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修訂課程培養目標和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等手段,開展園藝技術專業食用菌栽培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嘗試開發多種課程思政元素并使其充分融入教學資源中,在課程教學各環節中使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以達到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實踐證明,課程教學效果取得了顯著提高,學生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工作嚴謹、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品質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
關鍵詞:食用菌栽培;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園藝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5-0133-04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5.023
0 引言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問題[1-2]。各高校不僅要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思政學習,還要在各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3-6]。高校專業課程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充分的融入到課程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地實現立德樹人目的,成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根據園藝技術專業食用菌栽培課程的特點,結合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分析并修訂課程培養目標,挖掘課程思政素材,研究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探索在課程教學各環節中使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以實現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為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實現提供幫助。
1 課程特點
作為園藝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食用菌栽培課程對食用菌類群和生物學特點進行介紹,同時訓練菌種生產、出菇環境管理等技能,是培養園藝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職業能力不可或缺的課程[7-8]。通過對食用菌栽培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區分常見食用菌品種形態,了解食用菌生物學特點;進行食用菌各級菌種的制備;根據生產場所的實際情況,對常見食用菌生產開展日常管理;對食用菌產品開展加工、貯藏等工作。課程在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踏實進取、敬業奉獻、善于合作的職業精神[9-10]。
2 課程思政實現途徑
2.1 修訂課程培養目標
緊貼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崗位需求,對照食用菌栽培課程標準,對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進行了修訂,將專業教學與德育有機融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職業安全、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達到食用菌生產技術員崗位所要求的各項技能指標。
2.1.1 知識目標
準確陳述食用菌的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食用菌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環境的條件要求,制種程序及所需材料設備的種類,食用菌菌種的3 種分離方法和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食用菌3 級菌種制作的方法,食用菌菌種質量鑒定的方法和鑒定標準,食用菌菌種保藏常用的方法及各種方法的特點,常見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措施,食用菌常見病蟲害的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以及食用菌常用貯藏加工方法和各自特點[11]。
2.1.2 技能目標
準確識別各類食用菌品種;制定合理的食用菌種植方案;配制各級菌種培養基,熟練使用制種工具及設備;正確進行食用菌制種所需培養基及工具的消毒滅菌;熟練進行各級菌種的生產;對食用菌各級菌種進行質量鑒定;合理保藏各級菌種;進行常見食用菌的日常栽培管理;識別食用菌常見病蟲害;進行食用菌常見病蟲害的合理防治;進行各類食用菌的貯藏加工[12]。
2.1.3 素質目標
通過課程講授,提升學生“四個自信”,強化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深學生對循環發展理念的理解,打造學生工匠精神,強化學生的底線思維意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食用菌菌種生產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開展實訓教學,使學生感受鄉村振興的變化,樹立學農、愛農、強農和興農的信念,在生產實踐中強化耕讀意識和勞動精神。在課程實踐教學中不斷鼓勵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最終養成踏實進取、敬業奉獻、善于合作、敢于競爭和勇于創新的職業素養。
2.2 融入教學設計
結合食用菌栽培課程的知識點,深入挖掘“四個自信”、循環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底線思維和實事求是等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精神,使其具備工作嚴謹、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品質。各教學單元思政教學設計如表1 所示。
2.3 思政教學改革多樣化
2.3.1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較大程度上受到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弱的影響。采用信息化教學可以較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優慕課課程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使得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主動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平臺中的各種教學資源也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個性化的支持。在此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可做到潤物細無聲。
課前,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發布課程任務,并將案例、相關新聞等各種資料上傳平臺,供學生閱讀、討論。課中,教師依托優慕課平臺進行靈活多變的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利用組內討論、組間競賽、專題調查等手段,增強學生學習專注度。課后,教師通過優慕課平臺開展作業布置、答疑解惑、教學效果反饋等活動。
2.3.2 案例教學
近年來,食用菌產業是很多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項目。截至2020 年年底,全國592 個貧困縣95% 把食用菌作為主導扶貧產業[13-14]。食用菌栽培案例在全國各地均有總結。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穿插入相關案例,并與學生一同討論、分析案例中的經驗和教訓。案例的引入,使學生直面生產實際,促使其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加強。同時,案例分析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踏實勤奮、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
2.3.3 現場教學
食用菌栽培課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教學要求,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學生進行動手操作[15]。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一方面鞏固掌握了課程知識,另一方面也實現了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要求。結合課程教學特點,讓學生在校內農林勞動實訓基地、校外家庭農場等場所開展大量的現場教學。通過食用菌生產者的現場示范講解和學生勞作練習的親身體驗加深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認知;通過感受親身勞作后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加深學農愛農的意識。引導青年學子知農愛農、學農為農,厚植“三農”情懷,踐行勤耕重讀理念,走出教室、走進廣袤田野。
2.4 改進考核方式
建立基于優慕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平臺的全面、系統、多元和多樣的考核評價體系。增加實踐操作內容在課程考核中的比例,在各考核環節及考核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緊扣課程目標,探索知識、能力、素質齊頭并進,協同發展。構建以考核知識技能與職業操守為主,過程性考核與總結性、鑒定性考試聯動,多種考核方式并舉、時間與空間靈活調整的多元課程考核評價模式。
根據課程特點,在課程考試總成績中設定日??记?0%、課堂提問10%、實踐操作考核30%、階段性作業20% 及閉卷考試30% 的成績構成占比;在實習考核總成績中設定日常考勤10%、實踐操作考核40%、階段性作業50% 的成績構成占比??傮w上過程性考核成績占比達到70% 以上。
3 課程思政改革教學效果
對食用菌栽培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教學效果取得了顯著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目的更加明晰,學習自覺性得到極大強化,學習效率顯著提高。通過各種思政元素的融入,學生對國家持續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理解,進一步認識到作為新一代青年學好現代農業相關知識的迫切性,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精神,使其具備工作嚴謹、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品質。
4 結束語
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食用菌栽培課程作為涉農專業課程,進行深入的課程思政建設顯得尤為必要。本課程開展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何進一步深度挖掘思政素材,如何將思政元素更全面更多樣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何采用更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手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仍是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