以流域水權為例,流域內各縣區的水量分配未定,水權確權登記困難,需要建立完善綠色產品信用制度、生態產品標準、認證體系等方面。最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模式還需不斷探索創新,綠色產業融合程度不高,進入市場交易的生態產品有限,生態資源產業化經營業態較少,生態利用型產業不多。
2.3 流域生態環保長效機制不健全,助推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成效有限
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約束機制,使生態環境切實成為硬約束。但當前相關的政策體系、治理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制度體系等還不完善,相關政策執行上還存在落實落深落細的問題。在資源消耗方面,節水體系還不完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還未全面鋪開,主導產業節水減排技術還未突破,水資源循環利用設施不足。在污染整治方面,環境風險監管體系還不健全,取(用)水量、污染源和排污口監測不足,智慧管理機制不成熟,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水平不高。在環境保護方面,環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環境保護協調配合機制不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環境保護的機制未健全且執行力不足,司法和生態補償有機銜接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責任制度還不健全,差異化、科學系統的考核機制未建立。
3 推進木蘭溪流域生態治理的實踐路徑
3.1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好流域生態環境,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基礎
第一,加強流域環境污染防治。按照“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的要求,探索建立并實施嚴格的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實現精準治污;深入研究把握木蘭溪流域自然生態規律,開展治污、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實施科學治污;嚴格落實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做好排污許可、統計、監測、執法等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銜接,做到依法治污。
第二,注重流域生態修復和保護。明確河流生態基流和生態水量目標,加強區域間、部門間流域水環境相關信息溝通,以水環境信息互聯互通為基礎,促進流域監管和預警系統化,推動流域聯合執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推進木蘭溪流域森林生態修復,提高中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增強下游地區水動力條件,改善生態環境,建立沿岸生態管控防護區域,維護河流生態系統功能。
第三,提高流域環境治理能力。完善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健全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分區域扎實開展流域自然生態環境本底調查,因地制宜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構建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公眾監督舉報機制,發揮各類社會團體的作用。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流域生態治理工作,實現一體化、精細化管理。
3.2 堅持綠色發展,利用好流域生態資源,培育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力
第一,提高流域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對能源消耗強度、效率量化要求,并明確水、土地等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完善資源利用上限,量化跟蹤自然資源資產負債情況,及時管控自然資源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低效利用的自然資源開發,提高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能力。探索水權交易和海水淡化使用,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完善高耗能行業計劃用能管理制度。
第二,積極推動綠色技術應用及創新。大力推廣綠色技術應用,推進產業綠色升級改造。加快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節能和技術改造提升,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轉變。支持綜合利用型龍頭骨干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推進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循環資源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培育新發展動能。建立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加強與企業、院校合作,推動綠色技術進步。
第三,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加強自然資源的產權登記和產權轉化,建立明晰的資源產權關系和多樣化的所有權體系。基于不同資源稟賦,創新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發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完善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面建立統一規范的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資金支持機制,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創新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環保新興產業。
3.3 堅持人水和諧,發展好流域生態福祉,鞏固高質量發展綠色優勢
第一,制定健全的流域環境協同治理制度。樹立全流域“一盤棋”的思想,探索建立流域管理體系,流域環境協同治理制度,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強化全流域統籌規劃,科學制定流域治理階段性目標,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其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人口規模、人口結構與流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適配性,探索高水平可持續發展路徑。
第二,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生態發展格局。明確并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持續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布局。優先開展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生態系統修復,持續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建立生態功能影響評估體系,及時預警和處置重點區域和重大問題。
第三,厚植生態人文根基。在社區公共場所、基層文化陣地無償開設相關講座和科普活動,常態化宣傳低碳減排、節約資源、生態農業等環保知識以及生態環保相關激勵政策。普及中小學環境教育、自然教育,挖掘整理地方特色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民俗風情中的生態元素,開設特色環境課程。
4 結束語
木蘭溪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時有發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短板,生態環保長效機制不健全,使得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不夠扎實,綠色內生動力不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不明顯。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水和諧,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流域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營造高品質生態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支撐。
參考文獻
[1] 于中濤,宗旭,李學明,等.馬克思論“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力”命題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1(5):539-541.
[2] 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3]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4]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18(4):5-18.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 徐祥民,孫喜雨.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及其環境法保障:“黃河流域發展會議”引發的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1):35-41,153.
[7] 曹金陽.環境規制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23.
[8] 莊清蓉,陳進良.木蘭溪治理與生態現代化實踐路徑[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21(5):66-73.
[9] 胡熠.木蘭溪治理:追尋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范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