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幼丹
〔摘? ? 要〕?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小學語文教師理應為學生埋下科學探究的種子,從小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習慣和樂趣,從合作學習、動手實踐、創設情境、收集資料等方面,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情趣。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科普課文閱讀教學的特征,探究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究情趣的策略。
〔關鍵詞〕? 科普課文;閱讀教學;科學探究情趣;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2? ? 127-129
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打破常規應試教育限制,擴寬學習應用范圍,強調學生素質培養,促進其綜合能力發展。小學語文作為學生語言發展的基礎性課程,具有綜合性特征,可作為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情趣的有效載體。閱讀作為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讓學生通過科普課文閱讀學習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是一項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情趣的重要平臺。身為閱讀語言教學的“主宰者”,小學語文教師理應為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情趣發揮重要作用。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針對教學內容的差異性,采取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相應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情趣。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想核心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程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品讀能力、欣賞能力、感受能力為重點,讓其通過文章閱讀,對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體會文章韻味,使學生對閱讀豐富精神世界、思想情感方面的優勢有清晰的認識,從而提高閱讀情趣。
二、在小學語文科普課文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科學探究情趣
(一)創建閱讀情境
探究科學知識最好的狀態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利用白板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創建小學生閱讀情境,從而激發小學生對外界的感知力。提升小學生對閱讀科學探究的興趣還可借助課件的視頻實現,并且解決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難題。
例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一些案例,比如閱讀《我叫“神舟號”》課文時,可以用新媒體設備播放神舟11號升上太空的真實畫面,通過這種形式進行相關知識講解,動態感的畫面可讓小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再比如,《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蝙蝠在夜間飛行,科學家們從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利用鳥兒飛行的原理,經過不斷探究與實驗,最終又以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的飛行特點制造出了各種新式飛機”。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建筑物,例如在“薄殼結構”的課件中,利用雞蛋和建筑物屋頂的圖片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搜集建筑物圖片,和同學一起探究,讓小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增長知識,既能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提供動手實踐機會
為了讓小學生以后能夠順利融入社會,教師在課堂實踐中理應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鍛煉自我,完善自我,通過動手實踐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應加強小學生的實踐意識,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促進他們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于日常生活,養成靈活運用的思維方式,達到知識內外有效銜接的效果。
例如:《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重點講解了科學家從蜻蜓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飛機,經過不斷嘗試、不斷提升,又受益于蚊子、蒼蠅的啟發,創新發明了新式飛機。科學家通過反復觀察,最終從鯨的流線體形中得到啟發,制作出了輪船。不僅如此,有科學家還從雞蛋的薄殼結構中觸發靈感,設計出了既節儉又美觀的建筑。但是,小學生單從課文中可能無法準確掌握或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通過新媒體設備為小學生播放飛機、鳥兒等飛翔的動畫解析視頻,幫助其加深理解。同時,可準備不同類型的動物模型,在班級中進行模擬演示,如準備玻璃缸或盆等器具,將其盛滿水,讓小學生親自試驗鯨的流線體的呈現。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激活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情趣,培養其科學探究意識和精神,提高其科學探究能力。為小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機會也能提高他們的表達和處事能力,從而鍛煉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耐心能力、抗壓能力和靈敏度。還可讓小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根據閱讀體會設計一項自己的科學小制作,并將作品放到班級當中與同學相互交流,從而打破常規,讓閱讀教學不只是局限于說、寫、讀,更能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優化課程教育模式
為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開展以教材為基礎的各項活動,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授課過程中,即改變原有領讀、板書等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開發網絡資源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將原本抽象的內容以視頻、動畫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小學生。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播放的抑揚頓挫的語調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從而鼓勵其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自由發揮。
例如:《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講述了有關仿生學的許多知識和制造出的各種有利于人類生活的物品,這都是人類從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中獲得啟發創造出來的。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課文中的內容以動畫片形式加以呈現,將文字轉化為“實景”,以此提高學生對課文中科學知識的認識,進而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情趣。
(四)鼓勵學生主動閱讀
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課程,也是一門藝術課程和生存課程,知識量極其豐富。教師應在原有的課程內容中不斷地對小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從而鼓勵他們主動閱讀和探索,這樣既可以增加其閱讀興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讓小學生擁有一顆恒心,認真閱讀,豐富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
閱讀可以促進小學生對語言的深入理解,大大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不斷地引導,不斷地加強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才能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
(五)培養學生資料收集能力
學無止境,文化知識永遠學不完,小學語文教師不能時刻陪在學生身邊指導、督促,教師在教課過程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他們擁有了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一味聽從教師和家長的話,他們的語文發展之路也會越來越順暢。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通過別的途徑收集整理一些跟課本內容相關的資料,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并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自主收集能力。再如,在閱讀《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中,學生對主題部分特別感興趣,但好多學生不會對過多的文字產生閱讀情趣。此時,教師可讓小學生將文章中所出現的恐龍都列舉出來,然后去課外搜集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并引導其總結搜集到的資料;還可要求有恐龍玩具的小學生對其進行觀察,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寫一篇有關恐龍的介紹詞。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過程是充滿趣味和激情的,能讓他們養成自主探索的能力。
(六)拓寬學生閱讀渠道
課內和課外的閱讀內容很多,汗牛充棟的課外閱讀資源為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拓寬小學生的閱讀渠道,為其提供更多知識以強化他們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相比課內有很大的廣泛性,在選擇課外閱讀書籍時,要秉持優勝劣汰的心理,有針對性地選擇,幫助小學生篩選優秀的閱讀作品,以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為其提供更廣泛的閱讀空間。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拓寬其知識視野,還能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小學生閱讀《火車的故事》這篇文章時,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火車發展史的視頻,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雜志等渠道,了解更多火車發展領域的知識,也可利用上述渠道獲取更多閱讀內容,豐富知識儲備,擴大閱讀視野。
(七)豐富教材內容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將課外與課內的閱讀教學有機融合,挖掘其中的價值,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深度,還可以實現閱讀教學價值的最大化。比如,閱讀教學《我叫神舟號》這篇文章時,可以用兒童的話語生動形象地描繪在太空飛行的景象,以更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課下,還可以組織大家以“航天飛機”為主題,以視頻的形式播放航天事業發展史。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其自主探究科學奧秘增加驅動力。例如:《神奇的克隆》這篇文章介紹了關于克隆方面的科學知識。為鞏固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熱情,教師可推薦他們課后閱讀相關讀物,如《好奇號》《有趣的動物》《寶葫蘆的秘密》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文章中都涵蓋了科學發展、科學探索等知識,可進一步拓寬小學生的科學認知。教師也可在課后組織一次作文競賽,讓小學生把自己對克隆技術的想法表達出來,從而激發其科學探究情趣,讓小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養成愛思考、愛鉆研的好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科普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加強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同時,還可以多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多多鍛煉,完善自我。通過動手實踐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此外,還要培養小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的能力,當其擁有了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就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狄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9):170-172.
[2]李小靜.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J].文學少年,2021(30):1.
[3]蘇小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技能策略初探[J].魅力中國,2019(32):175-176.
[4]沈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9(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