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玫,郭正紅
(1.中共祁縣縣委黨校,山西 祁縣 030900;2.山西師范大學,太原 030031)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農業科技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推廣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是農業科技與農業產業發展結合的重要途徑,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還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科技成果數量不足,適合生產應用的成果少;中低端成果多,高端成果少;成果轉化周期長,轉化效果不理想;單項科技成果多,系統集成成果少;等等。其原因是,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意識淡薄、資金支持不足、推廣聯動機制不健全等。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對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21 年5 月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要求,“促進建立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夯實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
農業科技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上。從品種培育到技術研發,從良種示范到技術推廣,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科技成果轉化。因此,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深度融合,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
第一,促進科技創新鏈與農業產業鏈有機融合。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抓手是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載體,以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突出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產業鏈這一重要抓手,促進科技創新鏈與農業產業鏈有機互動、互促、互融,使創新迭代有動力、產業升級有支撐,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首先,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通過科技創新為農業提質賦能,加快農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轉型升級。從農業全產業鏈出發,優化配置創新要素,系統謀劃從原料到種子、從標準化種養到產品精深加工、從市場營銷到現代物流配送等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創新、轉化、推廣,以及相關團隊和平臺的建設,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創新成果為產業發展、產業升級提質賦能。其次,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創建集研究孵化、集成轉化、試驗熟化、推廣應用為一體的科研示范推廣基地,立體推進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重大關鍵技術集成,讓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站點網絡,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有效對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是建立公益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認定、市場化農業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把解決實際問題、對農業發展的實際貢獻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對重大公益性、突破性、受農民歡迎的科技成果進行獎補,提高農業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二是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及其轉化率、項目管理水平、服務農業的實際成效、農民滿意程度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評價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采取物質獎勵、精神鼓勵、職務職稱晉升、利潤分享等多種形式,激勵農業科技人才創新。三是建立農業科技成果定期征集機制,圍繞農業現代化科技需求,征集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鄉村綠色技術和高新技術成果,加強集成應用和示范推廣。四是健全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鼓勵科研人員技術轉化,完善轉化成果溢價部分收益分配;鼓勵涉農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在完成崗位任務的前提下,創辦或領辦科技型農業企業,兼職從事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活動,按有關法律法規或事前約定取得相應合法股權或勞動報酬,提高科技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第三,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內生需求,企業是突破關鍵技術的主要載體,是創新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因此,必須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突出,科技創新投入強度仍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技術”拿來主義“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是把科技研發能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實力的關鍵。一要創新國家及地方重大農業科研項目形成機制,鼓勵采取企業出題、科研機構揭榜的方式促進項目組織管理模式創新,既要讓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實施主體,也要讓企業成為創新活動的需求主體,推動產學研融合深入發展,推進創新成果快速產出和轉化。二要探索產業同盟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模式,重點打造一批創新能力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統”的職能和引領行業集聚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的作用。三要大力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企業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借助科技創新產業園、產業基地等規模化的產學研平臺來獲取更多優質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并積極推動其向基層農業產業發展轉化。四要支持農業科技型企業建設專業領域科技孵化器,為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營造專業化、便捷化的創業環境。五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對農業科技型企業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設立農業科技金融資助專項經費,對農業科技型企業實施投資補助,拓寬農業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等。
農業科技成果只有真正應用于農業生產,才能對農業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農業科技推廣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影響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和鄉村振興戰略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發達國家形成的以企業為科技創新與推廣主體模式、以政府為科技成果推廣主體模式、以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為成果推廣主體模式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近年來,圍繞如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我國一些地方也開展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比如,以科研院所自建體系直接轉化成果模式、通過市場化途徑轉移轉化成果模式、組建專業化平臺體系轉移轉化成果模式、政企研聯辦新型研發機構轉移轉化成果模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要加強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不斷強化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夯實科技支撐。
第一,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適應市場經濟,完善各類推廣機構的運行機制。一要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屬性。加強省、市、縣、鄉四級農技推廣機構建設,建立上下貫通、更加完整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理順歸口管理部門和隸屬關系,使農業科技推廣機構運轉更加高效。二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農技推廣服務,開展農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整理與傳遞,充分利用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及相關的扶持政策開展項目合作。三要引導社會科技力量大力參與農業技術咨詢、技術中介和技術服務機構,通過技術咨詢服務引導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四要提升供銷合作社科技服務能力,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服務功能全、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標桿基層供銷社,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增強農技推廣和農業公共政策信息等服務供給,打造鄉鎮為農服務綜合體。圍繞當地主導產業、主導產品,鼓勵、引導農業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新型專業性農技服務組織,充分發揮專業性農技服務組織的技術推廣服務作用,加快農技社會化。
第二,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成果轉化提供有效載體。要從政策優惠、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有計劃地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示范基地,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有效載體。要圍繞區域主導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示范基地,凸顯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有效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要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基地,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等,逐步形成優勢特色突出、經濟效益顯著、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要集約現代農業技術提升基地,以示范基地為載體集約推廣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現代農業技術,提高示范基地農業現代化程度。要創新示范推廣模式發展基地,構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把示范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展示平臺和科普教育窗口,通過推動人才與技術并進夯實示范基地基礎,促進科技示范基地可持續發展。
第三,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轉變。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探索“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是一種新方式。要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科技服務中的示范應用,探索構建以縣域為結點的“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平臺,集中整合各類農業數據、信息,實現各類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對農業數據、信息的共享,搭建縣域農業科技服務網上供需超市,促成科技服務供求雙方實時在線“下單”“搶單”,更有針對性地為農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綜合服務。要建設網絡推廣平臺,橫向連接國內外農業科教單位,縱向連接農業信息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農業專家推廣服務系統。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普及和應用,農業的種植模式發生深刻變革,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轉變。比如,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遙感團隊研發出的田間精準管理技術等一系列農情監測與智慧管控方法,就是利用土壤與農作物遙感監測模型、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田塊內部土壤、水肥運移、作物長勢、災害、產量進行動態監測,最終通過農情信息精準服務平臺與智能手機客戶端反饋給用戶。農民只需要打開手機,就能得到施肥、田間管理、防災減災預警等個性化指導。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隊伍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力量,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優育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隊伍,不斷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激發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人才支撐。
第一,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特派員工作是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轉移,促進農業農村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的一種有效形式。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強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農業是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要靠科技深度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特派員多次被寫入“一號文件”。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激勵政策,通過改革評價標準、考核方式等,形成以業績、品德、知識和能力為重點的評價體系;通過職稱評定、完善薪酬、物質獎勵等,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待遇,吸引不同專業領域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加入到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來。其次要鼓勵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農民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企業等,允許科技特派員以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入股、項目入股、利潤提成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的內生動力。
第二,提升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素質,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圍繞增強農技人員為農服務能力,科學謀劃培訓、堅持精準培訓、創新方式培訓。一要聚焦縣域主導優勢產業,重點示范展示農業重大品種、關鍵技術和種植模式等,以開展田間課堂、現場教學、實訓實習、觀摩學習等多種形式,以豐富現代農業新技術、農業標準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等學習內容,提升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二要遴選示范作用好、輻射帶動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種植大戶、鄉土專家等作為示范主體,完善農技人員對口精準指導服務機制,將示范主體打造成主推技術應用示范的主力軍、“永久牌”農技服務專家隊伍,切實發揮其對周邊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
第三,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加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在科學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與農村經濟狀況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因和關鍵。一要加強農村科普教育,通過健全和完善縣、鄉、村科學技術推廣普及網絡,大力推動農村科普出版物發行,加強農村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陣地建設等途徑,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業科研成果的能力,擴大對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二要以科研成果轉化為重點,從農民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農民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農民受益于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要加強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的示范作用,激發廣大農民使用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三要引導和支持基層科技工作者通過各種渠道開展科技咨詢、科技培訓、典型示范和信息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培育造就一支總量足、素質高、結構合理、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科技人才隊伍,帶動農業農村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