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華 王平 馬小林 朱小勇 高潔
為不斷提升爭議調解仲裁工作質效,更加順應新時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為瀘州現代化建設貢獻和諧勞動關系力量,對2018 年至2022 年瀘州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情況、面臨形勢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機構設置及隊伍建設情況。2012 年6 月,瀘州市成立8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其中市本級1 個,區縣7 個,下設辦事機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核定編制44 人。至2020 年底,瀘州市核定編制數增至60 人。目前,全市在崗仲裁員為39 人(市本級6 人、區縣33 人)。其中,40 周歲以上20 人,具有法學專業背景仲裁員15 人,通過司法考試10 人,共產黨員26 人。
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情況。從2014 年起,瀘州市以爭創省級“示范仲裁院”為契機,著力打造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仲裁庭。2017 年,瀘州市人社局爭取110 萬元專項資金對全市仲裁院進行升級改造,至2018 年5 月,全市8 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全部成功創建為省級“示范仲裁院”,是全省全部成功創建示范仲裁院的三個市州之一。同時,全市各仲裁院均由同級財政予以經費保障。
案件處理情況。2018 年至2022 年,瀘州市共處理勞動人事爭議11527 件,涉及當事人13566 人,涉及金額45830.05萬元,結案率為99.27%,調解結案7422 件,裁決結案2759 件,不予受理及其他方式結案1346 件,調解成功率為72.90%,仲裁裁決率27.09%。仲裁員人均獨立辦案數量為300 件,仲裁員人均參與辦案數為600 件以上。
案件爭議特點。一是爭議類型多元化。近5 年,瀘州市勞動人事爭議類型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確認勞動關系、終止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和賠償金、未休年休假待遇、競業限制、工傷待遇等方面。除確認勞動關系和工傷待遇爭議外,當事人往往同時提出多個訴求。二是行業分布廣泛復雜。在受理的爭議當中,用工主體涉及各行各業,爭議主要發生在中小型服務行業、制造業、建筑業、運輸行業等。特別是新業態群體爭議逐漸增多,引發原因主要在于用工主體不明、用工特點異于傳統勞動關系的要件和特征、社會保障虛弱等。三是爭議數量呈上升趨勢。由于用工不規范、勞動者維權意識增強、基層調解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等因素,勞動爭議數量仍居高不下,特別是2021 年和2022 年增幅較大。四是案件調處難度增大。因用人單位停工、停產、倒閉而引發欠薪案件,用人單位已無經濟支付能力,導致案件無法通過調解方式化解;部分涉及敏感行業、企業,高管、高級技術人員等群體的案件疑難復雜,調處難度進一步增大。
辦案質量情況。近5 年,全市辦案質量總體水平較好,當事人不服裁決結果訴訟至人民法院,經審理后的改判率和撤銷率低,當事人滿意度高。全市仲裁裁決案件平均起訴率為15%,人民法院改判率低于30%。
辦案力量不足。調解仲裁工作主要包括處理勞動人事爭議、隊伍建設、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基層調解組織建設、裁審銜接、法律援助、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宣傳、勞動爭議的預防等工作。目前,全市仲裁人員隊伍無法滿足仲裁辦案需要,與做好新時期高質量調解仲裁工作的要求還有距離。

圖據網絡。
專業化程度不高。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系統中具有法學和社會保障專業背景的仲裁員僅占30%,專業化程度不高,導致在處理復雜疑難案件時不能準確作出處理,更不適應新時期復雜多變的新型用工爭議。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專業化不僅包括具備專業的能力和技巧,還要具備勝任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所承載職能職責的能力。
專業培訓較少。雖然每年省、市都舉辦了培訓活動,但參加培訓人數名額有限,基層仲裁員相互交流的機會少,提升能力水平的方式和渠道缺乏,基層仲裁業務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仲裁隊伍不穩定。近年,由于勞動人事爭議案件量激增,基層仲裁員普遍反映工作任務繁重,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挫。同時,因機構改革編制凍結、參公暫緩、職業前景不明等原因造成部分人員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仲裁工作質效。
工作創新能力不足。在探索創新辦案方式,提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基層調解組織建設、裁審銜接、信息化等工作上創新不夠,措施辦法少,工作特色亮點不多,宣傳成效不明顯,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成都、重慶等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全面加強仲裁隊伍建設。堅持黨建引領,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強化仲裁員政治理論學習,加強基層調解仲裁隊伍建設。加大業務技能培訓力度,不斷提升仲裁員和調解員的整體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
全面提升調解工作效能。認真貫徹《四川省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工作規定》,加強與法院、司法、工會、經信、信訪、工商聯等部門聯動,在預防和處理爭議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影響力,著力提高爭議處理效能,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不斷提升仲裁辦案質效。深入實施《四川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智能化建設規劃》,加大調解仲裁辦案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仲裁機構信息化水平,推進仲裁工作數字化轉型,努力滿足群眾辦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便利化需求。
建立監督激勵機制。加大違法違紀警示教育,全面加強調解仲裁工作監督,發現苗頭問題及時糾正制止,強化監督考核問責機制,確保調解仲裁工作公平公正、陽光透明。借鑒廣東、成都等地做法,研究仲裁員(調解員)辦案補助辦法,健全工作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基層仲裁員(調解員)工作熱情,持續穩定基層調解仲裁員隊伍。
探索創新工作模式。深入貫徹中央、省委決策部署,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新路徑新模式。按照人社部印發的《區域和諧勞動關系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試點方案》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部署要求,積極推進國家區域和諧勞動關系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試點,切實加強與重慶市永川區、江津區的勞動人事爭議跨區域協作、信息共享、經驗交流,深化拓展《瀘永江調解仲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內容,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全力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為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