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方面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層面該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呢?我們從課程內容和活動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也進行了一些反思,旨在探索可以實現勞動教育課程核心素養的課程模式和內容。
一、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聚焦學生知行合一、全面發展的勞動素養要求,注重挖掘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讓學生通過勞動課程形成勞動效率意識和勞動質量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課程計劃
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要求,結合學校的硬件設施,將初中勞動課課程主題定為烹飪與禮儀、職業體驗與生涯規劃、建筑設計及木工搭建、新技術體驗與應用。每學期安排16~18課時。每周3課時,六周完成學期勞動課教學。(具體見表1)
三、課程實施安排
1.初一年級4個班,每學期在期中考試前,利用每周四下午第1~3節課在南京漢開勞動與社會實踐基地集中開展勞動教育課程。
2.任課教師安排:孫曉明、徐洪艷、黃雪融、張陜陜,兩節C課(一個半小時一節課),每周計3課時。
3.授課教師要提前備課,并檢查好教學設施的準備情況;各任課教師保證書院其他年級課務正常,如有沖突要提前協調好。
4.班主任負責學生全程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按時整隊上車、途中安全、生態園校區活動紀律。
5.學生15:50返程,到校后正常進行后續課程。
四、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包括烹飪與營養、手工編織、建筑設計與木工搭建、收納與整理、智慧種植、陶藝、新技術體驗與應用、橡皮筋動力槍,下面以烹飪與營養為例進行具體講解。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既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此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美食文化歷史及動手操作能力。
本次課程內容是教學生如何磨豆漿。在了解石磨結構和工作原理后,學生嘗試自己親手制作熱氣騰騰、濃郁美味的現磨豆漿。瞧,他們一個個迫不及待擼起袖子,每次少量添加泡好的黃豆在石磨機上。先順時針轉動把豆子分散開,接著逆時針轉動多次,直至出漿。待收集好磨完的生豆漿后,便開始煮豆漿。當豆漿隨著電磁爐的溫度不斷升高起泡沸騰時,那豆香味也漸漸布滿了整間教室。最后,教師用紗布過濾豆渣,讓學生排好隊,用小碗接上品嘗。自己動手制作的豆漿,格外香甜。(如圖1)
又如制作冰糖葫蘆。提起冰糖葫蘆,腦海里“蹦”出的畫面,是那圓溜溜的山楂串起的紅彤彤,酸甜酸甜的。教師帶著學生嘗試進行一次新的體驗。
課程伊始,學生穿上廚師服,佩戴廚師帽,完成“正衣冠”的禮儀。緊接著師生挑選食材(香蕉、番茄、葡萄、藍莓、橘子)進行清洗。隨后,大家興致勃勃地進行創意穿串。此時,一旁的糖水經歷了大火、小火的輪番燒煮,開始冒著密集的小泡泡,散發著濃郁的糖香。學生按捺不住了,開始有序排隊,給冰糖葫蘆們穿上糖衣,裹上糯米紙,待它稍微涼了些,便大口大口地品嘗起來。(見圖2)
再如,制作巧克力。市面上的巧克力,形狀、味道多種多樣,深受大眾的喜愛。此次課程,又是一次和美食的“親密接觸”。學生一天的小幸運,從這里開始。
教師拿出一塊塊長條的巧克力,依據巧克力容易溶化的特點,利用低溫爐具溶解,模具、冷水塑形,形成不同形狀的巧克力,最后再撒上香脆的芝麻,簡直太香甜了!(見圖3)
五、實踐反思
(一)課程重體驗輕育人
我們的勞動教育課程看起來很豐富,活動起來很熱鬧,學生確實可以體驗很多沒有嘗試過的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快樂,也很放松,覺得很好玩。但是等課程結束或者靜下來仔細思考:我們的課程究竟能夠給學生帶去什么?對他們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是否有真正的培養?
(二)課程缺少體系設計
今年開展的七個勞動課程模塊,基本上都是圍繞課程標準的任務群設計的。雖然滿足了課程標準的要求,但是從課程結構和學科邏輯來說,仍然欠缺系統性設計。
橫向來看,各個內容之間沒有關聯,沒有形成主題,沒有呼應。縱向來看,同一個內容之間沒有進階或者邏輯聯系,只考慮到這學期的內容,下學期內容還沒有設計成熟,即學期間、學年間內容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三)課程缺少分享與提煉環節
學生在課程中創作了作品,參與了勞動,但沒有在課程環節中分享和提煉。如讓學生說一說他在課程中的感受,他在遇到困難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的成功經驗是什么。其他同學也可以針對他的經驗或者感受分享一些想法,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不斷總結經驗。
(四)課程缺少專業性支撐
我們的課程很專業,但是與行業專家比起來還需要系統地學習。很多課程是老師們自學或者看相關視頻跟著操作的。這些課程更深層次的“根系”需要教師系統、全面地去學習才能習得。
我們目前的課程還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雖然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如何走穩、往哪里走,是需要專業支撐的。有了專業支撐,課程內容縱向設計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課程缺少作品展示與宣傳
課程作品的展示與宣傳一方面可以讓做得好的學生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勵他們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起到分享和學習的作用,甚至當有外賓參觀校園時可以展示本校勞動特色,促進校際交流。
六、實踐結論
(一)課程增加育人環節
1.學科發展史
每節課的前5分鐘,根據不同課程追溯學科發展史,讓學生感受傳統工藝或者歷史素材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工匠精神。
2.明確勞動素養
每節課會明確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根據課程內容,針對性地落實相應的素養。具體素養標準如下:
勞動觀念:通過持續參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增強家庭責任意識,認識到勞動對國家富強、人類發展的意義,尊重和平等對待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自覺向勞動榜樣學習;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和生涯規劃意識,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勞動過程中注重勞動效率和勞動質量。
勞動能力:在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日常生活勞動中,比較熟練地運用家政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能在生產勞動中發現存在的需求和問題,進行勞動方案的選擇和勞動過程的規劃,按照安全規范要求,選擇適當的材料和工藝、工具和設備,綜合運用勞動技能解決問題,并能根據實施情況對方案進行必要的改進與優化,發展創造性勞動能力;能在服務性勞動中,初步掌握現代服務業勞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熟悉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的組織、實施,提升運用相關勞動知識與技能服務他人、學校、社區的基本能力。
勞動習慣和品質:具有持續參加勞動的積極性,在勞動過程中持之以恒,誠實守信,有責任擔當;養成自覺遵守勞動規范、勞動法規的習慣,形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
勞動精神:勞動中能不斷追求品質、精益求精,牢固樹立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3.學科前沿
課程內容完成后,拓展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或者未來科技相關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其學習的內驅力。
(二)課程設計體系化
1.橫向主題化
不同課程內容之間通過一個大主題進行整合,形成有機統一體。如生命主題:先開設搭建雞舍課程(建筑),再教授養殖蘆丁雞課程(養殖),最后教授將蘆丁雞下的蛋做成荷包蛋和三明治的課程(烹飪)。將課程主題化、場景化,有趣又實用,真正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2.縱向邏輯化
同一個課程在不同年級開設的子課程應該是有邏輯性的。如建筑主題:初一年級可以開設建筑賞析,帶著學生從整體外觀、造型、功能、材質等方面建立初步概念。初二年級可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功能,了解連接方式,進行基本的受力分析。初三年級可以設計具有一定功能和造型的建筑。
(三)增設分享與提煉環節
勞動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創作作品過程中的感受、經驗,同伴之間的學習和分享。有些經驗和方法可能是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的,他總結經驗和分享的過程會被意識到,進而提煉出來,轉化為能力。
(四)課程請專家把脈
勞動課程的理念、模式、內容、評價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內容的科學性、安全性、規范操作性方面還需行業內專家進行指導。如木工的規范操作、豆漿的安全衛生加工、陶藝的入門技能等。
課程的理念、主題、模塊、邏輯都需要專家從教學論上進行指導。
(五)課程作品宣傳與展示
課程理念、課程框架、課程實施、課程內容等通過一張寬1.44米、長3.9米的展板進行宣傳介紹。
現代工藝作品、陶藝、新技術的體驗與應用等通過展示柜在校園進行展示。
官微、新媒體進行報道宣傳,互通有無。
勞動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師生關注本應該了解和掌握卻被忽視的內容。本學期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邁出了第一步,有很多收獲,學生也很興奮。但我們關注的不應只是表面的熱鬧和好玩,我們更重視其真正的價值,專家的現場指導也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有價值的建議,我們也在不斷反思,努力構建有意義的勞動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