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琳(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實驗小學,廣州 511400)
小學時期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兒童開始進行獨立人際交往活動的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中指出,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具體教育內容是:善于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本課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為主線,以引導學生認識與同伴交往時接受和拒絕同樣重要,培養學生敢于拒絕為主要內容,通過情景劇表演、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思維自我中心再度出現,開始不再無條件地服從父母、老師的權威,與同伴的交往逐步增多、逐步密切,甚至組成了小團體。然而隨著同伴交往逐漸密切,同伴之間的誤會、沖突也時有發生。這說明他們一方面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與同伴相處中人際交往的一些問題。其中,學生反映學會拒絕同伴和接受同伴的拒絕是一個影響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難點。
1.面對不同的請求,要學會選擇,合理拒絕,認識不同的拒絕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
2.通過小組交流、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接納拒絕他人時產生的各種情緒和想法,學會合理拒絕他人的小技巧,并嘗試運用到生活中。
3.通過活動,意識到在與人交往時接受和拒絕同樣重要,培養學生敢于拒絕的勇氣和善于拒絕的技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活動重點:接納拒絕他人時產生的各種情緒和想法,學會合理拒絕他人的小技巧,并嘗試運用到生活中。
活動難點:意識到在與人交往時接受和拒絕同樣重要,培養學生敢于拒絕的勇氣和善于拒絕的技巧。
游戲法,小組討論,情景表演。
按座次分組,每組準備一把剪刀、尺子和白紙,PPT、角色卡、表演劇本。
小學四年級學生
40 分鐘
通關秘籍:此游戲一共有四關,難度由一顆星到四顆星。游戲期間可以選擇“參加挑戰”或者“放棄挑戰”。
第一關:“相反指令”,注意聽教師的口令,并做出相反的動作。
第二關:“我會判斷”,觀看漫畫后做出判斷。選擇接受的,請做圓圈動作。選擇拒絕的,請在胸前用手臂打交叉。
第三關:“動作模仿秀”,根據圖片做動作。如果遇到不想做的動作,可以選擇不做。
第四關:“穿越A4 紙”,每個小組發放一張A4紙,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利用所提供的物品,在60 秒內讓小組成員穿過A4 紙,且保證A4 紙能完整還原。
暖身游戲后進行師生交流。
問題1:在游戲中,為什么你的朋友讓你闖紅燈,你選擇拒絕?
生1:因為闖紅燈的話可能會發生危險,所以我會拒絕。
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威脅生命安全的事情,我們要選擇拒絕(貼板書:我不可做)
問題2:有什么動作是你不想和朋友做的?為什么?
生2:我不喜歡和男生太親密,也害怕同學笑話我,所以有的動作不想做。
師:讓自己心里不舒服的動作,我們可以選擇不做(貼板書:我不想做)
問題3:剛才挑戰失敗的小組成員們請思考,為什么你們小組在這關挑戰失敗?
生3:我覺得這個游戲太難了,我們做不到。
師:在你們能力范圍以外的,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做。(貼板書:我不會做)
教師小結:通過選擇大通關游戲,我們知道,對于朋友不合理的,會威脅生命安全,或者自己不會做、不想做的事情,我們要學會合理拒絕。否則,一味順從接受對方,就會在人際交往中失去自我。所以說,敢于說“不”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的策略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闖關游戲,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通過游戲后的談話引發思考,讓學生初步判斷在與朋友交往時要拒絕哪些事情。
(一)聯系生活
師:在與朋友相處時,你的朋友是否提出過你不想做的請求?
生4:我的朋友讓我把作業借給他抄。
師:為什么你不愿意做?
生4:我覺得抄作業是不對的。
生5:我的同學邀請我去玩,可是我還沒有寫完作業。
師:你內心一定左右為難,但因為寫作業這件事更重要,所以也只好拒絕。
教師小結:既然與朋友交往時,“拒絕”是難免的,遭到拒絕又是不愉快的。我們要怎么拒絕才能把不愉快降到最低限度,得到對方的諒解呢?
(二)觀看視頻
師:小希最近就因為拒絕朋友,與朋友鬧得很不愉快。請看視頻《小希的煩惱》。在視頻中,我們看到上課期間,小珊想讓小希幫她傳紙條給同學,小希不同意,為什么他們之間會鬧得不愉快?
生6:因為她直接就拒絕了,讓人不舒服。
生7:他連理由都不說就直接拒絕。
師:那她應該怎么做?
生8:她可以把拒絕的理由說清楚。
生9:她可以語氣委婉一些。
生10:或者在小珊生氣之后,小希可以向她好好解釋。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只知道拒絕是不行的,還得注意方式方法。如果過于簡單粗暴,就會讓別人產生誤會,從而影響朋友間的友誼。
(三)小組討論
教師提問:當我們遇到需要說“不”的事情時,要怎么說別人才樂于接受呢?結合剛才的視頻和你平時的經驗,把想到的小妙招與小組成員分享。
各組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并歸納方法,進行成果分享;最后由小組代表分享小妙招,老師根據學生發言進行適時整理補充與提升。
生11:我們小組認為可以說話語氣溫和一些(板書:語氣溫和/委婉表達),然后把道理與對方說清楚。(板書:說清理由)
生12:我們小組認為還可以想到一些替代的好方法(板書:替代方法)。
生13:說話時注意禮貌(板書:禮貌拒絕)。
教師小結:相信同學們未來再遇到需要說“不”的事情時,用上今天總結的小妙招,一定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更不會因為拒絕別人而失去友誼。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的直觀方式,引導孩子體驗簡單粗暴拒絕帶來的后果,并思考如何拒絕才讓他人接受。經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商議出巧妙說“不”的小妙招。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初步掌握朋友交往過程中說“不”的方法和技巧。
展現情景,學生演繹并思考。
情景一:A 帶了一本新買的限量版書回來,這本書是他存了很久的零花錢才買到的。B 見到了想借來看,A 拒絕了,這時候C 也過來問A 借書,還說D 借書的時候特別大方,學生可演繹A 的反應。
情景二:數學考試的時候,A 遇到不會做的題,于是問B 借來抄,B 拒絕了。于是A 又問了C,學生可演繹C 的行為。
組織小組演繹討論,各抒己見;在小組表演后,其他小組進行適時補充。
情景一表演結束后,教師提問。
師:采訪一下情景一中被拒絕的同學,你被拒絕了,心情如何?
生14:很生氣,不開心。
師:你們觀察另一組是怎么拒絕借書的。
生15:禮貌地和他說對不起,還把理由說清楚。
師:拒絕的時候做到禮貌拒絕對方的同時,還把不借書的理由清楚告訴對方,理由很充分。
師:那你聽到他們禮貌拒絕你還說清楚原因,你的心情如何?
生15:稍微好一些,感覺沒這么生氣。
師:好,謝謝這個小組的精彩演繹。接下來,我們請同學表演情景二。其他同學繼續觀察他們是怎么相處的。
情景二表演結束后,教師提問。
師:你剛才被拒絕了,心里感覺如何?
生16:不太舒服。
師:為什么不舒服?
生16:你是我的好朋友,為什么要拒絕我。
師:你觀察他們是怎么與場景二中的A 相處的?
生16:第一個比較粗暴地拒絕,第二個委婉一些,所以第二個感覺比較容易接受。
師:那你聽了他的委婉拒絕還有解釋,你又覺得如何?
生16:有點明白他為什么拒絕我,心里沒這么難受。
師:是啊,原來當我們把理由解釋清楚,禮貌地拒絕,其實對方是會理解你的。朋友之間不是有求必應,朋友應該相互為對方著想,相互體諒,這樣友誼才會長存。
教師小結: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注意運用這些拒絕的藝術和技巧,你的拒絕也會被朋友理解和接受,更不會因為拒絕別人而失去友誼。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實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要拒絕的場景,在表演時學會運用拒絕的技巧,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拒絕的藝術。
師: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知道與朋友相處時,不僅可以接受還可以拒絕,還知道了拒絕的方法。
教師推薦拓展閱讀材料:《小學生心理學漫畫(社交力)》《好好長大——小學生第一本校園社交手冊》《雅各布的海螺》。
教師總結:同學們,在與朋友相處時,我們會面對不同的請求,可以選擇接受或者拒絕。如果確實需要拒絕,我們要選擇恰當的方法,這樣才能讓拒絕更容易被他人接受,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生活中收獲好心情。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本課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回顧課程學習思路。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系列書籍,學會更多人際交往的方法,并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在生活中,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本課通過“暖身游戲,思考拒絕之由”“各抒己見,尋找拒絕之招”“心靈劇場,嘗試拒絕之巧”“分享收獲,延伸生活之路”這四部分,引導學生認識與同伴交往時接受和拒絕同樣重要,旨在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立足現狀,以生為本。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心理課,是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也無法將所學落到實處的。本節課設計前,通過課前與學生溝通和教師在平日里的大量觀察,結合學生與朋友相處的典型事件,合理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這些事件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借助這些真實又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心理課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也讓學生上完這節心理課后,能走出小課堂,知道如何進入大社會。
融合心理,體驗活動。本節心理課重點關注學生情緒和內心感受。通過游戲闖關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什么事情我們是要拒絕的。在拒絕的時候,會產生各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我們要接納這些情緒。在小組演繹后的采訪環節,讓學生知道選擇恰當的方式拒絕朋友,朋友的情緒也會有所改變,朋友間的友誼也不會因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