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浪 劉旺 黃杰
[摘要]長沙市天心區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進行分析,遵循“用活數據、對標分析、改進提升”的原則,探索監測結果應用的“二三四”策略,采用兩級推進明方向、三課聯動筑根基、四項發動增活力的行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以達到“保優勢,補短板”的效果。
[關鍵詞]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監測結果應用;二三四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654(2023)06—010—009
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并為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據和參考,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繼2018年首次參加小學數學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以下簡稱“國測”)后,2021年5月參加了第二輪國測。2018年,天心區共有13所樣本校的360名四年級學生及27名小學數學教師、13名校長參加了相關指標的測評;2021年第二輪監測,天心區抽取了13所樣本校,共計356名四年級學生及40名小學數學教師、13名校長參加了相關指標的測評。監測指標主要包括數學學業表現及相關因素兩個方面。
學生的數學能力客觀反映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基本狀況。系統監測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相關政策規定的執行情況,為區域教育質量提供了一把尺子,讓區域在教育發展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從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2018年監測結果顯示,天心區小學生數學學業成績優秀,但數學學習興趣低、自信心不足、數學教師課堂管理能力水平偏低。為此,天心區教育局聚焦區、校兩級聯動機制,形成“發展共同體”,通過數據解讀,對標達標,探索結果應用策略,以評促建,助推區域數學教師教學水平和全體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整體提升。
一、監測結果應用策略探究及實例分析
2019年,天心區教育局對國測結果進行分析,深度解讀數據,找準問題清單,嘗試探索了監測結果應用的“二三四”策略,促進本地教育的優化升級,謀求更好的教育發展。具體如圖1所示,區域和學校兩個層級共同推動明確方向,確定改進提質行動,促進教學方式變革,優化教師隊伍;從課程、課堂、課題三個維度聯動發力,根據國測結果,開展“大問題調研活動”,著眼國家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追求教與學的高效實施;立足課堂,探索“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路徑,推進教與學方式轉變;聚焦課題,以“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為基本理念,開展微問題、微課題、規劃課題“三位一體”整體推進分層研究,助力數學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區域引領下,每學年開展四項活動,即學生素養挑戰賽、學校數學節活動、數學特色教研展示會、學生數學素養測評,全方位、多角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一)兩級推動明方向
1.區級層面,高位引領
(1)深度解讀,明確問題清單
針對2018年天心區小學國測,區教育局、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組織數學骨干教師進行“二次解讀”,明晰區域數學學科發展優勢和不足,以及影響學科發展的關鍵性制約問題,明確問題清單,“對癥下藥”確定區域教研方向。隨后,組織全區小學數學教師以“線下+線上”的形式進行全員培訓,分析監測結果,明確努力方向。
(2)科學施策,改進提質行動
一是轉變觀念,寓教于樂。天心區充分利用學科研訓時間,面向全體數學教師強化“愉快教學”理念,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改變教學行為,寓教于樂,以此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通過家長學校、天心區公益大講堂等形式幫助家長改變觀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好玩、有趣。
二是立足課堂,科學提質。為加強小學數學教師課堂管理能力,一方面天心區啟用了教研員聯點、“邀約服務”“常態調研”等形式加強監督與指導,尤其是對數學教師配備相對薄弱的學校予以特別關注,給予個性指導或送教幫扶。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競賽、專題課堂比武、新青教師“課堂練兵”、數學教師素養大賽等活動,立足課堂,科學有效地提升全區數學教師隊伍專業素養。
三是基于問題,研培促質。天心區小學數學研訓活動堅持研究與培訓相結合,注重“卓越骨干——骨干梯隊——新青教師”三個層級的分類指導。區域研訓活動以“問題研究”為導向,分層次、分學段、分主題一月一推進,以研培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教師課堂管理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區域數學質量的均衡發展。
四是評價改革,制度引領。從2018年開始,天心區借鑒學習國測模式,對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考核進行了全面科學改革,同時指導并鼓勵各學區片、各學校進行小學數學評價改革,加強思維過程評價,減少計算技能結果評價。
(3)加強培訓,優化教師隊伍
根據教師的發展情況,打造“新青教師成長營”和“骨干梯隊鍛造營”,區域層面構建教師成長陣營;利用寒暑假組織教師進行通識培訓,提升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新入職的教師(含校聘教師)組織崗前培訓,不斷優化天心區小學數學教師隊伍。
2.校級層面,強化落實
(1)分析結果,達成共識。針對監測結果,各學校召開監測結果分析會,總結成績,反思問題,牢固樹立“質量提升主陣地在課堂”的意識,進一步關注并指導數學常態課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課堂管理策略的提升。
(2)激活團隊,落實教研。加強教研組、年級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通過集體備課、精品課研磨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同時,積極探索小學數學階段測評模式,改革評價方式,一年至少舉辦一次“數學周”或數學節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關注個體,提升能力。學校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打造“個人成長”項目,重點提升單個教師的基本功及課堂業務能力,把“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重視學生數學興趣、自信心及習慣的培養。
(二)三課聯動筑根基
通過下校聽課、片區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了“大問題調研活動”,發現小學數學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結構性缺編嚴重,新入編教師和校聘教師占比大。這些教師的共性問題就是缺乏經驗,對教材、學情缺乏了解,對數學課教什么、怎么學、如何設計沒有經驗積累;二是一線教師課堂、課程、課題研究不成體系,缺乏對四個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的系統研究;課堂上“碎片化”教學比較突出,情境創設、問題導學、分層教學不夠,教學重知識技能,輕思想方法;對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理解不到位,教師問題研究意識不強。通過調研,深刻認識到只有課程、課堂、課題三者聯動,才能撬動教學的深度變革,讓興趣濃、有實效的學習真正發生。
1.著眼課程,探尋教與學高效實施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國家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執教老師能否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架構單元教學體系。針對這些問題,天心區組織數學骨干教師分冊、分單元進行教材研究,根據區域學生實際情況,編撰出《人教版小學數學1-6年級教學指南》,為數學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提供幫助。2022年4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布,天心區迅速行動,每學期開學初,即以“聚焦核心素養,追尋數學本質”為主題開展研討活動,按照“課例展示+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分享+整冊教材解讀+互動交流”的形式分六個年級六個場地同時進行,最大程度地為全區數學老師掃清教學障礙。
(2)拓展課程,分層次實施
數學教材中提升思維難度的“*”號題,是天心區數學教研的重點之一。區域層面組織一批數學骨干教師,將人教版課本中的每一道“*”號題或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開發成一節節思維拓展課,并錄制成微課資源,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探究。自2020年開始,天心區啟動了“跨學科融合”拓展課程實施探究,嘗試數學與科學、數學與美術、數學與體育等學科的融合教學,如青園梓楓小學開發的《菜地里的數學》拓展課例,就很好地將數學與科學、勞動教育進行了深度的融合。這樣有針對性地、適時地推進數學拓展課程的實施與延伸,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探究能力。
(3)研究課程,按需求實施
天心區根據地域不同劃分有六個教學區片,各學區片根據片區學生特點及學校特色,確定片區研究課程,打造課程共同體。如仰天湖集團教學片充分利用校本課程開發數學繪本、數學科普、數學游戲等研究課程,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龍灣小學、仰天湖桂花坪小學、青園友誼小學、青雅麗發學校開設的數學游戲課程,就深受師生歡迎;同時學校每年一屆的數學嘉年華活動更是孩子們翹首以盼的“節日”。
2.立足課堂,推進教與學方式轉變
課堂是學校質量科學提升的主陣地,關注課堂、研究課堂一直是區域小學數學教研的重中之重。天心區教育局發布的《天心區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構建基于課程標準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探索“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路徑,以加大課堂教學研究力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業表現的提升。
“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路徑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三問”指的是“知道什么、發現什么、解決什么”。從學科維度來說,就是學生要知道所學的內容是什么,能夠發現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或困惑點)是什么,并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是什么。其中,“問題導學”是“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推進路徑中的一個實施項目,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一種模式(見表1)。下面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例4《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例加以闡述。
(1)“課前三問”定目標
“課前三問”以生為主,以學定教,回應新課標提出的“以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要求。通過對學生“自學單”進行整理與分析,發現91.7%的學生會區分基本圖形和組合圖形;83.3%的學生能夠獨立用至少一種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基于學生的起點,立足課標、聯系教材,精準定位本堂課重點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組合圖形的面積怎么算?二是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方法?(見圖2)
(2)“課堂三要素”向深行
情境是教學的起點,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本堂課創設了“五(1)班制作元旦吉祥物,至少需要多少材料”這一任務驅動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進而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以互動的方式,將課堂引向有結構、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在情境教學中,解決學科知識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3)“課后三反思”促成長
“課前三問”明晰“學什么”的問題,課堂圍繞“情境、問題、互動”三要素解決“怎么學”的問題,“學得怎么樣”則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后三反思”。分別從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應用實踐三個維度思考“學了什么”“怎樣學的”和“為什么學”(見圖3)。
經過實踐發現,“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路徑能夠有效促進每個學生提升學習效能,促使學生經由“想學”走向“學會”與“會學”,最終邁入“好學”。
3.聚焦課題,助力教科研能力提升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2018年,天心區提出“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的基本理念,開展了微問題、微課題、規劃課題“三位一體”整體推進分層研究模式。
“微問題”全員參與,找方法。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困惑和問題,天心區全員推行“微問題”研究,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區域層面每學期將一些共性問題以“菜單”形式向教師推送研究方向,如針對2018年國測結果“成績優秀,學習興趣不高”[1]的普遍問題,在全區開展了“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微問題”研究,激勵更多教師踏出研究的第一步。
“微課題”分類研究,找共性。“微課題”是在“微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對一類問題梳理提煉找共性,再進行分類研究。“微課題”研究的視角從一節課延伸到一類課或單個領域,更加注重團隊共研水平的提高。如仰天湖桂花坪小學開展的“微課題”——《小學統計教學中素材選擇的實踐研究》,源于學校數學組在“統計與概率”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中發現,此板塊中教材呈現的情境素材不符合當前實際情況,于是圍繞這個問題開展“微課題”研究。通過研究,開拓了思路,并實踐于課堂。學校教師龍俊執教的五年級上冊《復式折線統計圖》因其素材選擇的科學性、合適性,最終代表天心區參加長沙市課堂競賽榮獲一等獎。在此基礎上,區域又組織相關教師重點圍繞“如何尋找、改造和拓展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素材”進行研究與實踐,并在2022年8月《湖南教育》B版發表研究成果《以素材之美,育核心素養之生長》一文。
“規劃課題”深入研究,找規律。“規劃課題”是站在宏觀層面,研究一類問題或現象背后的教育本質、基本方法,在共性問題上找規律。如針對“課堂、課程、課題研究不成體系”的問題,2020年9月區域層面立項了長沙市規劃課題——《基于關鍵能力培育的小學數學主題板塊式教學研究》,用課題統領區域教、研、訓一體推進。針對五成新進數學教師“碎片化教學”嚴重的問題進行分析,區域層面對小學數學教材四個領域知識進行融合重組,再細分成8個主題板塊,以“一期一板塊”的形式進行課例研討,研究內容涵蓋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情境創設、問題導學、教學評價、作業設計、大單元教學等,引導教師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數學本質,尋找教育教學的規律性。
教師個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經歷從“微問題——微課題——市規劃課題”的研究歷程,助力自身專業迅速成長。如天心區小學數學教師劉媛老師,她的研究歷程起步于微問題,積累于“微課題”,成就于“規劃課題”。2018年下學期開始《如何整合與處理“數學廣角”教材提供的情境》“微問題”研究;2019年上學期整合問題,與數學組團隊一起開展微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數學廣角”教學的實踐研究》;2019年下學期深化微課題,開展規劃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數學廣角”教學的實踐研究》,同年在第一屆長株潭教研成果交流會上作為唯一一個學科課題進行了經驗分享。目前此規劃課題已順利結題,并榮獲2021年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長沙市友誼教育科研二等獎。
(三)四項發動增活力
數學活動是直接影響學生全方位激發數學活力、沉浸式體驗數學文化的盛宴。天心區每學年開展四項大型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數學學科學習的活力。
1.變“0”為“1”,啟動學生數學素養挑戰之門
2020年上半年,天心區首次組織了“小學生數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征集評優”活動,歷時1個月,20道題,1453份研究報告,直接影響學生9000余人。這項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研究的平臺,點燃了學生的“數學之火”。歷經三年實踐,活動主題由最初的“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征集評優”到2023年的小學生數學“三微(微講題、微研究、微設計)”作品征集,喚起更多教師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
2.寓教于樂,探索數學節活動常態化之路
學校在區級層面的引領下,每學年常態化開展數學周或數學節活動,豐富校園數學文化,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如青雅麗發學校開展的“樂學嘉年華”數學游園活動、實驗小學開展的“慧學慧玩、智趣闖關”活動多次得到媒體的報道。通過近三年的不斷實踐及影響,目前全區絕大部分小學都將一年一度的數學節辦成了像“六一”兒童節一樣的重大節日,成了學生的“最愛”。
3.特色展示,打開學校數學實踐力之窗
為發揮學校數學活動成果的輻射作用,區域層面提供平臺,向全區推薦和展示,打開學校數學實踐研究之窗。如湘府英才的“光合課程”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實踐成果展示、青園梓楓小學“心動課程”研究成果匯報、仰天湖桂花坪小學的游戲課程展示,就是讓更多的學校、更多的數學教師能夠用研究的態度進行教學實踐,思考自身的“特色”方向。
4.素養測評,引領區域數學素養評價方向
在深化區域教育質量評價改革方面,天心區每年進行學科素養測評,科學評估本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其中小學數學學科安排在春季學期期末測評,測評年級為四、六年級,監測結果按照《天心區小學學業質量評價考核》方案轉換成積分,與其他學科一起納入學校年度教學質量考核。小學數學素養測評試卷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統一命題,涵蓋運算能力、空間想象、數據分析、推理能力、問題解決等核心素養。同時,每學年區域層面會組織開展“數學原創題比賽”,引領數學素養評價方向。
二、“二三四”策略應用效果分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2]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是激發學習欲望的動力,在學習中有了興趣,學生就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天心區數學教育在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過程中,深入解讀數據,精準定位目標、聚焦核心素養、提升教師素質,激發學生興趣,通過“二三四”策略持續發力,效果清晰可見,以下為天心區2018年、2021年兩次國測(小學數學)綜合狀況星級評定結果(見表2)。
為了讓監測報告中的相關數據比較起來更直觀、科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對學生數學學業成績、數學學業表現水平中等及以上的比例、數學學業均衡、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焦慮、數學學習習慣、數學周課時數超標率、數學教師課堂管理能力、數學教師探究教學行為等9個方面的指標進行星級評定,從前到后排列依次是10★、9★、8★……1★。星的數量越多表示該指標相對位置越靠前。
監測結果表明,天心區兩次小學數學學業成績優良,均在8星,數學學業表現水平中等及以上的比例由2018年的8星提高至9星,最可喜的是數學學業均衡由2018年的7星提高至10星,這三項指標的星級評定說明天心區的“小學數學學業成績優良”,且在“校間差異小,學業質量均衡”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天心區在保證學業質量優良的同時,數學周課時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要求開設,周課時數超過教育部規定的學校比例僅為1.5%,數學課時達標率由2018年的8星提高至10星。且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焦慮程度低和較低的比例之和高達90.6%,學生學習習慣和教師探究教學行為均為8星,走在全國前列。
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是對上一階段重視數學教育的肯定和鼓舞,但通過監測結果也發現,天心區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為88.4%,在全國所處等級為4星,較2018年3星略有提高,也就是說經過3年的結果應用研究,雖有成效,但提高的空間仍然很大。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為77.1%,高于2018年13.7個百分點,雖有所改善,但仍需繼續加以重視;數學教師課堂管理能力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為90.4%,高于2018年7.6個百分點,在全國所處的等級為6星,處在良好行列,需進一步加強。
三年實踐,層層深入,步步推進,成效顯著,亦有不足。如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自信心的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深究原因還是“教-學-評”的方式存在問題。未來需要在“二三四”策略指導下,進一步推進區域“教-學-評”一體化改革,以生為本,立足課堂,用好數據,對標分析,通過行動策略持續發力,共促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學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1911/t20191120_409046.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EB / OL]. http://www. moe. gov. cn / srcsite / A26 / s8001 / 202204 / t20220420_619921.html.
Applic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Results:A Case Study of Mathematics at Primary School in Tianxin District of Changsha
Huang Yinglang1Liu Wang2Huang Jie3
1 Tianxin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Changsha,Hunan,410016
2 Tianxin District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Changsha,Hunan,410016
3 Tianxin District Yangtianhu Experimental School,Changsha,Hunan,410016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live data,standard analysis,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the Tianxin District of Changsha City explores the“two-three-four”strategy applied in monitoring results and adopts the two levels to promote the clear direction,three lessons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and four actions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to improve studentsinterest in mathematics and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t also changes the way we teach and learn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leve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preserving the advantages and reinforcing the weaknesses”.
Key words:Quality Monitor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Results,Two-ThreeFour Strategy
(責任編輯:陳暢、李梅)