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吟誦是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近些年來,貴陽地區吟誦文化傳承活動進一步發展。回顧其吟誦發展歷程,在搶救、保護傳統吟誦的同時,應當創新發展新吟唱;讓吟誦進入高校課程體系,加強吟誦學習與研究力度;借力媒體優勢,開展豐富的推廣活動;利用書院模式,開辦吟誦學堂等,以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貴州優秀傳統文化建設。
【關鍵詞】吟誦;貴州;文化建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9—076—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中華文化自信自強,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吟誦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獨特價值所在。發掘吟誦文化的價值內容,進一步保護、發展中華吟誦文化,對新時代加強思想文明建設、傳播中華文化,都具有重要影響。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2]這對人們今天保護、繼承、發揚吟誦文化具有啟迪意義。
一、吟誦的價值
(一)吟誦的概念
吟誦是我國歷史上漢文化圈的傳統誦讀方式,口語相授、代代相傳,延續至今。自先秦起,古人詩歌的練習、寫作都是通過吟誦而成,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是“食者歌于食,事者歌于事”,[3]此處的“歌”即指傳統的詩歌吟誦。至于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朗誦是后來20世紀初隨西方話劇傳入中國的,距今不過百余年歷史而已。“吟”最早出現在周代卜商《詩序》中和“詠”字合用:“吟詠性情,以風其上”。[4]《毛詩正義》對“吟”作了具體解說:“動聲曰吟,長言曰詠,做詩必歌,故言吟詠情性也。”[5]因此,“吟”類似于唱,沒有固定的樂譜,只是隨著情性發出特定的韻律和聲調。所謂“誦”,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誦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6]由此可知,吟誦是吟詠與朗誦的合稱,是介乎于誦讀和吟唱之間的,有一定旋律、抑揚頓挫的語言,像吟唱似地誦讀。而吟唱則是由中國傳統吟誦發展而來,在吟誦規律的基礎上,提高了吟誦的藝術表達效果。在學術界,吟誦有廣義與狹義之別,本篇所論述的吟誦是指廣義吟誦,既包括了傳統的吟誦,又包括了現代的新吟唱。
(二)吟誦的文化價值
吟誦流傳至今,是古代文人學習詩詞歌賦的主要手段。《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7]可見,吟誦詩歌在古人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春秋時期,《詩經》所有篇目都可合樂吟唱,《論語·泰伯》中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8]這一時期,詩歌吟誦已經廣泛流傳。漢代尊“五經”之后,詩歌吟誦范圍再次擴展。漢代劉珍的《東觀漢記》記述:“高鳳,字文通,南陽人。背誦經晝夜不絕,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中,以竿授鳳,令護雞。高鳳以竿誦經,似故天大雷暴活動而掩沒,鳳留意于經史,忽不視麥,使麥隨水漂去。”[9]足見對詩文誦讀已到了癡迷的程度。唐代近體詩形成后,詩歌吟誦也隨之更加繁榮。翁方綱在《杜詩附記》中談及:“詩必自改定之而拍節長吟之...新詩改罷自長吟愈阻之有味矣。”[10]至宋元明清時期,吟誦更加盛行,戴望《謫麟堂遺集》指出:“吟詠性情有,以合乎詩人之本志。”[11]清代郎廷槐《師友詩傳錄》寫道:“要以熟讀古詩,吟詠以自得之耳……然而起落頓挫之間,又有一定的節律在。”[12]吟誦已然成為經典讀書方法。
古代學子利用吟誦鑒賞、寫作詩詞,吟誦對學習知識與培養情性都有著重要意義。今天詩詞文的吟誦、吟唱也一樣具有無法忽視的文化價值與作用。首先,吟誦、吟唱是品味詩歌的重要方式,可以使讀者更好地去體會詩詞的聲韻律。另外,吟誦是掌握古代詩詞文創作方法的重要途徑,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認為“朝夕諷詠”為學詩之根本。[13]詩詞吟唱是聲情的藝術,是學會、鑒賞和傳承詩歌文賦的有聲媒介,具有樂聲,富有聲樂特色。[14]人在接觸音樂的狀況下,腦子就會放松,更容易接受外界訊息,所以具有音樂性的吟誦對于幫助人記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15]最后,吟誦、吟唱融“詩、禮、樂”三于一身,可使人陶冶情操,涵養情性。朱熹就曾表示“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16]即吟誦作品中蘊涵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反復誦讀過程中,便能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貴陽地區的吟誦發展歷程
貴陽地區從2010年開始籌備建立專業的吟誦組織,到今天群眾性組織成為了促進貴州吟誦活動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吟誦逐步深入貴陽教育領域,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舉辦了不少誦讀交流活動和吟誦趣味課堂,在吟誦課程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究,獲得了可貴的成功經驗。如播雅學院的石行院長,現為中華吟誦協會主任、中華宮廷經典古詩文誦讀《武威石氏樂譜》傳承人,多次開展吟誦主題講座,推動吟誦文化在貴州的發展。再如貴陽孔學堂,孔學堂中華吟誦普及服務中心于2015年9月28號建立。創辦以來與首都師范大學共同建設孔學誦讀傳播平臺,大力推廣古代漢語詩詞的傳承吟誦,開展吟誦學習和采錄等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學生家長們的歡迎。2016年孔學堂舉辦吟誦宣傳公益活動20多場;每逢周六、周日舉辦成人、青少年的經典詩詞吟誦體驗課,500余人次參與課程;承辦“貴陽孔學堂2016年寒假首都師范大學中華吟誦師資培訓班”,50多位中小學老師獲得了吟誦課程的專業資格證書。課程設立有吟誦概述、近體詩吟誦、古體詩吟誦、吟誦與教學等科目,力求讓教師掌握吟誦理論知識,鍛煉教師的吟誦能力,以促進吟誦課程在學校里的落實和踐行,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切實落地、高效落實。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2]加大對吟誦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有利于貴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怎樣繼續推進中華經典吟誦在貴州地區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是我們當下必須探索的重大課題。
三、貴州吟誦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搶救弘揚傳統吟誦文化與創造培育新吟唱文化應互為補充
對于搶救弘揚傳統吟誦文化與創造培育新吟唱文化的問題,學術界存有爭議。以華鋒為代表的一眾學者認為“傳統吟誦服務于讀書和教學,服務于古典詩文的學習、欣賞、創作和修改,沒有登臺演出的義務和娛賓的責任,不考慮受眾的感覺,是傳統吟誦最突出的特點。”[17]與之不同的是,不少學者(如播雅書院石行院長)在掌握了傳統吟誦的基本技巧、原則之后,才開始推行新吟唱的建設與發展工作。其實,二者并不是對立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新吟唱的受眾范圍較廣,這個新型的表演形態,既汲取了中國傳統吟誦的某些優點,也融合了現代藝術的元素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戲曲舞臺表演的優勢,所以對于新吟唱也不能一味否決和抵制。傳統吟誦和新吟唱適宜的地點場合有所不同:傳統吟誦更適宜個人吟誦詩詞、品賞體會,可以成為日常品讀詩詞的手段,更有助于學習者提高對詩歌內容的認知和記憶;而新吟唱適宜文人雅集、切磋交流,并同臺表演,更能激發學習者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更有助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二)將經典詩詞吟誦、吟唱引入大學課程體系
嘗試讓經典詩詞吟誦課程進入大學的課程體系,開設吟誦課程能夠給更多的高校學生創造學習吟誦的機會,這樣不但能夠進行吟誦文化的傳承,也為詩詞吟誦的發展培養人才。因此,可以在學校通識課層面設立關于吟誦的通識課,使高校學生從豐富的實踐、感受體驗中掌握詩歌吟誦和吟唱的知識和能力。在課題研究成熟以后,還可考慮設置吟誦的教師證書,持證教學,以此提升吟誦教學質量。吟誦進入師范課程體系的另一項重要優點是,可以培訓一些會吟誦、愛吟唱的學子,這部分學員畢業后將進入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可以穩定地培養會吟誦、吟唱的教師,讓吟誦絕學薪火相傳。這將給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育帶來更合理、更豐富的教學方式,也有助于把傳統吟誦、新吟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至中小學校園。
(三)利用媒介宣傳資源優勢,開展多姿多彩的推廣項目
傳統的吟誦利用媒介的宣傳優勢,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應。第一,學校可以運營一個集吟誦和吟唱教學、交流、資訊等匯集于一身的微信公眾賬號。例如,北師大建立的“古韻新妍”微信公眾賬號,便是一個推廣新吟唱的公共平臺。第二,創新古典詩詞吟誦(吟唱)的表演方法,如制作微型影片、設計詩詞吟誦的舞臺劇。為詩詞吟誦(吟唱)加入相應的情節,以此擴大其受眾人群。北師大的康震老師,曾指導并策劃創作了中國國內首部經典的詩歌吟唱話劇《詩酒李白》。《詩酒李白》的順利演出也為吟唱文藝走出了一個新的有效推廣道路。而通過拍攝微電影則能夠更好地在網絡平臺流傳,也能夠把服裝、環境、音樂和吟誦藝術相結合,創造更為優美古韻的生活情境,體現吟誦藝術之精神美。另外,也可利用短視頻網絡平臺開展詩詞吟誦大賽,開展詩歌吟誦、吟唱節目,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重視,增加推廣力量。
(四)運用傳統書院的教學模式,建設吟誦課堂,融入古鎮人文
明清時代,吟誦教學依附于學堂、書院而流傳發展。貴州作為西南地區交通樞紐,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載地,除了今天著名的播雅書院,這里曾有衛學和書院、文明書院、漁磯書院等等,成為貴州儒學傳播事實上的中心。振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繼承老書院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在老書院的基礎上建立吟誦學堂、書院,通過選派有關吟誦的專門人才開展課程教學,并聘請吟誦傳人坐鎮傳授,以確保吟誦教學的正確路線。我國正積極發展民俗文化旅行,并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規范設計開發一些專項研學游覽航線,引領客人在文化旅行中感受飲食文化。”[2]青巖古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其中有舉世聞名的萬壽宮、狀元府等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若能在這些物質文化中進一步發展古代詩歌誦讀等優良傳統民族文化項目,與少數民族的節慶文化、曲藝文化、漢服文化等傳統藝術項目相聯系,構成獨特的“古鎮、古韻、古詩詞”民俗文化項目體系,既能帶動貴州的觀光民俗教育文化產業發展,也能夠讓廣大群眾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韻味,助力貴州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推廣。
落實中華精神繼承發展工程項目,是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吟誦文化,其傳播具有潤物無聲的文化滲透力和強大的文明影響力。為更好地繼承發揚中華傳統吟誦文化,我們應當在全面搶救、保護好傳統吟誦文化的同時,根據新時代社會大眾的廣泛精神文化需要,使吟誦文化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實現內涵的充實與表現形式的革新,做到傳承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和參與式傳播,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工業信息安全,2022(9).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孔丘,等,著.詩經[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卜商,著.詩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5]孔穎達,撰.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7.
[6]段玉裁,著.說文解字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7]鄭玄,注.禮記[M].陸德明,音義.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8]孔子,著.論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9]班固,等.撰.東觀漢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10]翁方綱,撰.杜詩附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11]戴望,編.謫麟堂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郎廷槐.師友詩傳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嚴羽,著.滄浪詩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14]張珊.漢語傳統吟誦調的音樂美學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6.
[15]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16]朱熹,撰.詩集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7]華鋒.傳統吟誦與新吟唱[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貴州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吟誦與貴州傳統文化建設(項目編號:202110671028)。
作者簡介:羅清清(2001—),女,貴州興義人,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