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欣 張少航 吳奉亮 李青蔚
摘要:隨著我國煤礦開采規模與深度的不斷擴大,礦井熱害問題日益嚴峻,做好礦井熱害防治教材創新改革是培養新一代災害防治型人才的重要基石。本文以《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為例,以學生為中心、學科交叉、學科實踐、特色融合、協調共享、創新、思政建設等理念,突出學校專業特色,構建“安全+”、產教研融合一體化概念,運用數字化、“互聯網+”、立體化等新型模式,探討當前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災害防治類教材體系的建設過程與開發實踐,對未來教材的發展方向做出展望。
關鍵詞:新工科;教材改革;互聯網+;安全+;立體化
中圖分類號:G423.3文獻標識碼:A
BasedontheConstructionandExplorationoftheTextbook
"MineHeatDamagePrevention"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
YiXinZhangShaohangWuFengliangLiQingwei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SafetyScienceandEngineeringShaanxiXi’an710054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scaleanddepthofcoalmininginChina,theproblemofmineheatdamageisbecomingincreasinglyserious,andtheinnovativereformofteachingmaterialsformineheatdamagepreventionandcontrolisanimportantcornerstoneofcultivatinganewgenerationof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talents.Inthispapertakethemineheathazardpreventionmaterialsasanexample,studentcentered,interdisciplinaryanddisciplinepractice,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integration,coordinationsharing,innovation,ideas,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schoolprofessional,builda"safety+",productionresearchintegrationconcept,usingthedigital,"Internet+",stereonewmode,basedonthecurrent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disasterpreventionteachingsystemconstructionprocessanddevelopmentpractice,for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futureteachingmaterial.
Keywords:newengineering;teachingmaterials;internet+;security+;threedimensional
1概述
隨著我國煤礦機械化開采規模的擴大,在開采過程中引起的煤層熱害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采掘工作面的高溫熱害問題對礦井人員及財產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如何提高礦井熱害防治能力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12]。而培養新型礦井熱害防治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石,做好新一代災害防治型人才建設工作,各高校的任務刻不容緩。對于人才的培養,教材無疑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媒介。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實踐加強的樞紐,是高素質、高技術、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未來教學模式發展轉變的重要基石。為加強教材研究、健全教材建設支撐體系、提高教材質量水平,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第二批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的申報工作[3],倡導各大高校、出版社等單位著實推進教材基地建設,探索新一代教材的建設體系。因此,教材的創新發展是提高學生教育教學的關鍵問題,教材建設是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鑄魂工程。鑒于此,本文以《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為例,探討當前新工科背景下新一代礦井熱害防治類教材的建設體系與開發實踐,對于未來《礦井熱害防治》課程教材的發展方向做出展望。
2《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現狀分析
2.1《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特點
《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的出版時間為2011年,書本知識貼合當下礦井熱害防治前沿和發展方向,內容體系完整,突出專業特色。教材系統地介紹了礦井熱害防治技術的研究現狀、熱害形成機理、風流熱濕計算等知識,對礦井熱害防治技術措施進行了充分的剖析,并闡述了機械制冷降溫狀態下的技術工藝、降溫系統及降溫效果的測試情況。同時該教材中也輔以安全人機、職業健康、設備安全等相關基礎理論,通過學科間交叉融合培養礦井熱害防治方面的人才。
2.2《礦井熱害防治》教材改革要點及難點
《礦井熱害防治》這門教材內容構造節點多,基礎知識理論多,涉及多個學科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且因為其主體內容實踐性極強,因此教材中一部分內容受場地、組織安全等多方因素限制,無法在現有教材中完整體現,學生無法直觀感受礦井熱害防治工作中的要點以及注意事項。教師根據傳統教材編排教學的模式過于單一,理論與實踐產生脫節,學生對學習內容無法進行理解性吸收,造成學習的效率和主動性降低,從而達不到預期教學的目的。此外,各高校組織學生線上學習大環境下,學生上課所用教材大多數為教師網上教學PPT,無法更好地讓學生融入其中,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改革教材中線上教學所用涉及的電子教材也至關重要[4]。
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教材改革探討
新工科背景下力求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對于《礦井熱害防治》教材改革也要依托新工科背景,在教材中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學科交叉、學科實踐、特色融合、協調共享、創新、思政建設等理念[5],同時突出學校專業特色,構建“安全+”理念,運用數字化、“互聯網+”、立體化等新興模式打造新一代《礦井熱害防治》教材。
3.1推進教材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教材建設在把握教材建設方向和重點要求的同時,還要注重教材思政建設內容,提高教材質量水平。把課程思政建設融入《礦井熱害防治》教材中,不僅要注重課程專業內容的編寫,還要注重其中思政建設內容的巧妙融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6]中明確提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高校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另外,梳理該課程與思政建設的關系,在教材主體內容中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課程考核等各方面均要體現思政元素[7],不能一味地將專業知識填充在教材中,可以在章節引言、案例解析、課后習題等板塊加入思政知識,將一些社會熱點等與課程主體內容完美結合,倡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最終,根據《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該課程背靠學科的育人目標,為國家災害防治領域輸送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專業過硬的高端技術型人才。
3.2注重教材內容、突出專業特色
《礦井熱害防治》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教材,主要介紹了礦井熱害防治技術的基礎理論,礦井熱害的成因、危害(形成礦井熱害的主要熱源),以及各熱害地點的熱源分析、礦井風流的熱濕計算、礦井冷負荷計算等內容,以此培養礦井熱害防治領域人才。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教材研究,突出安全專業特色,健全教材建設支撐體系,提高教材質量水平。
3.2.1規范教材大綱、對接專業標準
建設好《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的大綱,以專業標準、行業標準從整體上研究大綱的設置,保證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8]。要突出教材的主要建設思想,教材整體規劃要鮮明,對該教材培養人才的定位與要求展開深刻討論。
3.2.2主體內容著重要點、力求與時俱進
教材的核心就是內容,首先,對于教材內容既要保留之前傳統教材的基礎理論與經典板塊,又要根據教材建設體系輸入新的血液,可由培養人才需求、教材定位等要素的發展對教材編寫更新迭代、與時俱進。其次,教學主體內容可分為多層次展現,對于每一章應有不同難度水平的編排,如設置基礎篇、進階篇等板塊,重點突出主體內容、中心思想以及完成目標。最后,對于每一章的重難點在教材中重點提示,設置課堂、課后思考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在章節末尾重點展示,以圖文、習題并存的形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
3.2.3構建“安全+”的教材思想形態
依托教材背靠安全專業的特色,在教材建設中引入安全觀理念。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地方需求、行業發展為原則,以師生為核心,組織教材責任編輯與作者磋商并定期召開會議。依據相關理論、技術與實踐的最新研究成果,確保教材內容與時俱進,搭建研究、服務、制作、傳播四個平臺,分層落實課程目標和任務要求。
3.2.4教材體例結構全方位發展,產教研融合一體化
教材的體例結構應遵循培養規律,與課程屬性和教學方式相適應[9]。相較于傳統教材,新時代教材首先要在教材的體例設置上進行研究整改,基于教學模式對教材展現板塊進行創新性研究。如通過以企業應用為主、增加案例、課程實踐等板塊來豐富教材,使教材結構立體化。教材內容與相對應專業公司進行合作,將崗位基礎應用在教材上進行體現,可在教材中設置企業項目作業,開展小組模式的教學訓練,以專業需求來定向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培養“上崗即可開工”等實踐型專業人才。
3.2.5協同共建配套資源及服務
教材出版后,由專人負責教材的培訓和服務,不定期進行回訪、現場活動指導,同步開發配套的數字資源包,組織編寫課程指導用書,提供精準服務,增強教材的適用性。
3.2.6組建多學科專業化編寫團隊
組建具有豐富教材出版經驗的高素質編寫、編輯團隊,主編和顧問由具有教材編寫經驗的課程專家擔任,編者來自多學科骨干教師及教研員,并吸納相關專家和研究所合作,實行邊編邊用邊修訂。策劃、責任編輯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執行三審三校制,對教材的編寫提供有力保障。
3.3追求新理念、打造新形態教材
3.3.1建立多元立體化教材組織體系
定期舉辦教學科研活動和系統培訓,提高參編者教學水平、科學水平、思想水平和文圖水平。整合學校、企業、專家三方資源,成立多媒體技術小組,進行專業化資源制作。以信息化技術平臺為基礎,將教學模式與立體化教材應用有機融合,使專業學習突破時空限制,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3.3.2“互聯網+”和數字化、立體化教材的結合與應用
在目前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傳統紙質版教材具有許多局限性,對于呈現內容的多元化、事件發展過程、案例剖析等方面無法直觀展現,而互聯網新媒體、數字化教材則充分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很多無法用文字表現的問題得以生動體現。
立體化教材充分發掘了傳統教材和信息技術的優點,讓有限的教材得到了無限的延伸[10]。通過互聯網、數字化等形式與立體化結合運用,將教材內的重要知識、案例制成視頻資料,學生在線上或課下學習的過程中可觀看視頻,結合課件PPT等加強紙質教材與配套數字化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增強教學適用性。此外也可以創建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工具與教材內容相匹配,進一步把出版的數字課程和包括彩色圖片、推薦閱讀、視頻、動畫等在內的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融合[11],改變教學形態使教材內容生動具體,讓學生耳目一新。
結語
本文以《礦井熱害防治》教材為例,基于當前新工科背景下,結合以學生為中心、學科交叉、學科實踐、特色融合、協調共享、創新、思政建設等理念,同時突出學校專業特色,構建“安全+”理念以及多元立體化教材組織體系,運用數字化、“互聯網+”、立體化等新興模式,對《礦井熱害防治》教材改革進行了展望,表明了《礦井熱害防治》新形態教材的建設概要。
參考文獻:
[1]汪宏志.淮南煤田礦井熱害分布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礦工程,2016,28(12):7274.
[2]董華.礦井熱害產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陜西煤炭,2020,39(03):9597+118.
[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第二批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的通知(20211109).
[4]陳玲.新教育形勢下的高校教材建設方向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4):9698.
[5]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6]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1115].
[7]俞福麗.推進高校專業課程建設的意義、現狀與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22):3941.
[8]耿淬,熊家慧.新工科背景下機電專業教材建設實踐與探索[J].南方農機,2021,52(23):150152.
[9]韋曉陽.深化“三教”改革新時代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8487.
[10]陳玲玲.立體化教材建設的研究與探索[J].時代汽車,2021(22):5354.
[11]李林,夏長青,陳鎮鑫.高校教材數字化深度融合與創新實踐——以《植物學》2.0版數字教材為例[J].中國編輯,2021(11):5357.
作者簡介:易欣(1978—),女,漢族,陜西咸陽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煤自燃、礦井熱害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