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茶文化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伴隨信息技術的更新,各類新興技術手段在茶文化的推廣活動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推廣茶文化建立了良好的環境。除了改變信息傳播模式,信息技術的進步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其在信息傳播中的優點被人們高度認可。應用信息技術傳播茶文化,除了可以促進文化發展,充實建設內涵,還可以促進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達到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
何謂信息技術,就當下的研究來講還沒有確切的意義,只是研究人員在諸多方面達成了共識。IT技術就是管理和信息處理所用技術類型的總稱,一般基于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科學開展設計、研發以及布設信息系統,被稱為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現今的信息技術一般是以網絡技術與多媒體為核心的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多元化。網絡平臺包括海量圖文數據信息,要讓這些信息形成合理的關系,彼此關聯;其二,共享性。信息技術僅需基于電腦終端,利用網絡連接便能實現資源共享,為資料搜集提供便利;其三,非線性多媒體網絡能實現多形式交流,加快數據信息流動,有效滿足用戶的需要。
茶文化在中國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在此過程中,其內涵不斷得到充實。我國有許多地方大力種植茶樹,在推動茶文化傳播的同時,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比如遵義市注冊茶企數超過2000家、專業合作社近500家、加工大戶1000余家。遵義市還提出“到2025年,力爭200萬畝茶園全部投產,茶葉總產量達20萬噸、總產值達200億元,茶業綜合產值達500億元以上。培育帶動3000家以上加工企業,加工能力達到25萬噸以上”。為推動茶文化的傳播,有關人員探索了很多渠道,闡述了茶文化的價值,將栽種及采集過程匯總,同時綜合介紹了其發展歷史。在此背景下,為了實現快速發展,要利用新媒介以及平臺,采用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完善傳播手段,并且把握發展機遇。
茶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喝、招待客人都可以。有研究提出,茶道是融合文化及茶的藝術,發揮了道德教化的功能,教人們互助互讓,對社會發展而言益處頗多。經過不斷的發展,茶文化在不同學說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儒家用來疏通關系,體會事物變化,助力啟發精神;佛家強調禪和茶通。茶文化吸取了哲學思想,成為風格禮俗,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借茶來抒情。
營造良好的茶文化傳播環境
在互聯網視域下,受眾和推廣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更不清晰,用戶在獲得信息后也能通過所掌握的信息傳播途徑,根據數據內容發表意見。在此期間,受眾充當各種角色,推廣環境存在去中心化規律。根據所產生的影響,裂變式推廣屬于重要模式,比如借助媒體獲得數據后能實現再次推廣,好友及粉絲也可以在接觸到這些信息的同時進行傳播。顯而易見,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去中心化特點會影響茶文化的傳播效果。在網絡信息推廣中,去中心化特點會影響把關人的作用,傳播和推廣存在一定的信息干擾及污染問題,導致一些受眾無法在海量信息中獲得優質內容,也可能導致受眾不信任傳播環境。為解決此問題,相關部門的引導、媒體的自律以及用戶信息素養的提高缺一不可。
增加茶文化的受眾群體
根據信息傳播領域發展情況來分析,雖然傳統媒體還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新媒體也在不斷發展。在這一環境下,信息技術對傳統媒體造成了較大沖擊,受眾逐漸向網絡媒體轉移。例如電視媒體以及紙媒的信息傳送受限于時間及空間,而互聯網信息傳播在這方面受到的影響不大。所以,基于信息技術的茶文化傳播除了能實現全天候傳播,還可以實現跨區域以及國際傳播,這也為受眾群體的增加夯實了基礎。相關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7.72億,網絡普及率已達到55.8%,即使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網絡普及率也達到了35.4%。截至目前,鄉村網民數量已超過2.93億,約占總體的28%;城鎮網民數量約7.58億,約占總體的72%。上述數據呈現出不斷提高的態勢。網絡用戶和普及率的增加能使依托信息技術的茶文化傳播受眾數量增加,切實擴大傳播范圍、提高覆蓋率。
實現茶文化傳播與推廣互動
從信息技術在傳播中彰顯的互動價值來分析,在以往的媒介傳播環境中,傳播人員起到主導作用,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形式都取決于傳播人員。在此背景下,受眾缺乏話語權,導致傳播以及推廣活動無法有效對接人們的信息需要和接受習慣。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傳播主體可以借助網絡傳播的優勢,深入了解人們的信息需要和接受習慣,在傳播內容以及形式的篩選上表現出針對性,有效提升推廣成效。另外,在以往的媒介傳播環境中,推廣活動缺少受眾溝通的環節,也就是人們獲取信息后傳播過程便結束,傳播主體無法把控人們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傳播以及推廣主體可以更好地將茶文化信息傳遞給人們,同時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平臺和人們溝通,幫助人們理解信息并處理各種問題。基于此,受眾能獲取很多和茶文化有關的資料,進一步認識及理解茶文化,這也是傳播有效性的主要體現之一。
制定茶文化傳播設計方案
茶藝表演是推廣茶文化的可行手段,茶館等場所可以邀請茶藝師現場表演,并且設置互動環節,使人們了解茶品特征。還可以組織人們自選品茶,通過活動掌握茶文化內涵。宣傳是活動正常進行的關鍵環節,可使用多種方式來宣傳,比如公眾號、海報等,使更多人了解活動。
整合網絡茶文化媒介資源
“適應理論”可以對茶文化傳播起到較大的指導作用。基于該理論要求,傳播主體需要和現代化技術以及平臺維持良好互動,以此適應環境,同時采取多元化方法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茶文化信息,保障傳播效果的強化。媒介融合是傳播環境發展的主要方向。為適應這一發展態勢,在傳播以及推廣活動中,傳播主體要關注傳統媒體的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及各種平臺的優勢。基于此,傳播主體要在推廣及傳播活動中注重打造媒體矩陣,擴大茶文化的傳播范圍并獲取更多受眾。具體而言,媒體矩陣的打造一般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一個核心,主要指茶文化App。此平臺的研發和運用可以促進傳播范圍朝著移動終端延伸,以適應人們的信息接受習慣,擴大傳播及推廣范圍;其次,兩個側翼,主要指主體開通的公眾號和微博。自媒體在茶文化推廣中表現出諸多特點,如推廣迅速、傳播范圍廣以及良好的互動性。所以,傳播主體應強化“兩個側翼”的打造,為推廣效果的強化夯實基礎。多平臺研發主要指傳播主體能對其他平臺的運用進行探索,組成覆蓋范圍更廣的媒體矩陣,由此建立彼此呼應的傳播及推廣網絡。
建立茶文化相關網絡空間
在茶文化傳播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還應該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拓展茶文化的推廣空間,提高茶文化的影響力,這也有助于產生全新的傳播方式,使其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學習以及獲取需要。在應用信息技術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還要融合共享技術,把抽象的茶文化知識轉變成視頻等形式,借助新媒體傳播途徑對茶文化進行宣傳,有效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持續拓展傳播途徑,相比之下,應用信息技術能使傳播內容更多樣化。
提高茶文化的傳播效率
信息技術在茶文化推廣中的作用發揮依托于大數據技術,這就要求建立健全茶文化信息共享機制,保證信息技術能有效滲透到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增強受眾和茶文化的交互,持續拓展發展空間,達到各類資源的融合及協同。為達到此目標,要落實好以下工作:首先,利用數據挖掘以及云計算技術建立共享平臺用于討論茶文化相關話題,營造舒適的話題氛圍,為茶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其次,建立特殊的信息采集及信息服務機制,加強茶文化和網絡的聯系,讓產品持續匯總,形成更多元化的茶文化數據庫,提高信息查詢的有效性,更好地助力茶文化傳播。
實現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信息技術在茶文化中的運用要結合大數據環境,強化信息資源共享,促進受眾和茶文化宣傳者的互動及溝通,拓展發展空間,保障資源的持續融合以及共同發展。在強化信息資源共享的過程中,要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茶文化資源,建立網絡和茶文化協同發展的模式,持續充實茶文化內涵,不斷完善網絡信息資源。在搜索信息資源的過程中,要通過構建信息收集以及服務機制等手段,強化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持續打造共享的開放空間,避免茶文化信息數據丟失,科學分布資源,使更多受眾認識茶文化。在大數據背景下,為避免資源泄漏,還能通過防火墻維護信息資源的安全,避免出現不良現象。
完成茶文化數據庫的構建
信息技術的誕生及發展極大地改變了獲取、分享以及收集數據信息的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導向推廣茶文化要立足于大數據庫,獲得所需數據資源。茶文化數據庫的建立要依托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受眾只要查詢關鍵詞便能進入數據庫,獲取多元化的內容,促進茶文化的廣泛傳播。此外,還要建立茶文化資源溝通及反饋板塊,引導受眾闡述個人對茶文化的見解并相互討論,由此促進茶文化的傳承。
信息技術的引入優化了茶文化推廣環境,增進了受眾的文化互動交流,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人們要關注信息技術在茶文化推廣活動中的價值,同時采取技術手段促進資源整合,促進茶文化傳播,完善市場營銷,彰顯信息技術的傳播優勢,推動茶文化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