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筆者將通過“從何→是何→與何→如何→變何→有何”的深度學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好數(shù)學問題,怎樣結(jié)合課本解決數(shù)學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高三習題課教學,進而達到高中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六何;教材;題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8-0046-03
收稿日期:2024-03-25
作者簡介:彭瑛晶(1982.4—),女,江西省樂平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數(shù)學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指向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六何’深度學習法實踐研究”(省級編號:2022B213;市級編號:GYYB22176).
數(shù)學題型千變?nèi)f化,我們怎樣用好數(shù)學題來有效組織高三習題課教學?一直是一線教師思考的問題.我們將結(jié)合“六何”認知鏈一起來回歸課本找尋“題根”,上好高三習題課,做到深度學習.
1" 問題從哪里來(從何)
以2023年全國新高考數(shù)學Ⅰ卷21題為例.甲、乙兩人投籃,每次由其中一人投籃,規(guī)則如下:若命中則此人繼續(xù)投籃,若未命中則換為對方投籃.無論之前投籃情況如何,甲每次投籃的命中率均為0.6,乙每次投籃的命中率均為0.8.由抽簽確定第1次投籃的人選,第1次投籃的人是甲、乙的概率各為0.5.
(1)求第2次投籃的人是乙的概率;
(2)求第i次投籃的人是甲的概率;
(3)已知:若隨機變量Xi服從兩點分布,且
P(Xi=1)=1-P(Xi=0)=qi,i=1,2,…,n,則E(∑ni=1Xi)=∑ni=1qi.記前n次(即從第1次到第n次投籃)中甲投籃的次數(shù)為Y,求E(Y).
2023年全國新高考數(shù)學Ⅰ卷21題結(jié)合“五育”背景中的體育有效銜接教材,要解決這道題需將數(shù)列an+1=pan+q(p,q為常數(shù))遞推公式、等比數(shù)列求和及條件概率、全概率內(nèi)容有機融合.
2" 上述高考題的題根來源于我們課本哪里(是何)
《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三冊人教(2019)A版》
P91第10題:甲、乙、丙三人相互做傳球訓練,第1次由甲將球傳出,每次傳球時,傳球者都等可能地將球傳給另外兩個人中的任何一人.求n次傳球后球在甲手中的概率[1].
總結(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課本上的這道題是概率和數(shù)列的綜合應(yīng)用,并與2023年全國新高考數(shù)學Ⅰ卷21題涉及知識點基本相同——找到題根.
3" 回歸課本,夯實基礎(chǔ)(與何)
讓學生觀察分析2023年全國新高考數(shù)學Ⅰ卷21題及上述教材中的第
10題,回答兩個問題:(1)這兩個題目涉及哪些知識點?(2)這些知識點是哪本教材中的內(nèi)容?并找出相應(yīng)例題或習題加以應(yīng)用.
涉及知識點:《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2019)A版》
第四章數(shù)列部分an+1=pan+q(p,q為常數(shù))型遞推公式、等比數(shù)列求和;《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三冊人教(2019)A版》第七章隨機變量及其分布部分的條件概率與全概率的內(nèi)容.
3.1" an+1=pan+q(p,q為常數(shù))型遞推公式、等比數(shù)列求和
課本P39例12" 某牧場今年初牛的存欄數(shù)為1 200,預計以后每年存欄數(shù)的增長率為8%,且在每年年底賣出100頭牛.設(shè)牧場從今年起每年年初的計劃存欄數(shù)依次為c1,c2,c3,….
(1)寫出一個遞推公式,表示cn+1與cn之間的關(guān)系;
(2)將(1)中的遞推公式表示成cn+1-k=r(cn-k)的形式,其中k,r為常數(shù);
(3)求S10=c1+c2+c3+…+c10的值(精確到1).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明確要解an+1=pan+q(p,q為常數(shù))這類問題,
關(guān)鍵就要學會將an+1+λ=p(an+λ)化為:an+1=pan+pλ-λ,
令q=pλ-λλ=qp-1.
于是可以推導出:an+1+qp-1=p(an+qp-1),
所以
an+qp-1是以a1+qp-1為首項,p為公比的等比數(shù)列[2].
3.2" 條件概率與全概率
一般地,設(shè)A,B為兩個隨機事件,且P(A)>0,我們稱
P(B|A)=P(AB)P(A)為在事件A發(fā)生條件下,事件B發(fā)生的條件概率,簡稱條件概率.
一般地,設(shè)A1,A2,…,An是一組兩兩互斥的事件,A1∪A2∪…∪An=Ω,且P(Ai)gt;0,i=1,2,…,n,則對任意的事件BΩ,有P(B)=∑ni-1P(Ai)P(B|Ai).
我們稱上面的公式為全概率公式.
課本P50例4" 某學校有A,B兩家餐廳,王同學第1天午餐時隨機地選擇一家餐廳用餐.如果第1天去A餐廳,那么第2天去A餐廳的概率為0.6;如果第1天去B餐廳,那么第2天去A餐廳的概率為0.8.計算王同學第2天去A餐廳用餐的概率.
總結(jié):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找題目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即題的根源是什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審題的能力.題目中有什么?求什么?是如何呈現(xiàn)的?所要解決的問題與我們所學過的哪些知識點“有何聯(lián)系?”
4" 回歸課本明確題根,再看高考題(如何)
再看2023年全國新高考數(shù)學Ⅰ卷21題.
解" (1)
記“第i次投籃的人是甲”為事件Ai,“第i次投籃的人是乙”為事件Bi,
所以,P(B2)=P(A1B2)+P(B1B2)=P(A1)P(B2|A1)+P(B1)P(B2|B1)
=0.5×(1-0.6)+0.5×0.8=0.6.
(2)設(shè)P(Ai)=pi,依題可知,P(Bi)=1-pi,則
P(Ai+1)=P(AiAi+1)+P(BiAi+1)=P(Ai)P(Ai+1|Ai)+P(Bi)P(Ai+1|Bi),
即pi+1=0.6pi+(1-0.8)×(1-pi)=0.4pi+0.2,
所以pi+1-13=25(pi-13),
又p1=12,p1-13=16,
所以pi-13是首項為16,公比為25的等比數(shù)列,
即pi-13=16×(25)i-1,pi=16×(25)i-1+13.
(3)記Xi為第i輪投籃中甲投籃的次數(shù),則
P(Xi=1)=1- P(Xi=0)=Pi,i=1,2,…,n,由題意得,Y=∑ni=1Xi.
因為pi=16×(25)i-1+13,i=1,2,…,n,所以當n∈N*時,E(Y)=E(∑ni=1Xi)=∑ni=1pi=16×1-(25)n1-25+n3=518[1-(25)n]+n3,
故E(Y)=518[1-(25)n]+n3.
總結(jié):通過高考題找到課本中的題根,通過題根分析在課本中找到所涉及的知識點,并對概念進一步理解后,回顧高考題獨立完成解答,檢驗是否真正掌握.
5" 變化背景,學以致用(變何)
(2024秋·湖北武漢·高三統(tǒng)考)有編號為1,2,3,…,18,19,20的20個箱子,第一個箱子有2個黃球1個綠球,其余箱子均為2個黃球2個綠球,現(xiàn)從第一個箱子中取出一個球放入第二個箱子,再從第二個箱子中取出一個球放入第三個箱子,以此類推,最后從第19個箱子取出一個球放入第20個箱子,記pi為從第i個箱子中取出黃球的概率.
(1)求p2,p3;
(2)求p20.
解" (1)從第二個箱子取出黃球的概率,
P2=23·35+13·25=815
從第三個箱子取出黃球的概率
P3=815·35+1-815·25=3875;
(2)由題意可知,
Pi+1=35Pi+25(1-Pi)=15Pi+25 ,
即Pi+1-12=15(Pi-12),又P1=23 ,
P1-12=16,∴Pi-12=16·(15
),
∴Pi=16·5i-1+12,∴P20=16·519+12.
總結(jié):教師在習題課上要提煉方法,讓學生明白所做的練習是什么?考查了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與哪些內(nèi)容有關(guān)?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當問題的條件或者結(jié)論發(fā)生變化時又該怎么辦?進而達到深度學習.
6" 學會總結(jié),回顧結(jié)題過程(有何)
數(shù)學習題教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總結(jié),學會反思.①回顧題目涉及知識點,融會貫通;②反思解題思路,思考解題策略是否可?。虎蹖徱暯忸}過程,思考解題方法是否最佳;④變換題目的條件和結(jié)論,探求問題的本質(zhì)解法.
7" 結(jié)束語
我們是遵從什么規(guī)律組織習題課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就是結(jié)合“六何”認知鏈,如圖1所示.
圖1“ 六何”認知鏈示意圖
從何:“選題從哪兒來?”結(jié)合課本及高考真題、模考題,從學生日常反饋的易錯點、易混點、難點,似是而非的地方尋找.
是何:教會學生審題:“題目求什么?有什么?”是如何呈現(xiàn)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閱讀理解能力亟待提高.
與何:思考所要解決的問題與我們所學過的哪些知識點“有何聯(lián)系?”
如何:數(shù)學學科中,如何的解決主要指一些實際問題去情境化后的解決及現(xiàn)有數(shù)學問題的解答.
變何:“若…變化,其…又怎樣?”指條件、情境變化,結(jié)論又怎樣變化.
有何:“有什么收獲?”指對解題過程中的行為、態(tài)度、方法等及解題結(jié)果的小結(jié)與反思[3].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yīng)結(jié)合“六何”深度學習法及課本題設(shè)計改編題、引申題、變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做一題、懂一類、通一片”的效果.
參考文獻:[1] 章建躍,李增滬.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三冊(2019)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91.
[2] 章建躍,李增滬.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二冊(2019)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9-40.
[3] 吳海鳳.基于“六何認知鏈”的高中數(shù)學教材的比較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