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就是要創造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讓鄉村成為居民享受現代化發展成果的家園,干事創業的基地。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現狀;問題;對策
一、南陽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研究的現狀
南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堅持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規劃編制高質量推進。縣域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已全部完成,規劃將全市村莊分為5類,城郊融合類781個、集聚提升類953個、整治改善類2337個、特色保護類444個、搬遷撤并類73個。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累計創建“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示范縣3個,20戶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客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58%;基本形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和物流快遞網絡。
鄉村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縣域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在省級平臺注冊鄉村文化合作社1728個,創建省示范性鄉村文化合作社8個;全市公有產權村衛生室比例達到87%;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6%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948.77萬人。
鄉村治理機制逐步健全。扎實推進“五星”支部創建活動,全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持續加強;扎實開展平安村(社區)創建活動,確保農村地區和諧穩定;持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71.8%;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14個;成功創建省級婚俗改革試點市。
鄉村建設示范創建亮點紛呈。累計創建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1個、示范鄉鎮15個、示范村159個;確定市級鄉村建設示范鄉鎮20個、試點示范村533個;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路15條,其中西峽縣“鄉村慢生活沉浸體驗線”和南召縣“隱士田園”民宿療愈線入選省級精品線路。
二、南陽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人的問題
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提升,帶來的是農村人口的銳減。大量有文化、有技術的青年外出務工或在城市定居。農村更多是“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組成的“空殼村”,一定程度上惡化了鄉村人口結構,農村活力越來越小。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振興歸根結底需要人、需要更多年富力強的青年人和更多“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復合型人才和“工匠”型的專業人才。農村是否有活力,核心是人,關鍵看人才。但現實是優秀人才不愿回鄉、不能回鄉。以村干部為例,現在村干部待遇低,村里工作任務繁重,學歷高、能力強、素質好的年輕人不愿回來當村干部,村級組織存在后備干部不足、無人愿干的尷尬局面。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是當前應該著手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產業問題
目前農村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經營模式生產,所以說農業的生產能力還比較弱、生產效率還比較低,導致的結果是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是很強, 和國際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基底有多牢固、有多厚實,直接決定了鄉村振興的幸福大廈能有多高、能有多宏偉。這也是為什么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中,把產業興旺擺在第一位。缺乏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規模與其他先進鄉鎮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高附加值產業不多。僅靠售賣這些種養產品,要實現鄉村振興,遠遠不夠。
(三)土地與規劃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對中國農民來說是天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大量的土地閑置或流轉,土地沒有發揮最大化價值。就大多數鄉村而言,農民依靠的更多是土地,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化的效益,將是鄉村振興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村莊規劃跟不上,功能布局不優化,村莊無序建設,土地粗放利用,村莊千篇一律,整齊劃一,沒有特色韻味,讓人記不住鄉愁。
(四)資金問題
財政增長渠道窄,資金嚴重缺乏的情況下還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致使集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推進困難。同時,村級財政轉移支付保障不足,鄉村建設只能擠壓村級資金,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對經濟發展思考不多,項目建設幾乎空白,造成很多村集體支出壓力大。
(五)公共服務問題
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極為匱乏,優勢資源都集中在城市,公共服務往上集中,農民被迫進城。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過上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農民的衣食住行上學就醫養老等公共服務不解決好,鄉村振興就談不上有質量。
三、南陽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研究的對策
(一)要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
如果要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須盡快補齊農村的生活短板,使農村的生活具備現代化的條件。首先,要完善農村人們的基本生活設施。完善像水電氣這些生活基礎設施以及相對應的配套設備,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不斷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統籌規劃好城鄉的路網,實現縣、鎮(鄉、街道)、村、戶的道路更好的連接。其次,不斷地提高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像教育、醫療、養老這些資源的統籌完善配置,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機制,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城市化的服務。最后,打造生態宜居的農村。持續普及宣傳自來水和廁所,有效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讓和美鄉村深入人心。重點要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建設,著力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二)要有農民受益的產業業態
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堅持城鄉一盤棋。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要依據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自身實際,善抓發展機遇,圍繞鄉村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條件,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策略,科學規劃產業的發展方向,梳理產業的發展思路。瞄準鄉村產業發展的著力點,著力在“優、綠、特”上面做文章,選擇比較具有優勢和地域特色的產業,產出核心的產品。
(三)要保護好居住環境。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要加強對農村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構建好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布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率先探索“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旅游、農創文旅、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農民群眾要樹立良好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重視人們和綠水青山之間的共生關系,不斷地提高農民在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中的參與度、幸福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充分發揮鄉村山水資源的生態優勢。
(四)要有和諧的文化底蘊。
農耕文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對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傳承千年的“共生”之道。加強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農民作為農耕文化的第一傳承者,首先要增強農民保護和利用農耕文化的意識,加強對農耕文化的宣傳工作,通過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喚起村民傳承弘揚當地農耕文化的主體意識。做好農耕文化蘊含自然之道的挖掘工作,加強對農耕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的梳理和記錄,加強農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保護文化遺存就是保護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創新傳播農耕文化的方式方法,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現代融媒體手段、“5G+”等技術創新傳統農耕文化表現形式,讓農耕文化更符合現代審美,彰顯農耕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