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順應課程改革需求,我們在校本課程環境下實施“雙減”政策,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運用實踐驅動、銜接助力、滲透減負三大策略,依托校本課程,減負增效,讓閱讀悄然融入學生的生活,扎根于學生的心中,使學生形成閱讀“生長力”。
一、實踐驅動
(一)傳統實踐活動
1.朗讀實踐
詩詞是用來朗讀的,朗讀是心靈的吟唱。紅領巾廣播站開啟了每天的晨讀午誦的快樂時光。各班語文教師將本年級學生喜愛的經典作品帶進課堂,師生共讀。我們還精選了一些學生喜愛的經典詩詞,按年級編成校本課程教材《詩詞童真》,人手一冊,隨時誦讀,定期開展集體吟誦展示活動。每年春天都會舉行“唱詩會”。小演員們個個熱情高漲,誦讀詩詞的氛圍濃厚。二十四節氣的古詩詞吟誦陪伴孩子們走過一年四季——清明前后我們讀《寒食》知寒食節禁火的習俗;吟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知清明外出訪春、折柳踏青的習俗;誦著杜牧的《清明》知掃墓祭祖祭拜先賢先烈的習俗。傳統的習俗伴著詩詞,在孩子們的生活中變得鮮活,詩詞也在生活的浸染中變得充滿生機。秋分時節,詩詞讓我們過了收獲節。我們吟《夜喜賀蘭三見訪》感受賈島的欣喜;我們誦《點絳唇》,感受謝逸的愜意;我們品《客中秋夜》,感受孫作的秋思;我們讀《再過王輅原居納涼》,感受周賀筆下秋分的從容……感受著歲月的流轉,感受著生命的堅韌,詩詞與孩子們的生命發生關聯,產生共鳴,生出勃勃生機。
2.復述實踐
新課標對復述的學段要求:低年級以簡單復述為主;中年級以詳細復述為主;高年級以創造性復述為主。校本課程跨越學科分學段開展復述實踐:漢字節有語文學科各種主題的趣味故事會,數學節也有類似“我喜愛的科學家”的主題故事會,按不同的要求鍛煉學生的復述能力。定期開展比賽,分學段評獎,成功驅動了各學段學生自發訓練復述能力。
3.課本劇表演
每年秋天“星夢劇場”課本劇的展演,參加比賽的課本劇題材廣泛、取材新穎,有選自語文課本里的名家名作,有從必讀書目里選取的片段,還有充滿童趣而不失教育意義的寓言、童話等。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將《武松打虎》《公儀休拒魚》《濫竽充數》等校園課本劇搬上舞臺,把課本劇中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過程既挖掘了學生潛在的智力,又讓學生扎實地學習和掌握了課本知識,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文化底蘊,在校園內、班級內形成了濃郁的讀書氛圍,激發了學生課外讀書的熱情。
(二)創新實踐活動
1.班級內的整本書閱讀實踐
有的班級參加了全國的“百班千人”共讀活動。一本本精選的書籍,引領著一眾愛讀書的師生,幾百個小時的共讀,伴隨著無數次的溝通交流。在讀、寫、繪的輸出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得到鍛煉和提升。
2.“好書周周見”演講直播
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好書推薦演講,擇優選送到“小紅花電視臺”演講直播,通過微信群、釘釘群等渠道推送分享給全體師生和家長,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讀書有了氛圍,自然就好堅持了。
3.“親子共讀”實踐活動
我們通過“三寬家長學校”每周五推送精品育兒課程,統一理念,形成家校合力,推動課外閱讀。每年三八婦女節,學校都舉行“親子共讀”比賽。每年科普月邀請家長講各行各業的科普故事。通過活動,家長參與到學校活動中。由于每年定期開展活動,大家都是有備而來,比賽精彩紛呈。每年定期開展的活動產生了鲇魚效應,驅動著“親子共讀”持續向好發展,有效改善了學生課外閱讀的家庭環境與氛圍,重新建構了良好的課外閱讀生態。
二、銜接助力
閱讀是一種生命的交流,是一種銜接,是讀者與作者的跨時空銜接與交流。銜接是閱讀的基礎,也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內容銜接
1.“快樂讀書吧”是統編教材的一個創新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各學段的“快樂讀書吧”,其閱讀內容和單元主題銜接,形成“大單元”教學。推薦書目下有“精彩片段”或“內容梗概”等方式的引讀,激起了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強烈期待,為課外整本書閱讀內容的選擇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
2.“校本課程”背景下,學科融合,每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可以推薦內容銜接鼓勵學生拓展閱讀。語文教師拓展閱讀的推送比較多,有同作者作品推薦,有同類文體作品推薦,也有同一主題作品推薦等。其他學科老師也有內容銜接的推送,如數學課教學圓周率,可推薦閱讀《走近圓周率》。也有學科融合共同推薦,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寫一項小實驗”,可以和科學老師合作帶學生做實驗,共同推薦閱讀《阿呆愛科學》和《讓孩子們著迷的77×2個經典科學游戲》等,開展跨學科課外閱讀。從閱讀科普實驗書籍,到和科學老師溝通選擇適合的小實驗進課堂,再動手操作運用語文老師教的方法填寫實驗報告單,最后撰寫小作文與伙伴們分享。這種教學真正將閱讀融入了各學科教學,將閱讀融進了學校生活,使閱讀成了一種“必需品”。
(二)方法銜接
1.充分利用“快樂讀書吧”,將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例如,在預讀階段訓練“預測”的閱讀能力,如看書名預測內容、看目錄預測情節、看插圖預測細節、聽讀預測結果等。引人入勝的“預測”讓學生感受到預測閱讀的樂趣,掌握了預測的基本方法,同時提升了閱讀理解感受力。課內訓練的各種閱讀方法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閱讀教研課梳理方法。以研促教,引導學生梳理閱讀方法,銜接課外的整本書閱讀。教研課型基本分為三種:閱讀前的導讀課、閱讀中的推進課、閱讀后的匯報課。特別是閱讀推進課的研究,對于梳理整本書閱讀方法最為重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運用恰當的方式對所讀、所得、所思進行梳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整理鞏固所學方法,發現規律,建立知識體系,有效提高課外閱讀能力。
閱讀推進課一般又分為三種:“經驗分享式”重在分享閱讀經驗;“問題解決式”重在解決閱讀困惑;“策略學習式”重在學習閱讀策略。如在“策略學習式”閱讀推進課中,在閱讀《西游記》時,可以訓練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收獲用合適的思維導圖梳理呈現出來(如圖1)。課上向學生出示魚骨圖、樹形圖、氣泡圖、流程圖、因果圖、括號圖、層次結構圖、人物關系圖等樣式,并介紹它們的作用。思維導圖直觀形象、好畫易懂,只要稍加指導和練習,學生便會繪制。關鍵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學會串聯,抓住核心人物與事件,找到眾多人物和事件的關聯,盤點內容、梳理“時間軸”和“情節梯”、體悟小說主題,培養持續閱讀的興趣和習慣。這樣的閱讀不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而是將思考串聯、梳理盤點、分析創造等融于一體的綜合閱讀能力的專項訓練。一課一得,得于課內用于課外,從而有效銜接課內外閱讀。
(三)文體銜接
統編教材中安排學習的文體單元有童話單元、寓言單元、神話單元、現代詩歌單元、小說單元等。群文內部具有某種關聯,能給學生帶來“同中求異”的語言多樣性。學生能從不同的表達中體會到語言創新的鮮明特征。同類文體的閱讀,我們進行“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在“求同”或者“求異”的探索中培養思辨能力、整合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較可以“同中求異”發現同一種文體不同文本的個性特色,也可以“異中求同”把握同一種文體不同文本間的共性規律。
我們充分利用“校本課程”設定的每周兩節“校本閱讀社團課”,分文體進行閱讀策略指導。不同的文體側重利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進行指導。例如,著重用“推論”“預測”的閱讀策略讀小說;著重用“圖像化”“聯想”的閱讀策略讀詩歌;著重用“聯結”“提問”的閱讀策略讀科普書籍等。師生根據課內外鏈接需要,開展不同的文體閱讀活動,關注文體特征,圍繞語文要素安排教學和訓練。可能有的文體在各學段都出現了,但高年級在“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等方面會有不同于其他學段的要求。這樣不僅豐富了校本課程,還讓閱讀策略研究落地。深度、有針對性的閱讀課程開發,由于研究的切入點小,易于出成果,可以很快在實踐工作中運用、推廣,從而更大范圍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三、滲透減負
閱讀是浸潤,閱讀是熏陶,閱讀是涵養,閱讀是滲透。這種滲透,讓師生的精神豐盈,讓師生的生命成長。滲透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另一個重要策略,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在不知不覺中減負增效。
(一)時間滲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要求“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簡稱“雙減”)。在“雙減”背景下,作業時間少了,拓展學習的時間就多了,各地的特色課程、校級社團等一系列課后服務應運而生。課后服務和校級社團活動為閱讀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大大減輕了課外閱讀的負擔,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二)空間滲透
在“書香校園”建設中,學校因地制宜,在樓梯轉角處建了讀書小屋,在圓形長廊上開設讀書吧,在操場上立了讀書亭。各個班級也都建了圖書角。有的班級還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隨處可見的各類優質好書及閱讀分享展示吸引著孩子們。讀書成了許多孩子晨讀午誦和課間活動時的自然選擇。空間的滲透,使閱讀融入了孩子們的日常。這種親近和選擇,因為源于興趣,又有伙伴相陪,自主生發,故而專注、愉悅,輕松減負。
(三)生活滲透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作業數量在做減法,作業質量在做加法。閱讀也適時滲透到作業布置中,讀書成為不少學生回家后必做的功課。讀好書寫閱讀存折、讀好書當“朗讀者”誦讀精彩片段、讀好書制作思維導圖、讀好書創編詩歌、讀好書創編繪本等,成為平時特別是假期學生的作業日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校本課程中,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時事跟蹤,如建黨100周年時,我們開展紅色故事講述比賽,鼓勵學生關注歷史書籍;冬奧會時,我們組織學生調查冠軍背后的努力故事,請曾經的奧運冠軍到校演講,鼓勵學生看傳記;載人航天工程獲得成功時,我們組織學生觀看太空課堂直播,鼓勵學生學科學、看科普書籍等。在時事跟蹤中悄然進行閱讀指導,學生沉浸其中欣然接受。
實踐驅動、銜接助力、滲透減負,這三大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扎根于校本課程的土壤里,讓學生學得既輕松又通透,閱讀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朗讀抑揚頓挫,表演繪聲繪色,演講情真意切,交流各抒己見,學生的表達力在提高,合作力在凝聚,反思力在提升,轉化力在發展,閱讀的生命力也隨之不斷生長。有了這種“生長力”,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融入生活的閱讀照亮著、潤澤著孩子們的生命,引領著他們向光而行,向上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