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天琳(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北京 100101)
小文(化名),男,11 歲,五年級學生。脾氣急躁易怒,在校多次和老師、同學發生沖突,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該生體格正常,無其他身體疾病。獨生子,父母離異,現在和母親、外婆一起居住。母親工作忙碌,平時和外婆在一起時間較多。其父親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但父子會經常見面。
某天中午班級值日時小文因小組分工問題與同班同學和老師發生了較為激烈的沖突。心理教師主動介入輔導。
從前期和小文母親的溝通中了解到,小文從小由外婆帶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與外婆互動交流。外婆很少限制孩子的行為,但小文的母親和外婆的教養方式不一致,對小文要求嚴格。這種隔代參與兒童照料,家長之間的教養方式沖突,且主要撫養者采用放任型教養方式的情況,會導致小文性格跋扈暴躁、自控能力差、喜怒無常、充滿敵意。
小文在校表現出較明顯的攻擊行為,也與他充滿攻擊性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在小文年幼時,父母經常會爆發激烈爭吵,父母離異后,外婆和母親也曾多次因為教養方式產生爭執。而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如果和攻擊性較強的榜樣在一起,會導致個體攻擊行為增加。
小文的情緒也較不穩定,這與小學生正處于內部穩定性較差的情緒發展階段相關。鄭淑杰、石松山和鄭彬[1]的研究發現,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兒童調節情緒的能力不斷增強,情緒問題隨之減少,但在五年級又開始出現上升,整個小學階段情緒問題呈現為U 型。這可能是因為五年級時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明顯發展,令他們對內心的情緒體驗更加深刻,從而表現為情緒問題的增長。此外,在針對小文的情緒問題進行輔導之外,還應幫助小文學習控制和管理情緒的方法,包括怎樣辨認情緒、表達情緒、理解情緒和調控情緒,幫助其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知道不合理宣泄所產生的危害,防止在情緒爆發后造成人際關系問題。
近期目標:幫助小文解決此次值日的具體問題,學會控制憤怒的方法,學會正確表達。
長期目標:通過家校協同改變不良行為,有效控制憤怒情緒,增強情緒管理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緒管理是一種可以恰當處理生活中因矛盾或事件而產生的情緒,并能合理地認知情緒,對不良情緒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不良情緒多受到家庭影響,只有家校社協同發力,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與社會交往能力[2]。
1.第一次輔導——關注當下事件
首先需要與小文建立良好的資訪關系。心理教師首先運用正念的方法讓小文的身體和情緒得到放松,放下對老師以及陌生環境的戒備和恐懼。正念干預不僅對兒童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4]而且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5]。接著,通過共情、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技術,認真傾聽小文對整個事件的描述,體察他在事件發生時的憤怒情緒,給予他充分的認同感,同時適當鼓勵他積極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發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小文的狀態從警惕到放松,逐漸表達出自己對憤怒情緒的看法,并表示想要學習如何管理情緒。之后,心理教師借助沙盤了解小文與同班同學產生沖突時的內心想法,幫助小文認識情緒突然爆發的原因,并讓小文的情緒得到宣泄。
師:小文,我發現你在沙盤的左上角擺放了許多小人,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這么擺嗎?
小文:我覺得他們應該待在那里。
師:那我看到這里有一個小男孩,并且所有人都朝向他,這是你嗎。
小文:是的。
師:你為什么要這么擺放呢,這些面朝著你的小人你覺得他們都是誰呢?
小文:這個是我的同學,然后拿著書本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師,這兩個是我的媽媽和外婆。我覺得大家都對我有意見,都針對我。明明我是小隊長,為什么同學不聽我的話呢,還跟老師打小報告。老師也站在他那邊,他們都不喜歡我。
在了解小文的情緒和產生的原因后使用格式塔學派中的“空椅子”技術進行換位思考,讓小文分別站在同學和老師的位置上,幫助他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當時的想法。本階段目標為先解決眼下的突發情況,解決與同學和教師的矛盾,達成雙方和解。
2.第二次輔導——認識憤怒情緒
心理教師通過繪本故事《憤怒的火山》,用比喻的方式讓小文了解負面情緒的爆發就和火山噴發一樣,是不斷累積的,使小文認識到“火山爆發”對生活和人際關系產生的影響,同時強調不好的情緒表達方式不僅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
師:看完了這個故事,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幅圖片?
小文:火山爆發的圖片。我覺得我就像火山一樣,心里有團大火球,經??刂撇蛔【蛧姲l了。
師:那這團火球噴發之后,山的周圍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小文:樹沒了,河道也被毀了,原來住在山腳下的小動物們都逃跑了。
師:它的朋友們都跑掉了。那小火山自己呢,有什么樣的變化?
小文:它不再覺得生氣了,但是現在身邊一個人也沒有,很孤單。
師:你覺得這些結果是小火山想要的嗎?
小文:不是的,一點都不。
師:那你認為它應該怎么辦呢,要不要試著給它提一提建議?
小文:我認為它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不滿跟動物朋友們說,大家一起商量。
在引導小文認識到錯誤的情緒處理方式傷人傷己后,采用正念的方式,讓小文直面自己的憤怒情緒,深刻體會、辨認什么是憤怒,并幫助其平復。小文表示:“在生氣的時候腦袋脹脹的,心臟跳得很快,眼前白花花一片,整個身子都繃緊了,很想揮拳或者是跺腳。”
3.第三次輔導——改善不合理認知
在本次咨詢中,心理教師除了帶領小文進行“我的一家”繪畫,更深入地了解小文的家庭情況之外,還主要向小文解釋了情緒ABC 理論,幫助他改善“經常感受到被人針對”的不合理認知。心理教師以在小組活動時同學不愿意和他同組合作為例,鼓勵他在“同學們都不想跟我玩,不喜歡我”想法之外,再列舉出更多可能的解釋。小文在思考后列出了其他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也許他們私底下商量好了要一起,所以不想讓我加入”或者“他們兩個人的想法可能更一致”。
最后,心理教師告訴小文遇到不開心的事不能亂發脾氣,要采用合理的方式解決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并調整當時的情緒。在本次咨詢過程中嘗試通過焦點解決治療中尋找“例外”的方式幫助小文找到適合他控制憤怒情緒的方法。在心理教師的不斷引導之下,小文回想起之前在家里體驗到憤怒情緒時,默念“冷靜”并且深呼吸,或是聽一首舒緩的音樂能夠幫助他放松。
4.第四次輔導——合理表達情緒
本次咨詢中,心理教師主要幫助小文學習控制憤怒、表達和管理情緒的方法,并在后期通過布置練習和作業的形式不斷強化,家校協同,共同監督小文改變不良行為。
首先,和小文進行角色扮演的練習。心理教師扮演媽媽和外婆,重現讓小文感覺憤怒的事件。讓小文回到當時的情境中,進行對話練習。逐步建立在面對矛盾沖突和憤怒情緒時的應對策略,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制作“我的情緒管理”表格(見表1),讓小文將這一周感到憤怒的事件寫下來:并逐一找到對應的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心理教師借助該表布置作業,要求小文在每次遇到憤怒情緒時,親自實踐表格中的方法。
最后,心理教師聯系小文的母親和外婆,和他們一起制定、統一家庭規則,并嚴格按新的規則來執行,嘗試統一養育風格、改變教養方式,為小文營造和諧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四次咨詢輔導后,小文的情緒問題得到了初步改善,遇到問題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跟蹤調查后,發現小文的人際關系也得到了改善,漸漸地學會了和同學相處的正確方式,和同學之間的距離拉近,沖突減少,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首先,心理檔案對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很重要。在本案例中,學校在建立心理檔案后,心理教師和相關任課教師都可以對小文的情緒問題有所了解,并基于心理輔導進度,在課上采取適當方式規范小文的行為。學校在平時也可以開發情緒管理相關的團體輔導活動,采用班級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情緒教育,從而觀察和改善學生們的情緒問題。
其次,教師要多觀察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和情緒控制能力。師生間的良性情感互動和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情緒問題的改善。在課堂教學、課間活動等組織性活動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安慰、安撫的肢體動作,讓學生感知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從而緩解學生的消極情緒。
最后,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十分深刻,父母要實行積極的教養方式,制定統一的教養規則,多給予關心理解。同時,還要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關注品德的發展,在生活中多給予孩子陪伴。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父母在孩子面前都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教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學生情緒問題的改善需要家校協同努力,學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指導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都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悉心澆灌,都離不開家校的協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